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8篇

平時通過寫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書籍的印象,完成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書上內容的分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8篇,感謝您的參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通用8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1

當每個人從學校踏出的那一刻起,就憧憬著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滿懷夢想與希望,編織了一個個美麗的夢想。然而隨著工作中競爭與壓力的聚增,讓那些曾經懷揣著夢想的青春也退去了絢麗的光環,隨之而來的是對工作的倦怠,昔日的職業幸福感逐漸褪去。

當歲月磨平了幸福的痕跡,我們不得不再次去尋找它,值得慶幸的是隻要有心,總能有所收穫。

在最近看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我的情緒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訴我們工作態度的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得出不同的結果: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人產生樂觀的情緒;反之。則會使人產生悲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不妨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的焦點,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讓自己走出陰霾。的確,態度常常會左右了人的情緒,而能改變的則是轉移自己的注意。不妨學著慢慢地來尋找:

從孩子的身上尋找: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孩子,雖然有時日常的繁瑣事情讓我們覺得很累,但當看著孩子們那天真的的笑臉,信賴的眼神,聽著他們相互間的童言稚語,看著他們相互間的趣聞趣事,我們的臉上不自覺地會流露出笑容,而這種笑是發自心底的,真情地流露,也是幸福的!

從日常的工作中尋找:不可否認,幼兒老師除了一日活動的帶班,還需要不斷地充電,提高素養。各種比賽、公開活動常常不斷,可是當自己通過努力,經過了一次次地歷練後,再回頭會發現,自己的付出是值得,因為努力後的收穫是無法用物質去衡量的,這中滿足也是幸福的!

從同伴中尋找:一個團結的團隊讓人學到很多,在我們這樣的一個教師隊伍中應該值得慶幸的是大家沒有彼此的保留,坦誠相待,當有人有疑惑不解時,彼此總能相互幫助,不求回報。同伴間的幫助與提點總能讓人收穫頗多,這種不求利益回報的同伴關係,也讓人感到幸福!

也許每個人對職業幸福的定義不同,只要我們用心地去多傾聽、多感受,多尋找,相信一定能體會到更多做老師的幸福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2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推薦》的一部分,書中每一條推薦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二字。在他的這麼多的推薦裡,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從他的這些話語,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其實,學生要閱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閱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務必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可我們都在說著“教師的時間哪裡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我的孩子。”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我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回顧踏入教師行列十幾年的我,感到很慚愧。那些教育大師都是如何鑄就的?是靠他們平時不斷的積累,不是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而是不間斷的讀學術著作。讀書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分不開的,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習慣——熱愛讀書,持久行動。讀書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每一天只要拿出十幾分鐘的時間用於讀書,這還是能夠做到的,中午吃完飯、晚上睡覺前,關鍵還在於自我是否熱愛讀書吧。我要把讀書逐漸變成自我的習慣,每一天去閱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我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連閱讀的時間也沒有了,那麼,離你無東西教給學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這將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堅持讀書吧,在書海遨遊中追求伴隨終身的專業化成長;讀書既是托起“明天太陽”的需要,更是解放我們自我的必由之路。從此刻起選取不間斷的讀書。愛讀書就是善待自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學校推薦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推薦》後,覺得這本書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資料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其中對《教師的時間從哪裡》,《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印象最為深刻,下方就簡單地談談自我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推薦我們要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書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們學習,學習,學習。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其他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這兩年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成為名師,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如流水一樣被我荒廢了,而我依然一無所獲。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最後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就應安排好自我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明白,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此刻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我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那裡,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推薦,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搞笑,何為搞笑?就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我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好處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那裡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我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那裡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那裡,我想到這一條推薦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持續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職責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力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我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構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我的條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學生對自我越是尊重,他對你在道德上的教誨與關於就應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理解得快。如果學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對你的教育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為提高學生群眾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於實施這一原則,能夠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必須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3

為了幫助教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美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布格爾斯基在《對教師的建議》一文中,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59條建議。在認真地閱讀了文字以後,我認為這些建議的現實意義就在於能引發教師對日常教學現象的反思,有益於改善教學行為。

