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6篇

為了能將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一定要認真制定教案,教案在起草的時候,老師需要考慮聯絡實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中物理必修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6篇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知道加速度是向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終跟速度的改變數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變數的區別。

3.知道什麼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能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影象中理解加速度的意義。

4.通過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較,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加速度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係

3.區別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4.利用圖象來分析加速度的相關問題

難點: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五種交通工具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析:如何比較不同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呢?從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課內容

1.速度的變化量

提問:速度的變化量指的是什麼?

(速度由經一段時間後變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變化量。用表示。)

提問:越大,表示的變化量越大,即速度改變的越快,對嗎?為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要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必須找到統一的標準。也就是要找單位時間內的速度的改變數。

2.加速度

學生閱讀課本,教師引導學生得出:

(1)定義:速度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的比值

(2)物理意義:指進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3)單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向量,方向與速度變化的方向相同

(5)a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運動。勻變速運動又分勻變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曲線運動。

[例題1]做勻加速運動的火車,在40s內速度從10m/s增加到20m/s,求火車加速度的大小。汽車緊急剎車時做勻減速運動,在2s內速度從10m/s減小到零,求汽車的加速度。

分析:由於速度、加速度都是向量,所以我們計算的時候必須先選一個正方向。一般選初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分析討論:

(1)火車40s秒內速度的改變數是多少,方向與初速度方向什麼關係?

(2)汽車2s內速度的改變數是多少?方向與其初速度方向有何關係?

(3)兩物體的運動加速度分別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體:(1)作勻變速直線運動,40秒內屬於的改變數為,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與方向相同。

分析(2)物體:②作勻變速直線運動,5秒內速度的改變數為,說明與方向相反。,說明方向與方向相同,與方向相反,作勻減速直線運動。

強調:加速度的正、負號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總結:

勻加速運動:,為正值,,與方向一致。

勻減速運動:,為負值,,與方向相反。

練習:課本p31,第1題

思考課本p31,第2題

a.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等於0,而速度卻不等於0。

總結:加速度與速度沒有直接關係: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為零(某瞬時);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為零(某瞬時);

b.兩物體相比,一個物體的速度變化量比較大,而加速度卻比較小。

總結:加速度與速度的變化量沒有直接關係:加速度很大,速度變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變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變化率”——表示變化的快慢,不表示變化的大小。

c.物體具有向東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卻向西。

總結:物體是否作加速運動,決定於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關係,而與加速度的大小無關。加速度的增大或減小隻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程度增大或減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減小。

當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時,物體作加速運動,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來越快;若加速度減小,速度增大得越來越慢(仍然增大)。

當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時,物體作減速運動,速度減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減小得越來越快;若加速度減小,速度減小得越來越慢(仍然減小)。

總結:速度、速度的變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沒有關係。

3.從v~t圖象看加速度

學生閱讀課本,教師引導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速度—時間圖象描述了什麼問題?怎樣建立速度時間圖象?

(2)圖1.5—3中兩條直線分別是兩個物體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通過圖象比較兩物體運動的異同點?

(3)在圖象中如何表示出物體運動加速度的大小?

課後小結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義。

2、加速度與速度、速度變化量的區別。

3、能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影象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課後習題

課本p31練習五3、4題。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義,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3)能用公式a=⊿v/⊿t進行定量計算。

2.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生活中的實際上升到物理概念的過程,理解物理與生活的聯絡,初步瞭解如何描述運動。通過事例,引出生活中物體運動的速度存在加速和減速的現實,提出為了描述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資料,歸納總結得出加速度。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例項動畫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其探索的精神。

(2)領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對人類認識世界的意義,培養學生區分事物的能力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培養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勇於發表自己的主張,勇於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係,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樹立變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率,它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區分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三、教學方法

類比、比喻,分析討論、啟發式教學。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設計:

新課匯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運動,速度一般都是變化的,舉例:公共汽車起動時,短跑運動員起跑,飛機起飛和降落等等。這些物體的速度變化都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豎直範圍內,所以研究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看一組資料: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它們都是同學們所熟悉,身邊發生的事。請同學們判斷一下,誰速度改變最快,誰速度改變最慢。

(學生思考,教師提示在國中時,兩個物體運動的快慢是如何比較的。)

方法一:比較a、b,經歷的時間Δt一樣,甲的速度變化量為9m∕s,乙的速度變化量為6m∕s,經過類比後,得到a速度改變較快。

方法二:比較b、c它們的速度變化量都為6m∕s,但所用的時間不一樣,進行類比後,所用時間越少的,速度改變快,得出b的速度變化的快。

方法三:比較c、d它們的速度變化是不同的,經歷的時間也不一樣,那麼如何比較呢?可以計算平均每秒速度的變化量,即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多的速度改變快。

