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實用的語文教案合集3篇 "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必備實用教案合集"

本文彙集了一系列實用的語文教案,涵蓋了國小、國中和高中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這些教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語文課程和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無論是口語表達、寫作技巧或是文學鑑賞,這些教案都提供了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指導,希望能為廣大教師和學生帶來實際效益。

實用的語文教案合集3篇

第1篇

師:今天我們學一篇古文(板書“古文”)知道什麼叫古文嗎?

師:說得有道理。古時侯的人寫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時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們現在學的現代文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現在學的文章,包括你們自身習作課上的寫的一些文章,都叫“文言文:”。文言文是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始大力倡議的。古文與現在的文言文有很大區別。比方這個字(板書“之”)。誰能把它組成一個詞語?

師:對,你們學校牆上就大大地寫著這四個字。知道詞語的意思嗎?

生:學校讓我們好好學習,成為將來的明星。(眾笑)

師:解釋得不錯,但這個“星”可不是讓你們都去當影視明星、當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績的人。我再問你,這個詞語中的“之”字當什麼講?

師:“之乎者也”可不是一個詞。這原本是互不相連的四個字,它們是古文裡的一些語助詞。不過也有人用它來諷刺那些文言文還寫不通,卻老想胡撰兩句文言的人,如:“這個人之乎者也說了半天,誰也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明白了嗎?(生答明白)

師:也當“的”講。剛才說了這個“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個字。現在用它一般都當“的”字講;但在古文中,它卻有許多種講法;我們今天這篇課文裡,“之”字行後一共出現了六次,大致有三種講法;有時即使是同一個講法,但所指的物件也不同,真的有點複雜。大家一會兒讀的時侯要注意細心區分、理解。好了,現在大家開啟課文,讀一下課題。

師:翻開後頁的註釋。看看這個“弈”字是什麼意思。(生看註釋)

師:完全正確。你知道這一課是學習下什麼棋?象棋?軍棋?還是跳棋?

生:這一課說的是學下圍棋。因為古代肯定沒有什麼軍棋,跳棋呀!

生:他們下的是圍棋,我從圖上看出來的。那個棋盤,還有那麼多子兒,應該是圍棋。

師:好好學!圍棋可是我們中國古人發明的`,但現在我們的棋手往往下不過韓國人。你學好了,將來為國家爭光。行嗎?

師:好,經過片刻考慮說“行”,看來你說話很負責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課文多讀幾遍,直到你覺得讀通了為止。(同學各自朗讀課文)

師:能讀給大家聽嗎?誰敢為天下先?──就是誰敢第一個讀?(有生舉手)好!敢為天下先的人出現了。請大膽地讀給大家聽!

師:敢讀就很好!雖然有些地方讀得比較費勁,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稱譽。這樣吧,你們看一下注釋。這篇課文的註釋很多,一下子記不住。你可以依照序號,把註釋的內容簡單地標誌在課文中相應的字詞旁邊。然後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對照註釋想想這些字、詞、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讀起來就順了。大家開始做這個工作:標誌註釋,理解字、詞、句。開始吧,給大家10分鐘時間

師:讀古文講究“斷句“。原來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我們的課文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加上了標點。讀課文時,有標點的地方當然需要停頓,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據它的意思,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需要拖個長聲。這樣讀,你自身比較好理解,聽的人也容易聽懂。大家拿出筆來,聽我讀一遍,注意聽我讀到哪裡沒有標點卻拖長了字音,你就在哪裡畫一條斜線。(板書畫斜線“/”)為了大家便於聽和畫,我讀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長些。明白嗎?(生答明白)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師:下面各自依照畫出的斜線朗讀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誇張些。(同學各自練習朗讀)

師:古人讀書講究吟詠,讀得入情後還要搖頭晃腦,甚至身子也跟著節奏晃動。

(師示範:“弈秋,通國這……善弈者也。”生笑。)

你們別笑,讀出滋味來的人都是這樣。你們也試一試,看看能讀出滋味來嗎?

