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6篇

優質的教案促使大家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確保每個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編寫優秀的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資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中地理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參考。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6篇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蒐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徵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於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徵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係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資訊.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訊,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多媒體螢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於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並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樑子才到. 3、這裡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複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資訊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錶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獁,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資料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讚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牆,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佈範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陝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於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援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佈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並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並瞭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髮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岩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岩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蹟.(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於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樑、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麼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麼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並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鬆易溶於水.(對比黃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並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係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後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紮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篇2

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佈圖,瞭解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以及降水分佈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瞭解我國溫度帶及乾溼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劃分地區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瞭解我國的氣候特徵,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徵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瞭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佈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產上的差異。基於以上考慮,本節教材在結構上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以及結合這種差異和農業生產實際劃分的溫度帶。對於氣溫和溫度帶這兩部分知識,教材通過閱讀等溫線圖和溫度帶分佈圖,並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呈現。教材正文部分給出的結論比較簡單,而在分析冬季氣溫分佈時,卻詳細描述了等溫線分佈特點,以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分佈圖。教材的這種編排體現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也體現了教材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分析夏季氣溫分佈特點,則突出了學習的遞進,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較簡單,主要是通過在活動教材中給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讀圖,從而總結我國夏季氣溫分佈的特點。對於溫度帶的學習,教材是通過讀圖指導和活動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的。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我國東西部乾溼狀況的差異以及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這部分內容延續第一部分教材的編寫特點,用等降水量線和乾溼地區分佈圖,配以閱讀材料和活動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用正文簡單描述結論。與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乾溼地區的差異可以通過植被的特點,甚至建築形式的不同反映出來,因此教材在乾溼地區分佈圖和活動題中配有我國不同地區植被和民居的景觀圖片,反映不同的乾溼地區特點,旨在給學生感性的認識和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知識。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教材首先安排“季風氣候顯著”這一知識點,這部分知識是難點最為集中的,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採用以不同形式呈現的方式來分散難點,力求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完成學習過程。關於季風的成因及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等知識,教材以影象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現;關於鋒面雨的形成及鋒面雨帶的推移,教材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出現,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關於季風氣候的特點以及給我國帶來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教材則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在前面學習冬、夏季季風特點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這樣可以達到學以致用、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教材將“氣候複雜多樣”安排在本節教材的最後,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前面知識的遷移、總結、運用和提高。

從整節教材的編排看,前兩部分重在對單一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的介紹,第三部分是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綜合瞭解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本節教材在知識結構上聯絡緊密,邏輯嚴謹,知識的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都以遞進的形式呈現,在不增加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時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絡,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教材編寫的理念。

內容點析

1.關於我國氣溫的特點,教材從季節變化和空間分佈特點兩個方面介紹,特別突出了空間分佈上的南北差異,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個內容。(1)南北氣溫差異產生的原因。教材在開始對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國南北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如果籠統說明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可以從緯度因素入手,但要單獨分析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因素,還要考慮冬季風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教材安排在季風氣候中講述。(2)冬季氣溫特點。教材詳細描述瞭如何從1月等溫線圖上閱讀“0 °c等溫線、氣溫分佈特點、我國最北和最南地區的氣溫分佈差異”等。0 °c等溫線的分佈位置應該是重點,明確這條線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河流水文特徵有較大差異,特別是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會有結冰現象,而且界線南北的植被、耕地型別、農作物種類等都有較大差異。明確了0 °c等溫線的位置,對了解冬季氣溫分佈有較大幫助。(3)夏季氣溫特點。教材對此敘述比較簡單,但其中的內涵仍然比較豐富,特別是夏季我國大多數地區普遍高溫,而青藏高原地區氣溫相對較低,這一結論教師不能忽視,這可以為後面活動題中分析地勢對我國冬夏氣溫的影響奠定基礎。

這部分教材有兩幅影象,它們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訓練閱讀等值線地圖的技能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閱讀1月等溫線分佈圖時,教師應詳細指導學生了解閱讀等溫線圖的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從等溫線圖中獲取有用資訊,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掌握了等溫線圖的判讀,可以遷移到等降水量圖的判讀以及其他等值線圖的判讀過程中。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1)根據圖例,讀數值,瞭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佈規律;(2)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溫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3)根據等溫線的疏密瞭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4)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瞭解氣溫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1月等溫線圖閱讀熟練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等溫線圖,總結7月氣溫分佈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為配合這部分教材,活動教材中的第一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除緯度因素外,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還有地形。從1月和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區總是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四川盆地的氣溫低,特別是7月等溫線圖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區是全國的低溫區,通過閱讀地圖學生很容易解答本題。

