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牧童短笛》教案6篇 撫繡田園,解讀《牧童短笛》之教案

《牧童短笛》是中國傳統名曲之一,深受人們喜愛。作為一名教師,你是否想讓學生了解這首美妙的音樂作品,並希望能夠藉此激發他們的音樂愛好和創作潛力呢?本篇文章將為您分享一份精心製作的《牧童短笛》教案,幫助您開展有效的音樂教學。

《牧童短笛》教案6篇 撫繡田園,解讀《牧童短笛》之教案

第1篇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由於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資訊,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鑑賞能力,而且這種聽覺的不良習慣還會延續到課堂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校的音樂教學,特別是音樂欣賞教學。

能否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糾正學生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呢?能否找到一種方法讓學生喜歡欣賞音樂,並能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呢?

面前的問題已非常清晰,而要解決此問題就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欣賞音樂。那麼,怎樣才能激起他們欣賞音樂的主動性呢?新課程明確提出:“音樂與舞蹈、美術等姐妹藝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並有著許多相似的特徵,如對情緒、情感的表現即是各類藝術共同的特點。”何不以姐妹藝術為突破口,找幾幅意蘊、主題與音樂表現內容相近的美術作品,藉助美術作品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欣賞音樂,糾正不良的聽覺習慣呢?

伴著校園歌曲《童年》激情匯入:“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畫(出示《牧牛圖》),畫中表現的情趣,你感興趣嗎?”學生眼中新奇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很喜歡這幅畫:“老師,這畫裡的地方可真美啊!是哪兒?”“你看那牧童,和我們差不多年紀吧,坐在牛背上他都不怕牛發脾氣嗎?”“好象還在唱歌呢!好羨慕啊!” 顯然,他們被牧童的天真,大自然的美景,帶到了一個奇妙的境界中。

不少學生已經恨不能到畫中的地方一遊,我遂簡單介紹作品,藉機引出曲子:“這幅畫是我國著名中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它表達了李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念。這幅畫不禁讓我想起一首鋼琴獨奏曲。”(展開教學)以《看山圖》為背景,學生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

生:沒有聽過,樂曲分三段,第一段有點抒情,又有點歡快,第二段忽然速度加快,跳躍性很強,感覺心情十分的高興,第三段重複第一段,但似乎又有點變化,最後漸弱、漸慢結束。

通過問題反饋,我發現學生已經被音樂所吸引:“音樂家賀綠汀先生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則用繪畫來傳遞自己的情感,兩者表現形式不同,但表達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學生頜首稱是中,我將課堂推入下一個環節:“分段欣賞《牧童短笛》,在老師出示的《牧牛組圖》中,尋找與本段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最相近的一幅作品,並說說兩者的聯絡。”

通過《組圖》緊緊抓住學生聽音樂的耳朵,不再是以前無意識的聽,或“聽而不聞”,而是一邊聽,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問題,並積極發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僅僅會聽還不夠,還必須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耳朵。我遂引借他人的欣賞所感,誘導、激發學生對音樂進行欣賞:“著名作家劉心武在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後,寫下了散文《牧童短笛》,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文章。”(師生有感情的朗讀。)

“說到底,人們吟物、吟牛,配之以青草綠柳、溪水湖泊、夕陽微雨,到頭來還是表達一種人內心中的呼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一個人欣賞,心中有一個牧童形象,一百個人欣賞,就有一百個不同的牧童形象。讓我們一起靜聽《牧童短笛》,尋找心中那童年的`趣境吧。”(完整欣賞全曲)。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音樂,學生們豎耳靜聽,思緒飛揚,看著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我心中竊喜:“能否將你們在音樂中見到的牧童或景物向老師描繪一番呢?”

“音樂家賀綠汀先生通過音樂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則用繪畫來傳遞自己的情感,兩者表現形式不同,但表達的目的是一致的。同學們,你們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在音樂中的所見所聞嗎?那麼同學們就在課後將自己的欣賞所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出來,我們下節課展示大家的作品。”

由於教學設計反常規,出乎學生的意料,所以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較高。最後的作業將教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反饋顯示幾乎沒有一個同學創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沒有一個同學對音樂的感受是一樣的,他們紛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有繪畫作品,有詩歌作品,有雕塑作品,有文學作品(詩歌、散文)……。(部分作品無法收集,這裡就不展示)這雖是一節音樂欣賞課,但它結合了美術、文學、詩歌等藝術形式,也可以說是一節藝術課,我市下學期起將實施新教材,這即是一次對藝術課教學的有益的嘗試吧。它使學生在知識上擴大視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心靈上相互溝通。

