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古詩兩首的教學實錄4篇 藝術相融,古詩誦讀:教學實錄

本文主要記錄了一次關於古詩的教學實錄。通過選取兩首經典古詩,教師引領學生深入分析與欣賞,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古韻之旅。通過講解古詩的背景、意境以及表達方式,學生們更加深入理解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

古詩兩首的教學實錄4篇 藝術相融,古詩誦讀:教學實錄

第1篇

師:上課吧!剛才背的一些送別詩,在動腦過程中,相信你們一定感受到了蘊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說自古重離別,可以記載流傳下來的作品,可以說不可勝數。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們,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讓我先來看一首詩,這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是去的意思,還可以說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廣陵去了,那誰來給他送別?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那我們先來看看“鶴”這個字。古人啊,將它這樣寫。我們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鳥”過去呀,人們把長尾巴的鳥叫做“鳥”。我們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誰認識這紅色的字?(que隺)對了,猜猜什麼樣的鳥叫 que呢?大膽的猜。

師:太對了,那說到這,你對這個鶴字有什麼樣的印象啊?

師:既長又短,好像有點不太合情理,是嗎?你的意思是什麼?

師:它的尾巴應該是不長不短。從字形當中我們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麗。它呀確實是一種讓人喜愛的鳥。它的鳴叫聲震九天,它的舞蹈雅緻翩翩,在咱們中國民間早就被定為仙鶴。黃鶴樓就留下了仙人乘鶴昇天的傳說。詩人最後還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就在這充滿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樓,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分別了,那我們再來自由的讀一讀詩題吧,

師:好,讓我們把書開啟。100頁,哪位同學願意給我們字正腔圓的讀讀這首詩?

師:不但字音準確,而且還頗有韻味。我們把這種韻味再來感受一下。

師:真是富有韻味啊!就這樣,我們來自由的練讀這首詩吧。

師:讀好這首詩,那只是剛剛觸到它的表層,通過這些詩句,你都瞭解了哪些詩意呢?說說看,平時你都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理解詩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話中的重點詞和重點句來理解這句話。

師:看樣子,從字的意思來理解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好辦法,你呢?

生:還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譯成現代的話,然後再看這句話。

生:我理解詩句第一種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註釋的話再看一下注釋。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後看一下,然後可以再聯想一下。

師:他的意思聽出來了吧,誰能再說說,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理解詩句的?

師:你的方法是他說的這樣嗎?是呀?其實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說,是把會的先想一想,然後呢上下句聯絡聯絡,也許剛開始不懂的,一聯絡上下句就會了。非常好。有的時候,就讓我們來默讀這首詩,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詞語之間寫批註

師:要不然咱們這樣吧,跟你前後左右的四個同學,小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問一問,也許,好不好?

師:你對自己能滿意嗎?她的問題是煙花為什麼是花,開的像煙霧一般。你怎麼理解?

師:花太多,太繁茂了。這回你滿意了吧?其實對煙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別的組還有問題嗎?你們。

師:這個剛才有的組討論過了,你們組討論的,你能幫他解答一下嗎?

生:天際流,流你應該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際就是特別特別遠,天邊。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長江水都往天際那邊流了,一直流向了天邊。

師:就是這個意思。不著急,你說的真好。還有問題,你有什麼問題?

師:有一個詞叫做碧綠,碧極了,綠極了。你說的意思有點發藍了,碧空就是……

師:說的多好。好了,沒有問題了,是嗎?還有問題,你說。

生:因為黃鶴樓在西邊,然後人在東邊,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到廣陵,西辭的意思就是離開黃鶴樓到廣陵。

師:你說的真好,孩子,你怎麼了解他們兩個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麼知道的?說吧

師:他在學習之前就先查的資料。真是個好習慣。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大家來看一下。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廣陵是哪裡?