閱讀材料一方面對正文進行補充,同時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關於溫度帶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溫度帶的劃分依據,即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狀況。農業生產實際包括哪些內容,教材正文沒有進一步描述,而是在圖上的補充資料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劃分溫度帶的主要農業指標。這樣編排的目的是降低難度,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層次靈活掌握。第二,溫度帶的分佈,這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應該通過讀圖使學生掌握我國溫度帶的地區分佈。

閱讀我國溫度帶分佈圖,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圖例,瞭解六個溫度帶的主要分佈地區。可以結合省級行政區、地形區、1月0 °c等溫線分佈等地理要素進行了解和記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熱帶地區與北迴歸線的關係、暖溫帶在西北地區的分佈範圍等比較特殊的地方。

活動教材的第二題,強調了溫度帶與我們生產和生活的關係,這是對教材正文很好的補充。從題目設計的表層看,解答此題非常容易,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瞭解溫度帶與水果生長的關係,與農作物熟制的關係,與民居的關係等。但題目並沒有停留在對資料的簡單瞭解這一層面,而是進一步提出發散性的要求,讓學生補充更多資料。從表面看,似乎是讓學生做資料的收集者,其實引申理解,這正是編者設計此題的巧妙之處,如果學生對前面三個資料表示的內容理解了,那麼進行知識的遷移應該很容易。例如,能夠由不同溫度帶水果的不同,遷移到不同溫度帶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溫度帶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聯想到農作物的差異等。

3.關於我國降水的特點,教材正文部分較為詳細的介紹了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總規律,以及降水豐富和稀少的地區,並通過閱讀材料補充了我國降水極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區,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正文敘述中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時主要強調東西差異,對於南北的差異多側重在時間上,而這部分教材不僅強調了空間上的東西差異,同時也強調了南北差異。

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時,應該延續等溫線分佈圖的判讀方法,對學生進行閱讀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訓練。另外針對此圖,應該引導學生查詢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穿過的地區,並與1月0 °c等溫線、溫度帶等的分佈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對三條等降水量線所穿過地區的印象。

活動教材的第一題,主要體現降水特點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係,加強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絡。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將景觀圖與年降水量、乾溼地區分佈圖聯絡起來,在年降水量和乾溼地區分佈圖上找出活動題中提到的四個地區,對應年降水量的多少和乾溼狀況,說明民居的不同風格。甘肅年降水量較少,蒸發大於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晒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很大,晾房通風效果較好,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於水果的晾晒;紹興年降水量較大,斜頂房利於排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乾旱,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窯洞,窯洞冬暖夏涼,較為乾燥。

4.關於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和分佈,教材正文部分明確提出了乾溼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教師對此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劃分乾溼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

閱讀我國乾溼地區分佈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佈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應地形區、溫度帶分佈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溼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溼潤,這是乾溼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由於乾溼狀況可以通過植被的分佈反映出來,因此配合乾溼地區分佈圖,教材編排了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其目的是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對乾溼地區地表狀況的理解,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間的聯絡性。

活動教材第二題,延續“溫度帶”部分活動題編排的特點,解答此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例如題目中給出乾溼狀況影響植被,由此可聯想到與水果的關係,與經濟作物的關係等。

5.季風氣候顯著這部分內容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涉及成因的內容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對這部分教材的處理要把握難易程度,不應該盲目地加深和擴充內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季風氣候及成因。教材對於成因的描述較為簡單,其目的是降低難度,並且將海陸位置的影響安排在冬、夏季風的形成部分進行敘述,這裡重點使學生明白什麼是季風。第二,冬、夏季風的特點以及對其他氣候要素的影響。“冬季風”部分,教材既介紹其特點,又著重說明冬季風是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補充了本節教材開始部分的內容;“夏季風”主要強調其到來對降水的影響。第三,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及降水的差異性。劃分的界線應該知道,劃分的標準也必須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準,我國西部地區距海較遠,又有地形的阻擋,夏季風很難到達,因此屬於非季風區。只有明確了劃分標準,學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差異。

