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滬科版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滬科版高二《細胞呼吸》教學設計

滬科版高中生物教案

篇二:滬科版生物第一冊第三節《 細胞呼吸》word教案

第3節 細胞呼吸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2、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3、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

能力方面:進行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的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探討呼吸作用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解決方法:通過課件或掛圖闡明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2、教學難點:

⑴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 ⑵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解決方法:精心組織相關實驗,達到預期效果,實踐出真知。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解、啟發法。

五、教具準備:課件 六、學生活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需瞭解的知識點

2、通過探究,思考和討論啟發學生理解細胞呼吸的實質和過程等。

七、教學程式

第1課時

[問題探討]我們知道,物質的燃燒需要氧氣,發現這一現象的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拉瓦錫曾把生物的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氫的緩慢燃燒過程。拉瓦錫的這一說法有道理嗎?呼吸作用能夠像燃燒那樣劇烈嗎?

C6H12O6是細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質,細胞的生命活動離不開能量,許多化學反應都需要

耗能,C6H12O6作為主要能源物質是如何被細胞利用的呢?

如果我們在空氣中燃燒C6H12O6,其能量將一下子釋放出來。細胞生活在常溫、常壓下

不可能通過燃燒釋放能量,但應有一個類似的過程。由於生過程是持續不斷的,需要C6H12O6中的能量逐步地、緩慢地釋放,科學家發現確有這樣的過程,這就是細胞的呼吸作用。(講解細胞呼吸作用的概念)一、細胞呼吸的方式

細胞呼吸是否需要氧?生物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是否都能進行細胞呼吸呢?

[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的方式] 1、作出假設

2、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實施實驗 4、分析與結論 5、表達、交流和應用

(上述具體內容詳見書P91——92)

學生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活動中教師要提出下列問題:
1、酵母菌作為單細胞生物採取何種方式進行細胞呼吸? 2、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細胞呼吸的產物是什麼? 3、在實驗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檢測實驗結果? 4、如何設計對照實驗?

學生通過實驗、討論後回答。

二、總結

通過探究實驗使我們知道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都能進行細胞呼吸。在有氧條件下

,產生大量的CO2和H2O,在無氧條件下,產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三、佈置作業 1、寫好實驗報告

2、⑴在探究實驗的設計過程中,往往要進行對比實驗,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只能設定兩個實驗組,互為對比實驗

B、在“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佈”實驗中,沒有對比實驗 C、進行對比實驗是為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物件的關係 D、只要實驗現象明顯,有沒有對比實驗對實驗結論都沒有影響

⑵酵母菌廣泛用於發酵,為驗證酒精發酵的產物,某研究小組設計瞭如圖裝置。1號、2號試管中均加入3mL蒸餾水和少許0.1%BTB溶液至藍綠色(水為較強酸性時,BTB液呈黃色)。下列有關評價合理的是

A、1號管可以去除,應將1號管中BTB液換成澄清石灰水 B、該裝置無法檢驗酒精的生成,仍需再補充其他裝置

C、溫度偏高,導致發酵管內O2少,酵母菌繁殖速度減慢,不利於發酵

D、為使發酵管中儘量少的含有O2,應先將葡萄糖液煮沸,待冷卻後加入鮮酵母,再加少許

蠟油,使之浮於混合液表面 四、板書設計

第3節 細胞呼吸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 1、細胞呼吸(概念) 2、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作出假設→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分析與結論→表達、交流和應用 3、細胞呼吸的型別

第2課時

引言:通過酵母菌的探索活動,同學們發現了酵母細胞可以利用環境中的C6H1206進行生命活動,且這個過程在有氧氣和無氧氣的環境中都能完成。細胞呼吸的實質是,有機物的氧化分解,能量的釋放和利用。細胞呼吸是一個由多種酶參與催化,多步驟的過程。細胞呼吸通常在有氧的情況下進行,但是某些細胞也在無氧的環境下進行呼吸,有氧呼吸是主要形式。

一、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細胞中進行的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重要生命過程。它的總化學反應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

有氧呼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葡萄糖的降解階段。

a. 發生部位:細胞質基質。

b. 過程:在酶催化下葡萄糖分解為丙酮酸。

c. 產物:丙酮酸、少量[H]和少量ATP。

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階段。

a. 發生部位:細胞線粒體的基質內。

b. 過程:在酶的催化下,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c. 產物:二氧化碳、[H]、少量ATP。

