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5篇 探索大自然語言之美——一份精彩教案

本站分享的《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詳細探討了通過觀察大自然和傾聽自然聲音來促進孩子們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教案融匯了多種活動形式,包括口語交流、表演及手工製作等,讓孩子們在有趣的互動中感受自然,理解語言,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5篇 探索大自然語言之美——一份精彩教案

第1篇

1.閱讀課文,積累“萌發、次第、翩然、孕育”四個雙音節詞,掌握它們的詞義;積累“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草長鶯飛”五個短語,並學會運用。

2.通過閱讀,瞭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資訊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通過閱讀,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朗讀課文,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通過閱讀,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1.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1.閱讀課文,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雪的潔白,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資訊,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分頭篩選資訊,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小結: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第一部分引出說明物件,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線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

學生比較改文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效果。改文簡潔,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語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裡?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師應以鼓勵為主。

(4)教師提示學生看註釋①,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學生明確:不好。失去了說明的生動性。“大自然的語言”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說法,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朗讀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

(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遲10天左右,比1965年遲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

學生明確:加粗的詞語限制較嚴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加線的句子表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尊重事實的科學精神。

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絡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遊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裡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如盛夏時節到東北旅遊,寒冬時節到南方旅遊,爬山、觀海等總會有新的發現。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1.利用課餘時間觀察自己身邊的物候現象,寫出觀察日記。

2.收集一二首詠物詩、寫景詩,運用物候學知識試著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案5篇 探索大自然語言之美——一份精彩教案 第2張

第2篇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多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徵,你能不能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季詩句。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資訊,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請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提問: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

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你認為哪句好,為什麼?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採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為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為什麼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緻,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1)把你課所寫的短文進行再加工。別忘了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

甦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發 銷聲匿跡 周而復始 花香鳥語 草長鶯飛 翩然歸來 風雨載途

第3篇

1.(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不信嗎大家看——

2.看課件。(季節變換的特徵、看雲知天氣、樹的年輪與年齡、根據化石推斷地理環境等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祕的片斷,並配以簡短解說)

3.述:大自然用它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這麼多奧祕!小朋友們,你們想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點評:通過觀看.課件錄影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語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自由試讀,要求:不會認的字讀拼音,把每個字的音讀準確。

2.再次試讀,要求:在課文中留出9個生字,多讀幾遍。

4.檢查生字和要求會認的字的讀音。重點指導“訴、粗”。

(評: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然後讀通課文,教師適時地給與檢查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讀書。)

[點評: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再聽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後讓學生談談:讀了課文你知道些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這樣既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又可使教師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教學更具針對性。]

2)述:大自然也有“語言”,小朋友們看看、聽聽,你留心過大自然的語言嗎

述:前幾天同學們到郊外遊玩,你們發現了什麼(指名答)你是怎麼知道的出示詞語“仔細觀察”,讀詞語。

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板書:仔細觀察)

(評:“仔細觀察”這個詞語,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到野外去遊玩,此時再引導學生回憶遊玩時發現了什麼,用聯絡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

4)這一節怎麼讀呢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讀、範讀、齊讀。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麼(貼小蝌蚪圖)指名讀第1句。

看.課件。(小蝌蚪在溪水裡游來游去,春暖花開)範讀,齊讀。

3)這是大自然的語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說些什麼嗎指名答,讀第2句。

[點評: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多麼像遊動的‘逗點’”,同時感受美好春天的氣息,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意會此時“大自然的語言”就是告訴人們“春天已經來到人間”。理解了詞句的意思,感受了句子的內容,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

5)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自然都會用它的.語言告訴我們,小朋友留心過嗎

指名答。看.課件。(春、夏、秋、鼕鼕季節的特徵片斷)

[點評:這一小節寫的是有關大自然季節變更的一種“語言”,學生讀懂後進行擴充套件,讓學生通過.課件看看春、夏、秋、冬季節變更特徵的錄影片斷,以啟發學生思維。]

1)看.課件。(真實影象;大魚及其魚鱗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貼大魚圖及板書“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多有趣呀!

