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求職風向

90後求職趨於理性 願意到基層去

7月,首批“90後”高校畢業生全部離校。這個被認為“理想和信仰缺失”的群體,正式大規模走向社會。他們如何從就業難的困局中突圍,能否擔起應有的責任,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備受社會的高度關注。

90後求職趨於理性 願意到基層去

求職趨於理性

7月初,蘭州理工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生徐保安就已經辦完了所有離校手續,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車,到一家大型能源企業上班。離校之前他說,畢業生中,城市孩子就業上選擇性相對大一點,如果眼前沒有好的工作可以先鍛鍊,等機會或通過考研“曲線就業”。而農村孩子唯一的選擇,就是先就業。

“好不容易從農村考到城市,在城市找個穩定的工作是我原先的理想”。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阿拉伯語專業的劉旭同學說,他畢業後在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沒完沒了的值班,沒有時間顧及其他的事,面對現在高壓的工作狀態,他決定回到家鄉縣城。“大城市競爭激烈,壓力太大了,回去可以過穩定的小日子”。

“我已經參加了國家公務員考試,雖沒被錄取,但我還想再試試。”國考失敗的蘭州大學畢業生顏福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說,自己從小在城市長大,在外面和基層沒辦法適應生活,最終還是會淘汰,所以決定在城市暫時找一個工作,收入高低並不重要,先積累一些工作經驗和生存能力,然後準備繼續參加今年國家企事業單位的考試。

與往屆相比,“90後”高校畢業生求職擇業時不再盲目追求高薪的工作崗位,大城市或大企業也不再是唯一選擇,他們更願意沉下去到基層或者生活相對艱苦的地區發展。蘭州交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王彤玲分析說,以前所有的高校畢業生,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主要把就業定位在一二線城市。有的寧可掙微博的收入在城市掙扎,也不願回到縣、鄉一級去工作。現在這批“90後”畢業生中的農村孩子大多數願意到基層去,同時,大多數城市的孩子仍然把就業的目光投在了城市。

省內某高校招生就業處一位老師介紹,根據目前畢業生簽約情況來看,“90後”比起前幾屆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態度來說,顯得更切合實際。他表示,以前,新疆、內蒙古等一些能源工業企業在校招人時,招聘的條件放得很寬,待遇也很優越,但很難招夠如願的人數。而今年參加校招聘會的企事業單位都很容易招到人,在他們的統計中,去基層和邊遠艱苦地區的大多數是農村畢業生。

  肩負多重壓力

近幾年就業渠道不斷拓展,但對首批“90後”高校畢業生而言,就業難依然存在。

為什麼大學生還找不到工作呢?其實,在普遍招工難的現實中,大學生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難在“滿意度”上,絕大多數的大學生不願意去做簡單的體力勞動。蘭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分管就業的一位劉姓負責人說,根據就業簽約,學生就業時,最看重的是單位的福利、待遇,其次是個人的發展空間,然後是單位所在地區及工作與專業的相關性,對工作穩定性的關注也佔據了一定的比例。

面對就業的壓力,二本院校畢業的小軍找了一份客服工作。上班之後,發現自己對工作和社會的適應還有一定的難度,缺乏社會經驗,不懂如何與人溝通交流,神經處於緊繃狀態,“感覺人憔悴了,花錢也很有壓力!賺錢難,而且總是想換工作。”

學校和招聘企業均認為,“90後”大學生是一個聰明、積極、上進、充滿活力的群體,總體來說比大學時代的“70後”、“80後”有更寬的知識面。但他們比較自我,社會責任感不強,不能直面困難,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強。更為突出的是,他們不大願意將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與團隊中的其他人分享,不太懂得如何恰當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在遇到挫折時容易妥協。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90後”大學生就業時,來自家長及周圍環境的壓力比就業難本身更大。王彤玲說,“90後”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週圍主事家長較多,誰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做一些相對艱苦的工作,也不願意讓孩子去創業。近八成的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主要表現在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專業對口要求等方面。

在與學生們的交流中記者發現,好多“90後”並不喜歡公務員、機關幹部類的“鐵飯碗”工作,他們不願坐在辦公室被大大小小的瑣事困擾,不願讓循規蹈矩的工作限制住他們的創造性,不願受固定工作時間、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的約束。他們更熱衷“自由職業”、“公司白領”等相對自由的工作。

  應改變的不僅僅是“90後”

“90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供需結構性矛盾,也有大學生誠信、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單位用人理念的差異,以及跳槽率較高等問題所造成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都應備受關注。

工作經驗是令所有大學生都頭疼的問題。如今到招聘單位面試,面試官開口就問:“你有工作經驗嗎?” 面對這樣的發問,大多數青年學生除了搖頭,就是嘆息!

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學新聞專業的王程無奈地說,既有豐富工作經驗,學習成績又好的學生的確存在,但絕大部分剛畢業的大學生有誰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呢?

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也沒有。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並伴有苛刻的懲罰制度,讓大學生“傷不起”。同時,用人單位還設定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用人單位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現象。

某機構人力資源首席顧問馮源認為, 大學生就業理念也確實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國家在就業政策、企業在用人機制上均要以人為本,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鍛鍊的機會,降低錄入門檻,讓大學生學會技術,積累經驗,真正實現自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