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告誡老師要合理靈活運用書中的規律,不能機械的運用到平時的教學中,你還在為寫相關的讀後感而苦惱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優秀範文三篇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曾經斷斷續續的讀過蘇霍姆林斯基關於教育教學的一些文章,那時都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似的瀏覽,如今,當我再一次靜靜的重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內心不盡感慨萬千,受益匪淺。教書很容易,教好書卻很不容易,要把教書當作事業做,教好書育好人,就必須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給教師的建議》共收錄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述說的都是我們親身經歷或身邊的事情,每個問題都能敲擊我們的頭腦,引起共鳴。然而,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情發生時,總會讓其擦肩而過,不留任何痕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總會繞道而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留心身邊的教育瑣事,沒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難而退,或者是無意用心去教書育人。

記得自己剛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胸懷憧憬與夢想,滿懷激情與期望,對於新鮮的工作,面對稚嫩的臉龐,曾一度構想過很多美麗的夢,什麼紮根農村教好書?什麼虛心求教,當一輩子孩子王?後來在與眾多名師、名家的接觸中,常懷“見賢思齊”之心,立志勤耕教苑,夢想成名成家。

可是,時間如白駒過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銀絲悄悄爬上鬢角時,庸碌的我還仍然站在原點。回想自己走過的教育歷程,對照蘇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跡,不禁感覺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經的理想;繁瑣的應酬,耗費了自己大好年華;細小的絆腳石,阻斷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沒有潛下心來教好書,又沒有靜下心來育好人,更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只是一介教書匠。

二、思考

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經歷豐富,經驗卻貧乏,像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過很多,卻從未有他那麼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沒有教育家那種對於教育的執著精神和對學生的關注情懷。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繡花,一針一線都必須細緻細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關注學生的智力開發,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他的第52條建議《為什麼學生感到越學越難了呢?》作了詳細分析和精闢論述,我反覆讀了兩遍,頭腦中產生強烈碰撞。

我們都知道:當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生普遍厭學,可是多數老師用責怪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用厭棄的心態看待學生存在的問題,有誰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替學生考慮過呢?“如果我們要減輕學生(譬如八年級)的學習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他要求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在九年級和十年級,學生所閱讀的東西,則應當比要求保持在記憶裡的東西多4至5倍。”我們語文老師這樣作了嗎?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把教學目標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教學目標決定教育觀,新的教育觀念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拓寬學生閱讀空間,加大閱讀資訊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有效落實常規教學環節時,適當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如:建立教室圖書廣角,給學生推薦精品美文,舉辦讀書演講活動,開展誦讀古詩文競賽,編寫手抄報,走進名人名著等諸如類似語文活動,都是為了儲備學生閱讀資訊量,啟用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閱讀習慣和思維能力的,也是我們作教師的分內職責。當然,在開展這些教學活動時,要求老師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素材積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學活動的安排與過程,活動結束後要有總結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在93條建議《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語重心長的說:“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了孩子們的幸福,也為了千家萬戶的幸福,我願堅守三尺講臺,教幸福的學生,成就快樂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完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發自內心地感嘆它真是名副其實的教育聖經。教育家的筆下,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 “推薦”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向我們娓娓道來。每一條推薦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令人深受啟發,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條,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看,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何家校教育必須保持一致”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需要相輔相成,加強它們之間的溝通互動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現代教育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過程,而是開放的、現實的、全方位的社會活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單靠老師或者是家長是不行的,因為任何一方對孩子的瞭解都不夠全面.而通過家校的聯絡,使得學校和家庭能更全面瞭解孩子,這樣有利於孩子的發展。特別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所以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但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個教育者,他們一味地把教育的責任推給老師,對孩子只管吃好、穿好,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這就需要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讓家長積極擔負起教育者的責任,這樣才能形成合力。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基本環境。從教育的角度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家長對每一件事情的處理,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某種教育機緣,都對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無數事實證明,孩子不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家庭的影響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比較系統規範,多從大處著眼,理論性強;家庭環境則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徵。學校的教育在校園之外能否繼續輻射和強化,亦有待於家庭環境的配合。如果兩者相得益彰則可能形成良性迴圈。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的方式、內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長能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開展教育,積極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保持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學生更健康地成長。

