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庸子思讀後感6篇

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是會吸引很多人去看原著的,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書上故事的體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中庸子思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庸子思讀後感6篇

中庸子思讀後感篇1

暑假裡,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

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於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絡著,比如“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這句話,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習近平”,他不僅有知識,

有修養,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剷除貪官汙吏,為百姓謀幸福,發展國家。

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後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

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並從中找到了快樂。

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子思讀後感篇2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貴族擁有一張出色的檀木做的弓,用這張弓射箭又遠又準,他非常珍惜這張弓。

有一次,這個人仔細觀察他的弓,他想:這弓雖然好,但還是有些笨重,外觀也無特色,要是請藝術家在弓上雕一些圖畫就好了。於是,他請了一位手藝人在弓上刻了一幅完整的行獵圖。當他欣喜地拉緊這張自認為完美無比的弓時,弓“咔”地一聲斷了……

我們總在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好不行,得全面發展,什麼都好才叫好;一個人說好不叫好,非得博得眾人的交口稱讚,沒人能挑出毛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才是心中完美的境界,只有這樣心裡才舒服,人生才輝煌。否則,必將孜孜以求,殫精竭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世上有幾人能達到這種完美?於是造就了眾多痴男怨女,對著鏡中花水中月,終日愁眉緊鎖,抱怨命運不公。達到的又怎樣呢?終不過是“咔”的一聲,一切歸於虛空。追求精美沒有錯,錯得是沒有把握好度,過分追求外觀,反而忽略了功用。殊不知,弓是用來射箭的,只要把箭射得又快又準就好了,要那麼花哨有什麼用呢?

曾幾何時,我也是這樣追求完美的。總想保持最好的狀態,各方面都出色,讓所有人都說好。於是累人累心,終日提心吊膽,卻難免顧此失彼。無論做到怎樣,總有人說不好,為了別人的眼光奔波勞碌,卻失掉了本心。驀然回首,才知原來是掉進了完美的華麗陷阱。

花美半開,酒好微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可謂千古良訓,但有幾人參透其中深意?我們從懂事開始,就被教育要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們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偶遇一篇關於“中庸之道“的點評,頓覺醍醐灌頂。

關於中庸原理,散見儒家論述,並不完全集中在子思傳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體上可從下面四句綱領性口訣去領會:"允執厥中";"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所貴者權"是也。

允執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為常道也”。《禮記》解釋中庸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論語。堯曰》稱中庸要“允執其中”,道統之傳,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虞書。大禹謨》)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謂堯、舜、禹三位傳說中的聖王,都以中庸之道為傳世之寶,授受之際,叮嚀告誡也。

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兩端”是指矛盾對立的兩極,只認識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極,都將失諸片面,必須“叩其兩端”,從兩端中作出優化選擇,即求中是也。這就是說,在一個命題涵蓋範疇的極端情況之間,總可以找到一個“發而中節”,契合事物本質特徵,整體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處的優化解答,這就是中。“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中記載著孔子和子貢的談話。子貢問老師,子張和子夏誰優勝?孔子說子張顯得過頭,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貢就說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孔子的答覆是“過猶不及”。

過頭和不及是事物的兩種極端化傾向,或者說兩種錯誤傾向,孔子認為都不足取。譬如說,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騖遠,也不應自暴自棄;既要追求理想,又須面對現實。孔子主張凡事有度,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中道也。

人世一切失誤,其實無一不是“過”或“不及”的後果,教訓例子俯拾即是。萬物之靈之高明,在於透過萬花筒般的無數表象,悟出一個“無過無不及”的優化求中道理,並進而掌握這個優化求中的主要途徑,方能落實求中的具體措施。“

和而不同

什麼是人際關係範疇優化求中的根本途徑?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也。

“和”與“同”,在漢語中可以是同義詞,但在這裡是有區別的。事物通過變革達到實質上的統一或調諧狀態,叫做“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齊一致,謂之“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和而不同”要求常懷相容精神,像拉丁文“寬容”一詞“tolerare”原義那樣: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現代民主社會人們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我不贊成你的話,但是我要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伏爾泰)“

所貴者權(君子時中)

“情況在不斷地變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權達變,因時、因地、因體制宜行事;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富於靈活性,與時俱進的決策之道。

