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我的手和腳教案6篇

教師可以在教案中設定課堂的氛圍和文化,以促進積極的學習氛圍,教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速度和理解能力,以避免過於倉促或過於冗長的教學,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我的手和腳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的手和腳教案6篇

我的手和腳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理解內容,能流暢地背誦,感受家庭中親情的溫暖。

2、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初步懂得自己長大了,遇事能夠試著面對。

活動準備:

教學圖片和全家合影照片。

活動過程:

1、看照片,感受家庭中親情的溫暖,請幼兒拿著照片,說說家中都有誰。教師提問:小朋友,照片上都有誰?(孩子們會說有爺爺——奶奶……)

2、幼兒相互欣賞照片並介紹自己家中的成員。教師:請小朋友相互欣賞小朋友的全家照,並向小友介紹自己的家人。

3、看圖片,學習兒歌,教師出示兒歌圖片,有感情地朗誦兒歌,幼兒欣賞。教師提問:兒歌的名字是什麼?兒歌裡都有誰?教師配上動作,朗誦兒歌,教師提問:你有一個什麼樣的家?爺爺奶奶對你怎麼樣?爸爸媽媽怎樣對你的?(很愛我)大家在一起是怎樣的情景(高高興興,很快樂!)幼兒看圖片,跟教師一起說兒歌。老師大聲說,幼兒小聲說。幼兒大聲說,教師小聲說。分男,女二組朗誦兒歌。

4、教師提問:小朋友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家裡人都很愛小朋友,那麼小朋友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呢?怎樣對待爸爸媽媽,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幼兒,自由回答)。

5、教師小結:小朋友都有一個幸福的'家,我們要尊敬長輩,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個懂禮貌,愛勞動的好孩子。

6、請幼兒聽音樂《我有一個幸福的家》一起哼唱著歌曲結束。

7、活動延伸:幼兒可把兒歌有感情地朗誦給家人聽,可以學唱歌曲《我有一個幸福的家》。

活動反思: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援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迴應。幼兒的語言學習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

我的手和腳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朋友”的含義,願意大膽講述與朋友間的故事。

2.知道好朋友之間要有愛相處,互相幫助。

3.願意和好朋友做遊戲,感受朋友間遊戲的快樂。

4.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5.喜歡幫助別人,與同伴友好相處。

活動重難點:

理解“朋友”的含義,懂得朋友間要友愛相處,互相幫助。

活動準備:

1.課件ppt。

2.雪花片積木。

活動過程:

一、出示手偶,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1.教師介紹手偶。

2.教師講述故事。

師:猴哥哥和猴弟弟是一對好朋友,他們每天一起上學、一起遊戲,有好東西一起吃,猴哥哥搬不動小桌子,猴弟弟就會一起來抬,猴弟弟不會繫鞋帶,猴哥哥會幫他繫鞋帶……他們真是一對好朋友。

3.提問:

①猴哥哥和猴弟弟平時是怎麼在一起的?

②你有好朋友嗎?

③你的朋友是誰?你們喜歡在一起幹什麼呢?

二、說說我的好朋友。

1. 出示圖片一。

師:你看,他們在幹什麼?

師:師:你喜歡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嗎?

幼:喜歡

師:為什麼?

幼:和好朋友在一起玩很快樂。

師小結:和我們的好朋友一起玩,你會覺得很開心。除了玩,和我們的好朋友之間還能做什麼呢?

2.教師出示圖片二。

教師:好朋友之間除了可以一起玩,還能做什麼?

幼兒說一說,教師隨後出示圖片

教師:看看,圖片上的小朋友。他們在幹什麼?

師: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是不是這樣做的呢?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的好朋友可以在一起玩,也可以互相幫助。

3.出示圖片三。

師:好朋友在一起還能幹什麼?

師:還能一起完成任務呢。

4.教師小結:好朋友就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樣好朋友才會越來越多,朋友越多越快樂。

三、遊戲:分積木。

1.師:你想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任務嗎?

師:教室裡的積木很亂,想要請你找一個朋友一起把它分分類呢

你們願意嗎?