本文在第1條建議中指出,必須寫出各門課程要達到的目的和標準,而且要發給每一個學生。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根本不領著學生學習、研究課程標準和課程目標,甚至有的教師連自己也不學習和研究,致使學生既不理解本學科的性質,又不知道本學科的學習要求,也就難以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此,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起點和積極性,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和學生一起成為“研究者”,也就是認真地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和課程目標。

本文在第5條建議中指出,每一個學生和教師都值得尊重,要促使每個人發展自己的長處。可是,拷問現實的教學實踐,很多教師不尊重學生的聲音就會在耳畔迴響:“你就自以為是吧,早晚你要大虧!”“作業又沒完成吧?你怎麼這麼懶呀!”“這個題我已經講過多遍,你為什麼還不會?”……誠然,當教師確實辛苦,有的學生著實氣人,偶爾批評一下學生也算是“恨鐵不成鋼”了;然而,習慣性地發牢騷、訓學生,那就是不尊重學生,那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也就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想搞好教學工作,我們做教師的就必須用人本的理念和尊重的目光對待學生,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無微不至地尊重學生。

本文在第6條建議中指出,“最佳的刺激作用”就是要求對不同的物件作不同的學習安排。其實,在教學現實中,不少教師總是有意無意把自己的教學建立在對學生等量齊觀的基礎上,總習慣於一成不變地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案來實施教學,致使教學目標沒有層次,教學方法過於單調,教學效率持續偏低。所以,要想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智力的獨特性和學情的差異性,堅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本文在第11條建議中指出,力求不要教得抽象。但是,審視現實的課堂教學,許多教師卻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情感體驗,不能使用生動的教學方法,不能營造精彩的教學過程,不能引領學生在體驗中引發感悟,在探究中解決問題,致使課堂生態惡化,教學效率低下。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堅持“因學而教”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打通學生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時空;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意義的問題與情境;關注學生獨有的文化,增強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多維有效的互動;幫助學生建構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基本特徵的學習方式,努力實現“內容知識”向“方法知識”的轉移和“科學知識”向“生活知識”的拓展,使課堂成為一個鮮活的、流動的、充滿人情的生成過程。

本文在第19條建議中指出,電視不過是小螢幕上的電影,在有用的場合用它們就是了。可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過於依賴多媒體教學,總是力求通過變換華麗絢爛的幻燈片和生動活潑的動畫來吸引學生、傳授知識、提高效率,甚至徹底放棄了教師的啟發誘導和學生的獨立思考,致使課堂教學成了為多媒體而多媒體的影片展示課,使學生失去了開發思維的時空和機會。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依照教學目標靈活安排好課堂教學的流程和步驟,確保學生有閱讀的時間、觀察的時間、思考的時間、解決問題的時間和想象的空間、體驗的空間、互動的空間、表現的空間,真正使教學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本文在第34條建議中指出,當學生專心看和聽時,學習就發生了。可是,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受限於教學理念的滯後和功利思想的膨脹,往往用遍了剛性的威逼與強制,竭盡了枯燥的說教和佈道,致使課堂教學成了一潭波瀾不興的死水,成了一團心煩意懶的亂麻,難以引發學生的感觸和靈動。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引起學生學習的最直接動力既非遠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來,而是知識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好奇心。因此,要促成學生學習的發生,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深刻領會“沒有注意就沒有學習”的道理,精心挖掘學習材料和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用富有情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努力營造課堂教學的情趣和魅力,積極搭建引發學生注意和好奇的平臺,使課堂充滿動人之情和引人之趣,真正實現生機盎然、情趣無窮的教學境界。

本文在第51條建議中指出,特別要訓練學生識別“同一問題”的不同形式。可是,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往往是照本宣科、不求變通,過於崇尚“標準答案”,不能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很少鼓勵學生的獨特見解,使課堂教學成了展示教師和書本權威的舞臺,致使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嚴重,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意識日趨淡漠,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漸萎縮。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深刻領會“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道理,精心設計能夠引發學生探究興趣和認知衝突的富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探究,並採用聚合式問答、變通式問答、拓展式問答和辯證式回答等形式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和批判性,使課堂教學真正富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4

?蘇霍姆林斯基的100個推薦》這本書裡面,談了關於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很多閃光的東西,當然不是金子,雖然存在國家、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為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方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資料,談談自己的感受: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

