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平均數教學設計三篇

      教學要求亦即教學目的,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落腳點;既是教學的指導思想,也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既是教學預期實現的結果,也是教學必須達到的目標,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相關得教學設計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平均數教學設計三篇
 
平均數教學設計1
 
一、 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歡慶節日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掛上氣球,渲染出濃濃的節日氣氛,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吹氣球比賽,怎麼樣?
 
生:好!
 
師:一、二組作一隊,三、四組作一隊,你們商量起個名字吧。
 
一、二組:我們叫希望隊。
 
三、四組:我們叫英雄隊。
 
師: 怎麼比呢?
 
生: 兩隊同學都來吹,在規定的時間裡,哪隊吹的氣球多,哪隊就獲勝。
 
師:可老師沒帶那麼多氣球來,怎麼辦?
 
生:每隊選幾個代表吧。
 
師:各選幾人?
 
生:選兩人。
 
師:好,各隊再派兩個人拿好他們吹的氣球,時間為一分鐘。比賽結果:希望隊: 4個 6個。英雄隊: 5個 3個 ,希望隊(歡呼起來):我們贏了。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勝負的?
 
生:比總數,希望隊共有10個,而英雄隊一共只有8個。
 
師:還有別的比較辦法嗎?
 
生:從希望隊的6個裡拿出1個,將4個補齊5個,就正好與英雄隊的5個相等,而希望隊剩下的5個比英雄隊剩下的3個多,所以希望隊贏了。
 
師: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補少的辦法。現在我正式宣佈:希望隊獲得冠軍。(希望隊非常得意,齊說一聲“ye”,英雄隊有些不甘心。)
 
師:看英雄隊的小華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讓他也來參加吹氣球吧。 比賽再次開始。
 
師:算出結果。
 
生:希望隊共有10個,英雄隊共有12個。 師(熱情洋溢地)宣佈:英雄隊獲得冠軍。(英雄隊歡呼起來。)
 
希望隊(_地說):不行,不行,他們隊多一個人,我們隊也要加一個人。
 
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是不公平的,那麼怎樣比較才公平呢?
 
生:我們隊也多加人。
 
師:不增加人,有什麼好辦法嗎?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隊兩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2,把英雄隊3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3,再進行比較。
 
師:為什麼?
 
生:這實際上是求出各隊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能列出算式嗎?
 
生:10÷2=5(個) 12÷3=4(個)
 
師:哪隊贏了?能說出理由嗎?
 
生:希望隊。因為希望隊平均每人有5個氣球,而英雄隊平均每人只有4個氣球,所以說希望隊贏
 
師:英雄隊雖然輸了,但也不要氣餒,你們課後還可以再比。
 
師:希望隊中“5個”氣球是誰吹的?
 
生:誰的也不是,“5個”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這隊中最多的是幾個?最少的又是幾個?5個與它們相比怎麼樣?
 
生:最多的是6個,最少的是4個,5個大於4個,小於6個。
 
師:可見,“5個”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隊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處在這個和最低之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咱們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這個數叫做平均數。學生歸納求平均數的方法,即:總數÷份數=平均數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1)各組同學將自己的年齡填入教師發的表格,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2)請各小組彙報,比較出年齡組和最低年齡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齡。
 
2、情境判斷。
 
(1)江寧一組的平均年齡是10歲,所以江寧一定是10歲。
 
(2)小青的年齡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齡一定小於他們組的平均年齡。
 
(3)張俊一組的平均年齡是9歲,小禹一組的平均年齡是8歲,所以張俊的年齡一定大於小禹。
 
四、聯絡實際,拓展深化。
 
1、嘗試練習。
 
師: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家裡擁有的家用電器的件數,請各組同學記在分發的統計表上,並算出每組家庭平均擁有的家用電器數。
 
師:這是第三組同學家擁有的家用電器情況統計表,請同學們算一下,他們組平均每戶家庭擁有幾件家用電器。
 
師:從第三組中平均每戶家庭擁有的家用電器件數,你想到了什麼?
 
生: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們擁有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耗電量也越來越大,我們要節約用電。
 
師:你們的想法真好,家用電器為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電力資源,節約用電要從我做起。
 
2、靈活求平均數。
 
師:同學們,我想請我們班的歌手——方瑞為大家高歌一曲,你們現場打分,滿分是10分,每一組亮一個分。
 
師:現在有8個分,你們認為哪個分最合適呢?
 