冬、夏季風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過影象教材體現的。從冬、夏季風的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節亞歐大陸氣壓分佈狀況以及冬、夏季風的風向指示箭頭,對應文字說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風的性質和特點。瞭解了冬、夏季風的源地及特點,對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降水差異有一定的幫助。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圖,應該與溫度帶的分佈、乾溼地區的分佈及地形的分佈等疊加,有助於學生了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不同氣候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界線,藉助山脈、城市的分佈來學習。

閱讀材料通過影象和文字部分介紹了夏季風到來形成的鋒面雨及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等知識。將這部分知識安排在閱讀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節教材的難度,同時給教師和學生最大的自主權,不同層次的學生或學校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有些學生只要閱讀了解鋒面雨帶的到來會帶來降水即可,而有些學生可能更願意瞭解夏季風的形成與鋒面雨帶推移的關係。教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關於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教材正文部分並未敘述,而是將這一內容安排在活動教材部分。這種編排既分散了難點和重點,同時對學生讀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幫助。

活動題1:選擇了我國由北到南三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讓學生分析降水和氣溫在時間上的配合特點。第1項,學生應該按緯向比較,總結出季風區降水量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廣州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較多的月份則是七八月份,三個城市氣溫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過回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季風區內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時候,因此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第2項分析季風氣候特徵對農業生產的好處: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活動題2:設計此題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絡,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為避免遺忘世界地理所學知識,教材以對話的形式將阿拉伯半島的氣候特徵表述出來,同時提出長江中下游地區與阿拉伯半島的緯度位置大體相同,說明影響二者氣候差異的因素不是緯度位置。根據本節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地區地處季風氣候區,受夏季風影響,夏季降水較為豐富。由此可知,造成兩個地區氣候差異的主導因素應該是海陸位置。

活動題3:本題是對教材正文部分的補充、加深和拓展。關於季風影響下的災害性天氣,教材正文部分沒有涉及,而是以活動題的形式出現,並配有景觀圖片和文字,再現災害發生時的情景。解答災害發生的原因時,可以與前面鋒面的形成、鋒面雨帶的推移等知識聯絡起來,強調冬季風的勢力特別強大,形成的鋒面移動速度很快,就會造成大風降溫天氣,嚴重時會爆發寒潮;夏季,鋒面雨帶登陸時間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會造成各地降水時間分配不均,嚴重時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將災害性天氣這部分知識,進一步拓展,教材補充了有關臺風的知識,對於颱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緩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風、洪水災害。

6.氣候複雜多樣,教材正文部分介紹了我國主要的氣候型別,並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劇了氣候的複雜多樣性。為了說明青藏高原地區氣候的變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閱讀材料,以藏民的服飾特點說明這一變化,安排這樣一段閱讀材料,可以提示學生注意氣候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氣候型別分佈圖和不同地區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形象直觀地說明我國氣候複雜多樣的特徵以及不同氣候型別的分佈地區。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能夠說明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將教材中文字說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補充完整,同時對照氣候型別圖中四地的分佈,瞭解四個地區所屬氣候型別。

活動題1:通過解答此題使學生明確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關係極為密切,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地積溫較高,生長期較長,可以種植各種果菜,成為我國主要的果菜生產基地,而北方地區冬季不適宜果菜的生長,過去冬季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南方地區的果菜可以運到北方,豐富了北方地區冬季的“菜籃子”,使人們生活得以改善。

活動題2:此題延續氣溫和降水部分的活動題特點,既是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帶有知識的拓展,通過學生的發散性思考,起到落實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及農作物的影響,可以請學生列舉出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和農作物種類。不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旅遊資源,例如黃山的雲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哈爾濱的冰雕等。不同的氣候條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例如房屋建築朝向與採光問題,人們的服裝與當地氣候的關係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南北氣溫的差異】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內容是閱讀等值線地圖,知識的獲取應該通過讀圖得來,因此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讀圖方法和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習冬季氣溫分佈特點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1月等溫線圖中的圖例和氣溫數值,瞭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冬季氣溫的空間分佈規律即由南向北遞減。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瞭解、分析氣溫空間分佈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其分佈的因素,例如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到0 °c等溫線,用彩色筆描下來,觀察此線穿過哪些地形區、河流等,在哪些地區發生突然變化,為什麼發生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0 °c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線,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向南彎折,主要是因為地形的影響。第三步,引導學生觀察等溫線的疏密,瞭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如果等溫線分佈密集,說明氣溫的差異較大。第四步,引導學生查詢最南、最北氣溫極端數值,瞭解氣溫空間分佈的具體差異,進一步明確我國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的特點。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影或影碟(vcd)。例如北國冰天雪地,那裡的人們在觀賞冰燈,海南的人們正在大海中嬉戲,廣州的花市鮮花盛開等內容,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的巨大差異。