師:通常情況下,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物體所用的時間不一樣,速度的改變大小也不一樣,此時,我們都可以計算平均每秒鐘速度的變化量。即第三種方法具有普遍意義。並由此算出以上四個物體每秒速度變化的數值分別為:3,2,0.3,0.2,27。

則速度改變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過以上的比較,速度的改變數除以所用的時間,可以反映出物體速度改變的快慢,我們把這個比值叫加速度。

2、新課教學

⑴定義:加速度等於速度的改變數與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

⑶單位:

請兩個同學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來,下面的同學計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過程。

( 這一過程非常重要,藉此學生可熟悉公式、單位,教師也可從巡視中發現錯誤,並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進行規範,並給出正確答案,

師生共同分析,結合定義,得出物理意義;並讓學生說出其它數值的含義。

⑷物理意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其數值越大,表示速度改變越快。

3、課堂練習

1.物體的速度變化越大,則物體加速度就越大。(錯。結合前面小黑板所舉的例子,比較乙與丙可知此結論不對。)

2.物體的速度很大時,加速度不可能為0。(錯。結合小黑板所舉的例子,如丁,雖然飛機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卻為0)

4、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區別,在於意義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變的快慢;後者是描述運動快慢。

5、課後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一、加速度

1定義:加速度等於速度的改變數與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

4物理意義: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其數值越大,表示速度改變越快。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資料入手,讓學生親自參與了概念的得出過程,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培養了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資料處理能力,總結和概括能力,能對事物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果斷的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把平均加速度和瞬時加速度一筆帶過,把加速的的向量性及方向判斷放在第二課時,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更有利於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掌握萬有引力定律並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簡單問題.

2、使學生能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天體問題及衛星問題.

3、瞭解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情況並用所學知識解釋(我國近幾年在航天事業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如: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風雲一號、風雲二號、神州一號、二號、三號等).

能力目標

通過圖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方法,滲透科學發現與科學實驗的方法論教育.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過程,使學生了解卡文迪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是如何攻克難關、戰勝困難的.

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過程設計:本節是關於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主要通過例題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

二、教學過程:

(一)講解例題

例題1:已知地球的半徑為,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在赤道上空有一顆相對地球靜止的同步通訊衛星離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解:關於同步衛星的知識請學生回答:

1、同步衛星的週期是24h;

2、同步衛星的角速度與地球的自轉角速度相等;

3、同步衛星必須在赤道上空;(追問學生為什麼?)

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決此題時應讓學生充分討論和充分理解,讓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衛星繞地球的軌道。

例題2:已知地球的質量為,地球的半徑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求萬有引力恆量是多少?

解:由萬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學生在解決此題後,教師提出問題:

1、萬有引力恆量是誰首先測量的?

學生回答後,教師可以補充說明:卡文迪許是最富有的學者,最有學問的富翁,並對卡文迪許加以較詳細的介紹。

亨利·卡文迪許是英國傑出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的一生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許這位科學家在生活中不是一個出色者,但在科學研究中不愧為一顆閃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許生於法國尼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英國公爵的後裔,因為他的母親喜歡法國的氣候,才搬到法國居住。當卡文迪許兩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由於早年喪母,他形成一種過於孤獨而羞怯的習性。

2、萬有引力恆量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

教師可用展示扭秤實驗的圖片並詳細解釋有關物理問題。(教學建議中有資料)

需要注意兩個地方:

(1)兩個1千克的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決的?

(2)力很小讀數如何解決的?

3、測量的萬有引力恆量的數值和單位?

4、在現實生活中,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我們無法觀察到呢?為什麼?請學生討論並舉例說明。

探究活動

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動.同時在完成題目1的基礎上分組自行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1、萬有引力常量測量的歷史過程.

2、根據觀察和查閱資料設計一種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造衛星的有關知識,正確理解人造衛星做圓周運動時,各物理量之間的關係.

2.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萬有引力定律來推導第一宇宙速度,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我國在衛星發射方面的情況,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感知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促使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義和求法.

2.人造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與軌道半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1.近地衛星、同步衛星的區別.

2.衛星的變軌問題.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識

(1)牛頓的“衛星設想”

如圖所示,當物體的初速度足夠大時,它將會圍繞地球旋轉而不再落回地面,成為一顆繞地球轉動的人造衛星.

