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概論課”教學中“問題導向”方法的應用探析

根據我自己的教學體會,“概論課”是一門比較難講的課程。我自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寫了一些有關“概論課”教學的體會與同行分享,特別是得到了廣大青年教師的迴應。有時候覺得能夠對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也是值得的。

前兩天,一位教“概論課”的青年教師在微信中提了問題:“夏老師,您好!作為青年教師,也想參加教學比賽,但是選題無處下手,沒有問題意識,不知道什麼樣的選題能講出彩,能夠迴應學生困惑或抓人眼球,你方便給舉個例子嗎?或者有示範教案給我參考一下嗎?”

“概論課”教學中“問題導向”方法的應用探析

我想這應該是青年教師、尤其是講概論課教師的通病。這不僅僅體現在講課比賽的選題上,也體現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我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感謝青年教師對自己的信任,我也很高興與青年教師就教學進行研討;同時也說明我們的青年教師也有比較強烈的提高教學效果的願望。教師是建設好思政課的關鍵,關鍵在於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文中這位教師提到的“沒有問題意識”和“講出彩、抓眼球”的困惑,這不僅僅是青年思政課教師的困惑,應當是所有思政課教師的共同的問題。

2016年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集中研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共性問題就是實效性不強的問題。而在教學設計中和教學說課中“沒有問題意識”和“不能講出與抓不住眼球的話,很難得出課程的效果好。這個問題具體體現了我們的思政課教學針對性不強、親和力不高的通病。下面我就結合針對性和親和力的問題談一點自己的想法和體會。

現在全國的思政課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碩士,相當一部分學校起點都應當是博士了。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是馬學科專業的學生,也有一部分是相關學科的學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接受了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育和訓練,即使不是馬學科專業的學生,作為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青年教師的基本素質也能夠承擔基本的教學任務(每個人進來時都是經過面試的),也就是說現在的青年教師的起點都比較高,難就難在他們碰到了自以為好講但事實上非常難講的思政課、尤其是概論課。我以前總結過講好“概論課”的五難,即講準、講透、講活、講信和講好,在這裡就不重複了。但是要真的講好概論課,既要有理論的功底,又要有豐富的實踐體驗和人生感悟,這是其他以知識性為主的課程所不具備的。

無論是教學比賽還是日常上課、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程講授過程中,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是要經歷長期的訓練和探索而得出來的,而不是憑想象得出來的。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設計、課程匯入、內容講授、學生互動、課程小結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問題的思考、問題的引入、問題的設計、問題的總結。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而言,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的意義更加重要。因此,概論課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第一,教學設計中應當具備的問題意識。不管是整個一門課、還是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所謂的問題意識,主要指的是通過概論課課程,要達到的教育教學目標或者解決的教學問題是什麼,具體在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視訊的插入、課程的匯入、與基本理論和知識點相關的講授等等)都是有目的與目標的。

從總體設計的視角看,首先要進行較為巨集觀的問題思考,而不應當過細的沉浸在過於具體的細節上。應當考慮清楚通過導論課要達到和解決“什麼問題”(在教材的前言部分講的很清楚);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大模組中,每一部分的目標和要求不同。比如,我們的一些教師講前四章“毛澤東思想部分”按照史的線索和故事的邏輯講授,看似熱鬧,實則鬆散,偏離了“概論課”的屬性和要求。因此,講清基本理論和在相關理論部分的一些認識上的困惑和理論上的爭議,以及處理理論爭議的基本原則。對毛澤東思想地位的認識和對毛澤東歷史地位的評價,無疑是這一部分的核心。但絕不能為了熱鬧而對於資料的來源不做甄別。最為權威的資料就是《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就可以澄清許多的思想認識問題。記得有次去聽課,正好我們的教師講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整體性、理論性很強的問題。我們的教師在處理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就沒有把握好“體系”、“整體”、“大局”,而是陷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體形態的形成條件、形成背景等,甚至對“三起三落”講的非常的細,但是卻沒有給學生交代好一個整體的理論系統的概念。建議按照不同理論形態的“主題”線索、既要講清一脈相承、更要突出理論創新,這樣才能夠使一節總論性質的課程講的透徹。