2.引導幼兒合作分積木。

3. 小結:朋友之間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可以一起玩,互相幫助,還能一起合作完成任務呢。我們要有禮貌地交朋友,和朋友分享玩具,常常幫助別人,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朋友。

活動反思:

結合“我的同伴”的主題,我們設計了《你是我的好朋友》這一社會活動。考慮到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故事比較感興趣,所以一開始我們以猴哥哥和猴弟弟的故事匯入,幫助幼兒理解“朋友”這一概念。接著我們遷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找了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圖,如幫好朋友扭鈕釦,和好朋友一起玩抬轎子的遊戲等,讓他們體會與好朋友相處的快樂。個別孩子能說出自己和好朋友一起玩什麼,如扔沙包、開小火車等,但對於朋友間互相幫助和合作,幼兒缺乏理解。特別是在讓孩子說一說的環節,孩子思維不夠活躍,在第二環節,我們採用的是網上孩子活動的圖片,如果把圖片換做是本班孩子日常生活圖片,可能他們會更熟悉,便於他們的理解,也有助於拓展思路。

我的手和腳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a、識記重點字詞。

b、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c、學習本文質樸、真誠的語言。

方法目標

a、抓取警闢、關鍵的語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b、學習從不同層面梳理、把握主要內容,掌握處理資訊的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居里夫人那顆水晶般的心,並聯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練意志,學會生活,熱愛科學。

【教學重點】瞭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與她性格特點的聯絡。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質樸、真誠的語言美。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點燃激情

由居里夫人軼事說引: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她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一次是化學、一次是物理,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科學研究。有一次一位記者驚訝發現,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一塊價值極高的獎牌竟然在她的一個小孩手中當作玩具玩耍,記者問其緣由,她卻不以為然的答道:“我是要讓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其實就跟玩具一樣,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地方。”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居里夫人(瑪麗 居里)。瑪麗居里(1867-1934) 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原籍波蘭,巴黎大學理學博士。1895年與皮埃爾居里結婚,他們共同研究,先後發現釙和鐳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獲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又獲諾貝爾化學獎。

二:閱讀質疑,自主探究

學生質疑,教師補充,生成學習目標

1、試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2、本來是“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成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說明了什麼?

3、怎樣理解:我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4、文中講究現實的人是什麼人?那夢想家呢?

5、“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為什麼這麼說?

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現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她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聯絡?

三、多元互動,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解決上述問題。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因為求學時雖然很孤獨,卻能有時間、有精力學習知識,這說明了她對科學的渴求。

因為她曾經生活在被佔領的波蘭,缺少自由,缺少寧靜的科研環境的氛圍;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自由的精神。

通過工作取得物質利益,因為生活畢竟需要錢,獲得很多報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這種人就是“講究現實的人”。 為研究而研究,為工作而工作,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質利益的觀念,這種人就稱為“夢想家”。

因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對科學產生興趣,才能沉醉於當中,有探求的慾望,才有可能產生新的科研成果。

她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堅強的信心,她那頑強的意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所誘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學者的身份在自由國家進行自由學術研究的渴望,她對科學研究的極度興趣和極大熱情,構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矚目的巨大成就的關鍵之所在。

四、訓練檢測,目標探究

1、為劃線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執著( ) 盛名( ) 報酬( ) 渲染( ) shē( )望 mèi( )力 róu lìn( )( )

2、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愛因斯坦如是說: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作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程序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結合本文和你所瞭解的現實情況,談談你對這段話的認識。

五、遷移運用,拓展探究

1、讀了《我的信念》一文後你認為人的美包涵哪些內在品質?

2、 找一找,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一些你認為是美的言與行?

六、課堂總結

讀了本文,我們與一位高尚的人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居里夫人的的人格魅力為我們樹立一塊豐碑,指引我們前行,給予我們深刻的思考和啟迪。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奉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七、作業佈置

課後研討與練習

?基礎訓練》

板書設計

我的信念

我的手和腳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讀準多音字“正、冠、挨、扎、號、更”。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一帆風順”等詞語的意思。積累本課成語。

2、能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章中的三件事。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結合課外資料的補充,感受魯迅“為自身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質。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解讀課題

1、板書課題: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提示“迅”的筆順。

2、師:關於魯迅,你們知道多少呢?師簡介魯迅。

(由於在課前要求同學收集相關魯迅的資料,因此該環節的設計目的:一是再現其預習的內容,對學習本課起到鋪墊的作用;二是旨在培養同學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在一次次的預習中,要同學明白能在眾多資訊中挑選出和本課學習有關的內容是十分重要的,不泛泛,不空洞,“學為所用”的道理)

3、師:帶著對課題的理解,再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瞭解葬禮,提出問題:

⑴師:1936年的10月19日,魯迅先生的遺體躺在當時位於上海膠洲路的萬國殯儀館裡,前來弔唁的人很多,作者看到這一切,感到十分驚異,她驚異什麼呢?