“中無定體,隨時而在”。無過無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會一成不變,隨情況變化而隨時變化。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章句》)“時中”,就是因應不同時機,揆情度勢以求中。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茲(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

完美不是陷阱,人們誤入歧途只因會錯了意。“中則正,滿則覆,虛則欹。”過滿則溢,水至清則無魚。允執厥中才是完美之道,世間萬物自有其紋理,順其自然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自得其樂。一味求好求滿,必將過猶不及。

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沒有人能替自己做決定,做判斷。自己的觀點再卑微,總有可取之處。在此基礎上去偽存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東西。不做同而不和,不求甚解的小人。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人們看問題總有不同的視角,不同才是創新的源泉。即使錯了,又能怎樣?改過就是了,只要態度虔誠,孜孜以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君子審時度勢,相機行事。去不了巴黎,去趟羅馬也不錯,不一樣的路上有不一樣的動人風景;摘不到太陽,摘顆月亮也不錯,月華如水亦有迷人之處。心境不好,有時只差轉念一想。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然後就接受生活賜予的每一樣東西吧,生活中往往缺少的不是快樂,而是發現快樂的眼睛。

我們追求的不是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自然之道。這自然之道卻是如此撲朔迷離,象震盪的波紋,只有少數的時間待在它的中軸線上,因時因地因勢不同。也許我們應該懷著一顆孩童般的求知之心去對待那頑皮的真理,才既不會灰心喪氣,又不會驕傲自滿。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不安和痛苦是常態,安寧和快樂是軸心。

最後以《評中庸之道》的一段話結尾:建立一種不斷求中的機制(而非一時一事僥倖取勝),具備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饋調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為中軸線,那真實決策好比在這根中軸線上下左右圍繞行進的收斂曲線,其偏離和時滯不至於太遠太久,萬變不離其“中”了。

中庸子思讀後感篇3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粗陋,多麼的不合時宜。

系統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彷彿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共性。為什麼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後,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澱,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讀了。

中庸子思讀後感篇4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於中,信於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並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註解,並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絡緊密的故事、寓言、例項等內容,結合本節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子思讀後感篇5

述不盡的千姿百態,滿目琳琅

問世間之事,無止,中庸讀後感。

唯一‘利’字當頭,悲哀。

變中自有不變,是所謂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無止

然道亦不改

當知

守道之謂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則停

知‘ 道’,不可以止,

要幹嘛呢......

子噴: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謂中。

‘中庸’之道幾可與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賦人心

人人皆臨,幾人肯施

天與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為聖者

偏離為小人

守之為君子

為君則無為而為

子噴:至誠,明善。誠則明,明則誠。

誠既大道之源。至誠,明善,篤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誠”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遠,有其源泉。

枝繁葉茂而無有根,則虛有其表。

國無本,則國亡。

人無本,則魂喪。

人人守本,就是傳說中的‘共產主義“。

懷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態,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會有的,我相信。

中庸子思讀後感篇6

中庸之道與沒有原則、人云亦云不同,這是一種必要的協調必不可少的關係.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這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因為職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講究個性,沒有團體合作意識,會搞得一團糟,也不利於集體的發展.因此,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保持一箇中庸之道,確實在是明智之舉.

一、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應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實現自己的夢想.在職場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是吃虧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調動,環境的變遷等等.面對這些事情,我們應該做到能夠泰然處之,“小不忍則亂大謀”,心胸開闊,目光放遠一些.看這些事情對自己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二、重物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這句話含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明了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不因眾人的是非標準影響自己的判斷.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斷,然後作出結論;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形勢、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應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領導往往欣賞的是有個性、有主見的年輕人,這樣的人才能獨當一面,今後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在職場中,要想謀取一個更好的職位,你必須事先做充分的準備,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鍛鍊好,只待時機一到,馬上就能擔當重任,而且還要做得很出色.“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身處這個資訊時代,社會工作的一個特點就是各種節奏很快.知識體系和技術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我們不斷地學習新的東西,按時“充電”.即使身處一個比較安逸的環境,也應該“居安思危”,考慮以後形勢的變動對自身發展的影響.如果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話,總有一天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