第三階段:[H]和氧結合生成水,釋放大量能量的階段。

a. 發生部位:細胞線粒體內膜上。

b. 過程:在酶的催化下,前兩階段釋放的[H]和氧結合形成水,並釋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c. 產物:水和ATP。

此處一定要學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間產過程和產物,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況,將有氧呼吸的主要過程(三羧酸迴圈)較詳細地介紹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

二、無氧呼吸

無氧呼吸是指細胞可以在無氧的條件下,將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並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它的總反應是:

酶C6H12O6? 2CO2+2C2H5OH(酒精)+少量能量 ??酶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

通常無氧呼吸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葡萄糖降解階段。

a. 發生部位:細胞質基質中。

b. 過程:與有氧呼吸相同。

c. 產物:丙酮酸、少量ATP。

第二階段:丙酮酸繼續分解階段。

a. 發生部位:細胞質基質。

b. 過程:在不同酶的催化下,丙酮酸繼續分解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並釋放出少量能量。

c. 產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少量能量。

最常見的無氧呼吸發生在微生物身上,常常稱為“發酵”,如酒精發酵和乳酸發酵。人和高等動物細胞內也有類似乳酸發酵的過程。人在劇烈運動時,或從平原進入高原時,身體的區域性組織缺氧,產生的丙酮酸不能及時進入線粒體進行有氧氧化,於是丙酮酸可以通過乳酸發酵的途徑進行無氧呼吸。無氧呼吸只能形成少量ATP,與有氧呼吸相比相差很大。

有條件的學校,老師可以進一步分析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的去路,以便加深學生對這一過程的理解。例如,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最終可以進入肝臟,在那裡形成丙酮酸再次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氧化;
同時產生的乳酸進入血液中還可以進一步刺激呼吸,加快氧氣的供應等。

四、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對照書P95——96例項引導學生討論並提出自己的觀點。

五、總結。

重點小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

六、佈置作業。

P96練習 七、板書設計。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過程

⑴C6H12O6?2C3H4O3+4[H]+能量 (細胞質的基質) ??酶⑵2C3H4O3+6H2O?6CO2+20[H]+能量 (線粒體) ??酶⑶6CO2+24[H] ? 12H2O+能量 (線粒體) ??酶總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

(二)無氧呼吸 1、概念 2、過程

⑴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⑵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酶總反應式:C6H12O6?2C3H6O3+能量 ??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

3、發酵

(三)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四)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篇三:滬科版生命科學高二上6-1《遺傳資訊》教案1

第21章遺傳資訊的延續性

一、知 識 結 構

生物的遺傳現象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生物的遺傳 基因的傳遞

人類的性別決定

遺傳資訊的延續性 人類的主要遺傳病

遺傳病的預防

生物的變異現象

生物的變異 變異的意義

轉基因技術

二、內 容 簡 介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是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並與環境的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之後,安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容,是探討生命的延續的自然深入。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生命的主要特徵之一,它是在生殖和發育過程中得到體現和表達的,因此,生殖和發育知識是學習遺傳和變異的基礎,而遺傳和變異又是生物進化的基礎,所以這部分內容與教材前後章節聯絡比較密切,內容的安排有利於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的第七個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中的二級主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安排了“生物的遺傳”和“生物的變異”兩節內容。在組織知識內容時考慮到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實現了本書從學生生活實際匯入,解決問題的活動的特點,注意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自主獲得知識、技能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並以此為主要載體,使學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第一節《生物的遺傳》首先安排了調查生物的遺傳現象,目的是通過學生對父母親和自己特徵的觀察、討論、資料分析,抽象出什麼是性狀,然後深入淺出地介紹基因與性狀的關係、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目的是使學生簡而明地理解生物遺傳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學習人類的性別決定和人類的主要遺傳病。第二節《生物的變異》也是從調查全班同學性狀差異現象為切入口,匯入解決問題的活動,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生物變異的有關知識。本章教材還從學科體系、學生髮展、社會需要3個方面密切結合出發,巧妙地融入了生男生女的道理和現代遺傳學的新進展,使學生對性狀與基因的關係和遺傳與變異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面。

