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速度教案7篇

制定教案是提高我們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在寫教案之前,一定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任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速度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速度教案7篇

速度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主要講解了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式、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係及從v-t影象中看加速度。前面幾節已經學習瞭如何選參考系、建立座標系,用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這節講的是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昇華,為接下來勻速直線運動及牛頓定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昇華,它把運動學和動力學聯絡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要素: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式、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係、從v-t影象看加速度;

技能要素:初步理解加速度定義式中各量間的關係,能應用解決一些簡單的運動學問題;科學過程方法要素:複習舊知識,鞏固新知識,加深理解,易於掌握;討論歸納法,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分析歸納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流程圖: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方面】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瞭如何選參考系、建立座標系、用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具備了探究加速度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為本節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思維基礎方面】高一的學生通過國中科學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

?情感態度方面】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現象不多,這就給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帶來困難。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2、能說出加速度的定義、寫出加速度的定義式和單位。

3、給出運動情景,能計算出加速度,並理解其含義。

4、在加速和減速情景下,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5、區別加速度、速度、速度變化量。

6、給出v-t影象,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

?過程方法目標】

通過對加速度物理意義、定義、向量性及與速度變化量的區別的學習,體驗對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索用比值定義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學無止境的觀點。

2、通過加速度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加速度的定義,並能在給定運動情景下,能計算出加速度,並理解其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加速度物理意義及加速度的方向,樹立變化率的思想。

五、教學方法

?教法】

啟發式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探究式教學: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類比法: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應用於在教學過程中呈現視訊、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學法】類比法:複習舊知識,鞏固新知識,加深理解,易於掌握;討論、歸納法:使學生主動參與,引起興趣,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速度教案篇2

課程標準:

1.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運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從現實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什麼是速度、時間與路程,知道速度的單位,會正確讀寫速度單位。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構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學模型,理解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

3、運用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熟悉和掌握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對速度,速度單位的熟悉和掌握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過路程、時間與速度,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

教學策略:

1)助學單先行,以學定教,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對這個課題已經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礙?如何做能協助學生輕鬆、有效的實現目標?這些是我進行教學方法設計的出發點與著力點。

2)體現“五主一輔”原則。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教材素材為主載,以學生情感的昇華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節和多媒體資源的聲像圖為輔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的發展,最後達到建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同學們,你和你的家人從網上買過東西嗎?

師:那你們知道我們買過的東西是怎樣交到我們的手裡的嗎?

師:其實快遞也是物流,關於物流,老師這裡有一段視訊,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學生觀看視訊)

師:正是因為物流中心有著這麼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車來車往,你看摩托車、大貨車,小貨車都在趕著往物理中心送貨呢。

師:你發現了那些數學資訊?

師:根據這兩條資訊你能提出一個什麼數學問題?

生1:車站與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師:經過觀察,咱們發現並提出了數學問題,下面咱們就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活動促思

1.探究速度時間與路程

師:同學們,這是助學單的第一個問題,先請大家回憶一下,你昨天是怎麼想的?現在請大家在組內交流你的想法。

師:哪個小組願意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

學生小組展示,並且進行互動

師:同學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剛才大家提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幾個詞(板書速度、時間、路程),請大家結合例項想一想什麼是速度?什麼是路程?

同學們緊互動交流。

總結:這樣我們把每分鐘、每小時等等這樣的時間可以叫做單位時間 單位時間行駛的米數或千米數就可以叫做(速度)

師:那速度單位應該怎麼寫呢?哪位同學願意當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

學生講解

師:學會了嗎?那老師可要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騎自行車走了9千米,這裡的9千米表示的是騎自行車的速度。

師:看來表示速度的時候,一定要表示清楚那個單位時間行駛的速度

課件出示:劉翔的速度是9米/秒,蝸牛的速度是9米/時,兩個速度相等

師:哪裡錯了?

師:我們如果讓劉翔和蝸牛比賽,滴答一聲誰出去了?誰還在後面慢慢的爬呀?

2.探究三者之間的關係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了速度、時間和路程,想一想老師接下來會提問什麼問題?

學生猜測

師:沒錯,我們開始解決助學單的第三個問題,結合例項說一說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現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互動交流

師:同學們經過互動交流,我們理清了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師:現在請同桌兩人再互相說一說。

三、拓展延趣

師:看大家學的這麼認真,老師獎勵大家去玩一個闖關遊戲,看誰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可是可愛的熊大熊二被光頭強綁架了,你們願意參與營救活動嗎?

