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8篇

編寫教學反思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育內容思考的一種書面表達,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8篇,供大家參考。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8篇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1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表情與動作的感染;教師板畫的直觀;錄音配樂、CAI課件的使用化抽象為形象。詩歌教學中的一切審美活動都是以學生對審美物件的直接感知開始的,並在這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深化。

一、藉助美讀

所謂美讀就是指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葉聖陶語)。詩歌,主要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讀現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容,根據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黃河頌》唱出黃河的雷霆萬鈞之勢,奔騰咆哮之聲,更寫出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聯絡時代特徵,讀出激昂、雄健、悲壯!再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讀出詩歌的韻味。形式靈活多樣,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二、藉助音樂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而對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卻未必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黃河頌》音樂壯闊、熱情、深切,表現了險峽急流、怒濤旋渦、礁石瀑布,歌頌了黃河氣勢巨集偉,歷史源遠流長。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

總之,我們不僅要探尋提供有豐富審美價值的審美物件,更要運用一切可行手段,如藉助物像、藉助畫面、藉助音樂、藉助美讀、藉助移情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使學生對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有深刻的領悟和啟迪,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染上作者的情緒色調。所以我們進行詩歌教學時,要充分挖掘詩歌本身的美感,讓學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夠接受。方能使整個詩歌教學過程籠罩在師生所創造的特定的氣氛和情調中,使學生在和諧、熱情、活潑、充滿美感的課堂氛圍中感知美、欣賞美。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2

?黃河的主人》是我國著名散文家袁鷹的一篇敘事性散文,這篇文章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母親河——黃河那不可阻擋的磅礴氣勢,及羊皮筏子在奔騰咆哮的黃河上鼓浪前進的壯觀場景,進而讚揚了黃河上的艄公機智勇敢、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理解這個重點的關鍵是放手讓學生讀通課文,幫助他們藉助語言文字創設的情境,展開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洶湧的激流裡鼓浪前進的驚心動魄的景象,乘客在羊皮筏子上談笑風生的情景以及艄公操縱著羊皮筏子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的壯觀場面,從而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中心,知曉艄公成為黃河主人的原因!

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艄公能成為黃河的主人?並使這個問題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邊讀課文邊思考,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形象。“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這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圍繞著這根主線,我又讓學生找一找從哪些地方能看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

接下來的交流中,怎樣讓學生體會到艄公的品質呢?我主要採用“以讀為主”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在朗讀中感受艄公這一形象,在朗讀中激發學生情感。我在教學時,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句“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然後由這個重點總領全文,讓學生去感受黃河萬馬奔騰的氣勢、感受羊皮筏子在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的驚險,從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這樣,對課文的賞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課文有了一個整體性。同時我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通過“我”的“提心吊膽”,感受到艄公面對著黃河險惡的環境表現出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其次,以乘客的“談笑風生,從容的神情”襯出艄公的技術高超,再次領悟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

其次,這節課在資源的整合上體現在:

1.和相關的課外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學生在看了有關黃河的視訊之後,對黃河有了直觀的感受,這時出示有關黃河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等等,不僅幫助學生積累了優秀古詩詞,同時讓他們在古詩詞中也尋找到了黃河洶湧磅礴的氣勢。

2.和媒體技術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僅憑語言文字,學生對黃河的印象還不夠深刻,此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生觀看黃河壯觀的視訊,這樣對黃河波濤洶湧的氣勢有了直觀的感受。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3

?黃河頌》是著名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作品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了黃河偉大而堅強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面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範本,更是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愛國熱情的好題材。在備課時,我本能的認為像這類詩歌類文體的教學,調動學生情感當然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於是,我的教學設計以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為主,將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作為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佈置預習作業時,我請學生藉助教輔書《完全解讀》對這篇詩作寫作的時代背景進行充分了解,同時通過初讀課文大致體會本文字裡行間滲透出的樸素的愛國感情。

