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5篇

沒有教案的課堂是沒有效率的,學會制定教案是很關鍵的,教案是老師為了掌握課堂節奏提前完成的教學文書,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自然的語言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閱。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5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1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裡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範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麼?指名答,讀第二句,範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祕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祕——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麼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後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範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於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祕。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 自由讀課文。

2. 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3. 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後練習第1題。

(1) 水裡遊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 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範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後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迴輔導。完成課後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

五、擴充套件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相機完成課後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2

研究策略:

1、語文讀寫策略的研究2、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外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學生學會“逗”“嵌”“圈” “年輪”等生字新詞;

2、通過朗讀感知詩歌中所寫到的大自然語言,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3、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現詩歌中相對應的結構特點,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4、找準詩歌中的讀寫訓練點,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於動筆仿編、創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

5、學習觀察方法,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現詩歌中相對應的結構特點,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2、找準詩歌中的讀寫訓練點,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於動筆仿編、創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解讀諺語,揭示主題

1、出示語文天地中的諺語:1、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2、月暈而風,日暈則雨3、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將來到3、東虹日出西虹雨4、早霧晴,晚霧陰5、螞蟻搬家晴必雨,蜘蛛結網雨必晴

2、師:齊讀這些諺語,你最喜歡哪一句,從中你又知道了什麼?

生1:我知道燕子低飛蛇過道時就會下雨

生2:彩虹出現在東邊會出太陽,在西邊則會下雨

師:,觀察得很細心,讀得也很認真。不錯,要想知道生活中更多的奇妙現象,就要靠我們平時用心地去觀察與發現。(板書:9、觀察與發現)

?設計意圖:學生在解讀語文天地中的諺語時初步感知大自然的一些奇妙現象,這為下文的內容學習及仿寫詩歌做了一定的準備。】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師:看到同學們剛才的精彩表現,老師發現你們個個都是善於“觀察與發現”的孩子。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帶著這種善於觀察與發現的心一起走進大自然,一起去聆聽(大自然的語言)(板書:大自然的語言)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齊讀課題,讀後質疑

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

生1: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樣子的?

生2:大自然的語言有什麼?

2、檢查預習,讀準詩句

師: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藏在詩歌中。要讀懂它們,我們首先就得先把詩歌讀通、讀順。課前同學們都有預習過了,老師來聽聽你們的預習情況。我們來開火車接讀,火車開到這組來。

3、配樂範讀,聽思結合

師:聽到同學們把詩歌讀地那麼通順流利,老師也像來讀一讀?同學們可要認真聽,邊聽邊思考:“大自然地語言是怎樣的?”

師:你認為大自然的語言是怎樣的?

生1:我認為大自然的語言很奇妙

生2:我認為大自然的語言很神奇

師: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板書:妙)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激勵語言以及優美的音樂等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對課題進行質疑。質疑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地投入到釋疑的學習過程,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精讀詩歌,重點品評

1、學習2—8小節

師:不動筆墨不讀書,詩歌中都寫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請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並做下記號。(生:白雲、螞蟻、蝌蚪、大雁、大樹、大魚、三葉蟲化石)

(1)選擇最喜歡的一種大自然的語言,細細品讀

(2)交流彙報

①第2、3小節

生:我最喜歡白雲的語言(讀第2小節)

師:白雲告訴你什麼?

生: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板書:白雲——晴)

師:說得真棒。善於觀察的你們有沒有發現哪個小節的結構跟這一小節很

相似?(生:第3小節)齊讀第三小節

師:看到過螞蟻搬家嗎?(生:看過)看來你平時肯定很喜歡觀察。那麼這個“搬”字你們有沒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呢?(生:左右結構)(生:出門要帶雨傘)(板書:螞蟻——雨)

師:螞蟻忙著搬家,告訴我們(生:出門要帶雨傘)

師:男生你們能不能噹噹忙著搬家的小螞蟻讀一讀這一個小節呢?(男生讀)女同學們我們也來噹噹飄得高高的白雲,讀一讀白雲的語言。(女生讀)

②第4、5小節

師:你還喜歡誰的語言?(生:蝌蚪)(讀第四小節)

師:知道蝌蚪長什麼樣子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出示小蝌蚪的圖片)

師:這蝌蚪可真像什麼啊?生:像逗點。

師:這個“逗”字你又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呢?(生:半包圍結構)

師:形如黑色“逗號”的小蝌蚪在水面寫著?

