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古詩鳥的教案優秀5篇

教師撰寫教案是為了更好地規劃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教育效果,通過教案,教師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髮展,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古詩鳥的教案優秀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古詩鳥的教案優秀5篇

古詩鳥的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朗誦古詩。

2、感受古詩中朋友之間的友誼,學會和同伴友好相處。

3、通過閱讀小圖、上下圖的對比觀察,瞭解故事的情節,通過一組圖片排序,瞭解故事情節的發生和發展,培養細緻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動畫視訊,配樂旋律一段。

【活動過程】

一、提問匯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的好朋友是誰?你們一起做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個詩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二、欣賞古詩。

1、觀看動畫或ppt,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提問:故事中的兩個好朋友,他們在幹什麼?(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李白到好朋友汪倫家裡去做客。他們一起喝酒,作詩,兩人非常開心。幾天後,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倫很捨不得李白,於是就在岸邊送李白。

2、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古詩,請幼兒欣賞。

師:故事裡有一首小詩,請小朋友們豎起耳朵,仔細地來聽一聽。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作者又是誰?

師:其實,這是一首贈別詩。是李白送給好朋友汪倫的詩。接下來,我給小朋友來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3、出示圖片或ppt,講解古詩大意(譯文口語化)。

李白乘著小船將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岸邊有人一邊唱歌,一邊用腳打拍子,告別的聲音。李白轉過頭去一看,原來是好朋友汪倫啊。李白非常感動,他覺得,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義深。

4、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再次欣賞古詩。

師:意思明白了嗎?好,老師再來念一念,這一遍,請小朋友自己用心記一記,等一下,我們自己也要來學習這首詩。

三、教師指導幼兒學習誦讀。

師:你記住了哪一句詩?請你念一念。

1、教師指導學習單句古詩。

師:好,接下來,請你們跟著老師,整首古詩一起學一學,念一念。

2、請幼兒集體朗誦。

3、請幼兒分組朗誦。

4、請個別小朋友朗誦。

5、配樂齊朗誦。

四、聯絡生活,情感昇華。

提問: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間要怎樣相處呢?(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不可以打打鬧鬧,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結束語:好了,請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戶外活動吧!

附古詩《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活動反思:

古詩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背誦,但對古詩的背景、詩人的感受是很難理解的。對教師來說古詩教學不好把握,講解多了,學生不樂意接受,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這次的古詩教學,一開課,我巧妙地利用學生喜歡的歌曲進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很快便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意境。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我運用故事引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本次教學中,我還藉助音樂、課件,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澱、不斷昇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課堂上我緊緊圍繞“離別”這一線索,去渲染、去感受,讓學生深深地去體會這離別之情。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樑,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解詞析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後熟讀成誦。

教學中,我努力的創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除了讀還是讀,我通過指名讀、引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送別是我國古詩一個永恆的話題,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上我還提供了幾首送別詩讓學生欣賞、感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後我設計了“課外積累,個性飛揚”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一節課下來,老師不能平復自己的情感,可惜的是情緒激動的不是那些學生。我不是學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後學生究竟有了怎樣的情感。是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了情感的變化,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有了立竿見影的朗讀效果。那學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動了?看看學生的表情,聽聽學生的話語。歷史遙遠而又不遠,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學生應該能夠被打。

古詩鳥的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欣賞古詩《遊子吟》,並能隨音樂誦讀表演。

2.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遊子吟》、錄音磁帶配樂古詩《遊子吟》,視訊韻律操《遊子吟》。

活動過程

一、聽古詩《遊子吟》

1.教師:小朋友,爸爸媽媽愛你們嗎?(愛!)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詩人的媽媽也很愛這位詩人,有一次這位詩人就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做官了,聽聽看他媽媽是怎樣做的`?