師:好多了。再重讀一下這一句。(示範:“為/是其智/弗若與?”)注意是問號。(生重讀此句)

師:誰再來讀?(先後有四人讀課文,師隨機指導、示範)

師:你們覺得這樣讀是不是課文也好懂一點了?生:(齊)是。

師:那我問幾個問題行嗎?第一個問題:“弈秋”是什麼意思?講詳細點。

師:啊,放到現在他能拿到全國圍棋競賽的金牌!(眾笑)哪句話說了這個意思?讀出來。(生齊讀:“通國之善弈者也。”)

師:說得都對。這樣看來,這個“者”字,嚴格地說應該當什麼“的人”來講。你看你剛才講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讀者──讀文章的人,勝利者──獲得勝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嗎?(生答是)

師:聽著彆扭!老師今天教導我們《學弈》這一課。彆扭吧?怎麼說?

師:這樣說多順啊!第三個問題比較難答,他這兩個同學表示怎麼樣?一個一個說。

生: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聽弈秋的教導,但一心認為有天鵝將至,想拉弓用箭射。

師:你很會利用註釋,所以講明白了,很好。你這段話說是說明白了,但聽起來有點硬邦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你只是把註釋原封不動地套了進去,就顯得有點死。其實你把註釋的意思理解了,然後把它變成你自身的話,自自然然地講出來就行了。現在大家練習說一下,同桌的兩個人互相說一說。

師:大家停一下。我這裡有幾個字不明白,想請教你們,能幫幫我嗎?“一人雖聽之”中的“之”字是什麼意思?(有同學翻看註釋)

師:沒錯。註釋上就是這麼說的。但是,我們平常說話不會這樣說。比方我說:“我們要聽家長的話。”這個“家長的話”是不是教導我們的話呢?

師:對呀!假如我們老是說:“我們要聽家長的教導。”“我們要聽老師的教導。”多累呀!(眾笑)所以,依照我們平常的語言習慣,“一人雖聽之”可以怎麼解釋?

師:你看,這樣說就簡單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個字,“惟弈秋之為聽”中的“之”字是什麼意思?(同學翻看註釋)這次你不要再看註釋了,註釋裡只是整個講了這句話,沒有單講這個“之”字。你得自身動腦子想。

師:恭喜你答對了!(眾笑)那麼“惟弈秋之為聽”怎麼講?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剛才的兩個“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話。再看“思援弓繳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麼?(生無人能答)

師:聯絡上一句“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麼?

師:對。你看這個人,不但不好好學習,上課思想開小差,他還想獵殺珍貴的野生動物。(眾笑)你把兩個小句連起來講一下。

生: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話,但他一心以為有天鵝將至,老想著拉弓用箭射天鵝。

生:他那個“將至”沒講出來。“將至”就是將要來到了,就要飛來了。因為“李白乘舟將欲行”的“將”就當“就要”講。

師:你真不簡單,能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還有沒有意見?

生:最後那個“射之”的“之”是指天鵝,但他前面已經說了天鵝就要飛來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鵝,不會是別的。所以最後這個“之”字說成“它”就行了。稱動物的那個寶蓋頭“它”。(眾笑)

師:你說得非常正確。按你的說法把兩個小句連起來說一下。

生: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話,但他一心以為有天鵝就要飛來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聲)

師:講得很漂亮!大家看,這一段我們研究了三個“之”字,特別是第三個“射之”中的“之”,註釋上並沒有解釋,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現在為止,弈秋的兩個同學各是怎麼學習的弄清了吧?我接著提第四個問題:這兩個同學學習的表示不一樣,那他們學習的結果呢?

生:書上有一句話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就是講結果的。意思是:這第二個同學雖然和第一個人一起學,但學習成果不如第一個人好。

師:得了,一個問題全叫你一個人承包了!(眾笑)你既然這麼聰明,我問你,你剛才讀的書上那句古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中又有兩個“之”字,它們都指的是什麼?

師:非常好!這兩個“之”字也有一個沒加註釋,他根據句子的意思也解釋出來了。請坐!最後一個問題:造成他們學習結果不一樣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分析的?先把有關的原句讀出來。大家一起讀,我看你們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有人說,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個人吧?有人說:不是這樣。

生:我認為應該這樣說:有的人說,是他的頭腦不如前一個人吧?也有人說,不是這樣啊。我把他說的“智慧”改成了“頭腦”,說“腦子”也行。因為人們平常都這樣說:“這個小孩腦子好!”不會說:“這個小孩智慧好。”(鼓掌)

師:這是這節課第二位獲得老師們掌聲的同學,祝賀你!