師:江蘇省現在的揚州市。其實詩句裡面已經告訴我們了。

師:既然是之廣陵,又說是下揚州,看樣子這個廣陵就是……

師:他們呀真的就像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在我國的長江流域,而黃鶴樓在?

師:也就是西辭的意思應該怎麼說比較恰當呢?你再說一說。

師:哦,離開了西邊的黃鶴樓道別了。沒錯,此時的孟浩然就要沿長江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所以詩中還說道煙花三月下揚州。說到煙花,我們現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裡,還經常放,見過嗎?

師:我們從註釋當中也看到了。此時的長江兩岸,那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百花盛開,春意盎然,使我們感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春色滿園關不住。(播放課件)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就在這煙花三月的美好季節,兩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別了。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一首千古別詩誕生了,讓我們放聲讀吧!

生:李白在黃鶴樓那塊送孟浩然去廣陵,第一句就是說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去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是說花開的很茂盛的時候,孟浩然要去揚州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只有一隻船在水中,遠方藍天就是沒了。

師:只有一隻船在江上行駛,是嗎?一直到這隻船都沒有了,消失了。看不見了。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說,只能看見長江,遠看就是天連著江,所以說是天際流。

師:江水都流向了天邊,是嗎?說的不錯。如果讓我們把這個分別記下來,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幾十個圖板。可是詩人李白用了多少筆墨呢?

師:讓我們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領悟,透過這28個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了?用我們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時候那種依依不捨,還有那種憂愁的思想。

師:感受得真好,孩子。你從哪裡感受到了這種依依不捨的深情呢?接著說吧。

生:就是我是從後兩句詩感受到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還有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描寫的。

師: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會感到捨不得。這位同學不僅感受到了,而且還給我們讀了出來。誰還想談談你的感受?

生:我是從第一句和後兩句感受到的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捨的。因為,我覺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還沒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還能回來。

師:都消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孩子們,古時的長江可以說是“千帆駛過”,但也不會只載一隻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卻只有那一艘船,孤帆遠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嗎?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對孟浩然感情很深,因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視著他,想和他一起去揚州,一直陪伴著他,並沒有留意到身邊的船。

師: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遠影都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卻還長久的駐足,你在想什麼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多麼想和他一起去揚州。

師:多麼想和他一起去,帶著你的感受讀讀詩句好嗎?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會不會去了不會再回來呢?他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載不回來呢,是無比的思念。

師:讀的真好,孩子們,我們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們倆個人的感情有

師:而此時,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聽不見了知己的話語。看到,聽到的只是在天地間流淌的長江水。望著這滾滾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麼?

師:眼看帆去遠,心如江水流。孩子們,能把這種感受再讀出來嗎?

師:他用自己的感受讀了這首詩。此時,我們真的能夠感受到李白多麼願意將自己的這番情意放逐江水,讓它泛舟遠去。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師:讀得真好,讓我們感動。我們看,全詩雖沒有一個字直接寫情,可我們在字裡行間卻分明看到了詩人的這顆心,感受到了這份情。自古離別多傷悲,“孤帆遠影碧空盡,”而不盡的卻是這濃濃的離愁,李白吟誦到,女生讀——

師: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別中。這滾滾湧動的是詩人的'情意,帶著這深深的情意,李白——

師: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團錦簇的……想到這,又有怎樣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這麼好的機會不能跟老朋友去那麼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師:什麼時候也能像孟兄這樣飽覽壯麗的河山,那該多好!帶著嚮往的心情再來讀一讀。

師:是啊!與故人的深情使得這次分別帶著一種離愁。而內心帶著對這次遠行的嚮往,又使得這離愁帶著一絲愉快。使得這首詩既情意綿綿又雄渾開闊,無怪乎千古流傳啊!讓我們也帶著詩人那複雜的情感再次吟誦一遍。

師:如果你要知道這正值開元盛世,年輕的李白剛從屬地……相信你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們先探討到這裡。請大家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怎樣步步走進古詩,層層感受到詩的內涵的呢?

