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8篇

撰寫教學反思能夠增強我們的自我批評能力,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過程反思的一種文字材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千米和噸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閱。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8篇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1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並且初步瞭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材先通過插圖說明千米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然後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米,推算出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幫助學生建立起千米的觀念,並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為了讓學生掌握計量單位間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寫出“想”的思路,使學生在計算時有所依據。例1是見解長度單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並設計了針對例1、例2的強化練習(試一試)。

對於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係,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複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儘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當然,學生也並非是一張白紙,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絡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當然,單單靠這些要使學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觀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單單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記得我第一次上這一課時時,就是讓學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認識1千米。結果學生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相當差。特別是聯絡生活例項時,學生就錯誤百出。使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很好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沒有克服。

在這次教學時,結合上一次教學中的不足,我對教學過程進行新的設計,主要圍繞“怎樣較好的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思考。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課前我在學校附近測量出1千米的長度,教學中,在學生想象1千米之後,帶學生去實地目測一下1千米的長度,這樣,學生想象的1千米和實際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觀念。從之後的練習中,也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當然,用目測的方法來感知1千米的長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有時間讓學生去走一走的話,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一定更加準確,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讓學生課後去走一走,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與第一次教學相比,教學任務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學難點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及時間的掌控存在許多不足,在鞏固練習時沒能適當展開,沒有把這節課的教學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2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動,體驗一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本節課如何讓學生體驗一千米有多長,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走一百米,看看有多少步,要多少時間。再讓學生以此估計走一千米大概要多少步,要多少時間,再介紹人一小時大約能走三千米,以此體驗一千米有多長。

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如果你們手拉手需要多少個同學,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呢?請兩個學生分別走一走,看看需要多少步;再來看看一百米大約有多少步,看看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走了大約兩分鐘。然後根據所走的步數,估計一下1千米大約有多少?幾個100是一千。

這節課的教學,我在兩個班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試講。一個班只是讓學生感受了一百米大約走多久,要用許多步,由此類推出一千米是更長的。而另一個班,我給了差不多半節課的時間,讓他們在一百米的跑道上來回走了五次,大約用了十五分鐘多些,當然有部分同學走得較快,大約都是十八分鐘左右就走完了。當我提問同一個問題“你們想想一千米那是有多長呀”,前一個班的小朋友說“應該很長”“應該比一百米長多了”。後一個班的小朋友在我提出問題後,他們的回答是“真是很長”“十分的長”“真是比一百米長多了”“一百米真是太短了”。

前面的班因為只是估計,因此用不肯定的語言去描述,而後一個班因為體驗過,所以用了肯定的語言去描述。再對比此單元的測試結果,在一道選擇單位填空的題上,“隧道長大約480()”,這題上,前一個班答錯的人是比後一個班多的。但在學生實際情況上,前一個班的學生生活經驗相對於後一個班是較豐富的,因而在教學上,我才讓後一個班的學生親身體驗。由此說明,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時候,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學生親身體驗,這樣能給他們較深的印象。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3

我以為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千米的長度觀念比較難建立,除了選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教師還應該自主開發一些學生身邊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對於千米的感受,應將實際感受與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結合起來。教學“千米”時我讓學生們實地走一走,知道從哪裡走到哪裡(或往返幾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們初步形成千米的長度觀念。學生形成了較清晰的長度單位的觀念,對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就容易掌握。

為了能增強學生對1千米有多遠的感受,將1千米與學生的經驗建立起來,我讓學生想象體育課上在操場上跑幾圈是1千米。在進行教學,本以為學生對千米沒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卻表現出了比學習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覺。至於一小時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時,我先告訴他們這些常識,所以後面練習中出現的題目,學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長路程選擇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時間,學生掌握的很好。

教學中,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卻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別說學生不知道,作為老師也真的感受不出從學校門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說,學生對1千米到底有多遠,很難估測,再加上今天學生並沒有真正地去感受這1千米有多長,只是憑空想象而已。

最後的習題中,我設計了一些課外拓展題,我感覺非常好,學生對這樣的題目也很喜歡。我另外佈置了兩項作業:一是放學時請家長帶著孩子回家時,感受從學校門口到哪裡大約是1千米,二是從家門口到學校門口大約有多少千米,使用什麼交通工具,需要多長時間。這樣讓學生有一定的親身體驗,有利於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4

對於這節課的設計,我要感謝我的校長及數學教研組的老師們,沒有他們的幫助,我根本不知從何入手,特別是我的校長不顧下班後的疲憊一字一句的給我改設計,當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該有多累啊?現在是不是靠在沙發上睡著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謝的詞語都不足以表達我的心情。

課前我首先讓學生蒐集了比較大的土地面積,課上進行彙報,給學生提出疑問,你發現了什麼?又讓學生回憶了有關面積單位的知識,然後在設計一些較大的土地面積問:“還用以前的面積單位合適嗎”,然後引出課題並板書。

雖然第七單元第一課時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公頃,但是1平方千米跟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還是很遠,所以我製作了一個微視訊,首先測量出一名同學伸直手臂的長度約為1.5米,再測量出7名同學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長度約為10米,最後用我們班的28名同學在操場上圍成一個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

讓學生感受到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為1公頃,而10000個這樣正方形的面積為1平方千米,通過視訊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並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緊接著進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實際意義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絡的教學。