4)像這樣的語言還有許多。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馬齒與年齡等)

[點評:魚鱗上有圈圈,而且一圈就表示一歲,這是人們一般沒有注意到的,利用多媒體實物特寫及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不僅使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則水到渠成。這一小節講的是大自然中有關動植物年齡特徵的“語言”,生活中有些比較常見的例子(如樹的年輪等),通過擴充套件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7.小結過渡: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現在,大家來輕鬆一下——{律動}

[點評:本課分兩課時進行教學,考慮到應合理分配低年級學生的讀寫時間,恰當安排教學內容,因此本課時只學習前三小節,然後識記、書寫前三小節出現的生字。]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點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筆順及右邊“左耳刀”的筆畫;“這”字裡面“文”字捺改點。

“這”要注意先寫裡面再寫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2)範寫“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運筆方法。

3)學生描寫、臨寫。師巡視輔導,檢查執筆、寫字姿勢。

[點評:識字、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要給與足夠的重視。讓學生用已學過的筆畫、偏旁,自己識記字形,培養識字能力。在學生自己觀察田字格的基礎上,教師適當範寫,幫助學生體會運筆方法,把字寫好。教師還把學生執筆、寫字姿勢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強調。]

開火車認讀l、2、3小節中要求認識的字“察、蝌、蚪、逗、間、如”(帶拼音)。拍手對答:“它讀什麼它讀x”(去拼音)。

[總評:這篇課文是小語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冊中的一篇科學兒童詩。本設計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根據修訂大綱的精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是識字、寫字、學詞、學句,進行朗讀訓練,積累語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修訂大綱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設計中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句,在讀中對大自然的“語言”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薰陶。在低年級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地方適時地輔以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教學設計中十分重視識字、寫字這一環,注意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教師還注重範寫指導,並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姿勢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學設計中還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學習,注意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相互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4篇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3、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初步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教師宜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資訊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擴充套件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物候知識,採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1、播放影音資源《美麗的大自然》《多彩的自然界》《大自然——植物》

2、匯入語: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氣象、地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是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創始人,也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對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物候學和自然科學史等研究領域有傑出成就。他重視並帶頭參加科學普及工作,《物候學》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寫作背景:竺可楨在20世紀30年代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從而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1962年在他的領導下,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學》(竺可楨、宛敏渭合著),系統介紹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利用物候預告農事的方法等,本文即選自其中。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形容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

2、請同學們欣賞影視課文,劃分文章結構,理清全文思路。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點撥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物件,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三種,即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第一部分引出說明物件,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

品析:這一句非常生動。“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很自然地運用比擬的寫法,“沉睡”“甦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第二句中“翩然歸來”是輕鬆、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2、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品析:這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後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穀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3、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品析:“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模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載”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1、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麼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點撥: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點撥: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緯度和經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異是指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排列使文章條理清晰。

點撥:本文語言十分生動形象,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兩個自然段。這兩段都以時間為序。運用擬人手法把物候現象寫得有情有感,這種寓說明於生動的描寫之中的寫法,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物件,在寫作時把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使讀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儘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裡的說明。文章前後形成了照應,說明有輕有重,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瞭: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仿寫訓練:文章第一自然段採用擬人的手法進行寫作。請仿照此種手法,寫一段描寫家鄉四季變化的文字,注意寫作手法的運用,不少於100字

第5篇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同學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同學瞭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分的時間指導同學朗讀。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同學年齡特徵,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同學的自學能力,培養同學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同學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同學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一起點?(都有兩個“口”)說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說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說說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身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同學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身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說說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假如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說說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同學自身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同學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同學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著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說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同學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同學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同學缺乏感性認識,我充沛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同學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發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說說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教師在引導同學反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同學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考慮,體會感情。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幹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後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說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詢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