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初入職場

吃苦不要緊,關鍵是這吃苦需要有意義

昨天朋友又雙叒叕辭職了,這次因為和老闆吵了一架後,當即選擇辭職。可是真正讓她辭職的卻不是這次吵架。

吃苦不要緊,關鍵是這吃苦需要有意義

公司需要外派人員參與公司新開發的專案,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個大坑,工作量大,加班是家常便飯,深夜下班也是常有的事,毫無疑問,這種事最後總會落到新人的頭上,但是朋友原本想著,年輕,參加一下這樣的大型專案積攢經驗,學到的也多,還是挺好的,吃點苦就吃點苦吧。

可回來之後老闆卻因為專案支出不在合理範圍內,完成度慢了一些,不分青紅皁白一頓罵,可當初的支出在上報時是老闆同意簽字審批的,專案完成的不好,罵兩句也就無所謂了,最讓她心累的是她明明是一個技術開發的,唯一的工作就是修改格式,列印文件,所有的重要環節根本沒有機會參與。老闆給她的回答是:反正你也會,你的專業能力也達不到人家的要求,讓你做別的你就做。

只要求有經驗,專業程度高,卻不讓參加專案,經驗,專業程度從何處來呢?


吃苦不要緊,關鍵是這吃苦需要有意義。

王小波說過一句話:

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30多度的天氣不開空調睡覺,零下十幾度的天氣徒步幾公里上班,這些都叫吃苦,但,這種吃苦意義何在?你會身體更好嗎?你會薪資更多嗎?精神上,物質上都對你沒有任何幫助,日復一日重複著枯燥無味的勞動,加班沒有加班費、參與專案沒有個人經驗,甚至被人洗腦“年輕就應不求回報,多付出……”


這種苦,吃得越多,垮得越快,及時止損才是上策。學會分辨自己的苦值不值得吃,不要吃完苦得到的是身心俱疲。

成長型工作

雷·達里奧在《原則》有一個觀點:公司裡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但其實真正現實情況中來講,公司裡所有的問題,都是制度和人的問題,制度完整清晰合理的情況下,人的問題就可以按照制度來處理,人的處理原則穩妥恰當的時候,制度就可以修正。專業的人不要一直處理非專業的業務,尤其是志願根本不在此,甚至是排斥的時候。職工與工作的關係應該是個雙向迴圈,互利共贏,你通過工作,實現個人乃至團隊的價值,而工作帶給你財富與成長。


在職場中,你可以通過一次次的試煉,不斷找出問題,完善修改,把工作做得優秀,完美,工作也會讓你變得成熟,通過工作中的一次次磨練,提升你面對問題時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

這樣的工作是成長型的工作。是值得你為其吃苦的,因為吃苦過後你會有所收穫,而不是身心俱疲。


消耗型職場

有一個同學在同期管培生中業務能力很強,一直在她們團隊的業績第一,剛開始還覺得很好,沒什麼不對勁兒的,尤其是在老闆誇獎的時候,幹勁十足,抱著吃再多苦也沒什麼的心態,加班到十二點寫三十多頁的分析報告也無所謂。

“都在一個辦公室裡,你憑什麼那麼秀兒?”


可是到後來,他所在的團隊整個開始冷落她,團建從來不會叫她,需要團隊共同處理一個專案的時候也總有人使絆子。後來就連老闆都覺得是她的人品有問題,和團隊相處不和諧,阻礙專案進度,升職加薪自然沒有她,為此還找她談過幾次話。最終同學選擇了跳槽。

“太累了,心累,感覺吃苦努力沒什麼用”

卑躬屈膝地單向隱忍,忍受令人身心俱疲的環境、忍受同事上級之間的不理解、忍受由於優異而受到的排擠,為了工資,每天咬牙切齒。

這是消耗性職場,總有一天會把你拖進深淵。

過去,保住飯碗是職場頭等大事,現在,我們想要的是選擇飯碗的底氣。

千萬別以為,吃苦後就能享樂、風雨後就是彩虹,畢竟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你想不到的事。


標籤:吃苦 不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