從一節課的角度來看,無論涉及的是哪一部分問題,在教學中都應當注意:一是為了有效地進行課程的匯入、二是為了通過設定問題而引人入勝、三是著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在公眾號中寫了一篇“問題!問題!還是問題”的文章,主要是針對思政課比賽中存在的問題,其實在概論課教學中這一問題更加突出。有了問題、設定一個好的問題,本節課程就有了“靶心”,就有“”放之“的”;無的放矢的效果就不用設想了。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也可以通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來解答問題的模式,

因此,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來自於課前的本科與教學設計,而不是隨心所欲的想到什麼地方就講到什麼地方。應當做的指哪打哪兒,而不是打哪指哪。各位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做到立足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要跳出教材進行教學的思考,特別要寫好“教學設計”、“教案文稿”,而不是僅僅只有“PPT”。

第二,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和處理。其實每一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都有問題的意識、或者想通過問題的設定,讓自己的課程看起來更有理論性、更能夠吸引聽者。但是願望歸願望,事實歸事實。有想法不一定能夠處理得好。

一是問題不是想出來的。我們所說的問題,要麼是理論思考的結果,要麼是實際調研的結果,要麼是經驗感悟的結果。概論課即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那些原汁原味的理論,也涉及到結合中國國情的理論創新。理論的問題一定要用理論來回答。現實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現象是用大量的舉例、素材的堆積來闡釋理論,既講不透理論,有時往往會把理論的意義降低、甚至庸俗化理論。同時,思政課面向的是學生,不能夠站在教師自己的角度想問題而應當換位思考,應當真正能夠解決的是學生的思想困惑,這需要調查研究並做理論分析。概論課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隻有知識體系是講不好課程的,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需要用體驗去“思”和“悟”的,這一點,青年教師比較不佔優勢。所以,只有增強理論功底、深入學生進行調研、教師自身不斷的實踐,這樣設計出來的問題才是“真問題”而不是那種很“LOW”的假問題、假互動。

二是要學會處理隨機的問題。我們的思政課教師已經習慣了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不會提問題的場景。這次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我認為對於教師有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線上提問題的多了起來。這很符合現代學生的思維和行事方式,而且作為教師必須的迴應這些問題而不能視而不見。這種對一些隨機的問題(教師的問題是預設的,學生的問題往往是隨機的)的回答對於教師來講就是一個挑戰。記得我有一次在線上做講座,在講的當下把課程思政比喻成鹽溶於湯的時候,現場彈幕了一條資訊“為什麼講課程思政中的育人元素比喻成湯而不是比喻成醋?”我頓時覺得這個問題一定得回答、而且要回答好。我的回答是“鹽與醋都是對人有用的,但是鹽是必選項,醋是選擇項,因此用鹽比用醋更加準確”。這就叫做應變,而且要讓提問者信服。我們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特別怕上課時學生直接提問題,怕回答不好。我的建議是:能夠回答則立刻回答;如果有些問題吃不準的話,不要輕易回答學生,更不能為了面子貿然回答。可以先肯定學生問題問得好,下節課來回答學生!接下來可以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來研討這些問題。

我在陝西師大參加過一期輔導員面試,其中一名應聘者給了我深刻的印象:當一名評委面對農科專業的應聘者提出了學農的來應聘輔導員有什麼優勢的時候(言外之意大多都是思政專業的來應聘),這名應聘者面對兩難:一是專業不佔優勢,二是又不能說不喜歡農學專業。但這名應聘者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是學園藝規劃的,我有很好的整體思維;我是學農的,我深諳樹人與樹樹一個道理;農業需要灌溉,我會很好滴處理大水漫灌和精準滴灌的關係。一下子變被動為主動!!!

 

所以,做思政課教師,要經常性地面對比上述問題更加尖銳的提問與問題,是否敢於直面問題、迎接挑戰,是你所講的課程是否有政治高度、理論深度,也直接影響你的課程能否打動人、吸引人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思政課教師基本達標都很難,更不用說講好了。近年來最大的收穫是沒有人、特別是看不起思政課的人敢輕言“思政課沒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