PPT出示,指名讀第一節,注意正音。

(在教師的引語中,涉和到了關於魯迅先生追悼會的時間和地址,作為課外資料的補充,給同學一個感性的認識。“大殮出殯”圖片的出示目的也在此)

生質疑:為什麼伯父得到這麼多人的敬愛?

⑵師:這麼多人是指哪些人?

生:……

2、瞭解事件,概括標題:

⑴師:這些職業、年齡、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為何都這麼敬愛我的伯父呢?當時我還小不明白,但是作者在回憶往事的點滴中,慢慢找到了答案。請快速默讀課文,考慮:作者回憶了伯父生前的哪三件事情?能否試著給每個故事列個小標題。

生:……

⑵師:引導並概括板書:教我讀書,救治車伕,關心女傭。

(首先,在閱讀與交流中讓同學初步感知內容並對文章的結構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其次,在已往的課程中,同學已經對小標題的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又鑑於本文的特點,在此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文中的三件事情具有可操作性)

三、抓住言行,體會品質

1、講讀“教我讀書”,感受伯父的“愛撫”:

小組讀讀第一個故事。

師:小時侯的我看書時總是囫圇吞棗,所以經常張冠李戴,伯父因此而批評我。請小組間合作讀一讀,說一說,試著把它說得更具體些。

PPT出示:

我看書時總是囫圇吞棗______________,所以經常張冠李戴______________,伯父因此而批評我______________。最後還送了我兩本書______________。以此教育我______________。

生:……

(首先,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同學在自學中運用已學過的方法──聯絡上下文,理解“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其次,教師在引語中對《表》和《小約翰》的補充:告訴同學這兩本書都是魯迅先生翻譯的.。由此讓同學明白先生為了想讓更多的少年兒童能夠讀到更多的書,學到更多的知識,還翻譯了其它許多少兒書籍。伯父不只僅關心我的學習,更關心廣大少年兒童,更突現出他的品格,為理解“為什麼伯父得到這麼多人的敬愛?”做鋪墊。)

2、講讀“救治車伕”,感受伯父的善良:

默讀第二個故事:

⑴師:除了小朋友,人力車伕也得到了先生的這份愛,默讀課文的4~12小節。把你最感動的語句劃出來。

生:……

(第八節:爸爸跑到伯父家裡,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來硼酸水給他洗乾淨。他們又給他敷上藥,紮好繃帶。)

(注意正音“扎”:捆綁的意思)

⑵師:說說你的體會。

生:……

(可圍繞動詞來談,可從地位的懸殊上來談,體現出伯父對底層勞動人民的關心)

⑶師:這段話直接描寫了爸爸和伯父救助車伕的整個過程,值得我們好好品味。一起來讀一讀。

⑷師:瞧,這位面對著我們,身穿白大褂,半跪著的人就是魯迅先生,請把目光聚焦在他的身上,再讀讀文字,看看他身上還有哪個動作最能打動你?

(體會“半跪著”)

(讓同學親身體會“半跪著”這個動作,體會用這樣的姿勢進行包紮是十分不容易的,而魯迅先生正是始終堅持著這個姿勢細心地救助人力車伕,沒有怨言。面對著這素不相識的社會地位低微的黃包車伕,半跪著的是當時的大文豪,當時的名流之輩,當時受全國人民敬仰的魯迅先生,從他們地位的懸殊中,體會先生對人民的關愛、保護、熱心腸、關心勞苦大眾的平易近人的品質。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朗讀“爸爸和伯父救助車伕的整個過程”會更有深刻的感悟。從而能更好的理解“為什麼伯父得到這麼多人的敬愛?”)

