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業參考

中國勞動力價值被低估了嗎?

對於工資,目前人們似乎有著諸多困惑:現有的工資水平是否與改革開放、GDP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等大背景相適應?現行的工資結構是否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利益分配特徵?在職工福利保障制度已步入市場化的同時,現有的工資制度是否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留物?

這些疑惑的答案依然不確定:中國勞動力價值被低估了嗎?“勞動力低廉”是否正成為財富掠奪者冠冕堂皇的藉口?是否需要重新定價中國的勞動力價值、改革現有工資制度?

廉價勞動力底線何在

引發人們對中國現有工資水平重新思考的直接誘因,應該是珠三角、長三角的“民工荒”現象。“勞動力低廉”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優勢之一,但廉價程度有無底線?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援引一份珠江三角洲地區務工者收入的調查資料時發表感慨,該地區民工的月均工資“只夠一天吃四碗炸醬麵!”

43歲的童阿根在無錫錢橋一家板材廠上班,一起來無錫打工的還有自己19歲的兒子和17歲的女兒,兒子在建築隊“拎灰桶”,女兒在飯店洗碗。“我每月800元,加上孩子工資共2000多,生活算是可以了。”童阿根露出艱澀的微笑,“只是每次到月底才發180元做生活費,餘下的工資年終一起結。”

在無錫、蘇州和上海等長三角地區,民工工資收入基本上和童阿根一樣,大都在每月600—1200元,平均工資水平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相當,略高於中西部地區。這種使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的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按照往常的慣性,仍然忽略著工時、加班、假日權甚至勞動合同,在隱患四伏的環境裡“撈錢”生計,容忍著向外界無法完整表述的生存考驗。“民工荒曾經成為新聞。但事實上,這隻能反映中國最低端的勞動力—民工對生存危境的一種本能反應,離本身實際價值追索還很遠。不過這種現象一經媒體炒作,就造成一個理論上的‘事實’:中國勞動力真的緊缺了。”把民工荒作為調研課題,並在華南、華東跑了一個多月的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學教師王波直陳感受。

“這是假性‘民工荒’。”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後王國進定論,“農民一年10個月空閒,加上1.5億的勞動力儲備,長期看,企業不會人力吃緊;但是農民工收入過低已漸成用工制約因素。”從廣東轉到上海青浦打工的江西信豐劉健全算了一筆賬:大年過後,村裡人到東莞打工,火車票買不到,“包車”300元,加上租房、等工至少要1000多元;而工資呢?這些年基本上沒有漲。

上海人精打細算的“1500”

和粗手進城出賣體力明知吃虧不得不堅持的中國“超穩定心態”民工相比,城市居民平增了幾多無奈。“上海人均年收入約2000美金,每月收入合1500元人民幣。一年18000元,不吃不喝,只能買1平米的房子。中央7部委聯手砍房價是有道理的,不然這些市民沒法生存!”華東政法學院商學院名譽院長汪康懋博士有點激動。

第一個向媒體打出“人民經濟學家”稱號的汪康懋博士,開列了一劑“拯救1500”的良方:如果不能上漲,依然維持1500元的情況下,政府必須:第一把房價壓下來,讓市民能喘口氣;第二,加大公益性事業投入,如大力發展公交,避免市民騎車帶小孩子危險等問題;第三,穩坐權壇者要時時記著老百姓只有這1500元收入,制訂政策時要考慮這一實際條件。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2005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38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3%;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8.6%。據統計,在城鎮居民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為2160元,佔可支配收入的73.5%;而2005年四個季度CPI同比增長率的預測值分別為3%、3.2%、3.1%和2.9%,2005年上半年和全年CPI增長率為3.15%和3%—3.5%之間。顯然,收入與物價“賽跑”,市民生活水平日益受到考驗。

白領金領澀甜不一

“總是要等到年終總結時,才知道荒廢不是一點點。”成為職場寵兒的“領系”—藍領、白領和金領,對自己的工資收入也澀甜各自。“藍領月收入1500—2000元,白領月收入5000元左右,金領10000元以上。”畢業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潛心人力資源研究的宋照夕先生幾個數字利索劃清了“領系”三種系位身價。