在課堂上,我第一階段的教學以掃除生字詞障礙為主,在學生可以通讀課文的前提下,再進入第二階段的有感情的誦讀領悟的教學環節。在進入誦讀領悟的教學環節之前,如何引導聾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這曾是一度困擾我許久的難解的癥結之處。在普校,老師們大多采用播放《保衛黃河》為背景音樂作為鋪墊來點燃學生讀的熱情,以達到喧染感情加深詩歌理解的教學效果。而我們聾生聽不到,無法感受音樂帶來的撼動心靈的力量。於是,我根據聾生的特點,指導學生將詩歌以口語+手語+體態語的朗讀形式呈現出來,竟然也達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讀前要統一手語。在這篇詩歌中,大部分的詞句都可以用手語表達出來,但是還有個別的語句不能恰當地得以表達,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指導學生以口語+體態語的方式解決。其次,朗讀時正確運用手勢動作的輕重“讀”出詩歌的情感,力求讀得熱情悲壯,讀出黃河滾滾奔流的氣勢,讀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偉大而又堅強的精神,這樣的朗讀才符合本課整體的誦讀基調。最後,在熟讀理解詩作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背誦、默寫課文。回顧《黃河頌》的教學,我以聾生極富特色的手口並用的“讀”來貫穿課堂始末,很好地將黃河的氣勢磅礴和英勇豪邁通過大量的讀展現了出來,同時也讓學生通過“讀” 強烈體會到本文力透紙背的歌頌黃河、歌頌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聾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4

?黃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為我們介紹了1973年春天在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的馬蓮河畔,發掘出的一具古代黃河象化石,重點寫了科學家假想的這頭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課文意在介紹黃河象的化石,為什麼把重點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來,介紹事物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這具象化石體格高大,儲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劍齒象化石中堪稱第一。課文正是抓住它這兩個特點來介紹的。這兩個特點,人們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視其完整,課文便把完整這一特點寫得更具體一些。這具象化石為什麼會儲存得這樣完整呢?為了解開我們可能產生的疑惑,便重點寫了對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據

假想總是根據一定的事實進行的。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據是什麼呢?細讀課文最後一段,我們不難找到,科學家的假想是依據發掘這具黃河象化石現場的沙土、礫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勢、高翹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況進行的。

(三)假想的內容

科學家們假想這具黃河象化石,是由於二百萬年前的一頭黃河象失足落水而變成的。那麼,這頭黃河象為什麼會失足落水,又是怎樣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呢?從課文第二段我們可以知道,天氣炎熱,黃河象渴得難受而四處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於天氣炎熱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夠不著,它喝水心切而顧不上環境是否安全,以及身體疲勞而有氣無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這隻領頭老象跑在象群前頭和它的身體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氣炎熱而渴得難受,喝水心切而不顧環境,夠不著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頭又來不及抬腳,踏進河裡又陷入淤泥,掙扎呼救卻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沖積的泥沙掩蓋在地下,經過二百萬年的漫長歲月,逐漸變成了一具象化石。這樣建立在可靠事實依據上面的假想,從過程上看是那麼自然嚴密,從環境條件上看是那麼周全合理,難怪我們讀來能夠感到真實可信。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5

?黃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它讚揚了羊皮筏子的艄公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因而被譽為“黃河的主人”。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理解這個重點的關鍵是放手讓學生讀通課文,幫助他們藉助語言文字創設的情境,展開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洶湧的激流裡鼓浪前進的驚心動魄的景象。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弄清課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間的聯絡。為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細細研究教材,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契機——抓住幾個對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我適時巧妙地抓住以下四個對比,來引導學生精讀感悟。

一、“坐”和“站”的對比

課文第7自然段寫到:“聽坐過羊皮筏子的人說,第一次嘗試,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膽”,“坐在吹滿了氣的羊皮筏子上,……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是連眼也不敢睜一睜的”。坐羊皮筏子就必需足夠的勇氣,否則即便坐了上去也不敢睜開眼睛瞧一瞧,可見“波浪滔滔的黃水”是如何令人膽戰心驚。那麼艄公呢?面對同樣險惡的風浪,還身系乘客的安全,他站在那小小的羊皮筏子上(是無論怎樣也不敢也不能閉一閉眼睛的),只憑手裡那麼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便能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這需要何等的膽魄、何等的鎮靜與機敏。一坐一站,一閉一睜,艄公勇敢、智慧、沉著、機警的形象便油然而生。