當學生對1月等溫線圖閱讀的方法較為熟練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與1月氣溫分佈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佈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溫線在何處出現明顯彎曲?為什麼?南北氣溫的極值是多少?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閱讀7月等溫線圖,並總結7月氣溫分佈特點。從圖中可以看出,7月等溫線分佈比1月等溫線分佈稀疏,說明氣溫的南北差值較小;等溫線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現向南的彎曲,並且青藏高原的氣溫明顯低於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解答活動題1的問題:夏季最北的氣溫在20 °c以下,最南的氣溫在28 °c以上,通過資料說明南北氣溫有差異,但與冬季南北氣溫的差異相比,夏季的南北溫差比較小。

學習溫度帶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我國溫度帶的分佈圖,並將溫度帶的分佈與地形區、行政區相對應,特別應該指導學生觀察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並將其與0 °c等溫線的分佈相對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同時使學生明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活動題2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答此題時,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關的圖片或錄影等,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有助於學生對此題的理解。

【東西乾溼的差異】

關於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總趨勢,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總結。讀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在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觀察四條線分別穿過我國哪些地形區、行政區,引導學生將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用彩色筆描出,觀察800毫米線與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加深對秦嶺—淮河自然地理界線的印象。學生完成以上讀圖過程後,可以閱讀教材中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瞭解我國降水量極值地區,最後總結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特點。

學習乾溼地區劃分時,教師可以首先出示不同乾溼地區植被特點的圖片、幻燈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影等,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嘗試說明這個地區氣候的特點,特別是降水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年降水量分佈圖,驗證自己的想象與影象中反映的降水量特點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導學生閱讀乾溼地區分佈圖,將植被與乾溼地區對應,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與乾溼地區的劃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對東北地區的溼潤區產生疑問,教師可以針對這一疑惑,解釋乾溼地區劃分的依據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而不是單純用降水量多少進行衡量。

關於活動題中瞭解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係,教師最好能夠多提供一些圖片。如果學校條件允許,能夠提供動態的錄影內容更好,特別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陽光照耀下的甘肅、吐魯番和黃土高原地區等畫面。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對解答此題會有較大的幫助。

【季風氣候顯著】

對於這部分教材,教師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進行教學。第一步,說明冬、夏季風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38頁圖2.19和圖2.20,亞歐大陸內部,冬、夏季氣壓分佈有什麼不同?風向有什麼不同?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源地分別是什麼地方?冬、夏季風各有什麼特點?由此說明季風和季風氣候的概念,冬、夏季風的特點。第二步,引導學生觀察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分界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從海洋向陸地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性質會有什麼變化?通過思考使學生明確,越向內陸地區,受海洋影響越小,夏季風很難到達內陸地區,因此內陸地區降水比較稀少,這樣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第三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1,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總結、概括季風氣候的特徵。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2,並且使學生明確,與同緯度大陸西岸和內部相比,我國處於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而大陸西岸和內部氣候乾旱,沙漠廣佈。第五步,根據冬季風形成的源地及性質,說明寒潮帶來的危害有哪些?結合教材第39頁閱讀材料的內容,說明夏季風到來早晚、持續時間長短以及勢力強弱,可能造成水旱災害的發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製作活動投影片或計算機動畫,演示鋒面雨帶推移的過程,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關於颱風的形成及帶來的災害,可以事前佈置學生收聽天氣預報,或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臺風的天氣預報,並播放颱風發生地區當時的錄影,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或內陸地區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手段尤為重要。

?氣候複雜多樣】

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和氣候型別分佈圖的閱讀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明四個地區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在氣候型別圖中找出這四個地區,瞭解其氣候型別。除這四種氣候型別外,我國還有哪些氣候型別,分佈在什麼地區,使學生通過讀圖瞭解我國氣候型別的複雜多樣。可以選擇不同地區的農作物、蔬菜、動植物以及一些旅遊景區的錄影或圖片、幻燈片等給學生播放,使其從感性認識入手,瞭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絡。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篇3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絡。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係。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佈,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佈”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後聯絡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型別,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並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絡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佈現狀有一個總體瞭解。然後,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佈的型別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佈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後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麼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型別,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絡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於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型別。例如開採礦產,採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製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製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絡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係。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傢俱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絡,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絡。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瞭解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我國的工業分佈,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佈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佈”)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佈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瞭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佈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鍊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佈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係,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佈。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資訊科技、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於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9.教材在最後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網際網路這一快捷的資訊傳遞方式,應用於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①圖4.25“張夢的家”,②我們的教室,找出工業產品,並說出相關的工業部門,使學生認識到工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工業生產的興趣。

