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所見》教學反思7篇 「目睹·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一書是一本關於教育教學領域的重要著作,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和深入思考,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教學觀念和啟示。本文以《所見》教學反思為主題,旨在探討其中的觀點和理念,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寶貴的教學指導。

《所見》教學反思7篇 「目睹·教學反思」

第1篇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獨在異鄉,觸景生情而寫下的一首古詩。整首詩歌所見之處無不觸動著作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所聽之處無不撩動著作者孤獨鬱悶的心緒。如何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走進詩歌寂寥惆悵的意境之中,感觸一位孤獨異客的悠悠思鄉情,我想就從這所見、所聽入手吧!

堂伊始,讓孩子們獨自吟誦、有節奏吟誦、全班齊誦,在聲聲誦讀聲中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領悟詞意、詩意。顯然,若要領悟詩意,僅靠誦讀是單薄的,同時引導學生藉助註釋,藉助同伴,最後藉助老師理解詩意。這不僅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也體現了教師的具體指導。在此過程中,相機提問:詩人所到之處見到了哪些景物?有梧葉、秋風、兒童、燈火、籬落、秋江等。繼而提問:同學們是否能描繪這些景物是怎樣的?飄零在空中泛黃的梧葉、蕭瑟的'秋風、一縷隱約的燈光,稀疏的籬笆等。如此再度深入提問:你能這一幅幅畫面中感受到些許什麼呢?果不其然,班級中有不少孩子感受到了寂寥的氛圍,這就為孩子們走進詩歌意境奠定初步的基調。

我試圖設計情境,讓學生聯絡上下展開想象。想象眼前凋零的梧桐樹葉在蕭瑟的秋風中四處飄落,面對此情此景,客遊在外的詩人會想些什麼?想象夜深人靜,寒意正襲向詩人之時,可他卻看見遠處的人家閃耀著一縷燈光,籬笆下閃動著兒童玩耍的身影,料想著兒童正在捉蟋蟀,此時客遊在外的詩人又會想些什麼?如此一問一答,一一往,學生順理成地被帶入情境之中,而走進詩人的內心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這節,我有幾點感悟:在語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古詩教學不僅要渲染情境,還應引導學生反覆吟誦;備時要準確設計教學中的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所見》教學反思7篇 「目睹·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所見》這首古詩中有這樣一句詩:“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我是這樣引導同學自讀感悟的。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我們圖中的牧童騎在牛背上,他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這是“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的大意。)那接下去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請小朋友們自身讀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邊讀邊看看我們29頁這幅精美的圖畫。想想它是什麼意思,把這句詩讀熟、讀透,再讀給同座的小朋友聽。

生:牧童看見樹上有隻知了,他想去把它抓住,就不唱歌了。

(一年級同學的古詩學習重在吟誦,對於古詩內容的理解,只需瞭解大意就可,其實古詩大意的理解是為了協助同學更有感情地朗讀。)

當我正想要對這位同學的回答予以肯定時,卻發現了一隻高高舉起的小手。

生:老師,我覺得這句古詩的意思是“蟬為了怕被牧童捉住,它突然把嘴巴閉上了。”

(我吃了一驚,覺得這位同學的想法不可思議,單單聯絡上面一句詩就可推斷出是“牧童忽然閉口立”而不是“蟬忽然閉口立”。雖然對這位同學的想法持否定態度,但我還是微笑地請他坐下。)

師:小朋友們,現在請你們噹噹小裁判,評評哪位小朋友說得有道理。(一石激起千層浪,生爭相標明自身的想法。)

(班裡大多數同學“擁護”第一位同學的想法,但有幾位同學還是很“頑固”的站在了第二位同學的“陣營”。這個時候,我在想:自身是直接將答案告訴給他們呢,還是採用其它的方法?比方“裝傻”。)

師:小朋友們,老師也被你們搞糊塗了,你們說怎麼辦呢?

生:老師,我們去找課外書,看看到底誰對,好嗎?(第二位同學仍不服氣地說。)

師:好!老師請小朋友們各自下課後向我們的課外書爺爺請教(或老師請小朋友們各自下課後到課外書中去找找答案,趙老師,麻煩您幫我看看哪句話放在這裡更合適!謝謝!),看看到底哪位小朋友說得是對的.,好嗎?

生:那假如兩位課外書爺爺說不一樣的話(或假如兩本課外書上說的不一樣,趙老師,麻煩您幫我看看哪句話放在這裡更合適!謝謝!)你說怎麼辦呢?(同學用俏皮的目光看著我。)

師:那我們就寫信給出版社專家,請他們再來評評到底誰說得對,你們看好嗎?(我心裡偷著樂,這個小鬼甭想考倒我!)

第二天早上,當我還沒走進教室的時候,同學們就迫不和待的喊起來“應老師,我找到‘證據’了!”

生:課外書上寫著“他想要捕獲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歌唱,一聲不響地站在了樹下。

師:小朋友們,這下子你們明白這句詩的意思了嗎,有沒有把它牢牢地記在我們的小腦瓜裡啊?我們再把這句詩有感情地背一遍,好嗎?

