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4篇 從三袋麥子入手,探析教學反思的必要性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是一篇經典的教育散文,由戴森華老師撰寫。該篇文章通過對教育現狀的深入思考和剖析,提出了許多為人師者值得借鑑的教學觀點和理念,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和討論。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4篇 從三袋麥子入手,探析教學反思的必要性

第1篇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小語第五冊中的一篇童話,通俗易懂但又含義深刻。主要講了土地爺爺分別送給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收到麥子迫不及待地幾天就吃完了;小牛留著慢慢吃,第二年還剩半袋;小猴把麥子全種下地,第二年收穫了好多麥子。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能講述故事內容,對小豬、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評價並說明理由。

課前,我充分了解了學生的特點,認真分析了學情,課堂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故事匯入,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鑑於此文通俗易懂,學生多多朗讀便能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我設計了學生不同形式的讀,從讀中感悟課文內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表現出來。學生從讀文中認識到小豬貪吃,沒有長遠打算。我就此繼續引導:“小豬身上有沒有可取的一面?”學生通過感受、質疑、討論得出:小豬很會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尋求安慰,尋找快樂,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一個人懷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他才能排除干擾,驅散煩惱;懷有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體驗,他才會確立新的目標,併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學完課文,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豬、小牛、小猴三個小動物,你最欣賞誰的做法,為什麼?在備課時,我早已作了精心考慮,我認為同學們一定是最喜歡小猴的做法,並預設了一個讓大家深入討論的問題:小猴的做法最好,書中早有暗示,請大家認真讀書,到書中去找找答案。可學生的討論結果與我的預設大相徑庭,他們有的喜歡小牛的做法,因為這樣最節儉;有的最喜歡小豬的做法,因為小豬憨厚可愛;有的最喜歡小猴的做法,因為這樣做,麥子永遠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學生的回答引導到我預設的程式上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無數,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課堂是‘閱覽室’。它充滿了學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閱讀的氛圍。教師的身份已經從知識的壟斷者而變為學生讀書的對話者。學生在這裡充分感受到的是閱讀的快感。”學生如此強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視而不見呢?給時間讓他們自由地說吧。我沒有拘泥課文的主旨:向小猴學習,做事要有長遠打算。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土地爺爺來到我們班,送給同學們每人一袋麥子,你打算怎麼處理這袋麥子?我捨棄了預設的為什麼說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討論,改為討論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麥子,你打算怎麼做?於是,同學們盡情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要學小豬,有的說會留一點兒作種子,其餘的學小牛留著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於書上的做法,說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種一半。大家各抒己見,各呈異彩的答案飛揚的是學生的個性,閃現了學生的思維亮點,流瀉出學生的主體情感。

其一,當學生的.發言彷彿偏離了老師的預設,簡直成了自由發言時,教師該怎麼做?其實,自由發言正是學生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發,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表現,是來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視的課程資源。

其二,我感到語文教學的“預設”是必須的,但要有彈性和留白,因為“課堂生成”是語文課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視教學中的“生成”,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出發去拓深、拓展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

其三,新課程中,師生關係不再是傳統的講授與聽講、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課堂上師生互動,共同研究與成長;學生是主角,老師是導演,師生共同演繹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成長活劇。

其四,小猴、小牛、小豬三種不同的處理辦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或人生態度),新課改中,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培養,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三袋麥子》一課時,有必要對三種小動物不同的態度進行整合,取長補短,互相滲透,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學《三袋麥子》時,以表演的形式來結束課效果會更好。我在重點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後,如果請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羊、小猴,表演課文中一年以後,土地爺爺拜訪他們時的情景。強調抓住“神祕”、“興奮”等神情,並且把文中的生詞“節儉”、“收穫”運用到自己的人物對話中。這樣,學生不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習到不少的精闢詞句,而且對所學的詞句進行及時的鞏固,最主要的是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字詞句,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語言轉化為人物對話),不僅是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內化的過程,也是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即興口語表達的鍛鍊,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表演讓學生的能力從多方面得到提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輕輕鬆鬆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質。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4篇 從三袋麥子入手,探析教學反思的必要性 第2張

第2篇

?三袋麥子》是一篇相當有趣的童話故事,它把三個小動物處理土地爺爺送給它們的麥子的經過描寫得生動、形象。寓思想教育於文字之中,文章淺顯易懂,富有童趣。在教學中我有兩點體會:

一、教學童話故事,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學語言是教學的催化劑,如果教師語言不生動形象,即使是生動、有趣的內容,也會講得乾巴巴,。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麼一段匯入語: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燦燦的麥子送給三個可愛的小動物,讓它謬一個好年,這可樂壞了三個小動物,你們想知道它們是怎樣處理麥子的'呢?學生迫不急待地開啟書本,尋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豬、小牛、小猴處理麥子的不同方法。

