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望洞庭教學設計一等獎望洞庭教學設計一等獎包括三維目標在內6篇 三維目標融入,創新教學設計贏取望洞庭一等獎

“望洞庭教學設計一等獎”是由望洞庭教學設計研究院評選出的優秀教學設計獎項,其包括三維目標在內,旨在鼓勵教育工作者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這項獎項被認為是教育界的重要榮譽,也是推動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之一。

望洞庭教學設計一等獎望洞庭教學設計一等獎包括三維目標在內6篇 三維目標融入,創新教學設計贏取望洞庭一等獎

第1篇

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課《古詩詞三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援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鬆、自由的課堂環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完成了對傳統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勢智慧的培養,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藉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1、匯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嶽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蒐集資訊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慾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1、匯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麼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濛濛,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餘同學做好補充。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麼?“一青螺”又指什麼?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4、指名彙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望洞庭教學設計一等獎望洞庭教學設計一等獎包括三維目標在內6篇 三維目標融入,創新教學設計贏取望洞庭一等獎 第2張

第2篇

?望洞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這篇課文是描述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為朗州司馬後,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取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透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潭面無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後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緻的描述,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述,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潛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於學生來說“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望洞庭》這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溫柔、寧靜、和諧的感受,個性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玲瓏剔透。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本節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透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後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後,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後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誦讀經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

妙佳句。本節課設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⑶抓吟誦:旨在進一步昇華情感,得到美的薰陶。(緊扣我校經典詩文誦讀實驗的課題”經典詩文名句的教學研究”設計教學)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透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述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到達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這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1、指名讀詩。(透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麼?“和”是什麼意思?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麼溫柔,一齊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後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2)你能說說,到底從哪裡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樣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貼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讚歎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麼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反覆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齊來欣賞。

(1)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並品味詩句好在哪裡。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並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交流2-3句詩,採用指名講,講後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第3篇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並說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並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裡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裡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點染,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出來。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和”字下得精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流蕩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了讀者。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相映成趣,也就沒有“兩相和”可言了。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點。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置山水於方寸之中。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並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於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第4篇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並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激情導人)

生:洞庭湖位於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加強積累)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沒有條件的可配樂教師示範朗誦)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或黑板出示)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比喻句要注意)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裡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裡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嶽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裡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裡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第5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3、製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隻、樓亭)

洞庭湖在我國湖北省岳陽市,號稱八百里洞庭。這裡水面寬闊,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陽光灑滿湖面,金光閃爍。湖面上漁人撒網捕魚,漁歌飄蕩;夜晚,圓月高懸,湖面寧靜,引人遐想。著名詩人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詩,讚美了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現在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古詩,好嗎?[一段優美的導語,加上老師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強烈慾望。]

1、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老師範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2、學生各自交流聽後的感覺。[優美的詩句,動聽的旋律,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了詩的境界。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

3、老師相信大家通過學習,也一定能讀得很好。[簡單的話語,倍增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佈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絡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看誰讀得快。

4、學生彙報。請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寫寫、讀讀、說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

5、對於他的講解,你有什麼意見?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3、老師拿出單獨的景物圖片,請同學上臺拼一拼,貼一貼,注意它們應在什麼位置。並且說說為什麼這樣貼。[將月夜洞庭美景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4、貼完後,學生加以評點。指出帖得不對的地方;在進一步讀讀詩文;進行分析,改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現、團結合作的重要途徑。]

1、分小組討論:你在這幅圖畫中,看到了什麼?學生看圖對畫面進行描繪。力求把話說完整,說生動。[有機地將詩句、圖畫聯絡起來,走入詩畫意境。教學形式活潑,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3、大家在一起互相議一議,該怎樣讀?想怎樣讀就怎樣讀。老師見機指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

4、派代表範讀。並說一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讀?有什麼感覺?[學生聯想豐富,生趣盎然。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動在學生腦海中,從而深深感到古詩魅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著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配樂朗讀)

2、和學過的古詩比較一下,說說此首古詩和別的古詩描寫有什麼不同?[拓展思維空間,增加積累,加深體驗與感悟。]

第6篇

1、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品味詩句好在哪裡。

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狀態。熔金:熔化了黃金,比喻金色的月光。

唐·王維《送邢xín攔鷸蕁釩祝盒穩蓴蘋枋卑酌c5乃面。天地:指水天相連。

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鑑:鏡,那裡比喻湖面的明淨。瓊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萬頃良田。著:浮著。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以鏡寫湖,形象生動。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對月》後一句寫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卻用“倒轉青天”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