一、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例如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當你讀到:“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一樣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裡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二、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標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書中,我還讀到這樣一段話“‘批改作業本佔去了全部業餘時刻。’……應對著一疊疊作業本要批改,不止一個教師會不寒而慄,這不僅僅是正因要耗費許多小時的勞動——令人苦惱的是,這是一種單調的非創造性勞動。”

這讓我想起一則黑色幽默,說有一位中學語文老師英年早逝,死後在人們辦喪事的時候,突然詐屍,從棺材中坐了起來,邊上的人都嚇呆了,兩股顫顫,手足無措,幸好,這位老師一個熟悉的朋友較為鎮靜,扯起了嗓子喊道:“那個,某某某老師,快來改作文。”話音剛落,屍體應聲而倒,再沒反應。這當然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從中能夠看到許多老師在作業堆中疲憊不堪的影子。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減輕老師負擔的三個方法:第一、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必須時刻,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第二,為家庭作業的完成做細緻、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第三,定期抽查:教師有時收幾個學生的作業本批改,只有測驗時才全面批改所有學生的作業。

前兩個方法是避免學生作業出現超多錯誤,教師批改起來才能健筆如飛,節省時刻。我覺得,這是向我們課堂要質量的另一種說法,課堂質量上去了,批改作業的時刻少了,等同於我們教師的生命就延長了。因此,能夠這樣說:“課堂質量是教師生命的延長線。”後一個方法的提出,我覺得能夠稍作修改,採取平時分層次、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在探討“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這個問題時,書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十分詼諧搞笑:“我不由得想起波蘭的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的話:‘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於讓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陣痛中去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如果你們想成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好等待‘別的女生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動形象,很能發人深省。確實,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取,我想說:“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峰。”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為,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就應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潛質、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就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必須能到達頂峰,而且,個人的頂峰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峰。我覺得,在教學這條路上,只要你遵循上方提到的這兩個原則,才可事半功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5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說:“如果學校裡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 我認為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6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感覺到他不愧是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提出的值得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每個班級裡有些學生的成績總是不及格?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師的問題?

這是每個教師都會面對的一個問題,同樣的,我也不由得深思起來,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一個師者應做到的工作了,反省自身,我們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待我們的學生,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是不是真正盡到師者的職責,我們會不會歧視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是不是除了成績就看不到學生的一絲閃光點,作為學生——一個個幼稚的面孔,那種求知若渴的表情,那種希望得到肯定的神情,我們會不會板著面孔、那副高高在上、不屑一顧的樣子,你知道給學生的心理有多大的傷害嗎?在他那幼稚的思維和心靈裡,作為老師,我們不是恩賜給他們什麼,而是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點鼓勵,多從他們的思想和情操上去引導他們,他們需要老師去塑造的那蒼白魂靈。

我更能明白一個教師,不光從學生的成績上去看待他們,更重要的從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上去陶冶他們,學生成績的好壞,並不是學生的全部,同樣的我覺得我們的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還需要我們一個很長的過程。那麼素質教育的根本是教師,我們的教師能轉變過來,那麼我們的學生不會再是為了“分”而得不到公平的對待。那將是我們為師的過錯。

教師,同樣面對學習,再學習,我們也不一定是學得都好,我們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過錯,但我們同樣也承認自己的不足,至少我們可以在學習中體會到很多新的理念、新的觀點。我們也從自身的素質中提高自己的內涵,更好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7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著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階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篇8

最近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對這位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極,崇拜至極。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條建議,很好的借鑑,並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下面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46條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中提到的教師日記,這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

我認為蘇老提到教師寫日記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倡導寫教學反思。

幾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讓我懂得了教師應當通過教學反思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正如葉瀾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從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出當前倡導的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許多教師外出聽課、看課的機會很多,可是幾年之後,多年之後,你再去聽他的課堂教學,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這裡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教師缺乏這種學習的品質,缺乏課後反思的品質。目前存在的狀況就是有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學期末統一的後補的,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教學反思居然是課前預設的。這樣哪還會有它的必要性,實用價值呢?所以,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和葉瀾教授所說的那句話我們更應該重視寫教學反思、並且堅持寫,以此促進我們的成長,以此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