四、鞏固練習

1、第一關:先說說路程、速度、時間的關係再填寫下表(課本100頁的1)

師:這是三種交通工具的形式情況,仔細觀察,解決第一個你打算用到了什麼關係式?

生:因為路程÷時間=速度,所以用30÷2=15

師:第二個有關摩托車的,你能解決嗎?第三個呢?

師:恭喜大家順利闖過第一關,下面進入第二關

2、第二關:甲地離乙地有240千米,一輛汽車的行駛速度是60千米/時,從甲地到乙地行駛了4小時,

(1)60×4=240米

(2)240÷4=60千米/時

(3)240÷60=4小時

師:請問第一個表示什麼意思?第二個?第三個?

師:同學們真厲害,這兩道題都沒難住大家,接下來我們接受更大的挑戰,請看

3、第三關:平均每小時可以做紙花25朵,3小時可以做紙花多少朵?

生:25×3=75朵

師:說說你的想法

師:每小時做得朵數×時間=一共的朵數

小明打作文,平均每分鐘打100個字,5分鐘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個字?

生:100×5=500 (個)

師:你能像上個題一樣說說這個題的關係式嗎?

生:每分鐘打的字數×時間=一共打字個數

師:恭喜同學們成功營救出熊大熊二,老師為你們點贊。

師:仔細觀察剛才解決的這兩個問題,然後回憶下剛上課時我們解決的這個問題,你發現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絡?

師:老師等等你,仔細考慮一下

師:在數學上能用聯絡的眼光看待問題,這對我們的數學學習非常的重要。

師:這麼多不同的數學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個關係式上。希望你帶著發現的眼睛繼續去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五、總結回顧

師: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回一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不少,課下請把本節課知識整理在思維導圖本上,善於總結的孩子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速度教案篇3

1.教材中關於機械運動的描述十分容易,但是對於同學來說卻很抽象,因此本節課的開篇,我通過一些教學視訊的利用,直觀生動的使同學對於運動的熟悉變得很輕鬆,在此基礎上,我帶領同學做了一個在同學閉眼過程中推斷我是否運動了的小試驗,讓同學真正的懂得,我們所認為的運動或者靜止,就是按照物體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作為推斷依據的,從而輕鬆突破這一難點。

2.在此基礎上,我通過引導同學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如何推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先讓同學通過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結合其次段視訊的觀察,最後讓同學通過小組舉行學習、溝通,並要求同學人人都要發言,我在各組間巡察指導。看到學生們都能夠舉出無數日常生活中現象和例項來說明上面的問題,是同學真正懂得了,我們所說的運動或靜止都是依據情境中的某個特定的物體來說的,依據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今兒說明白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而言的。再通過全班的彙報、總結。老師做容易的概述,並協助同學準時的訂正在溝通中浮現的錯誤或片面的熟悉。同時引出參照物的概念。

最後,老師和學生一起概括出參照物的概念、參照物挑選的辦法及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學問。這一節課整教學過程中同學都處在一種高興的狀態之中,學習效率很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處:

因為受課堂時光的限制,對於相對性的研究沒有更多的深化,部分同學對這一學問的熟悉還不夠。在喧鬧的研究之後,沒能給同學一定的靜思時光,讓同學重新理解這一問題和學問點。在同學的作業中仍然發覺參照物挑選不明,推斷錯誤的現象。

速度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麼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鬆手後,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後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並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麼分類,並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後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於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並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援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標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標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1、什麼是彈性?什麼是塑性?什麼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 ,它是由於乒乓球發生了 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 , 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作的。

3、關於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隻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於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援力 d、人對牆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六)佈置作業:

六、課後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標是否指在零點

速度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並能用來解答有關的問題。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並能用來解答有關的問題。

能力目標

體會學習運動學知識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是本章的重點之一,為了引導學生逐漸熟悉數學工具的應用,教材直接從加速度的定義式由公式變形得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緊接著配一道例題加以鞏固。意在簡單明瞭同時要讓學生自然的複習舊知識,前後聯絡起來。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是本章的另一個重點。推導位移公式的方法很多,中學階段通常採用影象法,從速度影象匯出位移公式。用影象法導位移公式比較嚴格,但一般學生接受起來較難,教材沒有采用,而是放在閱讀材料中了。本教材根據,說明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並利用速度公式,代入整理後匯出了位移公式。這種推導學生容易接受,對於初學者來講比較適合。給出的例題做出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與解答,便於學生的理解和今後的參考。

