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望洞庭》教案7篇 《望洞庭》:探究唐詩詞中的自然美與人生哲理——一份精品教案

《望洞庭》教案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詩歌而編寫的。教案結構合理,內容生動豐富,旨在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瞭解。這樣的教案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文學素養,還能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思辨能力。

《望洞庭》教案7篇 《望洞庭》:探究唐詩詞中的自然美與人生哲理——一份精品教案

第1篇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人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讓洞庭湖的寧靜、和諧之美躍然紙上,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1、會認識本課的生字,並會讀寫遙望、銀盤、青螺“等詞語。

3、會通過看註釋等途徑,邊讀邊想象畫面,感知古詩的大意,並體會詩人喜愛洞庭湖之情。

師生的雙邊活動,會使課堂產生靈動和智慧。本節課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體會詩人對洞庭的喜愛之情。

1、談話匯入:我們的祖國山河壯美,風景如畫,我們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跟隨著教科書的作者欣賞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喜愛富饒的西沙群島,喜歡風景迷人的黃山,讚歎壯觀的錢塘潮,驚歎“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飛瀑,最愛“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將走進祖國的另一處山水。(播放視訊)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湖”。那裡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絢麗迷人。

3、(播放洞庭湖風光課件後),說:“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許多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書:望洞庭)(注重書寫“庭”)(田字格出示)

今天,我們就隨著劉禹錫一起去欣賞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要求:能讀多少遍就讀多少編,每讀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讀正確了,就試著讀流利,能讀流利了就讀出節奏,能讀出節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誦。)

小結:孩子們,你讀書時的模樣、讀詩的聲音,都將給我帶來美的感受。)

瞭解學古詩就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你對洞庭湖、詩人有什麼瞭解呢?(總結學法:瞭解相關的背景知識,並對大量的資訊,進行整理,轉換為自己的語言,為學詩而準備。這是學詩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一邊讀,一邊畫,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藉助註釋,結合詩句,你望到了怎樣的景像?自主思考後小組交流,合作彙報。

(月給了水清輝滿懷,水給了月靈動無限,月色與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這裡的鏡指古代的銅鏡,(出示課件)古時候使用的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而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在月色下,像一面沒有打磨的鏡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帶水霧,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用銅鏡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b浩瀚無際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綠的君山,為何濃縮為精緻小巧的白玉盤,一青螺呢?

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賞洞庭湖的畫面的和諧之美。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僅僅27個字,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你會發現詩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生動的畫面:

師: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靜,朦朧,才讓我們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諧。這份和諧的美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是多麼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下,湖面上泛起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溫柔,一起讀……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潔的,秋水是最平靜的,儘管劉禹錫接連被貶,但他並不傷感,秋月、湖光融合成為他心中最美麗的畫面——

教師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板書:和)

月光下的洞庭湖,雖然比不上甲天下的灕江,也比不上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但在詩人的眼中,此時,它就是最美的。讓我們繼續來欣賞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從哪裡感受到“和”字?

(2)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麼呢?怎麼讀出感受?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變成了白銀盤,君山變成了小青螺,看起來多麼精緻呀?你打算怎麼讀這兩句?

(指名讀,評價。讓我們美美地讀好這兩行詩,齊讀)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詩人不由讚歎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子,楚楚動人如——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劉禹錫,只覺得自己身輕如燕,飄飄欲仙。他忽發奇想,如果能夠飛上雲端,鳥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閃爍的湖面,像一隻晶瑩剔透的銀盤!而湖中碧玉般挺立著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銀盤中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嗎?——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完成板書簡筆畫部分)

遠望洞庭八百里,詩人眼前定是無遮無攔,興許還是登高而望,才能“遙望山水”,盡收眼底,也才會生出“白銀盤裡一青螺”的奇思妙想。這與其說是真實的山水之景,不如說是作者此時內心的情緒的寫照,詩中訴說著怎樣的心情?