師:古詩和其它文章一樣,也是有很多層次的。剛才,我們就試著鋪開了這首詩的意思層。從而,通過它的語言文字觸控到了它的情感。其實,古詩的層次還是很多的,因為它的內涵是很難窮盡的。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學習下面這首詩,想想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從中你又體會到了哪種情感。先請大家自己讀讀古詩,自己感受一番。

師:經過咱們短暫的交流,咱們試著談談自己的感受。

師:這次分別不知下次什麼時候再相會。因此,這次分別——

師:有一點悲傷,想必兩位詩人說了很多分別的話,喝了不少離別的酒。又端起這最後的一杯“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包含著怎樣的話。

師: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生:這酒中還包含了詩人的悲傷,因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會在回來了。

師:事實真的是這樣,在這次分別後的兩年,王維就去世了。沒有想到這次分別真的是一次訣別。你還有怎樣的感受?

師: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願。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首詩寫出了每一個送別人的內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首詩被收入《樂府》,作為送別歌曲廣為傳唱。也就叫《陽關三疊》

師:這首詩還有很多內涵。其實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別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達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古詩兩首的教學實錄4篇 藝術相融,古詩誦讀:教學實錄 第2張

第2篇

“當前,古詩教學中沿用機械抄背詞義、詩意的現象還十分普遍。”(語文特級教師白金聲)古詩教學是古詩今譯嗎?顯然不是,如果是的話,那學生手頭的詩詞誦讀資料中就有註釋,古詩還要教學嗎?直白地翻譯古詩,導致的結果無疑是使詩歌本應有的豐富意蘊失卻了,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想象的權利,極不利於學生對詩歌的體會。再者,所謂“言為心聲”,詩人作詩,一般都是有感而發,有情所寄,直白的翻譯,顯然不能把詩人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沒有對情感的`把握,而進行詩歌的學習,其結果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層面。

新課標指出: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當然更不應一味追求統一答案。

“詩無達詁”,詩歌本身的文體特徵決定了必須更加註重對作品的個性化、多元化解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為宋代傑出詩人蘇軾所作,全詩短短28字,生動地描繪了西湖上一場疾雨急來急去的變幻莫測的景色,詩歌內涵豐富,頗具風味,表現出了詩人敏銳的觀察感受能力,形象的想象和高超的遣詞造句的能力。

師:讀讀古詩,想象畫面,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情景?

師:詩人選取了雨中哪些景物來寫的呢?逐行來看看——

生:雨很大,文中說:亂入船,因為雨很大很猛才會這樣。

師:你覺得這是一場怎樣的雨?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師:不錯,有同學說這是一場疾風驟雨,那“疾”和“驟”是什麼意思?

生:烏雲密佈,但還沒有來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滴就像跳動的珠子進入船內了,說明雨下得很急。

生:忽吹散,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雲朵吹散,雨就停了。

師:夏天的雨就是這樣,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啊!覺得這陣風怎樣?

師:一陣狂風,雨過天晴,此時的望湖樓下是怎樣一番情景?

師:短短28字,就生動地寫出了一場疾風驟雨,詩人真不簡單!你會怎樣讀這首詩?上課剛開始,大家都已經讀得很有感情了,現在,經過我們的想象,理解,你還會有怎樣的提高?

生:最後的“水如天”應該緩慢一些,因為雨過天晴了。

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展開想象,使學生感悟詩情,領會詩意,品出詩歌特有的韻味。

第3篇

一直深受科學識字的啟發,一直想做一節闡釋識字與閱讀關係的研究課,一直努力做著《望天門山》,但我一直不滿意。

金教授發來葛兆光的電子書《漢字的魔方》,我翻開了第一頁,竟沒捨得放下。讀著讀著,我忽然豁然開朗:《望天門山》就是漢字的魔方”!一類寫景的字,表現出高廣遼遠的境界;一類描色的字,給人明麗溫暖的感覺;一類表動作的字,讓畫面流動,景中生情。這應該是識字與古詩學習的設計思路,由字入詩,賞景悟情;由字”結詩,揭示漢字與古詩學習的關係。原實錄已在《國小語文教學》第三期刊發了,此實錄是再改版:

師:你們異口同聲地說“人”。我們先來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個人張開雙臂的形狀,上面是圓圓的頭。這個字本義就是頭頂,頭頂是人身體的最高處,於是字義引申指很高。古人認為最高的是什麼呢?