1、多數學生還是喜歡聽音樂的,只是生活中衝刺了各種音樂,使他們對音樂麻木;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向學生推薦並且把他們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不愁學生不喜歡欣賞音樂。

2、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姐妹藝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並有著許多相似的特徵,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性的教學方式為教學服務。本課即運用了音樂與美術,音樂與文學的整合,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3、長期以來,幾乎所有的音樂教學任務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音樂課課後不佈置作業似乎是天經地義的。新的課程標準的頒佈與實施,給課堂教學帶來顯著的變化,其中之一是課堂教學必須由封閉走向開放。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必須實現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的開放,而科學合理地設計音樂課後作業就是將封閉的課堂拓展至課外、將封閉的教學時間延伸至課後的一種有效手段。當然,音樂課後作業的設計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不能盲目佈置而導致增加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4、新課程的改革,也是我們教師自身的改革,新課程下的音樂課需要“全才”教師,需要教師在文學、美術、哲學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童年?童年就像一粒青果子,澀而又甜,但那都是快樂的。搖盪在風中,搖盪在雨中,搖盪在牛背上的歡樂的童年,更別有一番回味。

笛聲中,傳來牧童歡笑的聲音,他們的學問在牛背上:天到底有多高?為什麼太陽落到山的那一邊?山裡有沒有住著神仙?牧童也有夢想,夢想在山中,夢想在遠方,夢想在未來。

笛聲中,傳來牧童歡笑的聲音,他們的歡樂在牛背上:我那隻蟋蟀將軍又打贏了!昨天我打了一隻鳥!今天我們玩騎牛比賽,好嗎?牧童也貪玩,貪玩在山中,貪玩在田野,貪玩在小溪。

笛聲中,咦?只是傳來草兒的氣息,牧童呢?瞧,他躺在草叢中,把斗笠蓋在臉上,他在想什麼呢?他在想家人?在想朋友?還是在想什麼鬼主意?或者只是在打盹?

山的那邊紅了半邊天,笛聲中,牧童騎著牛兒,淹沒在夕陽中。

垂柳依依,花香幽幽,池水清清……牛背上牧童的笛聲在盪漾。此時,陽光灑滿大地,鳥兒們也趕集似的,扒開綠葉,鑽了出來,為春天的風景畫添上了一筆絢麗的色彩。

放牛娃躺在草地上,仰望著天空,微風親吻著他的臉頰。牛兒在一旁靜靜地吃著草,似乎對眼前的一切充滿了無限的愛戀。牧童深情地吹起一首曲子,頓時,蝶兒們手拉著手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蜜蜂也忘情陶醉在這花香和歌聲的海洋裡;牛兒似乎也吃飽了,“依偎”著草地,正閉目養神,欣賞著這美妙的曲子,牧童的笛聲一曲接一曲,樹林裡的一切生物,都彷彿是一個個精靈,他們在歡歌跳躍……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春天的黃昏真是格外耀眼,溫和的太陽在山那邊只露出半個臉龐,天空各種形狀的雲都在像波濤一樣翻滾著。牛背上又響起了一陣清脆的笛聲。

《牧童短笛》教案6篇 撫繡田園,解讀《牧童短笛》之教案 第2張

第2篇

鋼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這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可讓大班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從而瞭解這種音樂結構的特點,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並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並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1、音樂遊戲《什麼樂器在唱歌》。師:“什麼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麼樂器演奏出來的。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麼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1)聽賞第一段音樂。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幹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

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麼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幹什麼呢?”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

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幹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

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啟發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麼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並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第3篇

3、複習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p23、《綜合訓練》)。

1、歌曲:《我們的田野》旋律悠揚,富有歌唱性,歌詞也寫得很出色,猶如一幅絢麗的水彩畫描繪祖國山河的自然景色。此歌已教了兩課時,本課時在時間和教學安排上不作重點。

2、欣賞:《牧童短笛》是一首鋼琴獨奏曲,它描寫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時的喜悅景象。欣賞本曲是本課時的重點。在時間安排上佔整堂的二分之一。

音樂藝術是以音傳情的藝術,欣賞教學則是聽覺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聽”,通過學生的聽,教師的講,以聽帶講,以講引聽激發學生自然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所表達的內容,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另外,為上課時更好地利用時間,教師課前可用空白磁帶把本曲連錄3—4遍。

口琴教學是我校音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生活,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素質。本課時主要是複習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是在學生比較熟練的基礎上再紮實一下本曲的吹奏方法,本曲彷彿隊伍進行曲一樣,要求同學們吹奏的莊重、嚴肅、有力、飽滿。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們的田野》,使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思想內容,感受音樂諸表現手段為塑造音樂形象作用,激發學生體會一首樂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產生變化,其情緒也隨著產生變化的效果。