2. 教師播發錄音磁帶配樂古詩《遊子吟》,連續播發兩遍。

幼兒一邊聽教師播放古詩《遊子吟》,一邊翻閱幼兒用書《遊子吟》。

3. 討論。

教師:這首詩好聽嗎?書上的這幅畫已表達出了這首詩的意思,請你們想一想,這首詩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幼兒講自己看到的圖畫)

二、欣賞古詩《遊子吟》

1. 教師給幼兒解釋欣賞古詩《遊子吟》的意思。

2. 讓幼兒再聽一遍古詩《遊子吟》的錄音。

3. 請個別幼兒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古詩《遊子吟》。

4. 請幼兒說一說父母做的一些關愛自己的事情。

5. 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愛父母,引導幼兒懂得感恩。

三、演一演

1. 教師播發事前準備好的視訊韻律操《遊子吟》,和幼兒一起學唱表演,教師指導。

2. 請部分學得好的幼兒嘗試上臺表演。

古詩鳥的教案篇3

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是教學的新途徑──《所見》教學談

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明德國小鄭巨集

從事國小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學上,我不斷地積累經驗,尤其在近兩年內,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教學改革,著重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下,經過不斷的實踐,我認為課堂的氛圍是最重要的。在課堂裡,教師就是營造這個和諧愉快的氛圍的靈魂人物,創造一個活躍的學習空間,使同學在愉快中學習,在開學初,我做的基準課《所見》一課時充分地體現出這種氛圍。

我改變了以前的工作作風,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不再拘謹。在整個教學中,我擺正自己的位置,跟學生們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教師不但在外觀上態度親切,語氣和藹,和學生們像朋友一樣,而且在內心中,要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而此時的我是為學生服務的幫手,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首先,我以看圖激趣的方法,很自然的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門對掛圖產生了興趣彷彿身臨其境,就自然而然地交代《所見》的作者,年代和解題。整個過程中,師生好象在做遊戲,講故事,氣氛非常的和諧,學生很容易地回答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抱有充分的信任態度,使學生的自信心越來越強,不僅僅是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獨立意識,對日常活動和今後的發展充滿信心。

其二,在完成整個教學過程,我沒有充當嚴傳身教的“傳教士”而是作為一名引導者,不是去教,而是讓學生主動地去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我對我的學生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他們有讀好古詩的能力,所以我範讀後,評議並一同畫出停頓,讓學生自己設計重音,如第一句“牧童騎黃牛”一句可重讀“牧童”、可重讀“騎”、還可以重讀“黃牛”,請你選擇你喜歡的讀法練習讀。鼓勵學生大聲地朗讀,帶著感情色彩,不斷地重複練習,很快地學生就掌握《所見》的閱讀方法。

其三,要教給學生方法,先讓通過朗讀找出《所見》中以前沒有學過不理解的詞,加以體會,試說詩意,再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畫面進行背誦,然後,請學生給古詩加上動作,我在給學生們配上優美的音樂,這樣一首普通的古詩在我們師生的合作下,變成一件美妙的“小藝術品”了。

其四,完成這樣還不夠,還必須給學生足夠時間去交流。在理解古詩後,我請學生們在小組內用自己喜歡的曲子唱一唱這首詩。通過一段時間交流後我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試唱,很快氣氛變得十分熱烈都非常主動的去創作,有的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教材歌曲編上古詩《所見》的詞,如《小燕子》、《蘭花草》…… 學生們熱情高漲。

最後,我注意了促進生生互動。

“生生互動”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學生之間可互相討論、評價、反饋、傾聽、激勵、競爭等。完成新課後,我又設計了續編故事這個練習,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小組內選出代表來講,講後再共同評價,評價優勝,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維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以至個性特點等方面都會得到長足發展。

在誦讀與想象中奏響古詩教學的樂章──《所見》教學談

浙江省平湖市平湖師範附屬國小周振華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上,古代詩歌是五彩繽紛的文學殿堂裡最耀眼的瑰寶,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怏怏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詩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錘鍊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讀者在誦讀過程中,大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神遊萬仞。學習積極健康的古詩,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對於人類的高尚情操的培養也大為裨益。新教材選編的古詩,集思想美、語言美、藝術美、形式美於一體,同時,在課後又編了國小生古詩教學70首。可見在課改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如何進行古詩文的教學呢?