2.師:一點就通,確實是“天”字。認第二個字。(出示甲骨文“”)

師:這是繁體字的“門”。左邊一扇,右邊一扇。單扇為“戶”,兩扇合為“門”。(板:門)

3.師:這個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麼字,讀——

師:這才像天門山,從天門山三個字,想象一下天門山是怎樣的?

生:有兩座,一邊一座,像門一樣,又是很高很雄偉的山。

4.師:你們沒有看過天門山,僅從“天”“門”“山”這三個字中想到的,這就是漢字的魅力,儲存了原始的圖畫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出示註釋1)天門山隔江相對,就像天設的門戶,雄偉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詩人李白(板:李白)經過天門山,留下了千古絕唱《望天門山》。(板:望)“望”是什麼意思?

師:李白望到了怎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讀清楚節奏。讀完後結合註釋、看看插圖,想想詩的意思。

師:同學們讀得很投入,有的同學還搖頭晃腦,這是讀詩的狀態。誰來讀?

師:聲音很好聽,字音讀得準。這兩個詞,大家再讀讀:“中斷”、“至此回”。

師:“至此回”中的翹舌音“至”、平舌音“此”讀得很清楚。誰再讀讀這首詩?我們注意聽他是怎麼停頓的?

師:聽出來了嗎?“天門-中斷-楚江開”,這每行七字的詩停頓是二、二、二、一。(課件出示劃節拍線的全詩)誰再讀?

師:有點兒“歌”的韻味,詩可以當歌唱,詩也可以當畫賞。李白的《望天門山》一句一景,且是連環畫。請大家快速默讀這首詩,找一找詩中描繪景物的字、詞。

(出示註釋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師:這些景組合在一起給我們什麼感覺呢?比如,天門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個字。

師:山高、水廣、帆遠,這些景組成圖畫的境界是高廣遼遠的。那咱們讀的時候要慢一點,大家跟著我的手勢輕聲讀,不要跑到我的手勢前面去了。

(教師按照詩的節奏用手勢指導學生慢讀,學生漸漸讀出詩的韻味)

師:讓我們再來欣賞這幅圖畫的色彩,這水是什麼顏色?

師:仔細看這個“碧”字(此字放大),上、下兩部分分別是什麼偏旁?

師: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義是青綠色像玉一樣的石頭。根據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樣的水嗎?

師: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綠色的翡翠,難怪詩人對“碧”字情有獨鍾。你看,賀知章筆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讀——

師:一個“碧”字,讓景色熠熠生輝。再看,這山是什麼色彩?

師:碧、青、白,李白望見的(指課題“望”)是一幅色彩明麗的連環畫!同學們,體會到高廣遼遠,我們把讀詩的速度放慢了,體會到明麗溫暖,這慢中還要透著激昂。我們合作著來讀讀,你們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我讀每句詩的後三個字。

師:有人說,李白就像是一個天才的攝影師,如果我們細細感受,這高廣遼遠、明麗溫暖的景,不是靜止的,是流動的。你能從詩中的哪些字、哪些詞感受到景的流動呢?靜靜地默讀,畫出關鍵字、關鍵詞。

生:我從“中斷”“開”“東流”“回”“相對出”“日邊來”等字看出來的。

師:這些詞都是動詞,這些動詞讓這畫活起來了,動起來了!

師:看“斷”(斷)字的繁體字。(講解繁體“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斷兩束“絲”之意,右偏旁“斤”是斧頭,“斷”字含有有力砍斷的意思。如果說天門山是砍斷的,那利斧是什麼?

