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給教師的建議》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四篇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講解了如何將複雜的道理和學科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識,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最新《給教師的建議》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四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最新《給教師的建議》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四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使學生願意學習,愛學習,必須使他們產生對學習的慾望,這樣我們教起來也會得心應手。那麼如何使每一位孩子愛學習,願意好好學習呢?

我想,我覺得首先從教師自己入手,抓住課堂40分鐘,教學設計過程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新穎的情境匯入,精彩的教學環節,給學生留一定的懸念和思考空間等等。但有時候對後進生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當我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第43條建議時,我眼前一亮,心裡又萌發出新的“種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絡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一旦兒童對世界的樂觀主義的感受遭到破壞,那麼學校和家庭之間就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

是啊,學生是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人,思維水平也不一樣,每個班難免會有後進生,但有時候家長、教師或者周圍學生,會因為某個孩子的學業成績,無形中給他們帶來壓力。而大多數時候這種壓力是對孩子不利的,是會帶來消極影響的。所以,我們教師和家長要向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使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使後進生因為教師或者家長側面的表揚給他帶來動力。這樣在學習上或許他會融入集體中,跟著老師的思路認真聽講,認真學習。想到這裡,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於去發現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閃光點,那麼以後,我要學會走近每一個孩子,更多的走近後進生,與他們真誠做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喜歡他們,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同時,我們要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顆愛去關心、包容、愛他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這段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內容對我們一線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對於我們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非常容易借鑑和操作。下面就裡面的16—17章節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16章中,提到了積極活動的重要性,任何課堂的組成需要有積極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活動,學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動中,才能有所得。蘇霍姆林斯基說“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語言和思維連線起來的橋樑”,是的,在我的科學課堂上尤其是,學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學活動中,觀察、思考、討論、發現,才能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發展他們的智力,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麼怎樣的活動才是積極的呢?我認為,首先要是有趣的,這樣學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簡單活動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難度才能引發思考,進而引發討論,有了思維的碰撞,我們的學生才能有發展;再者,我們的活動應該是適合學生髮展的,能被學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讓學生嚐到了勝利果實的甜美才能引發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這就對我們老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提出了要求,我們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活動。

在17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給學生觀察,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觀察,或者說他們不知道應該怎麼觀察,而觀察對於我們科學課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現在我們學生都在用科學記錄本,這很好,這種記錄手段有助於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觀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課堂,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記錄,我相信這樣培養出來的觀察習慣將有助於學生的一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暑假期間,我再次閱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首先要心存博愛,永不言棄其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對我幫助很大。對於後進生,我過去一直認為這是屬於智力問題,還有就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是先天因素,要改變現狀很難。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開始動搖了,我開始相信“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為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費加”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和我班上的學困生非常相似,對這樣的學生,我往往採取補課的方式,用帶有強迫性的手段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對她的教育,為她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我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發,對於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其次,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

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裡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

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新內容的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教室裡一片沉默,沒有問題,於是,教師得出結論,看來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

但是當教師把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叫起來,讓他們複述教師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後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麼你們剛才不提出問題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我錯怪學生了。

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並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說,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 真正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通過積極的努力,主動地去採摘,獲取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會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