1、尋找“和”字背後的故事,探尋詩人的人生經歷。

這首詩的詩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後,隱藏著什麼耐人尋味意境呢?(出示資料)

(二十三歲踏上仕途的劉禹錫,三十三歲成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進行了半年便以失敗告終,劉禹錫接連被貶。四十二歲奉召回京,次年寫詩得罪執政,外放為連州刺史,後又擔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歲從和州召回洛陽。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可見本詩是轉任和州經過洞庭湖所寫。)

小結: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貶的痛苦,忘掉了四處奔波的辛酸,只感覺心曠神怡,如飲美酒,請你再讀讀整首詩——(配樂)

2、請你用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這首古詩?(展示)

小結:你們讀出了情,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我們還可以用歌聲演繹對洞庭湖的喜愛,(放歌曲)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詩句。

2、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情懷,課後讓我們繼續瞭解洞庭湖與劉禹錫。

《望洞庭》教案7篇 《望洞庭》:探究唐詩詞中的自然美與人生哲理——一份精品教案 第2張

第2篇

突破方法:通過朗讀,結合註釋,收集資料,結合畫面來感知詩詞大意,通過質疑,小組計論,解決疑難問題,體會作者的熱愛、讚美之情。

突破方法:聯絡詩詞中所描寫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邊讀邊想象,在朗讀中體會。 [教法與學法]

教法:引導學生朗讀、看圖、看註釋,理解詩詞的大意,重點訓練學生有感情吟誦,並在讀中體會、理解。

學法:自讀,小組交流,邊讀邊想,背誦。 [教學準備]

1、預習這首古詩,瞭解劉禹錫的生平及詩作。 2、收集並積累有關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自然詩1—2首。 3、課文插頁的掛圖。 4、洞庭湖的錄象資料 [教學思路]

3、瞭解詩人,理解詩題:抓住字眼,明白詩意,想像意境,領悟詩情,積累內化,拓展遷移。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遊覽了西子湖,領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誰知道洞庭湖呢?

(位於湖南北部,岳陽市附近,方圓八百里,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

教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寫下了許多洞庭的美詩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來自唐朝的大詩人劉禹錫途經此地陶醉於其中,詩興大發,寫下了這篇千古傳頌的佳作。

2、指導朗讀,指名讀。 (1)、“湖光秋月兩相和” 感受“和”—和諧,協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2)、“潭面無風鏡未磨” 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 (未:沒有)

這裡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 (把“潭面”比作“銅鏡”)

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濛,為什麼?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濛之美!

(3)、“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

指名讀,想象:白銀作的盤子裡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麼感覺?

詩中的“白銀盤”指什麼?“一青螺“呢?再看掛圖,說說感覺。 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裡,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觀看錄影,聯絡詩句,品味詩人的情感。 5、積累內比,遷移運用。 (1)、朗讀,背誦

(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實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比如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再比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他們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之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讀讀比較一下。

(3)、再次觀看洞庭湖美景錄影 說一說你所見到的用一句話寫下來。 三、[作業設計]

湖光秋月 兩相和 潭面無風 鏡未磨 寧靜和諧 洞庭 山 (美) 白銀盤 青螺

第3篇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並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於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裡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裡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嶽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裡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裡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活用了於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現問題,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裡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造性思維。

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後的習題設定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蒐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第4篇

【教學重難點學習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課件、古詩朗誦音訊

板書:望洞庭,師指導書寫“庭”,齊讀詩題,介紹洞庭湖。

⑵檢查字音,指名讀,指名評價,再讀,師評價,齊讀。

⑴自由練讀,邊讀邊試著在書上畫斜線。出示節奏,指生讀出詩的節奏。

⑴交流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結合註釋;聯絡插圖;串聯詞意;發揮想象;反覆讀詩。

⑶交流反饋,按詩句的順序,可以先讀出詩句,然後說說這句詩是什麼意思?你是用了什麼方法?

⑴洞庭湖景色美麗,但是詩人卻只用了精煉的語句,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輕聲讀全詩,邊讀邊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

湖光、秋月,怎樣的湖光?怎樣的秋月?用四字詞語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個“和”字表現出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和諧之美。(板書:和)

在這湖光秋月寧靜和諧的氛圍中,詩人靜靜地凝望著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麼呢?他是怎樣寫的?這裡詩人把什麼比作什麼?詩人為什麼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銅鏡呢?

詩人劉禹錫對景物的觀察是多麼的.細緻啊,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在生活中做一個善於觀察的人。(板書:觀察)(指生讀,師評價)

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襯,顯出一種和諧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湖水與月光相互映襯,顯得非常和諧。湖上一點風都沒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經打磨的銅鏡。請把這美麗的景色一起讀出來吧。(兩句詩連起來,全班齊讀)

在這朦朧的月色中,詩人眺望遠處,還看見了什麼景色呢?在這句詩中詩人著重寫了什麼景物?(板書:山水)這裡的山水有什麼特點?(翠)

作者看到這樣的山水又聯想到了什麼呢?這句詩妙在哪?詩人為什麼要這樣比喻呢?