本章教材也實現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多樣性和靈活性。形式上,有文字、圖片、表格等;
方式上有分析、討論、DIY等;
內容上融入做中學,傳授與建構、呈現與發現的統一等。同時,還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和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第1節 生物的遺傳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舉例說出生物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

(2) 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3) 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

(4) 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5) 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6) 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

(7) 說明人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8) 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的問題。

(9) 舉例說出人類主要的遺傳病。

(10) 學會分析色盲病的遺傳方式。

(11)說明近親結婚的危害,遺傳病的預防。

2. 能力目標

(1)嘗試通過分析實驗現象推匯出其包含的生物學本質,培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的抽象邏輯思維方法。

(2)嘗試運用逆向推倒法,探討基因的傳遞。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嘗試運用遺傳學知識解釋一些遺傳現象,培養生活中的生物學素養。激發學生深層次地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命珍愛。

(2)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運用科學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

(3)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4)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影響周圍人們的舊觀念。

二、 教 材 分 析

生物的遺傳這部分內容,教材根據國中學生的好奇心強和認知規律的特點,以學生自身的、身邊的或比較關心的生物學問題為切入口,以人的遺傳做主線,兼帶了其他生物的一些遺傳現象,比較貼近生活,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比較親子代的特徵開始,然後由表及裡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本節的內容編排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先是引導學生觀察人體的幾種特徵,通過問題的討論,抽象出性狀的概念,然後逐步探討性狀的控制、基因的傳遞、人類的性別決定和人類的遺傳病。可見,教材在內容的組織上,是以基因為線索,步步深入和擴充套件的,體現了學科內在邏輯與學生認識規律的統一。

教材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注意了從學生自身或身邊的問題、現象開始,從創設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自主獲得知識、技能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安排的生物遺傳現象的調查和討論,目的是通過學生對比較熟悉的動物、植物和自身性狀的具體觀察,抽象出什麼是性狀,接著介紹基因與性狀的關係和分析基因的傳遞過程,獲得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然後再要求學生運用前面的知識,解釋學生關注的人的性別遺傳問題和人類遺傳病問題。這可以說是,遺傳知識的擴充套件和運用。

“生物的遺傳”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難度,理解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不易加深,但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植物的性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性狀的遺傳,如閱讀孟德爾的資料,分析其中例舉的性狀。

本節的重點是:性狀的概念,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基因的傳遞,人的性別決定。

本節的難點是:基因與性狀的關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基因的傳遞。

課時建議:本節教學安排5課時。教學策略安排如下表

三、 活 動 指 導

活動1:調查生物的遺傳現象

在研究人類性狀遺傳變異的特點時,我們要觀察分析親子代間的性狀表現。由於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們不能人為地安排他人的婚姻。因此,研究人類性狀的遺傳規律,不能像對植物、動物那樣去設計某一特定的雜交實驗,我們只能在對現有家庭進行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去分析研究。通過對一些家庭的調查,分析這些性狀的遺傳方式和變異現象,使學生對遺傳和變異有更加直接的認識。

(一)調查前要熟悉所調查的性狀

本實驗涉及人本身的一些性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調查前,教師最好針對每對性狀,在班上找兩位學生進行示範講解,使學生能準確地辨別各個性狀。

1.捲舌。將舌頭伸出口外,隨意將舌兩側抬高捲曲成U型;
有的人能卷,有的人不能卷。能捲舌的為顯性。

2.耳垂。在耳朵下部與頭部連線處,如果存在向上的凹陷,即為有耳垂;
如果沒有向上凹陷,則為無耳垂。有耳垂為顯性。

3.拇指彎曲。大拇指末節能向外彎曲的為背曲拇指,大拇指末節不能向外彎曲的位直拇指。

4.眼瞼。人的眼瞼有雙層和單層之分,即俗稱的雙眼皮(顯性)和單眼皮(隱性)。

(二)調查中應注意的事項

1.確認所調查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有血緣關係,繼父或繼母家庭無效。

2.觀察到的性狀應當是生來就有的,不能是通過美容手術、病變、訓練等途徑後天獲得的。

3.調查中,當子女之間或子女與父母之間表現相同性狀時,要注意這些性狀是否完全相同。

4.調查的家庭數越多,結果越可靠。如果本班學生人數不多,還可把別的班的調查結果也綜合進來。在把所有學生的調查結果進行綜合時,最好採用舉手統計的方法。有條件的學校,可將資料錄入計算機中,然後在黑板上投影顯示出結果(用表格式或座標圖式)。