眾所周知,愛動、表演慾望強是國小生的天性,讓其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學生主動參與性將大大提高。因此,我儘量開發教材資源,設計表演內容,讓學生參於表演,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進行分角色表演,適時地“導”一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物件融為一體,課堂氣氛也尤為活躍,達到了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課文的效果。為拓展學生的思維,分析完課文後,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麥子,你會怎麼辦?”讓學生討論。孩子們討論出來的結果還真不少:“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開心地吃一點,請大家用一點,再種一點。”“我會召集大家,利用麥子製作各種食品,然後舉行百食宴,讓大家動腦、動手、又可動口。”還有學生說:“我會把麥子給窮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門。

第3篇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上的一篇精讀課文,山西運城示範附小的周靈梅老師在第六屆全國閱讀大賽中上了這篇課文,並因此獲得了一等獎。可能是那香噴噴的麥子吸引了我,我仔仔細細地看了實錄,就想把那三袋麥子拿來讓我的學生們品嚐一番。正好那時區教科室來調研聽課,於是我就把它拿了出來,第一次上了之後,我是這樣反思的:

移植了周靈梅老師的這節課,個人覺得既然是一堂好課,也適合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那為什麼不借用呢?為什麼要捨近求遠,有現成的不用一定要另立門戶呢?要知道要熟悉一篇課文、吃透教材也是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借用別人現成的一堂好課難道不是一種好方法?但是前提要適合學生,移植別人的課堂首先自己也要吃透教材。

反思課堂,由於節奏不夠快,以致於最後的複述故事的環節沒有充裕的時間,只能安排學生寫一寫了。有時候也許是教師婆婆媽媽說的太多唯恐學生不懂的原因,其實有些東西不一定要學生當堂就懂,教師只需輕輕帶過,給學生一個印象,因為這些東西以後也會不斷地刺激學生的大腦,學生聽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習得了,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吧。教學和教育同樣是一個慢的過程。

做的比較好的就是,上課比較有激情,很投入,能貼近學生。

移植課,並非是原封不動的拿過來,對於好的一些學習方面的課堂語言我們不但要運用而且要熟悉背誦,因為適合於各種語文課。

今天的課堂總的來看是成功的,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也是因為教材簡單的原因。我自己如果能夠把過程熟練些效果就會更好。

這篇課文放到期末上還是太晚,應該放到學期初上,因為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比較簡單。

這學期接到區師訓站領雁工程實踐環節的上課任務。因為時間緊事情多,就想到了那三袋麥子。借鑑上次的經驗,我選擇了二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我又偷懶參照了周靈梅老師的教學設計分別在二年級兩個班進行試教,並請同事們聽課,看看有什麼需要修正。聽完之後,老師們大致的意見一是教學設計按部就班按照課文的敘述一一進行,顯得比較死板;二是感悟小動物的形象可以貫穿全文,隨時把學生的感悟記錄在黑板。我又細細看了周老師的實錄,發現群山老師同樣有這樣的點評:“周老師這個看出一個()的()的教學思路,個人認為不如把它作為本文學習的一個學習思路,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然後再結合語言來品味,這更符合學生的閱讀規律,也能真正讓學生自己來感覺,而不用老師強加給學生了。另外,整體感覺在課堂上老師的話多了些,一部分一部分,一句句地牽著學,如果把這個思路放在前面是不是會更好些呢?”根據以上的這些意見,回顧自己試教的課堂,我對周靈梅老師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的教案設計變化如下:

1、加入了生字詞的學習,這篇課文生有15個,根據課文的特點很有必要把生字詞集中學習一下。所以在初讀課文環節加入了生字詞的教學,所謂紮紮實實學字詞。

2、區分形近字“捧”和“棒”在方法上有所變化。我採用讓學生用無聲的語言手勢來表示這對詞語的意思,這樣對學生來說還是有比較大的吸引力。

3、在學習課文第二段時為了能夠感悟到小豬的廚藝、小豬的能幹,在順序上做了調整。周老師的步驟是:小豬看到黃燦燦的麥子心情怎樣開心(看圖)看看小豬開心的樣子,此時此刻他的腦子裡會出現哪些好吃的東西?哇,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所以小豬開心的喊道。按照周老師這樣設計的話,僅僅只能體會出小豬的貪心,但是文中的語言有“做出了各種各樣好吃的食品”,按照學生的理解小豬就是“偉大的廚師”,這樣的小豬怎麼能因為設計的原因就把它忽略了呢?所以我重新調整如下:看著黃燦燦的麥子,小豬眼前一亮,開心地喊道(課件)齊讀。看看小豬怎麼了?你看到什麼了?(口水)瞧他這副開心的樣子,抽生讀。小豬一分鐘也等不及了,課文中有個詞語最能表現小豬著急的心情?小豬迫不及待地把麥子怎麼樣?它會做哪些好些的食品?這麼多好吃的食品課文裡也有個詞語叫看看小豬做的食品(課件)你覺得小豬怎麼樣?(貪吃、能幹出色的小廚師)。調整後的設計不僅讓學生體會了小豬的貪吃和能幹,還恰到好處地理解了“迫不及待”“各種各樣”的意思。