雖然,我個人對古詩是情有獨鍾的,但是我始終認為古詩教學教師本身應該有深厚的功底,而我自己還好象欠缺了許多,加上古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更是無法將自己的理解準確地傳遞給學生。而且,我認為,國小生誦讀古詩應該有一定的文化、語言積澱。因此,我雖然喜歡古詩卻不感輕易嘗試。這次之所以選擇上古詩,源於幾個原因。一是去年在網上看到全國第五屆閱讀教學大賽上,王自文的古詩教學課堂實錄,雖然,我沒有親臨現場,但也看得心潮澎湃,網上更是好評如潮。於是,有一種想嘗試的衝動。其二是因為去年的平湖雙高課選了許多古詩,難度很大,我也想挑戰一回自己,最後是因為,我覺得教材選擇這麼多古詩肯定有它的道理,作為教材,我們肯定要教,而且要教好,於是,我就大膽的嘗試了一回,因為女兒生病了,所以偷了點懶,選擇了去年備好的一份一年級的教案。由於自己的水平和一年級學生的底蘊還不夠,所以,嘗試可能不是很成功,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學意圖和大家商討一下。

一、誦讀──縱情地渲染詩味

讀書百遍,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許多有識之士認為,要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代,摒棄繁鎖的講解,在青少年中實施中華古詩文的誦讀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師在關於人教版小語教材中特別提到: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教學重點放在讀、背和識字寫字上。古詩內容教師一般不要主動講,生字詞稍加解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作簡要回答,要把時間放在熟讀成誦和識字寫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講解。新課標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於是,在初讀古詩時,我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自讀後,又指名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同桌讀、齊讀。為了激發讀的興趣,我又建議舉行朗讀比賽,組內朗讀後推薦比賽讀,分男女生讀、全體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短短10分中左右的時間,學生讀詩不下八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

“詩是有聲的畫”。在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覆朗讀,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又以配樂吟誦做示範,學生吟誦的熱情更高了,吟誦的效果也更好了。學生就是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美的滋養和藝術美的薰陶。同時我又圍繞詩的題眼“所見“,請學生說說,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感受和體驗詩的優美意境。使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用朗讀表現了牧童活潑機靈的性格。學生讀熟了,背會了,記牢了,教學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樣的誦讀,猶如動聽優美的音樂融入於耳,愉悅於心,何樂而不為?

二、想象──入情地再現意趣

古詩文中異彩紛呈地閃耀著美的光華,令人為之心熱,為之神往。其描景記事寫人表意,無不悅人目、動人心、觸人思、怡人情。一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詩的意境是詩人匠心經營的心靈王國。雖然,我們屏棄支離破碎地分析理解,但是讀了以後,我們也要讓學生明白詩中寫了什麼,這個明白的要求是能借助插圖、情景,明白大意即可。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前一階段學生反覆讀文的基礎上,學生是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古詩有所感悟、有所理解的。原來的設想是讓學生交流你讀懂了什麼,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水平,我還是不敢放手,於是通過情景的再現來讓學生了解大意,通過想象來感受意趣。

如:片段??

1、情景匯入:

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麼呢?

(課件演示:牧童騎黃牛的情景。)

2、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說具體說生動。

3、是呀,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麼自在呀,他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唱起歌來了。(播放音樂)他的歌聲怎麼樣?(你的聲音也很響亮)

4、袁枚看到這麼活潑可愛的牧童,聽到這麼嘹亮動聽的歌聲,脫口就吟出兩行詩。

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5、自己讀讀:

試著想想這兩行詩是什麼意思呀,然後跟同桌交流一下,有不懂的字詞把他圈出來,等會兒請大家幫忙。

交流理解:

有不理解的詞嗎?重點理解“振”、“林樾”。

6、看看圖上牧童的神態,聽聽他的歌聲,想象一下他的心情,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7、他正唱得高興呢,忽然聽到了──(放蟬鳴聲)於是,他就……(想象他會幹什麼)隨機出示圖片。