二、羊皮筏子體積之小與它負荷的重進行的對比

“從岸上遠遠望去,那麼小,那麼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也只有十隻到十二隻羊那麼大的體積吧”,可是“那上面卻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們的身邊還擺著兩隻裝得滿滿的麻袋”。這足以讓岸上的觀眾為之驚訝得目瞪口呆。羊皮筏子越小,它在黃河上漂流就越危險,撐羊皮筏子的艄公就越需要勇敢、膽略和智慧,沒有驚人的膽量和過人的智慧,沒有高超的撐筏技術,艄公是不敢在“洶湧的激流裡鼓浪前進”的。

三、旁觀者和當事人的對比

看到這六個人乘著一張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膽,然而“艄公卻很沉著,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我”的擔心固然有其原因,也是人之常情,可對艄公而言卻似乎是多餘的。你瞧,“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談笑風生,……那從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車上瀏覽窗外的景色”。乘客們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這一切都是艄公為他們創造的,是艄公給予他們的保證……讀到此處,學生自然明白作者寫“我”的擔心、乘客的從容,都是為了襯托艄公的沉著。

四、將黃河的巨浪激流與羊皮筏子的輕微渺小進行對比。

黃河越是是巨浪滔天,那麼在黃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就越顯得艱難險阻。

抓住這四個對比,不僅能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樹立起黃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鎮靜、機敏的形象,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對艄公肅然起敬,還讓學生深深明白課文各部分與中心是緊密相連的。至此,課文的重難點教學已順利完成。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6

前一週上了《黃河頌》這篇課文,感覺效果還不錯。在教學設計時,我有意識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讀指導,因為這節課教學重點之一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現對這節課總結反思如下。

一、教學課件的製作與使用。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磅礴雄渾、一瀉千里的氣勢如果只通過文字來展現,將會極大地削弱這首詩歌的壯美與力度,學生也體會不出中華民族堅韌執著、偉大剛強的民族精神。於是,我將《黃河頌》配樂朗誦及歌曲、壺口瀑布視訊以及保衛黃河的歌曲都納入了教學課件。我相信,這些內容肯定會激發並且感染學生,使他們身上的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燒,使課堂教學效率大為提升。

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定。所有教學環節都圍繞著一箇中心,那就是朗讀指導、朗讀訓練、提升朗讀能力。從初讀課文、感知歌詞,到賞讀課文、品味歌詞,從美讀詩歌、昇華主題,到課堂延伸、知識反饋,都將朗讀置於關鍵位置,予以高度關注。而且朗讀指導方式多樣,針對性強,切實將閱讀課朗讀指導落到了實處,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生參與度的評價。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就是採取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朗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粗略計算下來,整節課用於朗讀詩歌的時間在35分鐘以上。而且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老師的全方位指導,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說本節課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因為學生的實際朗讀基礎與水平較為薄弱,所以儘管朗讀訓練設定的那麼多,教師也進行了悉心指導,但朗讀優秀的學生寥寥無幾。這同時也說明日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應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話,無法落實。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7

在課堂上,我會經常根據學生的狀態和自己的心情產生一些靈感,因此,課程的講授許多時候都不會按照教學設計完成,我覺得這樣很有趣,預設永遠只寫在教案本上,而靈感的東西卻非常奇妙,並且由此迸發出的思維的火花和對學生有效的訓練連我自己都非常感動。

今天講了《黃河象》,課文的結構是這樣的:黃河象化石的陳列地點和樣子、科學家對黃河象當年的情景推測、發掘黃河象的過程。課文很簡單,如何起到應有的訓練效果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可是直到上課也沒有什麼好主意。硬著頭皮上吧,因為我特別相信我的學生,他們會給我靈感。