師:老師們的掌聲說明了一切,你到前面來,站在臺口,向老師們說聲謝謝。

(該生走上前,但行動有些侷促忸怩,抓耳撓腮。眾笑。)

師:你看,掌聲變成笑聲了!你剛才漂亮的發方,多麼優秀,所以贏得了掌聲;現在為什麼大家都笑了,知道嗎?

師:大家的笑還是善意的,是看見你一下子變得那麼靦腆,那麼不好意思,覺得挺有趣。一個人不但要有知識、有學問、有道德,而且行為舉止也要大大方方,禮儀周全。特別是面對大庭廣眾,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瀟灑,你願意這樣嗎?(生答願意)那就大大方方到臺前向老師們敬禮致謝。老師們再給點掌聲鼓勵他!(掌聲熱烈)看老師們多保護你,去吧!

師:看,這樣多好!回座位吧。好了,這幾個問題一討論,課堂內容就都明白了。誰還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

實用的語文教案合集3篇

第2篇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語文教案-遊褒禪山記。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係,力求講得透闢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註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絡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覆鞏固,溫故知新。

國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遊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遊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遊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麼,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後被封為“荊國公”,人稱 “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於說理,精於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後(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對照註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藉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1)“卒”:①死。“卒葬之”。②終於。“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滅。”②文字,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遊褒禪山記》。“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僕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遊之樂”。②至多,最多。“亦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1)“舍”:築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始舍於其址”。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而莫能名者”。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好遊者亦不能窮也”。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後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係的複合判斷,“者”在②這裡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麼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遊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遊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僕碑、前洞、後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僕碑在華山洞西面百餘步的地方,因為僕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於後洞的“後”而言的;後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裡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提示:寫僕碑是為後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僕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後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

4.第2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遊者甚眾”與後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1.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並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藉助課文註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第3篇

1、認識“蛋、取”等12個生字,會寫“聽、唱”兩個生字。

3、懂得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有愛鳥的意識和情情感。

一年級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在學習新知時,要充分發揮課件和老師的範讀和範寫作用,讓學生變抽象為形象,學得更快些;熟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再小的孩子也應當讓他們學會發現,學會嘗試,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放手,讓學生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自主識字,自主讀文。

在一學期的訓練中,學生已學會一些識字方法,在平時的訓練和教師的引導下應歸納總結,並學會遷移,用到學習新知中,並發現一些新的方法。

一年級的`教學重在識字,認字,拓詞,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詞語的拓展和積累。

1、播放小鳥破殼而出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說說觀看後的感受。

2、匯入:是啊,一個鳥蛋就是一個生命,就是一隻小鳥,所以我們要像愛護小鳥一樣愛護鳥蛋。

4、教學生字“蛋”,問:你是怎樣認識“蛋”字的?誰會用“蛋”字組詞?

3、師範讀:讓學生注意聽,聽完之後,請同學來說說體會到什麼?

4、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注意模仿教師的語音、語氣。

5、小組合作:自由讀,遇到生字圈出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可請教同學或老師。

1、出示課文中認讀的生字(帶拼音),讓學生開火車的形式認讀。讀不準的同學可請教小老師,小老師帶領大家讀。

⑴ 用偏旁帶字的方式識字:捧、抬、投(讓學生在識字中做相應的動作)。

⑵ 用熟字帶生字的方式識字:冷——涼,帶兩點水的字與寒冷、冰涼有關。

⑶ 結合課文,通過組詞識字:鳥蛋、取出、輕聲、彷彿。

⑷ 用換一換,加一加的方法識字,如:車——連,口——向。

出示小卡片,分別寫上:花兒、小草、柳枝、大海,紅紅的、綠綠的、軟軟的、藍藍的。

把卡片分發給學生,讓擁有不同詞語的學生去找朋友,再讓兩個朋友變換左右順序。

1、師範寫兩個生字(“聽、唱”)在田字格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字怎樣寫,提示:“聽、唱”二字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都要寫得左窄右寬,左邊的“口”字要寫得小而高。

看看田字格中橫中線和豎中線上分別落筆什麼?注意筆畫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