5.調查的家庭如為三代同堂,爺爺、奶奶、爸爸、叔、姑(或外祖父、外祖母、媽媽、舅、姨)可作為一個獨立的家庭單獨分析。

活動2:玩“看照片,猜父母”遊戲。

課前教師佈置學生從家裡帶一些自己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來,先讓學生觀察自己和父母的照片,找出自己和父母的相似之處。然後將各位學生的家長照片混在一起,做“猜父母”的遊戲。做遊戲時,可先在小組內中進行,然後和其他小組的照片交換來進行。也可以全班一起開展,用大螢幕展示父母的照片,請全班同學猜。教師應啟發學

生觀察顯著的特徵。

這個活動可以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熱情,大家會積極參與,努力發現一家人中可能存在的相似特徵,從而進一步瞭解“子女與父母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著一些相似的特徵”,加深對遺傳現象的認識。

活動3:模擬染色體在生殖過程中的變化

染色體在生殖過程中的變化,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本節的難點比較抽象難懂,安排這個模擬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動手動腦中領會抽象難懂的知識。果蠅的體細胞中染色體少,生活週期短,是做遺傳實驗的好材料。所以選擇果蠅為例來做個遊戲。

活動準備:果蠅染色體掛圖、藍色和紅色硬紙板、白紙、膠水或雙面膠或大頭針。

活動步驟:

(1)用藍色和紅色硬紙板分別剪出2套果蠅的染色體備用。

(2)在白紙上畫出果蠅親代體細胞、親代生殖細胞、子代體細胞的細胞膜圖形,標出雌雄;

(3)參考果蠅染色體掛圖,將親代染色體分別用大頭針固定親代體細胞內。雄果蠅的染色體用藍色,雌果蠅的用紅色;

(4)推測並嘗試染色體完成生殖細胞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提示同學們既要注意染色體的形態,也要注意染色體的顏色。

活動4:模擬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

1.學生2人一組,製作用於遊戲的圖片。用紅色紙代表女性,剪成圓形紙片20張,每張紙片上書寫英文字母“X”,放入一個寫有“女”字的信封中。用藍色紙代表男性,剪成矩形紙片20張,其中10張紙片上書寫英文字母“X”,10張紙片上書寫英文字母“Y”,將這兩種紙片混合均勻後放入另一個寫有“男”字的信封中。

2.2人分別拿起一個信封,隨機地從信封中各抽取出一張紙片,記錄所抽取出的兩張紙片的組合情況,若分別是“X”和“Y”,則記為“生男”,若分別是“X”和“X”,則記為“生女”。一共抽取10次,分別統計“生男”和“生女”的比例。

遊戲結束後,將全班各小組的資料彙總起來,統計一共“生”了多少“男孩”,“生”了多少“女孩”,比較“生男”和“生女”的比例是否基本相同。

活動5:模擬色盲病的遺傳方式

色盲在人群中的比例很高,平均出現率約為5%,按世界人口50億計,全世界有色盲男性1.24億,色盲女性0.06億,女性中色盲基因攜帶者為2.36億,所以安排了分析色盲病的遺傳方式。

在活動中要注意(1)需要擺放六種情況的基因組合,所以每種顏色卡片都要多準備些。

(2)要提醒同學設計相應的表格,記錄活動結果。(3)為了節約課堂時間,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目的安排每組同學擺放2-3組基因組合。其餘的組合在課下學生自主完成(4)統計全班同學擺放結果,分析色盲病的遺傳方式。

參考答案

“調查生物的遺傳現象”部分

討論1:提示:子女與父母相同的特徵可能會很多,如臉型、小手指的長短、發旋的旋轉(右旋或左旋)方向、面板的顏色、走路的姿勢、人的血型、慣用手(左手還是右手)、等,教師應及時提示學生那些是遺傳現象,哪些是後天的影響或行為習慣。

討論2:提示:生物的遺傳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舉例說明生物的遺傳現象時,不僅要兼顧到人、 動物、植物的代表性,還要兼顧到形態特徵和生理特徵。

“基因與性狀”部分

討論1:番茄的顏色、家兔得毛色。對同一個性狀在不同的生物個體的表現不一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