2.播放有關工業生產過程的錄影,增加學生對工業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

【工業與我們】

1.關於工業生產過程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讀圖4.24“什麼是工業”,並分析得出工業生產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再加工階段。然後,可以汽車的輪胎為例,“追根尋源”上個生產階段,即合成橡膠工業和石油工業。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汽車工業和輪胎製造業相互的按比例發展關係。由上述內容可讓學生歸納出工業生產過程的階段性、相互聯絡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關於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農民、建築師、科學家、軍人對工業重要性的評述,使學生認識到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例如醫生、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售貨員等,從各自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絡,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3.完成活動練習1、2兩題內容。

由於電視機內部零件複雜,學生繪製生產聯絡圖的難度較大,故只要求學生繪出燈具、餐桌、食品的生產聯絡圖。在此基礎上,再找出分屬於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各個部門。

【工業的空間分佈】

1.引導學生讀圖4.26“我國工業的分佈”,分析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城市;黃河、長江沿線的工業城市;沿海四個工業區的位置和範圍,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的工業區是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應作為重點內容。

2.完成活動練習1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7“遼中南地區”,識別礦產符號,瞭解遼中南地區有哪些主要的資源;識別表示各種工業部門的圖例符號,瞭解遼中南地區的工業分佈。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①遼中南工業區資源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②遼中南工業區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絡。

3.完成活動練習2、3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8“滬寧杭地區”,組織學生討論: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業,對比遼中南地區的工業有什麼不同?(上海的輕、重工業都很發達,遼中南的工業則以重工業為主)。②上海附近煤、鐵資源匱乏,從市場的角度,分析上海發展鋼鐵工業的原因。③讀圖分析滬寧杭地區有哪幾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條件對其工業分佈的影響。

4.完成活動練習4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使工業的分佈和農業的分佈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於因地制宜地發展工業,促進農業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增加農民收入,整體脫貧致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介紹鄉鎮企業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等,然後組織學生討論。針對活動練習4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的資料(報紙、雜誌、因特網),組織學生課堂討論。

【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0“高新技術產業結碩果”,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資訊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29“北京高新技術園區”,找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位置。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中關村科技園區或其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錄影,引導學生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特點。

3.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析得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佈特點: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區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針對這一內容,教師可以舉出我國沿海、沿邊和內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例項,向學生介紹。

5.完成活動練習1、2、3內容。教師可讓學生閱讀三則短文,然後重點針對練習2內容,進行分組討論,最後班級交流。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篇4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涉及我國的民族構成、民族政策、民族分佈和民族風情幾個部分。其中,民族分佈呈現出“大雜局,小聚居”的特點;少數民族集中分佈在邊疆地區,對祖國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風情的學習,既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又培養了學生加強民族團結,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農村的生源基礎相對較薄弱。多年來,由於各種因素,成績還偶的就轉走了,留下的學生差異非常大。所以在考試分數上和城區的學生比較存在很大差距。由於學生學習成績基礎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習能力,地圖掌握的情況不是和理想,對於地圖的語言的表達能力欠加。由於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所以綜合題的難度不是很難都難以解決,加上目前教材與實際生活有些差距,學習覺得沒有實際功用,所以學生學習缺少熱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我國民族數量、構成及分佈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網路收集、整理資訊讓學生在獲取資料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通過課堂活動,創設積極互動的情境,展示個性特徵。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我國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激發民族自豪感。

2.在學習中,產生對祖國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熱愛之情,學會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風俗和生活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民族的構成和分佈特點,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難點:我國民族的分佈特點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篇5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範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徵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瞭解中日貿易聯絡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於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螢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於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麼要說的?學生髮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麼?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後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並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複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後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徵。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並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著螢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螢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聖嶽”,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佈在那裡?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瞭解。然後提問:日本工業為什麼分佈在這裡?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佈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並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佈在這裡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藉助於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國中地理教案模板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慾,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於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並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複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開啟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定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佈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訊和影象資料瞭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佈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並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裡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麼不同?你有什麼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