指名讀。

(要求讀出魯迅先生對貧苦人民的愛的情感)

⑸師接著引讀:“拉車的感激地說……伯父又掏出一些錢來給他……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天已經全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芒……我想從伯父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頭來,要求他給我詳細地解說……”

(本課的教學只有一個課時,因而關於“魯迅對不合理的黑暗社會的痛恨”這個深層的理解在課上不做講解與學習)

⑹師:就是這樣一位時刻關心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受人敬愛的人,早早得離開了我們,這怎麼能不讓人傷心落淚呢?因此在前來弔唁的人中出現了一位似曾相識,一帆風順的面孔,或許他就是這位黃包車伕。巴金先生就這樣寫道:

PPT出示:

“一位拉黃包車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著,抬起他那一帆風順的臉,茫然地望了望,又底下頭,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幾顆淚珠從他那乾涸的眼角滾落下來。”

(課外資料的補充,再次為突現人物品格服務)

3、講讀“關心女傭”,感受伯父的愛心:

自身讀最後一個故事

師:正是因為先生對底層勞動人民的關愛,所以像人力車伕這樣的群眾才會出現在追悼會上,先生家的女傭阿三也不例外。自身讀讀最後一個故事,看看你知道了什麼?

(這個區域性的內容比較簡單,因此在瞭解了文字的內容後,深情的朗讀,讀出對魯迅先生的敬愛和尊敬也是教師希望能有所體現的,這種情感的流露既是對該故事的認同,也是對全文學習的情感昇華)

四、迴歸主題,提升感悟

(他為自身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

1、的確,不論是人力車伕也好,還是女傭也好,周曄相信這些人只不過是眾多伯父協助關愛過的人中的一員,只不過是個縮影。因此她十分確信的說“……”

(文中最後一節)

板書:

為自身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

2、師:因此伯父才會受到這麼多人的敬愛。這就是我的伯父……

生:魯迅先生。

(“為自身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正是對課前問題“為什麼伯父得到這麼多人的敬愛?”的回答,全文的學習始終以此為主線貫穿整節課,是本文的核心,通過學習、感悟、體會,迴歸主題。)

?板書】

教我讀書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救治車伕

關心女傭

為什麼得到這麼多人敬愛

為自身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

我的手和腳教案篇5

?我的空中樓閣》(課堂實錄)——潘雪陵

教學構想:

?我的空中樓閣》計劃上三節課,第一節課,要學生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談自己的看法,然後帶感情的讀。第二節課,在誦讀基礎上,提出疑問,解決疑問,強調學生的自主研討。第三節課,分析文章的結構和表達的主旨,同樣還是注重學生自己探討。

?我的空中樓閣》第一課時實錄

(上課起立就省略了)

師:上個星期我們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想給大家提幾個問題,看看大家是不是複習了。

師:第一個問題,請問作者為什麼寫《採蓮賦》和《西洲曲》?

生:表明作者的理想生活與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也表現了他對命運的抗爭和不屈的個性。

師:好,不錯。第二個問題,請你就朱自清的語言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朱自清的語言清新、樸實,既口語化又有濃郁的文學色彩。

師:好的。最後一個問題,請大家一起背誦《荷塘月色》4——6段。

(生齊背)

師:背得不錯,看來大家課後都認真複習了。今天我們來學習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請大家把書翻到35頁。

(生翻書)

師:關於李樂薇,相信大家瞭解得比較少,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下。李樂薇是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其語言含蓄、華麗、雋永,善用各種修辭來增強文章色彩,最善描寫光線的陰暗變化與事物的各種色彩,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注意體會。

師:我相信大家都預習了文章,今天這節課我們的任務是誦讀文章,通過反覆誦讀,初步體會作者優美的句子和隱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請大家花兩三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呆會兒我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籠統的說每一句都好,一定要找出自認為最好的。

(生看書)

師:好,時間到。哪位同學先說說看法?

生:我認為第一句好,“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出神地勾勒了小屋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的環境。

生:我認為“也許那是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藥”寫得好,雲、霞是上帝玩賞的事物,很有情調。

生:我認為“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略過一隻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寫得好,用兩個比喻,使小屋更加生動了。

生:我認為“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寫得好,作者通過兩組對比,一動一靜,一大一小,更突出了小屋的別緻。

生:我認為“我外出,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寫得好,它讓我體會到作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幸福的,我似乎也被深深感染了。

師:剛才大家都說得很不錯,但是我也發現問題了。我們班的男同學有點像一首歌的歌名

——《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生笑)

師:因為剛才基本上是女孩子在說。男同學應該是大方的,怎麼顯得比女孩子還害羞啊?女同學,你們要不要男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

女生:要!

師:他們如果不說怎麼辦?

女生:罰他們。

師:怎麼罰?

女生:罰唱歌,表演節目!