生:春天來到人間(板書:春到)

師:哪個小節跟第四小節很相似呢?(讀第五小節)

師:大雁編隊南飛可不就像(生:省略號)

師:這個“略”字,它的左邊是“田”右邊是一個“各”字,寫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左邊的“田”與右邊的“口”搞混了)

師:它在藍天上又寫著些什麼呢?(生:秋天就在跟前)(板書:秋至)

師:1、2組的同學你們就是那一隻只自由自在的,游來報春的小蝌蚪。齊讀第四小節。3、4組你們就是那一隻只凌空飛翔,攜來秋收佳音的大雁。讀第5小節。

③第6、7小節

師:你還喜歡誰的語言呢?(讀第六小節)

師:知道大樹的年輪是怎麼樣的嗎?(出示“年輪”圖片)

師:那同學們認真觀察這棵樹的年輪,數一數這棵樹它幾歲了?生:5

師:是的,大樹的年輪告訴我們一年只長一圈。(板書:一年一圈)

師:其實魚鱗上也有圓圈,一起讀一讀第7小節。

師:我們很多人因為沒有仔細觀察,所以都沒能看到鱗片上的圓圈。其實魚鱗上的圓圈啊,一圈就是一歲。(板書:大魚——一圈一歲)愛觀察的你們肯定很有興趣去發現,那麼就請你們課後去看一看,數一數好嗎?

(齊讀6、7節)

④第8小節

師:看看寶石嵌在()

師:看,這就是嵌在喜馬拉雅山的“三葉蟲”化石。

(出示“三葉蟲”化石的圖片資料)

師:“三葉蟲”生活在遠古時代的深海中,可由於地殼運動的原因,如今卻嵌在了喜的山脈上,這是在告訴我們(生:那兒曾是汪洋一片)(板書:三葉蟲——曾是汪洋)

師:一起來把“三葉蟲”化石的語言讀一讀(齊讀8小節)

2、學習第9、1小節

師: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邊讀邊出示第9小節,板書“不可言”)因為它們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看見。誰能讀好這個小節。(抓住“到處”“睜開眼”等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主感悟詩意時,引導他們對詩歌相應小節的結構特點質疑。這引發了他們獨立鑽研課文的興趣,培養自學能力,仿編詩歌也就有了可參考的仿寫格式。此外,“逗”“年輪”等關鍵詞語的質疑也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開啟思維的大匣門,結合形象的圖片或生活經歷等理解學習,效果甚佳。】

四、拓展延伸、仿編詩歌

師:只要我們平時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學習就必能發現更多更多的大自然語言。生活中你又發現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生自由發言)

師:老師這兒也有一些大自然的語言圖片,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它又告訴你什麼資訊?

(交流仿說)

師:剛才我們一起發現了許多詩人沒有寫到的大自然語言,看來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板書:……)我們也來學詩人那樣把剛才發現的大自然語言編成一首首小詩好嗎?我們可以用上這兩種格式。出示:

①你看,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③,不就像。大自然在寫著:。

?設計意圖:先說後寫。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配樂播放大自然的語言圖片,打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在充分的交流後,以提供的仿寫格式為依據進行表情達意的創作。】

五、總結提升,提出希望

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希望同學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顆善於觀察的心去發現大自然奇妙的現象,妙不可言的語言。好嗎?

六、佈置作業

師:說得真棒。真是一群愛觀察、勤思考的孩子。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見,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課後請同學們到大自然中去發現,去書中探索,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把它們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多練多寫方能使閱讀教學更加靈動而豐滿。學生將探索的大自然語言以仿詩的格式記錄下來,課文教學引伸到課外,與相關的生活和課外練習有機地聯絡起來,充實了課文教學和學生的語文知識。】

七、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

白雲——晴蝌蚪——春來

螞蟻——陰大雁——秋到

大樹——一年一圈三葉蟲化石——曾是汪洋

大魚——一圈一歲不可言……

課後反思:

北師大版教材中,提出要加大學生識字量、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積累更多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多讀多背,多積累,而不過多分析課文,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本著對北師大教材設計理念的學習和理解,再結合本次“十校聯動”舉行的語文讀寫策略探討交流活動和我校校本教研開展的“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活動,我選擇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裡的一篇主體課文——《大自然的語言》進行教學。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知識性的小詩,它以詩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幾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學會“逗”“嵌”“圈” “年輪”等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寫到的大自然語言,領略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語言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現詩歌中相對應的結構特點,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於動筆仿編、創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依據三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切合本此探討交流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創設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抓住“妙不可言”的“妙”與“不可言”質疑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讓學生樂於動筆仿編、創編詩歌,實現讀寫結合。反思本課的教學,感受頗深,現將自己的幾點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1、藉助資訊科技鼓勵學生質疑