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園,它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小朋友們對學習資料的反應必定是多元的,新課程提倡新的同學觀:把同學看成是獨特的人。獨特性是個體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教師要珍視同學的獨特性,尊重同學之間的差別,並將這種獨特性和差別視為一種財富予以充沛開發。我覺得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小朋友們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等待被灌輸的“瓶子”,不是老師的“應聲蟲”,而是“一團待燃燒的火”,是一群有個性、生動活潑的、充溢生命活力的獨特個體。他們有著獨特的眼光、豐富的想象、充溢靈性的考慮,他們應該在語文教學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地生長。

在本課例的教學過程中,我和時掌握住一小朋友突發的疑難:“到底是牧童忽然閉口立還是蟬忽然閉口立?”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小朋友們通過自身查閱課外書這種形式自覺主動地探究學習,並進一步引導小朋友:假如兩本課外書有出入就寫信給出版社,讓同學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我探究,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得到營養,體驗勝利的快樂,真正體現小朋友是學習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小朋友的獨立考慮、敢於表達自身見解的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第3篇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本課我精心準備了多媒體課件:飄落的梧桐,發黃的秋葉,稀疏的籬笆,黃昏的江面,孤單的客船,配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走進詩人眼中的蕭瑟的秋天,走進詩人客居他鄉的那種思鄉之心境。此時無聲勝有聲,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已經不知不覺中走進了文字,為理解詩句奠定基礎的同時,更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在課前,我讓學生蒐集詩人的資料,瞭解詩人,為學生學好古詩和走《夜書所見》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鋪墊。在教學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下古詩中描寫的景物,並寫下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理解詩意時,我又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如在匯入時,我問學生,“書”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然後我告訴學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聯絡上下文來理解;在理解“促織”一詞時,當學生回答之後,又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告訴學生藉助註釋來理解意思,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方法,理解了古詩意思,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2、成功之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

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

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的要求設計,既樹立了小組長的威信,又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精神。

1、朗讀的時間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4、成功之處:語文教學光靠教材是不夠的,我靈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課堂教學得到拓展和延伸,並架起課內、課外有機連線的橋樑,豐富學生的積累。同時做到新舊知識的整合,注重語言的積累。我在課堂上覆習了古詩《小兒垂釣》、《所見》、《村居》,拓展了張籍的《秋思》、張繼的《楓橋夜泊》。整堂課,書聲琅琅,學生學得很快樂。

第4篇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詩人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猜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憂鬱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會寫“促、深”兩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因此本節課我堅持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將“讀”貫穿到整節課堂中去。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感受,在讀的基礎上,通過圖文結合、啟發想象、讀背詩文等,大大增強了課堂上的學習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和積極性。

品詞方面,我就如何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我想法設法重現古詩中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將上下文聯絡起來進行分析想象,使學生能夠感同身受並且理解詩人的苦悶之情。這一環節不僅讓學生感悟出了詩的內涵,更學會了閱讀。

同時,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根據已有知識進行提問,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一節課下來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體會詩意和感悟詩情上我還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反思自己教學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有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學生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學生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

總之,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巧妙地提問和引導學生學習,才能教學好每一堂課。

第5篇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隻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意境,是詩歌的核心。教學古詩,應該運用多種形式,如形象生動的語言、鮮明逼真的畫面、優美和諧的音樂……通過這些手段,讓學生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境,使自己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果學生只是抓住了詩歌的主要內容,最多隻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東西,算不上讀懂了詩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教學本首詩的.時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聲後,再有聲有色地描述:在一條林間小路上,樹木枝繁葉茂,遮住了似火的驕陽,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野花飄來醉人的香味。咦,哪兒有歌聲傳來?聲音越來越響,清脆悅耳,震盪在林間。

噢,原來是放牛的小孩兒,正自由自在地騎在牛背上,搖頭晃腦、眉飛色舞……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彷彿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來。忽然,他緊緊地閉住了嘴巴,原來他發現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較量呢……學生通過想象,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後來,學生在吟誦中,完全融入到詩境中,覺得自己就是這一位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牧童了。

第6篇

?所見》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著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離學生很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上課伊始通過一首《馬蘭謠》感受牧童的自由快樂。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

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理解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學古詩。再通過反覆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為詩人。達到了物我一體,為更好地學文打基礎。

學習一首古詩時要從朗讀、背誦、領會詩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在這節課中我重點加強了誦讀的指導即詩歌的節奏和“平長仄短”的規律。

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展示給學生其他描寫牧童的詩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雷震的《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呂岩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等等。學生在自讀了這些古詩後自然加深了對牧童的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理解與感悟。

第7篇

古詩的教學,一直覺得在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出現一些跟現在的意義具有較大出入的字詞的時候是最大的難點。

?夜書所見》在備課就猜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以及對後兩句出現倒裝句的情況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學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於讓學生下定論,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讓學生抓住“知”(料想)就馬上能理解了。學完了古詩,理解了詩句的意思,然後我又重新回到課題,讓學生說說“書”字到底怎麼理解,這回大家都能明確地說出是“寫”的意思了。有了這樣的基礎,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