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平均數的教案6篇

我們在制定教案之前,一定要對自己的教學任務進行合理的分析,為了可以讓自己教學的目的明確都是需要進行教案的寫作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平均數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平均數的教案6篇

平均數的教案篇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42、43頁《平均數》

二、教學準備:

直尺、三角板,學生按矮到高的順序坐好。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以往我們把《平均數》這節課當成是一節應用題的課,側重讀題、分析、計算;從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後,列入統計與概率的範疇,重視平均數意義的教學,更注重學生估計意識、猜想意識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學生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統計知識,對於“平均數”這個概念已有所接觸,如測試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實際的數);

2、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是有一定範圍的,培養學生的估計、猜想意識,併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

3、學生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

(2)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等;

4、體現總體與樣本的關係。

鑑於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受夠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為此,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以“情”、“趣”開路。

2、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活動匯入,引出平均數的意義。

1、創設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較。師:今天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2)第二次比較。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於女同學)現在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3)第三次比較。師:看來這麼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於男生)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怎麼比呢?生:......

(4)第四次比較。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的辦法嗎?

2、同桌學生討論。生:求出幾個同學的平均數。

3、現場測量臺上同學的身高。

4、學生嘗試練一練,指名板書。

5、比較結果。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6、小結:看來平均數(板書課題)還真能幫肋我們解決一些問題。

二、延伸拓展,形成統計觀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師指著平均身高:這個身高是你們當中__同學的身高嗎?那它是什麼?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師:現在要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麼辦?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師:是個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有什麼辦法?

生:......

3、選取樣本。師:但是現在在課堂裡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1)學生參考選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選取第一組的學生比較有代表性。

4、估計。

師:你們先估計一下,第一組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會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學生計算。

6、進一步感悟平均數。

師:是__同學的身高嗎?我們可以推測全班的同學身高,全校四年級同學的身高,甚至是更大範圍的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

7、小結方法。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求平均數?

生:先求總數(板書),除以人數,等於平均身高。

三、應用提高,深化統計觀念。

1、舉例。師:其實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能舉個例子嗎?......

2、你覺得有危險嗎?

小朋友說:我身高140釐米,在這裡游泳不會有危險。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每根長10釐米每根長15釐米

(1)猜測。師:如果從第一個袋子裡拿一根(標上序號),第2個袋子裡也拿一根,哪個袋子裡拿出的長一些?

(2)舉例。師:能舉個例子嗎?同桌商量一下。

(3)彙報。

3、變式練習。

(1)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87)÷2=63(萬張)

②(39+87)÷3=42(萬張)

(2)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上午印22萬張,下午印23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22+23)÷2=42(萬張)

②(39+22+23)÷3=28(萬張)

質疑:為什麼兩個數要除以3?三個數相加要除以2呢?

小結:像這樣的天數、人數,我們可以稱為份數。(平均每天的張數、平均身高可以稱為平均數)

4、讀資訊,瞭解最新動態,解決實際問題。

(1)你在這幅圖上了解到哪些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計算前,你先估計一下,第二十五屆到第二十八屆平均每屆獲金牌的塊數?並介紹你是怎麼估計的?

(3)計算--課件驗證。

(4)根據這幅圖的發展趨勢,你能預測一下20__年能獲多少塊?

四、全課總結。

以“比身高”作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主題,通過現場簡單的兩人比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較,使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比較的量在不斷的變化,結果也不斷在變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動中,不斷尋找平衡,尋求合理的比較方法。

通過教師言語的引導,製造在大範圍的情況下,求平均身高這麼一個矛盾,怎麼辦?促使學生經歷尋求“樣本”的過程,致使合理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中,突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體現開放性,變通性,實效性。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發展。

五、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一:

開場白:今天我們進行一場比賽--比身高。板書:男、女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我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師:你們說誰比較高?

生:男同學。

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於女同學)現在誰比較高?

生:還是男同學。(男同學似乎很得意)

師:看來這麼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於男生)

此時學生大笑。

師:你們笑什麼呢?

生:這個男同學這麼矮?