(生笑,男生開始找尋語句,一會兒——)

生:我認為“樹的美在於姿勢的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在於活力,在於精神”寫得好,它既寫出了樹的外在美又寫出了樹的內在美。

師:外在美、內在美分別是什麼?

生:“清健或挺拔,苗條或婀娜”是外在美,“活力、精神”是內在美。

(師讚揚)

生:我認為“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寫得好,這顯出了小屋的朦朧美。

生:我認為“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後退了一些”寫得好,作者把小屋比喻成花芯,在花的中間,周圍的環境非常清楚了。

生:我認為“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入霧,山也虛無,樹也飄渺”寫得好,它給人一種朦朧美,恍若仙境。

……

師:真不錯!你看,只要我們自己去探究,就有收穫。希望以後大家繼續努力。下面讓我們來聽一聽配樂朗誦,在音樂的幫助下,再次認真的體會作者的語言。

(放配樂朗誦,幻燈片變換圖片)

師:好的,剛才我們聽了配樂朗誦,也看到了不斷變換的圖片。當然我不可能知道李樂薇的小屋究竟是什麼樣子,所以大家也能明顯的看出來我的圖片並不完全一樣,我也是這裡找一張,那裡找一張,展示出來,只是想讓大家有一個比較具體的感受,實際上我們儘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想象你自己心目中的小屋。

師:我們剛才聽了配樂朗誦,覺得他讀得怎麼樣?

生:好!

師:光覺得別人讀得好是不行的,我們要自己能讀出味道來。我想請大家輕輕地把前三段齊讀一遍,“山如眉黛”預備起。

(生齊讀)

師:好,讀得真好!剛才你們那種輕柔的聲音,讓我覺得非常的漂亮,我似乎看見了美麗的小屋了。就是這種感覺,現在我想請大家隨便抽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朗讀,哪位同學先來?

(生先是在座位上找尋,輕讀,暫時無人舉手)

師:哦,不敢讀啊。沒關係,不管你讀成什麼樣子,只要是你發自肺腑地讀了,就是好樣的。這也是鍛鍊我們膽量的最佳時候,要珍惜這樣的機會啊。

生:我讀第三段

(生讀)

師:不錯,大家鼓鼓掌。

(生鼓掌)

生:我讀36頁倒數第五段。

(生讀,讀完後大家又鼓掌)

生:我讀36頁第三段。

(生讀,讀完學生笑)

師:大家為什麼笑?

生:讀得太少了,才一句話。

師:那怎麼辦?

生:罰他讀長的一段。

師:哦,那是第幾段?

生:倒數第四段。

師:好!這位同學,是大家罰你的,可別怪我哦!

(大家笑。被罰學生吐舌頭,不好意思的樣子,然後認真地讀,雖然幾處讀得不連貫,但他最後得到的掌聲是最熱烈的)

(下課鈴響。)

師:今天我們就上到這裡,請大家回去再仔細地體會文章的語言,找出弄不懂的句子,明天上課的時候提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好的,下課!

自我總結:

本節課我覺得自己有一些失誤之處,最明顯的是介紹作者時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學生容易認同,如果是課後讓學生自己談體會,覺得李樂薇的語言怎麼樣,效果應該更好,而我卻先說了,這種做法還是不行的,研究性學習應該注重學生的體會,不應該強加老師的看法。

我的空中樓閣第二課時實錄

師:昨天我們聽了《我的空中樓閣》的配樂朗誦,自己也讀了課文,下課的時候要求大家回去後再仔細地研度文章,把自己弄不懂得字詞句找出來,現在哪位同學先提問?

(生思索片刻)

生:“小屋的光線既富於科學的時間性,也富於浪漫的文學性”弄不懂。

生:“這棵樹是小屋給予人另一種印象,使小屋顯得含蓄而有風度”不懂。

生:“天地相連的那一道弧線,是另一重無形的圍牆”不懂。

(師反覆再詢問幾次,生不再提問)

師:那好,既然沒有別的問題了,那麼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幾個問題。問題是大家提出來的,我想請大家先互相討論一下,討論好了再談看法,好嗎?

(生開始討論,比較熱烈,師走進生中間,詢問並互相交流)

師:剛才看見大家討論得很熱烈,我也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有幾個同學問我“含蓄”是什麼意思……

生:我知道!