按照慣例,我喜歡用小小的問題測試一下學生們的預習情況——主要針對課文內容——學生是否讀了課文一問便知。很欣慰,學生的回答或詳或略,還算合格。

開始講述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反覆讀課文之後,讓學生將書本合上一邊看著投影上的圖片一邊聽一個同學讀,然後請大家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黃河象化石的樣子。這樣一說不要緊,漏洞百出。於是我引導學生記住關鍵的數字,加強準確性;然後讓學生寫一寫,讀一讀,再與書上進行核對。這樣一來,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全有了。

緊接著我順口問道:“這樣一頭黃河象,給了你怎樣的感覺呢?”學生的回答基本全面——這頭黃河象很強壯、碩大;能夠儲存得如此完好非常難得。於是,我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跳過了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去追尋挖掘化石的過程,這樣,自然常識就得到了掌握。

此時,我並不急於處理第二部分的內容,而是根據第三部分中科學家的科學推測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空間,自己來做科學家,推想一下這具黃河象當年在這兒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當然,學生口頭的故事編的簡單而淺顯,無奈今天的語文課僅此一節,於是留下作業——充分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並上網查閱黃河象的資料,寫一寫你的推測:要符合當時的地理、氣候環境,要有場面描寫,也可以加入人物,最重要的是要有故事情節。

我很期待明天學生交上來的作業,在課堂上,我會著重與學生感受那段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黃河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8

我為雙流華陽的兩位老師上了一堂隨堂課《黃河象》,上完以後和兩位老師共同探討了本課的得與失,下面是清河國小的謝小明老師整理的課堂設計以及她個人的反思。

一、匯入

師板書課題:《黃河象》

1、請孩子們齊讀課題。(生讀)再讀。昨天,我們已預習了課文,你有什麼疑問嗎?

2、生質疑

生a、黃河是一條河,課題《黃河象》為什麼用黃河來命名呢?

師:以“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解釋黃河象的名稱。

生b、黃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麼不同呢?

師: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猜”的過程……並以“活化石”、“銀杏樹”為例說明。

生c、人們又是怎樣發現它的?

師:往往你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總會有更大的收穫!這也正是傾聽的好處。

反思:

匯入語言乾淨利索,能夠敏銳地抓住學生的質疑點,認真傾聽、思考學生質疑的出發點,及時進行分析,並給出正確、合理的解釋。如:學生提出為什麼用地名“黃河”來給課題命名時,教師用“北京人”和“元謀人”為例來解釋。之後又分別用“活化石”、“銀杏樹”的相關知識來類推本課的知識點。當學生能夠在認真思考之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及時給予表揚,並說出認真傾聽的好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此外,看似不經意的講解“猜”的過程,又為本課安排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埋下伏筆,增強學生猜測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根據題綱,將課文分成四個個部分,完成填空練習

2、學生瀏覽課文,師提醒學生要一邊看,一邊思考。

3、鼓勵學生拿出課堂作業本,先抄題,自己試著填一填,再四人小組交流,要求學生只要能填通順就可以了。

反思:

這一板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課文結構,掌握文章脈絡。教師給出一個填空式的題綱,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又能更準確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當發現學生連有效完成填空都還比較吃力時,再次降低難度,只要求他們能將空填通順即可。這樣,教師能根據學生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顯示出執教者較強的教學機智及課堂應變能力。

三、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檢查學生的練習情況。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為例,指導填空。(附:學生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教師否定錯誤答案,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肯定最恰當的答案。)

(博物館裡)的黃河象

3、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讀課文2—3部分,完成填空

(兩百萬年前)的黃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黃河象

4、讀課文最後一段,指導學生完成填空。(這次多數學生根據字面意思,理解為“被命名的黃河象”)教師示範朗讀,故意將“因為”、“這頭”兩個詞語發音較重,學生聽後,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黃河象

5、討論:課文一、三部分寫出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點?要求學生抓重點詞語彙報。

龐大、被完全儲存下來的、姿勢斜斜的……

6、設疑:如果是一頭頭完整的黃河象,又怎麼會斜斜地站在沙土裡呢?四人小組,根據象骨骼化石的特點,展開想象,並用“因為……所以……”句式寫幾句話。師先舉例,讓學生從課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討論,教師加以指導,要求學生一邊說一邊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