師:是呀,楚江開嘛。再看這個“開”字,(解析繁體“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兩隻手。一雙手把門閂拉開,門就開了。就這個“開”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樣的氣勢?

師:這“斷”這“開”,分明讓我們感受到了浩蕩江水的威力。這樣的力量、這樣的氣勢誰來讀?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強調了“斷”,“開”字讀得短,沒有突出)

師:這楚江是利斧啊,“開”的力度還不夠。男同學,你們來!

師:看這“回”字,是個象形字,(點選“回”字放大

)像一個旋轉的旋渦,老師選出字典中的三種意思,誰來讀一讀?

生:1.迴旋。2.迴轉,改變方向。3.返回。師:你們認為應該選哪種意思?說說理由。

生:選第一種意思,迴旋。因為水撞擊到山,形成漩渦。

師:(師板簡筆畫)浩蕩而來的江水自西向東湧入天門山,隨著山勢,不得

師:長江水是浩蕩的,但天門山硬生生地讓浩蕩的長江水改變了方向,這天門山給你什麼感覺?

師:水是浩蕩的長江水,山是險峻的天門山,山水在暗暗較量,讀好這個“回”字——

師:這就是“中斷”“開”“回”的'魅力,讓天門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氣勢,讓我們合作著讀好這幅壯景。我讀“天門-中斷-楚江—開—”,這組讀“楚江—開——”,全班再重複讀最後三個字“楚江—開——”

師:繼續聚焦這兩個動詞,我們又能望見什麼、感受到什麼呢?讀——

師:什麼叫“相對”?這是一條楚江,(指兩豎排的學生)如果這是岸邊的一座青山,與它相對的青山是哪座?

師:這是岸邊的一座青山,與它相對的又是哪一座?與這座相對的?與這座相對的?

師:李白乘著小船而來,青山兩兩相對著出來幹什麼?

師:對!那水天相接處的孤帆,漸行漸近,漸行漸近,奔向誰而來?

師:這一“出”一“來”,畫面動起來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來就,此時李白的心情是怎樣的?

師:如果說李白是遠方的客人,那麼,青山就是當地的——

師:遠客、青山,四目相對,激動的李白可能會對相對出迎的天門山說什麼呢?

師:在李白的眼裡,天門山不僅僅是山,它還是富有靈性的人。

師:這一“出”一“來”,哪裡僅僅是景,這分明還有李白與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讀——

師:同學們,青山立在兩岸,日邊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來,這就是一處美景罷了,為什麼李白卻激動萬分呢?(出示圖片)老師來告訴你們,年輕的李白才華橫溢,志向遠大。20歲的時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鵬鳥,說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直上雲霄的。讀——

師:為了早日實現理想,25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四川,沿長江遠遊。一年之後,他來到天門山,看到這自然勝景,聯想到心中的遠大抱負,再讀——

師:他覺得實現理想,指日可待,這樣的心情怎麼表達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廣遼遠的山水來抒發。讀——

生1: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生2: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高廣遼遠的山水正如李白高遠的抱負,廣闊的胸襟!讀——

生齊: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閉上眼,你就是年輕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遠的李白,你乘船而來,只見:水衝山開,山阻水回,楚江敞開胸懷歡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遼遠的白帆奔你而來,更有那明麗的色彩因你而燦爛。自然的雄偉氣勢,心中的滿腔豪情,於是,你提筆寫下了,(配樂)讀——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課件:天門山的甲骨文、楷書)天門山仍舊是靜靜佇立的山,天門山三個字的字形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漢字仍然儲存了原始的圖畫性,看著字就能想起圖畫。

(出示:天門楚江水山帆日)這些字組成的圖畫,高廣遼遠、氣勢雄偉。請你讀——

師:(出示:碧青)這些字色彩明麗,讓高廣遼遠、氣勢雄偉的景呈現出溫暖、熱烈的情緒。女生讀——

師:(出示:中斷開回出來)這些字,讓沒有生命的景物生動起來,傳達出作者實現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讀——

師:這些字,已經嵌入到古詩《望天山門》的靈魂中,它書寫著景,更傳達著情!下課!

