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庸》心得體會3篇 《中庸》智慧之道

作為一本經典的儒家著作,《中庸》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書旨在探討人類內心的平衡與中和之道,告誡人們追求中庸之道,避免過分的極端和偏見。通過深入解讀《中庸》,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悟孔子的智慧,為個人成長和社會和諧做出積極貢獻。

《中庸》心得體會3篇 《中庸》智慧之道

第1篇

對於環境的理解是隨著時間而逐步改變的。有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麼說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周圍的環境,就要想辦法努力改變它;如果不能夠改變環境,那就努力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適應周圍的環境,就想辦法再換個環境試試。樹挪死,人挪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是,如果換個環境仍然沒有辦法適應呢?照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最後會得出一個什麼結果。雖然有點哲學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東西把牛角尖鑽透了之後,反而知道該如何輕鬆面對了。就象經歷過的人,無所畏懼。但這種無所畏懼和無知者無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含義。後者是初級階段,前者提升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

中國人講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畢竟對後世有所啟迪。以前對於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狹隘,總以為是抹殺個性之事,這其實是不懂得如何通過中庸求同存異,揚長避短。中庸之道,個人的'理解,更多的是為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臺,哪怕對方與你的差異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從個人愛好,或者是某些不為人道的小祕密找到話題。

更多的時候持有中庸這樣一種態度,可以急事緩辦,可以將不好辦的事情改變過來,扭轉局勢。以退為進,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在戰場上,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如何進攻敵人之前,先學會儲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說得非常有體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想方設法儲存原有資本,第一條如此,第二條、第三條同樣如此。

什麼樣的光芒最長久?不是突然一現的流星之光,只有恆星那並不太強的光,夜夜可見,永遠在天空中閃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實了,最為穩妥。

中庸並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雖然許多時候中庸意味著保持中立,但中庸絕不等於平庸。怕就怕,過於聰明,起點不高,看得不遠,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為是最誤事。因此才會有“難得糊塗”這樣精妙的語言。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度,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標。因此,學會中庸,給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中庸與雄心壯志並不矛盾。年輕時候愛走極端,隨著閱歷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會給人帶來更多的迴旋餘地。

《中庸》心得體會3篇 《中庸》智慧之道 第2張

第2篇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哲學經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獻,通常被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它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哲學家朱熹把它從《禮記》四十九篇中抽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內容相當豐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實用的`學問,可以使我們終生受用不盡,甚至對我們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勸人們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為上要不走極端,無不及亦無過之。其中也體現了儒家關於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詞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孔子認為,有道德的君子能夠做到中庸,小人卻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是因為他的言行時時刻刻都適中。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他做事肆無忌憚。行中庸之道,其實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就好比琴絃,拉得太鬆,就不成曲調;拉得太緊,就容易繃斷;只有鬆緊度恰到好處,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人生亦如是。

國家來說,“和”是處理國際關係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們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口號,我們國家也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型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度。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理問題。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難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說明堅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難的。每個人都有無盡的慾望,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天性,這種天性使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吃得飽,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於是,我們漸漸不再是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忙碌,還為了名與利,為了無窮無盡的慾望去忙碌,變得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慾望的奴隸。

只有學習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慾望所困擾,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達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靜隨天外雲捲雲舒”的超然境界。

第3篇

暑假裡,我讀了《大學》、《中庸》這兩本書。《大學》、《中庸》二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是儒家的重要經典,是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的寶貴財富。它們如兩位不會說話的老師,告訴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從“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慮而後能得”中我懂得了應該不斷地自我革新,使人處於最美好的境界。知道應該處在美好的境界,然後才能有堅定的目標;有了堅定的目標,然後才能心緒安定;心緒安定然後才能神志專一;神志專一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後才能獲得最佳結果。從“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中我懂得了當國君的,要處在仁的境界;為人臣的,要處在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處在孝的境地;做父母的,要處在慈的.境地;與國人交往,要處在信的範圍。所謂君仁,是說黨領導的要把目標放在仁愛上,為民做主,為百姓謀利益;所謂臣敬,是說當部下的要忠於職守,愛崗敬業;所謂子孝,是說子女對父母要孝順、孝敬,不僅僅是承擔我們今天法律上講的瞻養義務,而是子女的所作所為以及發展能讓父母心安;所謂父慈,不是父親包括母親對子女像母雞護小雞那樣的溺愛,而是要讓子女受教育,為他們考慮久遠;所謂交信,就是人與人交往以誠相待,不因關係的親疏而增減。從“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中我懂得了所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憎惡難聞的氣味,就好比喜愛美色那樣自然真實,能明辨美惡,這就叫自我感到愉快。從“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中我懂得了人對於自己所親近或喜歡的人會過於喜愛,對自己所輕視厭惡的人會過於厭惡,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過於尊敬,對自己所哀憐同情的人會過於憐憫,對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會過於輕視。所以喜歡一個人同時能瞭解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同時能瞭解他的優點,這樣的人天下少有。

從大學中,我明白了“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中庸》中,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做過了頭或者沒有達到,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這樣正好,同時也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大學》、《中庸》,不愧是中國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