學生猜測牧童“下牛、閉口、捕蟬”的情景。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藉助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將整首詩以“袁枚出遊所見”的故事形式貫穿始終,讓學生形象感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從而讓學生進入詩所描繪的情境中。強調學生的自悟自得,互助交流,重視朗讀的指導。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體會到的詩意,從而積澱語感。最後,我又讓學生做一個小牧童,邊表演,邊誦讀,相信古詩的大意學生是可以明白的。

三、拓展──積極地閱讀和創造

由於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邃,往往突破時空的限制,詩意跳躍性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充套件、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在思緒的太空中翱翔。教師可讓學生藉助畫筆,將詩中描繪的情境簡單地勾勒出來,或將古詩改寫成小故事等等。由於這首詩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於是,我佈置的一個作業是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詩從自然中來,從勞動中、從生活中來。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受到直觀的薰陶感染,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有創意的活動,如帶學生走出來,下鄉村欣賞 “一去二三裡”,上田頭體驗“汗滴禾下土”,臨池畔傾聽“曲項向天歌”,在夜晚模仿“舉頭望明月”……這樣,詩與意相印證,情與景相交融,使學生在真切的體驗中怡情、悟性、開智、明理。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因此在學《所見》的基礎上,我又同時告訴學生詩人們之所以成為大詩人,就是因為他們很細心,把所見的及時寫下來,老師這兒還有一首所見,看看這位大詩人寫的內容是什麼時候的所見?在哪裡寫的?再讀詩看見了什麼?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舟夜書所見》。並引發學生去學習其他的詩,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讀讀背背,不斷地積累;背背想想,細細地體會,在學生純真的心靈上,不斷地加深民族經典文化的積澱,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必將激發他們對燦爛的文明的嚮往,揚起弘揚民族文化的風帆。

古詩鳥的教案篇4

一、活動目標:

1、想象古時候兒童對月宮的憧憬和嚮往,感受月兒的美麗、神奇。

2、能積極地參與古詩朗誦活動,初步理解古詩大意,並能有節奏地朗誦。

3、學習古詩,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二、活動重難點:

1、熟悉古詩內容,能準確、流利地朗誦。

2、理解古詩大意,能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三、活動準備:

1、中華文化:古詩《古朗月行》。(幼兒用書)

2、月亮圖片、古詩視訊。

四、活動過程:

(一)猜謎匯入。

1、有時圓圓掛天空,有時彎彎掛樹頭。白天見不著,晚上才出來。

2、你喜歡月亮嗎?(出示月亮的畫面)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呢?圓圓的月亮又像什麼呢?(啟發想象)

3、圓圓的月亮我們還可以叫朗月,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回憶小時候看月亮的情景時,詩性大發,於是寫下了一首詩《古朗月行》,詩人把朗月想成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古詩《古朗月行》。

(二)完整欣賞、學習古詩。

1、老師示範朗誦古詩。你聽到了些什麼?

2、看古詩視訊,再次欣賞。

——提問:你聽到了些什麼?

3、跟老師學念古詩二遍。

4、解釋詩句的意思。

1)師: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小的時候不認識月亮,把它當作白玉盤。

2)師:為什麼會把月亮當作白玉盤呢?(視訊)

3)我們一起來念念這一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4)有時又以為月亮是仙人梳妝用的鏡子,調皮地飛到了青雲的上頭。(視訊)

5)師:為什麼月亮有時又像鏡子呢?

6)師:說的真好!讓我們一起來朗讀感受一下: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7)師:小朋友猜猜看,月亮上面有些什麼呢?

8)師:哦,有嫦娥、白兔、桂樹。原來小朋友都聽說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啊!你們看月亮裡是不是好像仙人嫦娥把雙腳垂下來坐在月宮裡呢?看!月宮裡的`桂樹多茂盛呀!我們一起來念: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視訊)

9)師:咦,白兔手裡好像拿著什麼?原來是藥呀!它在問誰和它一起吃。來一起跟老師來念念: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視訊)

5、跟老師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注意停頓和重音。

6、播放視訊,讓幼兒跟著念一念。

(三)請幼兒閱讀《古朗月行》,仔細觀察畫面內容,並說一說、念一念。

(四)結束:

師:沒有想到月亮裡面藏著這麼多的祕密啊,你還知道別的關於月亮的古詩嗎?下課後念給小朋友聽聽,好嗎?