2、通過以上的演唱和欣賞,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3、繼續開展樂器進課教學,鞏固口琴二部合奏曲訓練(p23)要求奏準音高、吹奏的飽滿,有力富有彈性。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教具】錄音機、磁帶、口琴、小黑板、圖畫。

要求以平穩的呼吸,優美的音色發音,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任何停頓,後半拍起唱為難點,發音時先弱後強。發音時,上顎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圓潤、響亮些。

教師展示板書後,用教鞭指譜視唱,並指出本練習也是後半拍起唱的,同時出現連音線,使第二小節和第四小節的“5”時值增長,唱成二拍半。

視唱時,先放慢速度,讓學生充分體會一下後半拍起唱的特點,然後再加快速度視唱。

練習時,宜集中看著教師教鞭指譜進行視唱,要求看清楚劃拍的上下動作和所唱的音的時值。另外,視唱時應注意換氣,只能在記號處換氣,不可在其他地方換氣。

注:這兩條基本練習,都是以後半拍起唱的,其目的是複習《我們的田野》作鋪墊。因此,一定要注意練好。

口琴練習內容在課本p23《綜合訓練》部分,本曲上節課已學過,本課時主要是複習鞏固。

本曲情緒莊重嚴肅,具有進行曲的特點,特別是二聲部低音的重複,好似隊伍進行曲一樣。要求:

1、把學生分成兩組,先讓學生分別同時認真地聽老師彈奏全曲。(老師左右手分別彈一個聲部,再彈奏全曲)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麗、壯觀、富饒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獲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選一等獎。要求學生以寬廣、優美的聲音演唱。

第二樂句 35|6 6·6|5 3|2-|20 32|

2、教師用風琴彈奏曲譜1.5段,(全曲較長,時間不允許一一彈奏)學生隨琴聲出拍認真默唱1、5段曲譜。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好風光的歌曲,歌詞寫到:美麗的田野,碧綠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 魚,成群的野鴨,從遠寫到近,從靜寫到動,從地面寫到天空,優美動聽的曲譜和生動形象的歌詞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麗狀觀的山水彩畫描繪出祖國山河的無比美麗。江山如此多驕。

提問、討論:同學們,請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動、優美,那我們應該如何演唱好《我們的田野》這首歌呢(主要從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緒等方面入手。)

2、教師播放錄音1、5段,學生認真細聽,(利用空白磁帶先錄好1、5)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的內容是鋼琴獨奏曲,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味的鋼琴獨奏曲,樂曲的名稱叫做《牧童短笛》。板書:《牧童短笛》。

(一)介紹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賀綠汀,他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於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後來根據我國傳統歌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之句改為《牧童短笛》,這首作品曾獲歐州著名作曲家齊而品先生在中國徵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獨奏曲的頭獎,後來,齊而品先生在歐洲演奏過此曲,這樣這首樂曲便成為聞名中外的我國優秀鋼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緻的鋼琴小品,它描寫的是小牧童後拿短笛在田野裡一邊放牧,一邊吹笛的喜悅景象。全曲旋律優美,形象鮮明,具有鮮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園風味。(出示本曲《牧童短笛》)接著,教師用“嗯”唱完全曲,並指出左右手彈奏的高低部。

1、《牧童短笛》,由幾個樂段組成?它們的情緒怎樣?(分成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1=g,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左右手各演奏一個聲部,使旋律此起彼落,連綿不斷,在我們面前彷彿展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望無際,綠草成蔭的田野裡,兩個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在田野裡縱情對歌。

在這一樂段裡,教師要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然後出示圖畫,(把課本p24的圖畫用水彩擴寫放大),用圖畫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最後再播放錄音第一樂段。

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潑流暢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躍性的伴奏,構成了一段熱烈、歡快、舞蹈性的音樂,與前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描繪出兩個牧童在田野裡追逐喜戲。在這一樂段裡,教師應儘量少講,充分啟發學生想象,展開必要的討論。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於想象豐富、發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如:有的學生認為兩個牧童不是在田野裡互相追逐嬉戲,而是從牛背上下來,兩個人在打水仗)。這一樂段要聽後再分析。

本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曲調稍加裝飾,使樂曲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情緒顯得十分安謐,使樂曲更加充滿詩情畫意。最後樂聲漸弱,結束在明亮的高音區,給人以詩意來盡之感。本段也聽後再分析,以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現的內容好象又回到第一樂段:兩個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對歌,並且趕著牛慢慢回去了……