第4篇

老師:剛才我們一起背了許多詩。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江雪》

老師:請大家翻開課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學已經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一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著把它讀正確。

老師:呵,你的耳朵真靈。我們一齊讀。這個字的意思是——

老師:是的,誇張是古詩常用的一種方法。這一首詩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樣的手法?

老師:你們讀得真流暢。尤其是讀正確了一個新詞“蓑笠翁”。

老師:剛才我們已經初步讀通了這首詩。接下來我們該做什麼?

老師:這就叫“串詞連句法”。但是碰到解決不了的字或詞該怎麼辦?

老師:其實古詩下面的註解也是你的好幫手。接下來,我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自己試著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學生1:許多山上的鳥都飛走了,許多路上的人都不見了。只有一條孤單單的小船上,坐著一個老翁,獨自在寒江上釣魚。

學生2:千山萬嶺上的鳥都看不見了,許許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人的腳印。在孤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獨自一人冒著風雪在寒冷的江上釣魚。

老師:呵,進步很明顯呢!你覺得他那些地方說得好?

一學生猶豫舉手:最後一句話應該是講老翁獨自釣雪吧?

眾學生笑,老師卻豎起大拇指:他說了一句大實話。你看,詩中不就是講“獨釣寒江雪”嗎?

老師:還是讓老師來給大家解開這個謎底吧。在古代詩歌中,為了使詩歌表達更精煉,讀起來更上口,詩人常常使用 “倒置”的方法。在解釋的時候,我們就要對詩的順序進行必要的調整,你看——

老師:看來大家很有收穫。誰還想把整一首詩的意思再說一說?

老師:學到這兒,我們對這首詩的意思已經有了大概的瞭解。現在請你靜下心來,再細細地讀一讀。你從詩句中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我覺得這個老翁很勇敢,這麼冷的天還堅持釣魚。

老師:嗯,你很會品味。我們能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老師::嗬,好大的雪。我還看到了一個老翁,能讀出他的孤單嗎?

學生1:這麼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麼還在江上釣魚?

老師:真是一個好問題。請大家大膽地設想一下原因,也可以與同桌討論一下。

學生1:因為家裡窮,以捕魚為生。(板書:1、捕魚為生)

學生2:可能老翁想鳥都飛完了,這下沒人和自己搶了。

老師:那就是說老翁在獨自享受這一份清靜呢!(板書:2、獨享清靜)

學生3:老翁可能是遇見了什麼傷心事了。(板書:3、排解憂傷)

學生4:我想是他喜歡釣魚,所以也就顧不上天的冷了。

老師:那他就是一個真正的釣魚愛好者!(板書:4、喜愛釣魚)

老師:他也與老翁一樣孤單了。(板書:5、心中孤單)

老師:看來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麼,究竟哪一種比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剛才有同學說了解詩人的生平和時代背景對理解古詩是很有用的。那就讓我們看一看柳宗元的簡介。

老師:現在你比較贊同哪一種理解?或者有什麼新的看法。

學生1:現在,我知道了這是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時寫這一首詩的。

學生2:我感受到,詩人是在借這個“蓑笠翁”表達自己孤傲的心情。

老師:作者那種孤傲的心境與此情此景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

畫外音:此時,群山覆蓋著白雪,江面飄灑著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裡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輕輕地飄下來,好像怕驚擾了這位釣魚的老翁。

老師:現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老師小結:剛才我們運用註釋,通過朗讀,特別是藉助詩人的簡介充分地理解了詩意。

老師:接下來我們學習另外一首古詩。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如果有什麼需要老師幫助的,可以提出來。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根據學生要求提供王士禎的生平簡介。

老師:現在我相信每一個同學心中都有一幅圖。誰來用語言為大家勾畫這一幅《秋江獨釣圖》?