大家都知道,學生年齡小,其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直覺地對色彩、影象、動畫、故事等感興趣,本節課所設計的課件,正符合學生的這些特點。課件集色彩斑瀾的圖片,優美動聽的音樂等於一體,為學生營造了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民主教學氛圍。學生在這種寬鬆的民主氛圍下,敢於獨立思考,大膽提出問題並勇於發表意見,培養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學習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2、拓展思維空間實現讀寫結合

讀書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基於此,教學時我深度挖掘教材,找準讀寫訓練點,巧用課前的“有趣的諺語”和生動的大自然語言圖片,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樂於動筆仿編詩歌。說是寫的前提,寫是說的結果。可在教學時,由於時間較緊,我沒能讓學生在小組內做充分的交流表達,這導致學生在仿編詩歌時較為吃力。

3、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求索

本課我設想讓隨文學習“搬”“逗”“嵌”“年輪”“圈”等生字詞。可由於自己缺乏識字教學的教學經驗,臨場應變能力不強,對兄弟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不甚瞭解,使得“逗”、“圈”的寫法指導較為混亂含糊。當然,那些將是我今後努力學習的方向。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按照要求篩選課文主要資訊;

2、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引入一:視訊

春季景象(春季畫面中可出現漸漸融化的積雪、競相開放的桃花、新吐綠芽的柳枝、匆匆築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現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蟬等) 秋季景象(翻飛的黃葉,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楓葉等)冬季景象(呼嘯的北風、枯樹、飄飛的大雪)

提問:剛才這段影象分別展現了哪些季節的景像?你是依據什麼判斷出來的?

學生髮言,教師點評後,順勢新課的學習。

屏示:大自然的語??

引入二:電腦多媒體

(視訊播放一段以花為主影象,並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在畫面依次出現下列詩句,待學生填空後,再用滑鼠點選括號處,再顯示出紅色字型標註的答案。)

1、完成下列詩句填空: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設問:上述詩句分別是寫哪個季節的?你從詩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斷出來的?從中你有何體會?

3、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引入本課的學習。

引入三:視訊

播放竺可楨資料片:建議片中可從浙江大學校園風光播映,並依次出現浙大校園中的竺的銅塑像,然後逐次出現有關反映竺可楨的生活、科研及其學術著作組成的資料片(更多照片資料請檢視《浙江大學百年發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楨”欄目)

在播放過程中,可漸次將下列竺可楨簡介滾動顯示:

竺可楨(1890~1974)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傑出的成就。特別是關於颱風眼的機制、颱風的分類、東亞天氣型別、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係,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係,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係》、《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並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為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

逝世後,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請學生齊背王之渙《涼州詞》

教師談話:同學們可知道,有位科學家卻認為詩中“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句中的“河”字應為“沙”字,並用翔實的資料對其進行科學的考證,得到學術界的推重;此外,這位科學家還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詩存在的一些錯誤,這位科學家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著名科學竺可楨。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懂得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如何看懂大自然的語言。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3、仿寫詩歌1~3小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切入,引起興趣

1、同學們,如果我們有一個好訊息要告訴朋友、同學或老師,靠什麼呀?(語言)

2、師簡介語言:語言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一種工具,人們可以通過口說、筆寫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可以從書本上閱讀,去獲取知識,汲取營養,這都是我們人類的事。那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呢?今天,老師帶來了四種大自然的語言。

3、(課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圖片)從這四幅圖片中,你們知道了什麼?

4、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字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和以前的課文有什麼不同?

2、瞭解詩歌特點:分小節,不分自然段。

3、提出學習要求:不僅學詩,還要寫詩。

三、自讀課文,讀中見悟

1、課文哪幾個小節介紹了大自然的語言?請同學們快速找出來。

2、學習2~9小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邊讀邊思考:詩歌中那些事物和我們說了話,告訴了我們大自然的語言?

(2)、反饋,並板書。

(3)、教師示範學習第2小節。

①、教師表演讀。

②、教師將自己當作白雲,並向大家介紹了白雲告訴人們的大自然的語言。

③、小結這一學習方法。

(4)、請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物,用剛才的學習方法,學習相應的小節。(邊學習邊指導朗讀,重點指導朗讀4、5小節。)

(5)、課文中的八種事物分別告訴了我們哪些方面的知識?

(6)、男女生賽讀2~9小節。

3、學習10~14小節。

(1)、自由大聲地讀,邊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哪些科學家看懂並運用了大自然的語言為人類服務?

(2)、反饋,並簡介三位科學家。

(3)、拓展延伸:課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運用大自然的語言為人類服務?

