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模板3篇 "完美高中生物教案模板:科學、清晰、實用"

本文將為各位高中生物教師提供一份精美的教案模板。該模板包括詳細的課程內容描述、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模板3篇

第1篇

1.地位作用。本節課位於必修2 遺傳與進化 第五章第二節,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了基因突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第3節 人類遺傳病做好鋪墊,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2.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以及實驗。教師應從雌雄果蠅體細胞和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分析入手,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絡以前所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染色體組的概念。

3.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a、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b、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b、通過對具體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對比,認識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間的聯絡。3)情感目標:a、瞭解染色體數目變化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b、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熱情,使學生關注染色體加倍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影響。

4.重點、難點和關鍵。1)教學重點: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教學難點:a、染色體組的概念。b、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絡。3)教學關鍵:成功地用好各種直觀教具與各種教學方法。

1.教法運用: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科特點,堅持以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觀察、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指導:依據教法,指導學法,體現:“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觀教具的使用和電化教學手段,教給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

依據直觀性、科學性的原則,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獲得感性認識,積極思考。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啟用原有的知識系統,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植物雜交、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導言在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導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們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現在有一種西瓜無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請看教材“問題探討”,並討論西瓜“無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嗎?據報載,在上海第五人民醫院降生一貓叫綜合症男嬰,嬰兒面容特殊:小頭小臉、眼距寬、塌鼻樑、皮紋改變,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因哭聲像貓而得名,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解放後全國有記載的僅20例。研究證明,這是因為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遺傳病。為什麼染色體部分缺失就會引起這麼嚴重的後果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這些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染色體變異

多媒體展示目標:1)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本型別。2)說出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師生互動,建構目標。

b、果蠅x染色體上某一區段的重複,可使正常的卵圓形眼變為棒狀眼。

c、如果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會使人患慣性粒細胞白血病。

d、如果使蘿蔔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主根粗大產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體增加一倍則所含的維生素c大約多了一倍。對玉米和番茄來說細胞內少一條染色體就不能成活。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染色體的變異包括哪些型別?染色體變異有什麼特點?得出結論:染色體變異可以分為結構的變異和數目的變異。 染色體變異對生物的影響大多是有害的,因為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多媒體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教師點評:缺失和增加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發生改變,移接和顛倒會使染色體上基因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其結果導致了生物性狀的改變。其實,染色體除了可以發生結構上的變異以外,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染色體的數目也會發生改變,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那麼,什麼叫染色體組?

多媒體演示:雌雄果蠅減數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

教師小結:果蠅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只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讓學生據圖分析並思考:a、染色體組的概念?果蠅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多少對同源染色體?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條染色體?有什麼特點?c、果蠅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

引導學生分析並回答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於組織教學又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符合認知規律,把難點分散、轉化,便於學生接受。

我們在國中學過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因此,雄峰體細胞的染色體數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二倍體;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由學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普通小麥六倍體(6n=42)由其花粉直接發育成的個體為(單倍體)。

教師總結:可見多倍體、二倍體和單倍體的劃分依據是不同的;多倍體、二倍體是以含有的染色體組數來劃分;單倍體則只要含有本物種體細胞染色體數的一半即是,與含有的染色體組數的多少沒有關係。

有關高中生物教案模板3篇

第2篇

能力方面:進行有關幹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蒐集和分析。

⑵細胞全能性的概念。解決方法:聯絡國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聯絡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建成讓學生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解決方法:從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徵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細胞全能性。

1、通過具體例項,啟發學生得到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細胞分化的相關知識點。

[問題探討]1、為什麼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2、骨髓與血細胞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⑴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例項。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後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幹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⑵細胞分化的過程。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資訊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於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後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

穩定的漸變過程。⑶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併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4、細胞分化的時間:整個生命程序中,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1、細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師出示教材p119胡蘿蔔的組織培養的圖片,介紹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的實驗。由於體細胞一般是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一般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有本物種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細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紹植物細胞全能性的應用)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細胞核仍然保持著全能性。例如,將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細胞中,培育出克隆綿羊“多利”。

2、幹細胞動物和人體內仍保留著少數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這些細胞叫做幹細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許多造血幹細胞。幹細胞有多種型別,可分為成體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也可以分為這樣三種類型:能夠分化產生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型別細胞的幹細胞稱為全能幹細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個生命;不能單獨發育成完整個體,但能分化為多種型別細胞的幹細胞稱為多能幹細胞;能分化產生與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關的細胞稱為專能幹細胞。