他透露:“中歐招生也有一個數字底線—月收入不低於20000元,但是,按照中國的稅收,月收入20000元,要繳9000元的稅。上海有跨國公司78家,所以金領不會超過500個,白領和藍領是主流。”宋照夕說,“白領具有獨立的消費能力,每月平均的總支出為1274元。其中有30%的人,每月支出在1000-1499元這一範疇,每個月消費在1500-1999元之間的佔16.8%,每月消費在2000-2499元之間的佔11.6%。這類人是中國目前活的相對尊嚴的一群。”

“市民除工資還有另外的收入。利用職務之便而獲取的收入,包括錢幣、實物及服務,被業界稱為‘職務消費’和‘泛工資收入’,當然還有世俗的小名:‘紅包’和‘禮品’—這部分在整個收益中佔的比重不容小視,也促成了金領、白領和藍領的收入分野。”宋照夕言辭侃侃。“這也應該算是工資收入,是由工作延伸出來的效益;但是收益主體是那些佔有權力資源、資訊資源、物質資源的人,與一般的民工無涉。”上海社會科學院王海峰博士印證了宋先生的“泛工資論”說。

專門提供職業介紹的報紙《前程無憂》,做了一份城市收入調查,結果表明,在職場上,最基本、最實質的需求和滿足便來自於薪酬待遇,對於所謂“泛工資”收入,3.67%的受訪者表示有;33.82%的受訪者表示沒有;9.94%的受訪者感嘆流年不利,連目前的工作都難保。而從地區來看,滬、蘇、粵、浙的受訪者均表示2004年的年終獎收成尚可;北京市表示沒有年終獎和工作難保的受訪者比例均超出平均值。同時,金融、財務類和人事行政類的受訪物件“工作難保”之憂者很少。

收入差距形形色色

從理論上說,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體現,但事實上,中國還沒有一個共同的勞動力價值的尺度。相反,中國勞動力定價的行業標價卻十分明顯。復旦大學經濟學學者王國進博士說,壟斷行業,如電信、石化和部分金融單位,員工收入要比其他充分競爭的行業高出一大截;外資類的員工收入一般也高於國內企業,民營企業收入差距很大,管理層的待遇遠遠超過金領。在所有制方面,國企相對高穩定,外企相對規則,民企機制靈活。事實上,公務員的工資各地差異也比較明顯。記者瞭解,上海市閔行區的公務員工資要比徐家彙區高1000元左右。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周先生告訴記者,公務員工資差異過大的主要根源是,國家僅規定工資標準,發放工資所需資金則由各地自籌,富裕地區工資貧富迥異。但困難的是,全國執行劃一的公務員工資水平也根本不可行。

國民生產總值與生活總值錯位

為民謀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代表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等,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中國在創造了震驚世界的GDP奇蹟的同時,下一步的重點應是如何讓洋文GDP的中文原意——國民生產總值,昇華為國民生活總值、國民幸福總值。

“中國經濟超過9%的速度增長,這一發展速度是世界經濟平均增速的兩倍,發達國家平均增速的3倍,中國的冶金、汽車製造、石油與化學工業、建築業和輕工業都在飛速發展,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企業發展論壇章琦教授自豪的報出中國經濟的一組數字。而作為這些成果的建設者和享受者——勞動者卻常常被嚴重忽略了。

有預計稱,到2010年中國的就業規模將達到7.97億人,第一產業將會加速向二、三產業轉移,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會調整為40∶24∶36。但在這樣的“數字”推演中,外來勞動力能否獲得同等待遇、勞動力價值能否科學化制度化、已經制定11年之久的《勞動法》能否有力貫徹,還是一個問號。

學者正在思考類似的問題

“隨著勞動強度增加,勞動力價格實際在下降。”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培訓部經理袁建平說,“中國農民其實一直被剝奪了很多生活方面,除了生存幾乎什麼都不能實現,對自己和自己下一代發展進行投資,也無從談起。”“中國城鄉的‘二元經濟結構’,決定了城鄉有別、城鄉分割的就業現狀,是導致城鄉分配收入存在巨大差異的主要根源。”上海市委黨校王耀東博士接受採訪時指出,“要打破這種局面,必須儘快制定《促進就業法》,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追求城鎮就業穩定發展與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協調,確保工資定價整體上科學合理以突出人的價值。”(張俊才)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勞動力價值被低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