師:哦!你知道,那就請你說說看。

生:含蓄就是不直接表達出來,就像一個人用扇子遮住半邊臉一樣。

師:就像一個人遮住半邊臉一樣,很好的比喻,大家同不同意他的看法?

生:同意!

師:是的,含蓄就是不直接把自己的感情、情緒等直接表露出來,像人遮住了半邊臉,你不能直接看到全貌。好,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剛才同學們提出來的三個問題,哪位同學先說自己的見解?

(生暫時無人舉手)

師:這樣吧,我們分成兩個大組,這邊四個小組為一大組(甲組),那邊四個小組為一大組(乙組),兩大組的同學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並反駁對方的見解,如果你認為他說得不對,你就臭他!

(生笑)

乙組生:我解釋第一個問題。我認為作者之所以說小屋有科學的時間性,是因為小屋早上和晚上的光線弱,說小屋有浪漫的文學性,是因為早晨有朝霞,傍晚有晚霞,顯得很美,就很浪漫了,有文學性。

甲組生:我反駁他的觀點。如果說光線是早上和晚上弱,我們的教室也是這樣的,如果小屋可以看見朝霞和晚霞,我們在教室裡也看得到,又怎麼能說有文學性呢?

師:哦,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是說如果是這麼一個普通的特徵,作者就沒必要花這麼多的筆墨去描繪它了,是嗎?

(生點頭)

師:好,他提了反駁意見,那麼這邊四組的同學們怎麼看呢?

(無人應答,剛才反駁的學生又舉手)

生:我說說我的觀點。作者說小屋有時間性,我認為是他前面打了一個比喻,說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樣。早晨光線照射不進來,所以就像被花瓣包住了,而中午光線強了,小屋的光線很強了,就像花瓣開了,到了晚上,太陽落山了,小屋沒有那樣強的光線了,所以又像花瓣合攏了。而文學性,就因為光線富於變化,就顯得有文學意味了。

師:恩,請坐。乙組的同學有沒有別的看法?

(無人應答)

師(開玩笑的):別人已經出招了,就得支招啊,可不能應弦而倒啊。

(生笑。還是無人應答)

師:既然沒有同學反駁,就以甲組同學的為準。

師: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再看後面的問題。

不好意思啊,那天上完課,晚上馬上寫回憶,寫到這裡就幹其它的事去了,後面的就忘了。大概就是每個問題學生自行回答,最後一致同意誰的見解,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學生如果回答得不到位,我再引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進一步探討。

作業:

發課文結構分析資料,讓學生回去思考,哪一種最好,如果認為都不對,那麼你認為應該是怎麼樣的?

附結構分析資料:

我的空中樓閣的結構分析

分析??

小屋和山的關係(遠觀、全景)

小屋和樹的關係(近觀——區域性——遠觀)

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雲霞

小屋的空氣和光線

小屋與外界的關係

夜晚的小屋

分析二

遠觀全景

近觀立足小屋四周

更近觀立足室內

從空間上說,由遠及近,由室外到室內;從時間上說,由白天到夜晚

分析三

全景遠觀

區域性近觀

區域性遠觀

空間上,遠觀近觀相互交織,由室內到室外,再由室外到室內;描寫的角度也有變化,由純粹的寫景到注重人的內心感受。

東方雪評:

一、涵詠工夫與課堂節奏。文章是應該好好來讀來品味的。課文自然需要慢慢的來品味。像《我的空中樓閣》這樣的美文,自然少不了對它望聞問切一番。這樣的文化按摩,實在是必要的,道理也不需要多講了。我們看到潘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美句美段反覆推敲,仔細咀嚼了。從學生找出的了句子和評析結果來看,應該完成了自己的教學預想。然而我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潘老師的問題設計並不很高明——我們只看到學生各自去找“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這裡的“美”並不能激發學生的研讀興趣。是不是可以改為“畫一畫那空中樓閣”,然後拿到講臺前展覽,簡單說說自己繪畫的依據。或者先改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說明文,然後進行比較。這樣語言的問題是不是更能凸現出來?課堂上是有節奏的。教師設計的幾件事之間應該是有關聯的,我想至少不能平鋪直敘吧。畫-評-展-說-獎,這是我的一節針對課堂上的節奏。課堂也是有容量的。找句子,評點,自然也能提高學生的理解、鑑賞作品的能力,但會過於瑣碎,不知當否?