[資料蒐集和分析]幹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討論回答教材p120相關問題。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第3篇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和組織合作學習能力。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請大家開啟課本的章首,上面一圖是雪山環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環境中,這杯水的溫度是低還是高,哪麼在這個環境中的邊防士兵的體溫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圖是鍊鋼爐旁邊的工人,這個環境溫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鍊鋼爐旁邊,這杯水的溫度與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較那個高?鍊鋼爐旁邊的工人的體溫又是多少?為什麼放在雪上和鍊鋼爐旁邊的水的溫度一高一低,然而在這兩個環境中的人體溫卻一直是37℃左右?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人體內的環境——人體內環境和穩態。

?學生思考並討論】這兩幅圖中圖1是什麼細胞? 圖2是什麼細胞?他們分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

?師生共答】圖1是血細胞,生活在血漿當中。圖2是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環境當中,從水獲取營養物質並把代謝廢物排入水中。

?教師講述】血漿大部分是水環境,也就是說血細胞也生活在水當中。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單細胞生物的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設問】那我們知道人體也是由細胞構成,人體內的細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環境中呢?

?學生閱讀】大家看課本p2相關資訊,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師講述:曹雪芹曾經說過女人是水做的。從這則資料看來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體內含水量特別的多。因此我們把人體以水為基礎的液體成為體液。

?設問】我們知道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組成人體的細胞(如血細胞)外有沒有液體呢?哪麼細胞內呢?

?師生共答】我們又根據體液分佈的位置不同又把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教師講述】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我們稱為血漿,簡述細胞外液的概念。

?設問】既然血液中有細胞,那麼血液是不是體液?如果不是,那麼血液中的什麼成分是體液呢?什麼成分是細胞外液?

?學生討論回答】血液不是體液,血細胞內的液體和血漿是體液,血漿是細胞外液。

?教師強調】血漿存在於血細胞外,所以血漿是屬於細胞外液。血漿就構成了血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設問】我們知道血細胞和血漿存在於血管內,哪麼我們人體除了血細胞外還有很多其他細胞,哪麼這些細胞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教師提問】請大家看一下紅色的是什麼?藍色的呢?綠色的管這些又是什麼管呢?這些管內是什麼呢?在這些管外還有一些細胞,這些細胞由叫什麼細胞呢?這些細胞之間有間隙嗎?如果有,間隙中的液體叫什麼呢?

?教師講述】紅色和藍色管是血管,內有血液,其中紅色的`是動脈毛細血管,藍色的是靜脈毛細血管。綠色的管為毛細淋巴管,管內有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們的直接生活環境。管外的細胞為組織細胞,在細胞於細胞之間存在一些間隙,在這間隙中也充滿著液體成為組織間隙液又稱為組織液。組織液就構成組織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的講解,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是不是細胞外液?

?教師講述】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都是細胞外液,構成了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與我們人體周圍的這個環境有很大的區別,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是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細胞生活的環境在體內,所以我們把細胞生存的環境稱為內環境。

?教師提問】大家考慮一下細胞外液和內環境是否相同?

?教師提問】血漿中水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水又是怎樣進入血漿?通過課本p3 圖1—1簡述三種細胞外液的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內環境)之間的關係

?教師總結】通過研究表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別在於血漿含較多蛋白質。細胞外液成分類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於海洋。

?設問】我們知道細胞外液是一種液體,在化學學習時,我們沒接觸到一種液體就要了解一種液體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把這些統稱液體的理化性質。哪麼細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質?

1、滲透壓:溶液中溶質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微粒數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滲透壓越大。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

2、酸鹼度: 人的ph為7.35~7.45。ph的穩定與酸鹼對物質有關。

?教師提問】我們在前面講過了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細胞生活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都來自於細胞外液,那麼細胞外液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又是從外界吸收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

?教師強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細胞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除都需要通過內環境,因此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學習了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係,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以及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著重要掌握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係,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

1、下列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5.人體組織液中的氧氣要進入組織細胞中參與氧化分解有機物,需要

(3)各種無機離子,鈉、氯、鉀、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機化合物,如蛋白質、脂質、葡萄糖、核苷酸、維生素等

1.本節內容較多,較抽象,較難理解,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圖片、多媒體動畫。對每個知識點要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再進行總結。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內環境的組成是本節課的重點,要利用直觀圖片引導學生識別圖中的各種結構和成分,為學生更好理解血漿﹑組織液﹑淋巴的內在聯絡。

3. 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要以課堂討論解決知識問題、課後建構模型鞏固知識的形式呈現,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