再看,蘇霍姆林斯基說“家校教育如何保持一致”

“ 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設計人’的工作不僅成為教師的事業,也要成為家長的事業。”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真可謂字字珠璣。“在帕夫雷什中學,20年來形成了一套全體教師跟學生家長共同開展工作的實際方法。”“我們學校辦的“家長學校”已經活動了15年多。它的任務是不斷地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這些做法,令我佩服,為我做好家校溝通工作指明瞭方向。

1、 做好個別交流

班主任和學生家長進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談話,可以增進對學生在家中情況的瞭解。特別是班級中的一些特殊孩子,其實每個問題學生背後都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經歷。這些孩子更需要老師的耐心、關心與愛心,教師應該更多地與其家長進行溝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我們班的呂樂川同學,總是不完成作業,上課精神也不大好。我便與他交流,他說家裡只有爸爸,他得幫忙做家務,總是沒時間寫作業。我想:原來樂川是一個這麼懂事的孩子呀!我讓他儘量爭取時間學習,並馬上與其家長聯絡。沒想到,他家長一說起這事,就怒不可遏,他說樂川每天晚上都上做作業做到十一點,還得拿手機去查,言語之間還流露出對老師的不滿,他在怪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我這才知道了真相——樂川同學總是以寫作業為藉口,拿家長手機去玩,作業也沒寫。我先把事情真相告訴家長,並叮囑他不能把手機交給孩子,然後與他合作教育,最後終於讓樂川同學改正了缺點,這位家長也消除了對老師的誤解,一再對我們表示感謝。如果沒有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就不會有樂川的進步,也不會有老師與家長的互相理解、支援。

2、 家長會——與所有家長的有效溝通

“在家長學校的各組裡,我們都要專門講到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影響上保持一致的問題。這種教育影響的方向就是培養關心人、體貼人、待人誠懇、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抱善良的態度這些品質。如果兒童不在家庭裡從事實際活動來加深和發展這些道德品質,我們學校是很難取得什麼顯著成效的。我們跟每一位父親和母親商量好,規定他們的孩子在家裡要做哪些事 (照料動物、種樹、養花)。”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向我們介紹的經驗。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學校與家長溝通、交流的平臺,家長的理解與支援,是學校抓好教學質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力保證。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家長會,本學期的家長會上,我向家長講解了六年級這一學年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要求家長要認真配合,並表揚了學習進步之星,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神色。會後,許多家長都向我反映了孩子在家的情況,令我想不到的是,班長江佳雯同學在校各方面表現十分優秀,在家卻是寫作業拖拖拉拉,家長為此頭痛不已。後來,經過教育,她也有所改正。尊重、溝通、合作,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始終體現在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之中。

合上《給教師的一建議》,深感書中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聯絡,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攜手合作,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學校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素養,特意組建了讀書社團,每週雷打不動的一小時共同時間,雖然才開始兩週,但是和小夥伴每次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覺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豁然開朗感覺,真所謂經典的書籍越讀越美,讓我更深刻的認識了教育教學這個工作,也為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了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讀過後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和小夥伴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準了目標。從這兩次讀書中談談自己的想法:

書中第一條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關於這點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讓所有剛入學的七歲國小生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如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我們強迫其中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在醫院裡。同樣,有的學生對教材感知、記憶、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而有的學生對於腦力勞動感知得慢,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對於有的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功的標誌,可是對於另外一些學生來說“三分”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諷刺學生,積極鼓勵表揚他們,完善教育教學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學生的長處和潛能。

本書第六條感悟較深,是《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我在教學中就遇到有的學生一個知識點單獨給他講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教師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所以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不能諷刺任何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要格外的關心他們的成長,多花時間和他們相處,幫助他們輔導功課,學會換位思考。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總會覺得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之人,其著作也總讓人有一種高山仰止、如沐春風的感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實的教育專著,實際上細細讀來,其文的每一條建議之間都有著思維上的連續性,讓你在讀完一條建議後引起內心和情感上的共鳴,給我們很多的啟發乃至教誨。

這些只是我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後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