詩人想象豐富,比喻恰當,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像詩人一樣放飛想象的翅膀。(板書:想象)

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讓人愛不釋手。一起來讀讀吧!(兩句詩齊讀)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底。讓我們再一起讀讀這首山水小詩,感受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吧!(齊讀)

(1)小小朗誦家:請大家將《望洞庭》背給父母、同學聽聽;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出來;(選做)

(3)小小畫家:在你的畫紙上畫一畫《望洞庭》所描繪的美景吧。(選做)

第5篇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頗深。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1.出示小黑板,指名讀古詩,師正音,然後全班齊讀:

①望洞庭:望著洞庭山水。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②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並稱“劉白”。

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運用比喻,我們還學過什麼古詩中也有比喻手法?)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

青螺:這裡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裡放著一隻青青的田螺。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裡放著一隻青青的`田螺。

⑥師小結:詩人以奇特的想象,準確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風光。你們說,作者此時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呢?(輕鬆、自然)

①師:現在黑板上有好幾張洞庭湖月夜圖,讓我們看著這些圖,自己美美地讀一讀《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讀古詩)

②師:說想當一會大詩人,上來吟誦這首古詩?(指名讀)

③師:有很多同學還想上來讀,但是時間不夠了,你們在四人小組裡讀給其他組員聽。

第6篇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很多詩人寫洞庭湖,都著眼於它波瀾壯闊的氣勢,這首詩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明白如話,卻意味雋永。以語言輕俏,意境靜美而著稱。

秋天的朗朗清月,灑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今夜為何如此靜謐?因為“潭面無風”,風平則浪靜,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鏡未磨”形象地寫出月光下湖面的縹緲、朦朧之美,就像古時沒有經過磨拭的.銅鏡一樣,沒有鮮亮的光澤。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一個“遙望”將我們的視野一下拉向廣闊的八百里洞庭。此時,不僅可以欣賞到洞庭湖面之美,還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水之景。作者展開了奇麗的想象,給整幅畫畫上了點睛之筆:如果把月光下泛著銀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個巨大的白色銀盤的話,那麼,湖中風景秀麗的君山就如同古時小婦人的青螺髻了!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讀來饒有趣味。

⑴ 認識“螺”,掌握“庭、鏡、磨、螺、潭”5個生字。

⑴ 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

⑶ 學習通過查閱工具書瞭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

瞭解洞庭湖的靜美。體會詩人用心感悟自然,用愛抒寫自然的情懷。

師:前三篇文章我們瞭解了大自然的美麗,今天我們來看看祖國風景名勝的美。談談自己到過哪些風景名勝,激發學生對風景名勝的嚮往。

根據學生髮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看註釋、、聯絡上下文等)。

根據學生髮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無風”“鏡”“遙望”“山水”“白銀盤”。

“兩相和”“鏡未磨”“翠”“青螺”等詞語的理解部分學生會感到困難,教師可以結合資料進行說明。

理解了詩歌意思後,如果你能夠入情入境地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就更好了。

2、指導學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記憶“庭、鏡、磨、螺、潭”生字。

孟浩然也寫了一首描寫洞庭湖的詩,我們來比較背誦欣賞。

第7篇

1、掌握常用文言詞“徒”,理解詩歌大意,並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覆誦讀,感受律詩整齊的節奏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3、瞭解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理解詩歌大意,尤其是對“委婉地自我推薦”的四句詩句的理解把握。

1、學生說說他們見過的湖。引出孟浩然對洞庭湖的描寫。

3、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並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詩句,那麼題目中“贈張丞相”表明什麼?詩中有沒有寫到張丞相?

分析後四句的意思,能夠認識到“垂釣者”暗指進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張丞相,“舟楫”隱喻仕途引見的途徑。

突破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到底是“羨魚”還是“羨釣魚”

(1)有兩種意見,分別給自己的觀點找出支援的理由。(2)一般情況下兩派意見爭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時教師給出“孟浩然”的作者簡介,提示學生思考方向。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關於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並稱,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遊於吳越。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

(3)得出結論: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於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作業: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敢於“自薦”。

古人孟浩然推薦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推薦自己更應該大膽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樣自薦,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優勢,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勇敢地說:我能行!。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