4、如果把目標定位於“品味語言,樹立形象”,那麼周老師針對於這個目標的教學設計沒有貫穿全文,僅僅停留在課文的後半部分。其實,無論是小豬的貪吃和能幹,或是小牛的勤勞、會思考、有長遠打算都可以從課文的第一部分直接體會。在課文的後半部分能體會到的僅僅是小豬的憨厚可愛、有禮貌,小牛的勤儉節約、懂得回報、願意和他人分享勞動成果。那麼為了使小動物的形象更加豐滿,不妨把“你讀出了一隻怎麼樣的小豬、小牛、小猴”貫穿整個教學設計。有了這個想法後,我就在學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說說“你覺得小豬怎麼樣”在學了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時也讓學生說說“你覺得小牛怎麼樣”;然後在學習課文的後半部分時丟擲“你又讀出了一隻怎麼樣的小豬、小牛和小猴”?這樣一來,整篇課文的主線就凸出來了,真正做到了“品味語言,感悟形象”。最後三個小動物的形象真的'活靈活現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立體感有了,整體性強了。

5、為了打破設計的平鋪直敘,也為了體現孩子們的自主性,在課文第二部分讓孩子們說小動物特點的時候就有意打亂順序,“你想先說誰都可以”。

6、最後複述故事環節,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一個孩子先講,然後四人小組講,這樣孩子的參與度增多了,難度也下降了。

調整後的以上不同的六點,最有價值的就屬第四點了,它就像一條紅線,把原本零落的珠子串聯起來,呈現出來的就是比較完整的項鍊了。

一個校長決定一所學校,同樣,一個老師決定一班學生。從試教情況來看,同樣的教案同樣的學生,為什麼有的那樣出彩,有的課堂卻讓上課老師束手無策。就是因為學生起了變化,所以能夠碰上個好老師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4月15日在華山上的課自己最為滿意。在讓孩子們說說小猴子在決定把麥子全種下地之前會想些什麼,孩子的回答是:1、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麥子。2、有付出就有回報。3、等麥子豐收的時候,可以和別人一起分享。在問孩子小猴的聰明表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個孩子說:小猴的想法和小豬小牛不一樣,他的想法與眾不同。(如果我在評價的時候能夠追上一句:“因為他的與眾不同的想法才收穫了滿囤的麥子,這樣就更能說明小猴的聰明”,可惜我當時蜻蜓點水“你也很聰明,你的想法與眾不同”。按照導師傅賽君的說法是我的評價沒有讓這位學生精彩的回答得到最熱切的反饋、反響,沒有讓他的答案“可持續發展”。

複述故事環節,一位學生的講述讓我佩服到了幾點,他把小猴怎樣播種、收穫都想象出來,有幾句印象深刻:“秋天到了,麥子豐收了,田野裡好像鋪上了金黃色的地毯”“老人拍拍小猴的肩膀”等等。創造性地改編了課文的語言,並且改的恰到好處,更難得的是合理的想象了課文沒有提到的內容,如小猴怎樣播種,怎樣耕種收割等等。原文短短的內容被當場演繹得令我激動不已,看著他講的合情合理、精彩動聽,其他孩子又聽得津津有味,我真是佩服到了極點。別說二年級,就是六年級學生我也懷疑能否在一堂課後會有這樣的水平。都是平時點滴的積累啊!

三袋麥子今天算是卸下來了,肩上沒有感覺輕鬆,反而更加沉甸甸了。

第4篇

?三袋麥子》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話故事,由於它與孩子的心靈靠得特別近,所以孩子們也特別喜歡這篇課文。在教學中,我首先為孩子們播放了一段教學素材中提供的flash動畫,生動的畫面、兒童化的語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全部的注意力,看著孩子們臉上流露出的滿足的表情,還有那閃光的雙眼,我知道這堂課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實踐也證明:整堂課學生都是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與思考的。以致,在課文結束時,我問孩子:“你喜荒種小動物呢?為什麼?”孩子們的回答是精彩紛呈的:有的說:“我喜歡小豬,他真的太可愛,特別是它的那個舔舔嘴的動作,特別可愛。”;有的說:“我最喜歡小牛,它很會珍惜勞動成果”;有的`說:“我最喜歡小猴,我覺得它最聰明,它把麥子種下地,不僅可以像小豬、小牛那樣吃到好吃的食物,還可以讓別人一起來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有的說:“它們三個,我都喜歡,我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長處。”在課堂隨後的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活動中,孩子們的學習情緒更是高漲,大家都以積極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無庸置疑,這樣的學習效率也是令人滿意的。

仔細分析一下取得這樣好的效果,原因應是以下這幾方面的:

第一:我抓住了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採用了多種感官刺激的課件。充分讓學生動口、動腦,在體驗中讓學生掌握知識。

第二: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積極的發現者、探索者的樂趣,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兒童學習的熱情。第三:通過充當小動物的角色,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參與慾望,獲得了成功體驗。

語文教材為孩子們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的文章,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並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設計符合孩子們口味的活動,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主動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