生:要計算平均分。師說明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反映真實水平,有時計算平均分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個分10分和一個最低分7分,列式計算是:(10+10+8+9+8+9)÷4
 
師:方彎池塘平均水深110釐米,咱們班的小飛身高135釐米,不會游泳,如果他去那裡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
 
生:我認為小飛能去游泳,因為小飛身高135釐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釐米。
 
生:我認為小飛不能去游泳,因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釐米,最深處可能大於135釐米,所以小飛去游泳有危險。
 
五、總結評價、自布作業。
 
師: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或遺憾?你準備給自己佈置什麼樣的作業?
 
生:我學會了什麼是平均數,如何求平均數。
 
生:令我遺憾的是:生活中還有許多求平均數的問題,這節課沒有做,課後我要去做一樣。
 
生:我要求出我前幾個單元的數學平
 
生:我要求出我們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反 思:
 
本節課是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一課,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我也受益匪淺,認識到以下幾點:
 
一、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資訊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為此,教師要構建生活課堂,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題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發現,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中“比較兩隊同學吹氣球的水平,計算組內同學的平均年齡,收集並計算組內同學平均每戶擁有的家用電器件數,給唱歌的同學現場打、算分,情境判斷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本節課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吹氣球比賽入手,使他們親身感受到人數不相等時,比氣球總數不公平,在雙方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提出“怎樣比較才公平呢?”使學生產生困惑,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從而掀起學生積極思維的高潮,通過激烈的討論,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進而將平均數的意義不斷引向深入,使學生深刻感悟到當兩隊吹氣球人數相等時,可以比總數或平均數,但當吹氣球人數不等時,只有比較平均數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數的比較功能。情境判斷題,正好激發了學生開展研究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和廣泛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深化了平均數的意義。
 
此外,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了“節約用電”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實現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
 
平均數教學設計2
 
一、 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關小動物壽命的資料,並製作成了下面這張統計表。請同學們看大螢幕。
 
出示動物壽命統計表:
 
小貓老鼠大象烏龜
 
壽命/年6251152   提問: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了什麼?(烏龜的壽命最長,老鼠的壽命最短。)
 
談話:藉助統計,我們常常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板書:統計)
 
【說明:利用動物壽命統計表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材料,複習相關舊知,匯入新課,自然貼切,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三年級第一小組的男、女生在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這兩張統計圖分別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個數。
 
2. 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①提問: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為比較總數預設)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誰來介紹女生沒人套中的個數。
 
②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有什麼方法?
 
和你的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準一些,因為套中的最多的是吳燕。
 
追問:那套中的個數最少是男生還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③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因為參與套圈的人數不相等,比較總數,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麼辦呢?
 
想法三: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哪個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多,哪個隊就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
 
【說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資料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並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並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
 
4. 理解平均數。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統計圖,先在小組裡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數。
 
⑤引入:男生中誰套中得最多?誰套中得最少?根據這個資訊,你有什麼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
 
可以把張明套中的一個移給李小剛,另一個移給陳曉燕。——移多補少
 
反饋時,學生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
 
⑥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引導列式:6 + 9 + 7 + 6 = 28(個)⑦28表示什麼?
 
28 ÷ 4 = 7(個)⑧7表示什麼意思?(圖中的紅色線條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數)
 
⑨你能看出,7比誰套中的個數多?比誰套中的個數少?
 
小結:平均數比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於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⑩提問:根據你的發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麼範圍之內?(在5~9之間)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
 
⑾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請你獨立完成在書上。10+4+7+5+4=30(個)
 
30÷5=6(個)
 
⑿說說為什麼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總數平均分成5份)
 
⒀現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個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個呢?為什麼?
 
仔細觀察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得出結論:平均數代表的是一個整體水平。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⒁在解決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個圈這兩個問題,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數的方法,得出數量關係。(板書:總數÷份數=平均數)
 
⑵平均數比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
 
⑶平均數都是代表了一個整體的水平。
 
不同:總數不同,人數不同,平均數也不同。
 
【說明:多媒體演示與學生的交流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後分,平均數的意義及取值範圍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時,將平均數學習嵌入一個完整的統計活動中,較好地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三、 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下面我們要利用剛才所學的關於統計和平均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請你 判斷下面哪些說法是不合理的。
 
(1)小麗走8步,共走了560釐米,她每步都走70釐米。(70釐米表示小麗平均每步走了70釐米)
 
(2)電梯有8個人,她們體重的和是400千克,平均每個人的體重是50千克。(求平均數的方法)
 
(3)兩班共栽樹120棵,每班不可能超過60棵。(平均每班栽樹60棵,可能一個班栽樹70棵,一個班栽樹50棵)
 
和你同桌討論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①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先數一數每個筆筒裡筆的枝數)
 
②你想怎樣求出“平均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枝”鉛筆?
 