(4)怎樣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學習第10小節。(齊讀,指名回答。)

(5)、教師小結,齊讀最後一個小節。

四、拓展延伸,仿寫詩歌

1、小組討論:生活中,同學們還發現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彙報。

3、請同學們把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用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寫在本子上。

(1)、教師出示自己寫的詩歌,並深情朗讀。

(2)、學生評價。

(3)、學生寫,並展示評價。

五、課堂總結,質疑拓展

今天,我們學習了8種大自然的語言,並懂得了如何去看懂大自然的語言,希望我們能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最後,你們還能對這篇課文提出疑問嗎?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5

教學建議

一、結構內容

這篇文章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很多自然現象,作者引領我們去認識、瞭解這些大自然獨特的“文字”。

全文共27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過文字人們可以瞭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樣,瞭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們便可以認識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引出了對“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紹,啟發讀者細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說明通過星、雲、鳥等大自然的文字,人們可以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瞭解許多新奇的東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動地說明了認識、掌握星、星座的知識可以指導人們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紹雲這種天空大書上的字母不僅可以向人們講述現在的事情,也能預示將來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紹鳥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觀察它,人們也能認識瞭解自然。

第19段是對第6段至第18段的內容的總結。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紹了各種各樣的石頭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說明要認識和了解自然,就要從小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要學會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

二、細緻的觀察與生動的表達

要想生動準確地說明自然現象的特徵,必須對其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如“有時候,在炎熱的夏季,天空遠遠聳立著一座白色的雲山。從這座雲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像鐵匠鋪裡的鐵砧了。”其中“聳立”“伸出”形象生動地描摹出雲的變化,寫出這種“文字”的特徵。

三、修辭手法的運用

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雲、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匠鋪裡的鐵砧”;把鶴隊比作蜘蛛網;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從中也能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另外,文中的“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熱天已經過去了”等語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為文章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息。

四、句段講析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

講析:“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裡也沒有什麼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

講析: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

講析: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物件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著。

講析:聲音是指成群的鳥的叫聲。

教學設計示例

一、匯入新課(從複習舊知入手)

同學們在一年級第二期時學過一篇專門介紹大自然有關現象的課文,大家回憶一下,課題是什麼?主要內容是寫什麼?

明確:《大自然的語言》。主要內容是介紹與農業有關的物候現象。

大自然的語言是什麼呢?(簡要回答)

明確:“花香鳥語,草長鶯飛”;或“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與此文類似的課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書)

二、初步瞭解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1.學生默讀“自讀提示”和本頁的註釋①後,回答下列問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瞭解其基本內容,並要求讀準下列帶點字的字音、理解

各詞語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鐵砧 漂 礫 勉強

(注:本文讀音取括號外的讀音,括號內的讀音用組詞的方法進行區別。)

勉強:①能力不夠還盡力做。②使人做他不願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願的。④牽強、理由不充足。⑤將就、湊合。

3.繼續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①默讀課文,標好段序。

②獨立思考課文的層次、結構。

③集體討論,交流觀點。

④回答,師生共同訂正。

明確:全文24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紹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說明認識它們的作用,認識它們的方法,介紹它們的成因。

這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2--4段):承上啟下,總說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層(5—21段):具體介紹大自然文字的特點,成因,認識這些文字的意義、作用。

第三層(22--24段):總說認識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讀課文,揣摩、理解重要詞語、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書”應該怎樣理解才最準確?“好東西”在語意和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文字”在本文這個地方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最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這種特殊物體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這樣寫,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現得更生動、形象。

2,在介紹星星這種文字時,作者這樣寫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會留痕跡的,那裡電沒有什麼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此句說明了什麼問題?

明確:本句意在說明光認識書面文字還不行,在這種沒有書面文字指示的情況下,人們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須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好大自然這部書。作者用淺顯、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說明了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這句說明了什麼?用了怎樣的方法說明?有什麼好處?

明確:本句說明了這些候鳥的來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這些“文字”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作者用擬人的方法來說明,使說明物件更生動、更形象,巧妙地說明了這些文字起了幫助人們“識時”的作用,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與科學性有機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這樣一句“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著”。這聲音是什麼聲音?

明確:成群的鳥的叫聲。

5.讀了第二部分第二層後,你們知道石灰石和漂礫是怎樣形成的嗎?

(答案詳見課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動有趣,認識它們又有如此重要意義,那怎樣認識它們?(答案詳見課文,學生還可盡情發揮。)

四、小結

提綱:1.本文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認識這些文字有什麼好處?

3.怎樣去認識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學完後必須瞭解的內容,學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語言》以後,同學們應該多觀察、多請教走進大自然,不僅僅只領略其風光,更要積累這方面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長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譯大自然的玄妙,從而讓它更好的服務於人類。

五、練習

(見課後,也可另外佈置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