分段分析,分段欣賞全曲後,教師應讓學生完整無缺地把全曲“聽”一遍,以便學生加深對全曲(整體)的印象,這一遍,教師不能在中間作任何插話,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

全曲已欣賞三遍,學生對本曲的旋律、節奏情緒以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已有一定的感受,這時,擠出一點時間讓學生作個非常短暫的討論以加深對作品的感受。然後,教師作個概括性的欣賞小結。(時間如充許,讓學生再聽一遍樂曲)

教師對本課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堂紀律等作個簡短的小結,表揚上課表現突出的同學,鼓勵上課發言不夠大膽的同學,激勵同學們課後多聽一些音樂,多看電視文藝節目,養成經常欣賞音樂愛好習慣,努力提高欣賞音樂的水平。

第4篇

1、感受樂曲表現出的兩種不同情緒,嘗試用動作表現牧童在牛背和嬉戲的場景。

2、瞭解笛子是我國的民族樂器,感受民樂與水墨結合的優美意境。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樂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仔細聽它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播放音樂)

1、這首樂曲主要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回答後出示笛子圖)

小結:笛子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一種吹奏樂器,演奏的時候把它橫著放在嘴邊。一般來說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風格的旋律,還能模仿鳥叫聲呢!

3、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種聲音)什麼感覺?

小結:聲音很連貫,越來越長,越來越遠,這樣的聲音表現的是悠揚、安靜的感覺。聲音停頓、跳躍表現的是歡快、活潑的感覺。

過渡:那麼剛才聽到的樂曲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再聽一聽,感覺一下。

小結與過渡: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聽出了優美、平和的感覺,有的聽出了歡快、跳躍的感覺。而且,反覆地聽還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們再來聽一聽,這次你會有什麼新的感受呢?是整首樂曲表現的都是同一個感覺,還是幾種感覺都有呢?(邊聽音樂,邊播放旋律圖)

1、你有什麼新的感受嗎?(提示,剛才是什麼感受,現在又有了什麼感受)

小結並過渡:一般來說平穩的、連貫的旋律會給我們優美、安靜、柔和的感覺(哼搖籃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較大的旋律會給我們歡快、明亮的感覺(哼六一)。而且我們會發現一首曲子裡,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旋律風格。

2、這首曲子裡就有悠閒和歡快兩種情緒表現,它們藏在哪一段裡呢?(觀察旋律圖)

過渡:你知道嗎,每一首樂曲都藏著一個故事,旋律在變化就是故事情節在變化。這首樂曲裡悠閒和歡快的兩種情緒在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請你結合樂曲仔細地看一看接下來播放的畫面。(結合畫面,教師簡短講述故事)

1、這首樂曲講的是誰的故事呀?什麼樣的故事呢?(根據回答出示三張相應的圖)

2、這三個情節在樂曲中是用哪一段來表示的呢?追問為什麼?(根據回答聽樂曲驗證)

小結:從平穩、悠閒的音樂開始,經過起伏、跳躍的旋律再回到平穩、悠閒,一個完整的故事就表現出來了。有的時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語言講出來,音樂也能講故事。

過渡:你在聽樂曲的時候,你覺得這個故事是怎樣的呢?

四、嘗試隨音樂用動作表現騎牛的悠閒和嬉戲情節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個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閒和歡樂隨著音樂盡情地表現出來吧!(老師用語言提示)

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一首這麼優美的樂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願意的話,以後可以再聽一聽,也許你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第5篇

?綱要、藝術》的“內容與要求”裡說的,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達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音樂欣賞《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國人》主題中的一次集體活動。幼兒對中國民族音樂有初淺的認識,通過音樂律動《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帶入音樂主題。活動前幼兒欣賞過水墨動畫片《牧笛》,感受田園風味的牧童生活。活動中選用同樣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水墨畫與《牧童短笛》音樂組合,視覺上直觀感受水墨畫和具有中國風味的旋律的完美統一給人帶來的美感。體驗音樂要素變化所帶來的音樂情緒和形象的變化,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幼兒在“靜聽細看”中感受中國式的美,在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創編各種牧童和小牛在田邊嬉戲的動作,想象各種有趣的遊戲表現音樂的歡快情緒。

1、欣賞鋼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情節,用語言與肢體動作分辨不同的音樂情緒。

2、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增加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幼兒觀看過《牧笛》的動畫片,對小牧童的田園生活有初步瞭解。

“今天,我們一起到田野裡去玩,讓我們一起出發吧!”