二、“唱歌”與“歌唱”

男生沒有唱歌,也就是說男生沒有受罰,在我們值得慶幸的同時,是不是也有些悲哀。學生為了逃避“唱歌”而拼命找句子???我想起了伏契克說的“沒有音樂就沒有生命”這句話了。

我想,這倒啟發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思想內容,小組進行歌詞創作,然後譜曲,或是自己唱出來。歌名就叫《我的家》,如何?

三、是誰給了他們背景?

我個人對中國臺灣的老李不太清楚。教參上可憐的介紹還讓我不得不懷疑其中有多少可以作為鑑賞文字的憑藉。我想唯一的辦法就是走進文字,至於其他可以暫時不去理會。什麼時候,我們把“知人論世”不再當作理解文字的標準時,我們可能真的擁有了自己的思想。

四、整體感知的問題

雲老師說先要整體感知,不錯,學生讀完後,大腦中積聚的資訊應該有了個整體的概念,該不該由教師明確,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提出來,視情況而定吧。我覺得潘老師的教後感中一句話說得好:不應該強加老師的看法。

對於這個,我舉雙手贊成。

[1]

我的手和腳教案篇6

設計背景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被父母包辦太多,對於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收拾玩具、幫老師整理圖書等,不善於也不勤於動手,對手沒有自覺意識。通過《我的小手真能幹》這一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手,知道手能做許多事情,激發以幼兒自己動手的主動性、積極性。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

2、引導幼兒認識手,知道用手能做許多事情。

3、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重點難點

難點:1、手指的名稱不同。2、對手和手、手指和手指進行比較。

重點:讓幼兒在自己動手操作中去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錄音機、磁帶。

2、豐富的手工操作材料:橡皮泥、積木、串珠子等。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老師與幼兒一起聽音樂、做動作進入活動室。

二、遊戲引入法:

玩一玩手指遊戲。

三、觀察發現法:

1、看一看:啟發幼兒觀察,複習認識小手。

2、比一比:啟發幼兒說出手指的名稱,並比較大小不同,引導幼兒與同伴、老師的手進行比較。

3、說一說:我們的小手能幹什麼?(激發幼兒用語言來表達手能做許多事情,教育幼兒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自己的小手變成最能幹的小手。)

4、鞏固:我們的小手真能幹,會穿衣服、扣鈕釦,會刷牙、洗臉,會梳頭……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聽著音樂扣鈕釦、刷牙、洗臉、洗手帕。(師幼聽音樂模仿日常生活動作)

四、感知操作法:

1、變一變:小朋友的小手很能幹,老師的大手也很能幹。小朋友你知道嗎,老師的手還會變魔術呢,看一下老師的手變出了什麼?(孩子觀察講述)

2、聽音樂幼兒自選材料遊戲:我們的小手好能幹,能幫助我們做這麼多的事情,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用你能幹的小手去玩一玩吧!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操作活動,如撕紙、搭積木、用橡皮泥串糖葫蘆等。

五、延伸活動:

討論:怎樣保護好我們的小手。(如勤洗手、勤剪指甲等等)教育幼兒保護好自己的小手。我們知道了小手有這麼多本領,小朋友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小手,講衛生,愛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學反思

從孩子的反映來看,他們對自己的手有哪些用處是非常瞭解的,而且也能用語言來進行表達。但好多時候,孩子往往是說的一套,做起來又一套,說的總是比做得好。如:有的'孩子總喜歡把積木扔到地上,在老師的引導下才願意去撿。

本次活動的施教過程中,主要採用了遊戲匯入法、觀察發現法、音樂鞏固法、感知操作法。活動開始,孩子們在輕鬆的音樂中,對手有感性認識,產生活動興趣。在愉快的表演中,讓手指充分活動,迅速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在經驗交流中,引導幼兒嘗試用完整的語言進行大膽地表述,通過講述手能做什麼,與孩子們共同搭建了認知的平臺。這樣,層層剝平,逐個掃除學習上的障礙,在觀察發現中獲得對手的感性認識。遊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對玩手指遊戲非常感興趣,也非常認真,在不知不覺中激發了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願望,這一願望在變魔術中不斷提高。那種迫切的心情,使孩子們自發地投入到操作活動中,去探求、去體驗、去表現自己。

考慮到在有限的集體教學時間內,課後在區角活動中,我又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們進一步進行操作活動,再次感受自己小手的能幹,保證了活動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