五、網路資源連結:

古詩鳥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關春節的古典詩歌中,沒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這首《元日》那樣流傳至廣,影響深遠。

這首七言絕句之所以獲得歷代人的喜愛,不僅在於它節奏明快,語言流暢,雅俗共賞,更主要的是在於它通過對春節風俗的描繪,表達了全民族歡度佳節的美好祝願和共同追求。特別是詩歌中“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句中的“總”和“換”字,表達除舊佈新不可逆轉的規律和堅定的信念。

題目《元日》。元日,本意為吉日,我國古代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日,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聲中一四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是說在歡快的爆竹聲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閤家歡飲屠蘇美酒。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說在守夜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曈曈紅日,然後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

曈曈:太陽初升時光亮的樣子。

教學目標

1、認會5個生字,寫會5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和默寫。

2、查字典,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3、瞭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氣氛,體會人們的美好願望。

教學建議

關於課文

1、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師要善於啟發引導,不要直接講解。可以讓學生試著講講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導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小組或全班討論等方法解決。

2、古詩的學習除了要加強朗讀和背誦外,還要引導學生結合詩句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先把詩句變成畫面,加強情感體驗;然後再把畫面變成語言,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以達到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發展語言的目的。

3、學習本詩之後,可鼓勵學生查詢資料,瞭解詩中提到的過節的各種習俗的來歷。

關於生字

本課的幾個生字,“爆、曈、符”都可以用記形聲字的方法記憶。“換”字右邊的撇不出頭,不要寫成“央”字。

課時安排

建議教學1課時。

拓展習題

1、默寫古詩。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像畫面,並把想像到的內容用通俗的語言描述出來。要求句子通順,描寫形象。

相關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宋仁宗慶曆二年中進士後,曾任過地方官,後任參加政事、宰相等職。世稱荊公。

他的文學成就很高,影響甚巨。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其詩長於說理,精於修辭,內容亦能反映社會現實。詞雖不多,卻風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別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

教案精品

元日

教學準備:

課前蒐集有關春節的詩句;錄音《新年好》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感、匯入析題。

1、聽唱《新年好》後,教師激情匯入:是呀,過新年時我們唱歌、跳舞,心裡多高興呀!你們知道嗎?過新年時還有很多更讓人高興的事。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元日》吧。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二、自學詩歌、感知大意。

1、讀通古詩。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初讀情況,正音。

2、讀出問題

1)輕聲再讀古詩,想一想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2)交流讀懂了什麼?

3)不懂的問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4)彙報解決不了的或意見不統一的問題,師生梳理、歸納出重點解決的共性問題。

三、精讀品味,理解詩歌。

1、自主學習,讀中感悟。

1)自讀自悟,看看前面提出問題哪些能自我解決。

2)藉助工具書,試想想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

2、同桌交流,互相說說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讀詩句,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

2)教師對學生的不同體會給予肯定,並相機引導a理解除:除去,過去。b、曈曈:太陽初升時光亮的樣子。c、體會“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的“總”“換”表達除舊佈新不可逆轉的規律和堅定的信念。d、感受詩中全民族歡渡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4、吟誦古詩,啟發想像。

1)指生吟讀,師生。

2)師配樂範讀,生評。師生交流讀好古詩的祕決。除了注意語速、語氣外,還要邊讀邊想。這樣,才能把詩中的感情讀出來。

3)學生練讀,邊讀邊聯想。

4)指生讀,評議讀、齊讀、背誦。

5)畫一畫,說一說,把詩中的情景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來,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四、延伸拓展,感受民俗

1、閱讀“語文天地”中的《過年》,談談自己對過年的認識和感受。

2、課外蒐集有關人過年習俗的資料,同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