老師:看來每一個的理解不同,心中畫出的圖景也不同,所以想象也是體會詩意的一種好辦法。

老師:那麼,這一首詩與《江雪》有什麼相同點,又有什麼不同?我們四人小組來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條。討論以後,請小組派代表發言。

學生代表1:相同點:都在江上;都是一個人;都是一個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釣魚。不同點:一個是江雪獨釣,一個是秋江獨釣。

老師: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時間不一樣。還有補充嗎?

學生代表2:一個是“天寒地凍”,一個是“秋意正濃”。

學生代表3:心情更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怡然自得的。

老師:你的發言真有水平。你是怎麼知道王士禎是怡然自得的?

學生:從詩句中可以看出——“一曲高歌一杯酒”,也就是一邊唱歌一邊喝酒,能不高興嗎?

學生:從詩人的簡介中也可以瞭解。當時王士禎是刑部尚書,而柳宗元卻被貶永州。可以說一個是官場得意,一個是官場失意。

學生:我感受到雖然都是獨釣,但是他們表達的卻不一樣,前一首詩有一種“傲氣”,後一首詩有一種“霸氣”。

老師:你體會得更深了。這兩首詩雖然描寫的都是在釣魚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個是借釣魚表現高傲的骨氣;一個是借釣魚欣賞優美的秋景,這真是各有所得。

老師:我國古代描寫釣魚的.詩詞還有很多。你們看,老師從網上下載了那麼多的資料。這些詩人,除了釣魚,還收穫了一些什麼樣的心情呢?請同學們到他們的詩中去尋找答案。

在浙江省第五屆國小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杭州市西湖國小鄭雪琴老師執教的《江雪》深得好評。重讀課堂實錄,覺得這節課在古詩的教學上有所突破。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國小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這節課的教學每一部分都是讓學生嘗試在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先學後教。教師讓學生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嘗試自己解答疑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說明國小生儘管年齡小,但也有自學的能力,何況他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並非“白紙一張”,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潛力估計太低,處處不放心,實在是不必要的。

自學,也要提高“含金量”,這個“含金量”就要讓學生從中領悟一些語言文字的規律,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拿這節課來說,教師把“虛指”與“倒置”作為古詩學習的知識和方法點,讓學生在試講的過程中感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價值得到更深的發掘。

古人早已認識到“詩無達詁”,也就是說沒有唯一正確的解釋。一首好詩,正因為他可以作多種理解,才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同時,由於讀者的人生經歷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對作品也會有不同的解釋。這一節課上,在“這麼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麼還在江上釣魚?”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提出多種假設,就是為了讓學生探討答案的多樣性。這種對作品的多元解讀,有利於學生從小就形成一種觀念:問題的答案不會只有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對學生的人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尊重多元解讀,又要重視價值取向,這是閱讀教學必須注意的兩個側面。拿“這麼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麼還在江上釣魚?”來說,學生那麼多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教師不能簡單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導分辨。顯然,“養家餬口”的解釋不僅缺乏詩意,也有悖詩人的本意。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簡介,然後讓學生聯絡詩人的經歷來解讀文字,使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達到了新的深度。

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主動經歷,學習的結果要讓學生自主梳理。學完《江雪》後,要求學生自我小結,對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在小結的基礎上,再推出清代詩人王士禎的《題寒江獨釣圖》,讓學生比較閱讀。這種同一題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比較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課堂教學難免會有遺憾。這節課在處理“釣雪”這一難點時,教師還是有點急於求成,未能充分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感悟古詩“倒置”這一常用手法,而直接把方法告訴了學生。此外,對詩中表現孤傲心境的關鍵詞如“絕、滅、孤、獨”等揣摩不夠,如果能在理解了詩所表現的意境後再返回文字細細品味,語言因素和人文精神的領會可以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