1平方千米在教室裡、書本上是不可能達到的。

只能通過數字和空間想象來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從這一節課中我體會到數學實踐活動在學生理解數學概念、鞏固課堂所學、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當學生面對某一個知識點時,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做為教師,就是要找到好辦法,讓他們學會知識。

但是有些內容只能通過學生的理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這些知識才能逐漸被學生融會貫通而加以熟練的應用。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5

千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和毫米的基礎上學習的。但是“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它不象之前學習的那些長度單位一樣看得見、摸得著。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較困難,往往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讓學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後就是一大串的練習。其實,正因為這部分知識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而突破這一難點的關鍵就是老師要創設讓學生體驗的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如何把千米的認識真正建立在學生的經歷和體驗基礎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課前、課中和課後三個時段來達成目標的。

課前,我帶著學生來到操場,首先告訴學生從哪裡到哪裡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幾步,看看需要幾分鐘,記下你走的情況。然後要求學生沿著學校操場跑道走4圈(一圈250米),讓學生記下走完後的感覺。

課中,告訴學生昨天我們沿著操場跑道走了四圈,跑道一圈是25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學生列式250×4=1000米。告訴學生就是1千米。然後讓學生說說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體驗到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00米、400米,那麼分別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讓學生回憶昨天出走100米的情況,讓學生思考幾個100米是1千米,根據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數和時間來推算走1千米需要幾步、花多長時間。這一系列的活動意在讓學生在課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礎上,再通過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等豐富的活動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長度。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應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橋的資料,豐富學生的認識。

課後,我佈置了這樣一項作業,讓學生到書本或網路上去查詢一些資料,如馬拉松長跑比賽的全程、轎車在高速公路上的時速、磁懸浮列車的時速、地球繞太陽每秒執行的千米數、世界上最長的三條河流的長度。通過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深入生活,感受到長度單位“千米“的廣泛使用。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的時候,選用的是操場的跑道,由於跑道是環形的,學生最容易感受的是1圈,而 4個一圈的長度是1千米,還是不容易感受。能不能把跑道拉直?於是我想到了最好拿錄影機把學校門口到某處(選取學生都熟悉的建築)之間大約1千米的路程拍攝下來,課堂上讓學生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線距離。這樣可能比繞跑道4圈感受更好。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6

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上,但這裡的經驗,不單指學生通過活動得到的直接經驗;也包括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中或從老師、教材及其它媒體中獲得的已有間接經驗。教學中,不單應當重視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數學需要的直接經驗;更應強調激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與當前的數學學習建立聯絡,學習數學。在學習“千米”這一長度單位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對“米”的感性認識,現在就是要通過實踐預設生成“千米”與米的聯絡。

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知1千米有多長,我把學生帶到運動場上,藉助體育鍛煉來幫學生連結“千米”與“米”。我們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我把學生5人一組進行接力賽跑。在跑的過程中每個接力的都必須把前一位跑的米數加起來,等5個人跑完,我讓學生彙報他們跑的成績,每個小組都跑了1000米。“像這麼遠的距離就是1千米”,我乘機告訴學生。最後我問:“1000米要跑幾圈?想一想。”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習有了挑戰性,強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給學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通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千米的經驗,我不斷地啟發、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絡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生成過程。如:如果一個人的兩臂伸開長度約1米的話,那要多少人這樣兩手張開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數學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建構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思維,產生愛數學的情感,突出數學本質,強調活動與數學學習的聯絡與整合,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動中,生成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在學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有實際動手測量1千米的實踐活動,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長的思維活動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在這節課中,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觀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7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難點在於公頃與平方米這兩個面積單位不容易親身體驗,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是基於想象的基礎。而在教學平方千米時,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大,本身公頃已經夠大了,再加上平方千米,學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識的瞭解。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

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後,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體會到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又能具體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從而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最後通過讓學生舉例來說明什麼時候用公頃、什麼時候用平方千米來計量土地面積比較合適,掌握了這兩個較大土地面積單位的實際用法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

千米和噸教學反思篇8

數學雖然抽象,但它來源於實際生活,並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充分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數學概念和方法,各個學校要充分利用並開發實物材料和裝置供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郭元祥老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校發展》中曾指出我們教師存在的一個缺點:在教學中,教師總是化書為牢,化地為牢。把我們的學生鎖在書本中、教室裡。沒有結合實踐地學習,學生會感到枯燥、煩悶。因此,我們教師應把實踐本身看成是一個學生髮展的過程。

在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聯絡生活實際,教學生學會數學。例如,在“千米的認識”課上,如果單單以書為教材,灌疏給學生,強壓學生牢記“1千米=1000米”,也許學生接受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具體感知。正如郭老師講到的我們要避免總是化書為牢,化地為牢。這節課上,我並沒有讓學生機械地練習單位的換算,而是帶領學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讓學生走一走,記錄時間,記錄步數,引導學生理解走10個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對1千米有了認識,使抽象的概念變為具體。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這節課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課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生活中我們在哪裡還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再讓學生測一測,從學校出發,走到自己家裡大約有幾米。鞏固知識,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個性。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來而又要應用於實際生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

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要有一種勇於實踐的創新精神,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注意思考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麼素材可供教學利用。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一筆寶貴的財富。

結合實踐,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就會體會到數學的樂趣之所在。

在這一節課中,我所感覺到的不足之處是在學生的組織紀律方面。走出課堂,有的興趣盎然,而有的是跟著走馬觀花。這就與教師的操控能力、語言魅力及組織方面有密切的關係。今後我一定會更加認真鑽研教材,練習基本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標籤:反思 教學 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