(2)原理

一般情況下可認為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由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夢想成真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

10月15日,我國航天員楊利偉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斷

(1)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人造衛星的速度可以是10 km/s.(×)

(2)在地面上發射人造衛星的最小速度是7.9 km/s.(√)

(3)要發射一顆月球人造衛星,在地面的發射速度應大於16.7 km/s.(×)

探究交流

我國於10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試問這個探測器應大約以多大的速度從地球上發射

?提示】 火星探測器繞火星運動,脫離了地球的束縛,但沒有掙脫太陽的束縛,因此它的發射速度應在第二宇宙速度與第三宇宙速度之間,即11.2 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與計算

?問題導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義?

2.如何計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與環繞速度、發射速度有什麼聯絡?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義

又叫環繞速度,是人造衛星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v=7.9 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計算

設地球的質量為m,衛星的質量為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衛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廣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兩種表示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體決定,可以說任何一顆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應以

式中g為萬有引力常量,m為中心星球的質量,g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為中心星球的半徑.

誤區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發射速度.衛星離地面越高,衛星的發射速度越大,貼近地球表面的衛星(近地衛星)的發射速度最小,其執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豎直上拋一物體,經時間t物體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該星球的半徑為r,求這個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總結:天體環繞速度的計算方法

對於任何天體,計算其環繞速度時,都是根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衛星的軌道半徑等於天體的半徑,由牛頓第二定律列式計算.

1.如果知道天體的質量和半徑,可直接列式計算.

2.如果不知道天體的質量和半徑的具體大小,但知道該天體與地球的質量、半徑關係,可分別列出天體與地球環繞速度的表示式,用比例法進行計算.

三、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週期與軌道半徑的關係

?問題導思】

1.衛星繞地球的運動通常認為是什麼運動?

2.如何求v、ω、t、a與r的關係?

3.衛星的線速度與衛星的發射速度相同嗎?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通常認為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

衛星的線速度v、角速度ω、週期t與軌道半徑r的關係與推導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衛星離地面高度越高,其線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週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誤區警示

1.在處理衛星的v、ω、t與半徑r的關係問題時,常用公式“gr2=gm”來替換出地球的質量m會使問題解決起來更方便.

2.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得越高,需要的發射速度越大,但衛星最後穩定在繞地球運動的圓形軌道上時的速度越小.

例:如圖所示為在同一軌道平面上的幾顆人造地球衛星a、b、c,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根據v=,可知三顆衛星的線速度va

b.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顆衛星受到的萬有引力fa>fb>fc

c.三顆衛星的向心加速度aa>ab>ac

d.三顆衛星執行的角速度ωa

?答案】 c

四、衛星軌道與同步衛星

?問題導思】

1.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有什麼特點?

2.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圓心一定是地心嗎?

3.地球同步衛星有哪些特點?

1.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

人造衛星的軌道可以是橢圓軌道,也可以是圓軌道.

(1)橢圓軌道:地心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2)圓軌道: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衛星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由於萬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衛星的軌道圓心必然是地心,即衛星在以地心為圓心的軌道平面內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

總之,地球衛星的軌道平面可以與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軌道平面一定過地心.當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重合時,稱為赤道軌道;當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垂直時,即通過極點,稱為極地軌道,如圖所示.

2.地球同步衛星

(1)定義:相對於地面靜止的衛星,又叫靜止衛星.

(2)六個“一定”.

①同步衛星的執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

②同步衛星的運轉週期與地球自轉週期相同,t=24 h.

③同步衛星的執行角速度等於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④同步衛星的軌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衛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

⑤同步衛星的高度固定不變.

特別提醒

由於衛星在軌道上運動時,它受到的萬有引力全部提供給了向心力,產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衛星及衛星上的任何物體都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徑為r,以第一宇宙速度執行的衛星繞行星運動的週期為t,該行星上發射的同步衛星的執行速度為v,求同步衛星距行星表面高度為多少.

規律總結:同步衛星、近地衛星和赤道上隨地球自轉物體的比較

1.近地衛星是軌道半徑近似等於地球半徑的衛星,衛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同步衛星是在赤道平面內,定點在某一特定高度的衛星,其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隨地球自轉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衛星,充當向心力的是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與重力之差.

2.近地衛星與同步衛星的共同點是衛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同步衛星與赤道上隨地球自轉的物體的共同點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當比較近地衛星和赤道上物體的運動規律時,往往藉助同步衛星這一紐帶,這樣會使問題迎刃而解.