另外,本節的兩個小標題“速度和時間的關係”“位移和時間的關係”能夠更好的讓學生體會研究物體的運動規律,就是要研究物體的位移、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有了公式就可以預見以後的運動情況。

教法建議

為了使學生對速度公式獲得具體的認識,也便於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可以從某一例項出發,利用勻變速運動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測速度公式,之後再從公式變形角度推出,得出公式後,還應從勻變速運動的速度—時間影象中,加以再認識。

對於位移公式的建立,也可以給出一個模型,提出問題,再按照教材的安排進行。

對於兩個例題的處理,要引導同學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畫運動過程草圖的習慣。

教學重點:

兩個公式的建立及應用

教學難點:

位移公式的建立。

主要設計

一、速度和時間的關係

1、提問:什麼叫勻變速直線運動?什麼叫加速度?

2、討論:若某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2m/s,加速度為,則1s內的速度變化量為多少?1s末的速度為多少?2s內的速度變化量為多少?2s末的速度多大?ts內的速度變化量為多少?ts末的速度如何計算?

3、請同學自由推導:

4、討論:上面討論中的影象是什麼樣的?從中可以求出或分析出哪些問題?

5、處理例題:(展示課件1)請同學自己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未知,指導同學用正確格式書寫。

二、位移和時間的關係:

1、提出問題:一中第2部分給出的情況。若求1s內的位移?2s內的位移?t秒內的位移?怎麼辦,引導同學知道,有必要知道位移與時間的對應關係。

2、推導:回憶平均速度的定義,給出對於勻變速直線運動,結合,請同學自己推匯出。若有的同學提出可由影象法匯出,可請他們談推導的方法。

3、思考:由位移公式知s是t的二次函式,它的影象應該是拋物線,告訴同學一般我們不予討論。

4、例題處理:同學閱讀題目後,展示課件2,請同學自己畫出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未知、進而求解。

探究活動

請你根據教材練習六中第(4)題描述的情況,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看看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測量和記錄,實際做一做,並和用公式算得的結果進行對比。

速度教案篇6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下面就談談我對這節課的體會。

1.讓數學課堂紮根於生活。課始我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慾望。讓學生通過比較思考“笑笑從家到學校用了6分鐘,淘氣從家到學校用了8分鐘,他們誰走得快?”讓學生通過例項理解我們常說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時間的長短,它還跟路程有關,由此匯入新課。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激發認知衝突,進而補充“笑笑家到學校的距離是240米,淘氣家到學校的距離是640米”條件,讓學生繼續思考、合作探究“現在,你能判斷誰走得快誰走得慢了嗎?”,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並通過算一算,比一比,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比較兩個人走路的快慢,實際就是比較兩個人1分鐘行駛的路程,而這1分鐘行駛的路程,正是我們所說的速度。從而使學生明確在路程與時間都不相同的時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後再由小組合作,歸納總結出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3.注重突破重難點的教學。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義,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引導學生得出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式這一重要內容之後,又提供三個情境,讓學生口算出3種物體的速度:8千米/時、8千米/分、8千米/秒,讓學生來談談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引導學生髮現速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路程和時間有關,學生對“速度”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速度有快有慢,單位也各不相同,這需要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環節我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劉翔跨欄速度、獵豹跑的速度、聲音和光的傳播速度之快、蝸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學生在輕鬆與震撼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速度,進而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我還不失時機抓住教學過程中的有利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速度。

4.引進評價機制。好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對發言學生給予及時的肯定、一定的激勵,這對其他學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勵和鞭策。

一節課上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由於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義及體會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過多的時間,使得後面的時間有點趕了;

2.拓展練習時間不足。

3.課上完了,學生知識到底掌握得怎樣,我自己心裡沒有什麼把握。一節好課,還需深鑽教材,各環節精雕細琢,注重細節教學。

4.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的關係,充分相信學生,不應過多的牽引,再靈活去運用它。

5.可以設計畫線段圖分析題意環節,滲透幾何直觀教學思想,培養空間觀念。

這些都是我還要努力的方向。

速度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5、通過對伽利略自由落體運動研究的學習,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並感受先輩大師崇尚科學、勇於探索的人格魅力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的重點

掌握並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vt=at

s=2

vt2=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後將紙片捏成紙團,重複實驗,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後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後,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後接通電源,鬆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麼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裡?用什麼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麼規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3)在通常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計算中,還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