1、田野到了,你們瞧遠處來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誰?

(二) 配樂講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畫製作成的ppt)

(模仿跟著音樂吹笛子的動作,教師捕捉孩子的亮點)

小結:a段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閒地吹著短笛。

(孩子們把平日玩過的遊戲都遷移到活動中來,教師提示幼兒跟著音樂節奏遊戲。大家猜上來的兩個孩子玩的`遊戲,起到上下互動的作用。)

請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著音樂做遊戲。

(找出亮點:節奏、表情、動作。請幾對小朋友做示範,大家一起學一學。)

小結: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提供道具,進一步讓幼兒融入音樂情景,彷彿置身於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為一個天真的牧童和淘氣的小牛,完整感受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大膽用肢體動作表達表現。)

(一)活動的選材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幼兒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選用同樣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水墨畫與《牧童短笛》音樂組合,視覺上直觀感受水墨畫和具有中國風味的旋律的完美統一給人帶來的美感。幼兒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獲得美的感受,從而大膽的表達表現。

(二)根據樂曲內容,以角色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激發幼兒有情感地參與其中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參與活動,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兒帶入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作品的蘊涵,激發幼兒的表達慾望。

?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閒,B段活躍歡快。教師通過音樂故事,幫助幼兒區分音樂段落之間在情緒、情感上的差異,能夠準確地表現和傳授引導幼兒在領會各種情緒、情感的基礎上表現出相應的動作。

第6篇

設計意圖:鋼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這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可讓大班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從而瞭解這種音樂結構的特點,提高對同類音樂作品的聽辨能力。

1、想象音樂作品中的意境和情節,懂得分辨樂曲的a-b-a三段體曲式。

2、通過簡單的樂器伴奏來烘托音樂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並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來區別a、b段的不同情緒。

3、知道這是一首具有田園風味的中國音樂作品,激發對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喜愛之情。

1、重點:讓幼兒聽辨樂曲的a-b-a三段式結構,並用合適的打擊樂來表現各段的情緒。

2、難點:教幼兒聽辨樂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應的特點。

1、音樂遊戲《什麼樂器在唱歌》。師:“什麼樂器在唱歌?”幼兒則閉上眼睛,聽老師選一種打擊樂器,敲出×××的節奏型,幼兒馬上睜開看,邊拍手邊說:“××樂器在唱歌。”

2、播放音樂《牧童短笛》,讓幼兒聽辨這首樂曲是什麼樂器演奏出來的。師:“請小朋友聽聽這首曲子,猜猜是什麼樂器在唱歌?”

3、向幼兒簡單介紹鋼琴曲《牧童短笛》的音樂背景。師:“這首好聽的鋼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寫的是我國美麗的江南地區,牧童倒騎在牛背上,悠揚地吹著短笛,在田間玩耍的情景”。

(1)聽賞第一段音樂。師:“我們先聽這段音樂,想一想牧童這時在幹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邊操作木偶邊進行小結:兩位牧童倒騎在牛背上,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短笛,走在美麗的田間。這段音樂是悠揚的,抒情的。

(2)聽賞第二段音樂。師:“下面,我們來聽第二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剛才的第一段有什麼不同?聽了感覺怎樣?想想牧童這時又在幹什麼呢?”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結:牧童這時從牛背上跳下來,高興地在田間翻跟斗抓蝴蝶,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跳躍的。

(3)聽賞第三段音樂。師:“下面請你們聽第三段音樂。聽聽這段音樂和前面哪段音樂是一樣的,這時牧童又在幹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小結:這段音樂和第一段是相同的,這種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樣的樂曲叫a-b-a三段體。這段音樂講的是牧童又騎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著笛子,慢慢地走遠了。

6、啟發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師:“你們覺得這首樂曲的各段用什麼樂器來伴奏比較好呢?”

7、為每位幼兒提供2-3種打擊樂,提醒他們在樂曲的a段與b段用不同的樂曲來伴奏,並能在教師的指揮下變換不同的節奏型。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鋼琴曲。它短小精緻、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全曲共分三個樂段。第樂段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二樂段以歡快的節奏、快遞的速度和跳躍的'伴奏,在情緒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民間舞蹈風格的五聲調式特點。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據《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編而成。

這堂課的內容對剛踏上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在樂曲的背景、加花、練習中,以顏色、形態、進場次序的變化來引一導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結合教學內容我創設了:聽、看、比、論、感等多種學習形式,以增強本課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給學生創設教學情景,讓他們在實際的感受中體驗新知識、接受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比較好。

小百科:牧童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ù tóng,是指放牧牛、羊的兒童,出自《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