③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列式計算,彙報結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④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②你想怎麼求?
 
獨立解答,彙報結果。
 
⑤說說你第一步求的是什麼?第二步求的什麼?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學校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
 
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身高155釐米,可能嗎?⑥你是怎麼想的?
 
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釐米的隊員嗎?
 
請你判斷,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5. 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⑦仔細觀察統計圖,互相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指名回答第一題,⑧回答這個問題你看的是哪一張統計圖?(答句說完整)
 
第2個問題⑨你是怎麼想的?只要看在哪一天賣出的蘋果和橘子的箱數相等就可以了。
 
⑩請學生讀第2題,你會計算嗎?完成在課堂作業本上。(豎式列在草稿本上)
 
⑾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同桌討論)
 
【說明:練習設計既重視平均數的求法,更重視對平均數意義的深刻理解。通過估計、預測、判斷等一系列數學活動,溝通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強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應用意識。】
 
四、 課堂總結(略)
 
今天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有2種。
 
五、課後拓展
 
小芳,小麗,小華三人在進行口算比賽。小芳說:“我是冠軍,小麗是第三名。我們3人平均一分鐘完成了10道口算,每人完成的數量相差一題。” 你知道她們一分鐘各完成了多少道口算題嗎?
 
平均數教學設計3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本節教學內容源於人教版八年級下冊“20.1.1平均數”第一課時.
 
統計活動的幾個環節中,資料的分析是在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基礎之上進行的,是統計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平均數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資料分析方法,反映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並與中位數、眾數相結合,通過對資料集中趨勢的描述,體現資料向其中心值靠攏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數(尤其是加權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本節著重研究加權平均數,“權”的重要性在於它反映的是資料的相對“重要程度”.儘管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初步瞭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並會計算權數相等情況下的算術平均數,但對加權平均數的意義以及“權”的作用理解仍將非常困難,教學中應儘量列舉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和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例子,在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加深對“權”的理解和體會,滲透平均數和“權”的統計思想,為更好地進行資料的描述與分析,為實現後繼統計知識的學習目標──建立統計觀念、突出統計思想奠定基礎.
 
基於上述分析,確定本節教學重點是:
 
以具體問題為載體,在實際問題情景中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學會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通過本節教與學的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教學中,以具體例項研究為載體,瞭解平均數可以描述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理解“權”反映資料的相對“重要程度”,體會“權”的作用,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權平均數,正確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對加權平均數的學習,經歷運用資料描述資訊,作出推斷的過程,體驗統計與生活的聯絡,形成和發展統計觀念,體會權的統計思想,養成用資料說話的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嚴謹的統計精神,思維的深刻性.通過設計“我來決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側面有側重地對評價物件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考察和評價,培養科學嚴謹的數學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教師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1)就本論本,不能很恰當地列舉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現例項子,以具體的實際問題為載體,創設問題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設計有效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有思維含量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對“權”的意義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過分強調知識的獲得,忽略了統計思想的揭示和統計觀念的建立;(4)對前兩個學段中學生已經具有的相關平均數的知識經驗瞭解不足,致使引入的問題太過簡單或難度要求過高,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2.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1)由於生活經驗不足,同時受認知水平的影響,對抽象的“權”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會有所困難;(2)儘管在第一、第二學段已經學習了統計的簡單知識,但對統計的意義和統計思想的理解尚處在最粗淺的認識層面,加之對“權”理解的困難,所以可能會感到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比較抽象,缺少學習的激情.
 
鑑於上述分析,確定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列舉典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和具有現實意義的生活例子,通過設計有效的、有思維含量的數學問題,啟用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入理解資料的權的意義和作用.
 
四、教學支援條件分析
 
在教學中要實現使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權”的作用,恰當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資料處理功能,以及幾何畫板的動畫和計算功能,通過設計簡單的程式,直觀、形象地展現“權”的意義和作用,感受過程的真實性,增強學生的參與程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設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問題1 以前的學習,使我們對平均數由有了一些瞭解,知道平均數可以作為一組資料的代表,描述資料的“平均水平”,本節課我們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七年級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數和平均成績如下表:
 
(1)談談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實際意義.
 
(2)求這兩個班的平均成績,並和同伴交流你的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