五、衛星、飛船的變軌問題

例:如圖所示,某次發射同步衛星的過程如下:先將衛星發射至近地圓軌道1,然後再次點火進入橢圓形的過渡軌道2,最後將衛星送入同步軌道3.軌道1、2相切於q點,2、3相切於p點,則當衛星分別在1、2、3軌道上正常執行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衛星在軌道3上的速率大於在軌道1上的速率

b.衛星在軌道3上的角速度大於在軌道1上的角速度

c.衛星在軌道1上經過q點時的加速度大於它在軌道2上經過q點時的加速度

d.衛星在軌道2上經過p點時的加速度等於它在軌道3上經過p點時的加速度

?答案】 d

規律總結:衛星變軌問題的處理技巧

1.當衛星繞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

由此可見軌道半徑r越大,線速度v越小.當由於某原因速度v突然改變時,若速度v突然減小,

衛星將做近心運動,軌跡為橢圓;若速度v突然增大,則

衛星將做離心運動,軌跡變為橢圓,此時可用開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運動.

2.衛星到達橢圓軌道與圓軌道的切點時,衛星受到的萬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篇5

1. 曲線運動

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對曲線運動的瞭解,先應知道三個基本點:

(1) 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時刻在改變,它是一個變速運動。

(2) 做曲線運動的質點在軌跡上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就在曲線這一點切線方向上。

對此除可通過實驗觀察外,還可用到在瞬時速度中講到的“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思想方法。如下左圖所示,運動質點做曲線運動在時間t內從a到b,這段時間內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割線ab的方向,如果t取得越小,平均速度的方向便依次變為割線ac、ad。。。。的方向逐漸逼近a處切線方向,當t=0時,這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即為a點的瞬時速度va,它的方向在過a點的切線方向上。

(3) 做曲線運動有一定條件,這就是運動物體所受合外力 f與它的速度v夾成一定的角度,如上右圖所示,只有這樣,才可能出現垂直於速度v的合外力的一個分力,這個分力不能改變v的大小,但它改變v的方向,從而使物體做曲線運動。

2. 運動的合成和分解

(1) 運動的合成首先是一個實際問題,例如輪船渡河的運動就是由兩個運動組合成的,另外,運動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種研究複雜運動的基本方法――將複雜運動分解為兩個方向上的直線運動,而這兩個直線運動的規律又是我們所熟悉的,從而我們通過運動合成求得複雜運動的情況。

(2) 運動合成的目的是掌握運動,即瞭解運動各有關物理量的細節,所以運動的合成在實際問題中體現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合成。由於這三個基本量都是 向量,它們的運算服從向量運演算法則,故在一般情況下,運動的合成和分解都服從平行四邊形定則,當分運動都在同一直線上時,在選定一個正方向後,向量運算可 簡化為代數運算。

(3)運動的合成要注意同一性和同時性。只有同一個物體的兩個分運動才能合成。此時,以兩個分運動要研究的同一種向量(如都是速度)作鄰邊畫出的平行四邊形,夾在 其中的對角線表示真實意義上的合運動(即合速度),不同物體的運動由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的“合運動”沒有物理意義。只有同時進行的兩個運動才能合成,分運 動和合運動同時發生,同時結束。

(4) 互成角度的兩個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合運動也是勻速直線運動。但在其它情況中,兩個互成角度的直線運動的合運動是不是直線運動,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有兩個分運動合速度和合加速度在同一直線上時,合運動才是直線運動。

3.處理常見模型“有關繩和杆的速度分解”的思路

(1)選取合適的連結點(該點必須能明顯地體現出參與了某個分運動).

(2)確定該點合速度方向(通常以物體的實際速度為合速度)且速度方向始終不變.

(3)確定該點合速度(實際速度)的實際運動效果從而依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速度方向.

(4)作出速度分解的示意圖,尋找速度關係。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的內容,本節處在電場強度之後,位於靜電現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並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本節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電勢的概念,知道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uab?wab進行相關計q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係。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係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係,從而更好地瞭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後知識區別、聯絡,並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對於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例項,巧用提問,評價啟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後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絡,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課採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髮現簡諧運動的規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絡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於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複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係。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係: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充套件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麼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引入新課。

指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不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f?

eq為恆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裡,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繼續聯絡重力勢能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麼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給一分鐘同學思考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定義,uab?wab,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q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引導學生思考,指出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然後課堂給出幾分鐘時間,由學生獨立完成一道例題:設電場中ab

2兩點的電勢差u?2.0?10v,帶電粒子的電量q?1.2?10?8c,把q從a點移動到b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4、知識小結。(1)、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類似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電勢差uab?wab,q

u與w、q無關。(2)、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於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並且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3)、ub?b??,a?a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佈置作業。佈置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課後獨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