師:你們聽過一句話嗎,濃縮就是--精華。更何況,你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過幾年後,他可能會長得比你們高呢。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生:是男同學。

生:是女同學。

生:一樣高。

師:怎麼比呢?

生:把男同學高的部分“切下來”補到矮的身上,女同學也用這種辦法,再比較。(還沒等這位同學說完,其它同學就大笑,一致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學或女同學的身高加起來,再比較。

另一學生似乎心領神會: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比較,求出相差數,再找第二、第三個男生和女生比,最後比一比相差數的辦法。

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生:女同學或不公平。

生:還得再叫一位男生上來。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辦法了嗎?

同桌討論。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學反思:

1、情境的設定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也即僅僅有益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鄭毓信語)。開課這一情境的創設,並不僅僅是為了引出平均數這一概念。從第一次、第二次簡單的進行比較,學生一看就明白,當出現三人比較時,學生開始犯難了,有的學生覺得男生高,有的覺得女生高,有的認為一樣高等,出現意見不一,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切”的辦法(當然這種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學生對移多補少的形象化解釋)、求和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為求平均數打下鋪墊)、還有的學生受到“移多補少”方法的影響,想出了求相差數的方法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通過第四次身高的比較,出現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平均數,從而學生自發解決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2、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觀察、比較中迎接挑戰,這樣一個活動,在平時課堂中可以信手拈來的一個情境,在學生的爭論中完成數學化的過程,並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這種以情、趣開路的情境中,學生學得主動。

平均數的教案篇2

學習內容:

練習十一13題,教材42頁例1

學習目標:

1、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知道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

3、會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學習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學習難點:

正確計算平均數

學習準備:

課件,小黑板,統計表

學習流程:

一、匯入

拿8枝鉛筆,指4名同學,要平均分怎樣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樣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數

二、學習交流

1、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泉水瓶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資訊?

(2)他們四人怎樣分才能一樣多?

(3)平均分後是多少個?

2、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1)指名展示

(2)這種方法叫什麼?

點撥:移多補少

3、要求平均數,還可以怎樣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出什麼?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麼辦?

524=

4、歸納

要求平均數,可以先求出( )數,再平均分幾份

5、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6、算出各小組的平均體重,說說你們是怎麼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說清求平均數的方法和過程

四、達標測評

1、練習十一第2題

(1)什麼是最高溫度?什麼是最低溫度

(2)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3)填寫統計表:本週溫度記錄

(4)計算出一週平均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

(5)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2、測量小組跳遠成績,求平均數

五、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麼收穫?

平均數的教案篇3

高淳縣漆橋中心國小  諸梅美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92-9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平均數的意義、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引入問題

1、前不久,我們漆橋中心國小三年級同學舉行了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老師統計了男、女生套中的個數,並製成了統計表。

2、男生套圈成績統計表

姓名 李小鋼 張明 王宇 陳曉傑

個數 4 8 9 6

女生套圈成績統計表

姓名 吳燕 劉曉娟 史敏敏 孫雲

個數 8 6 4 5

師問:男生幾人參加了比賽?女生幾人參加了比賽?你覺得怎樣才能比出誰贏了呢?學生觀察表後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個?  4+8+9+6=27(個)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個?  8+6+4+5=23(個)

結果是男生勝了。

3、師:哎呀!男生贏了,女生輸了。為了增強實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參加比賽,和實力強大的男生進行了第二次的比賽。老師統計了第二次的比賽情況製成了統計圖,我們看男、女生分別套了多少個?(板書:6、9、7、6)(10、4、7、5、4)

請你算一算這一次男、女生的總成績分別是多少?

6+9+7+6=28(個)    10+4+7+5+4=30(個)

這次比較總數,結果是女生獲勝!

4、對這樣的比法,你有什麼想法?為什麼?(人數不一樣,不公平)為什麼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賽我們不是比較總數嗎?

5、看來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比總數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那麼怎樣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別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圈呢?先想,想好後同桌交流。

想出幾種方法?(必要時可以寫寫)

6+9+7+6=28(個)  28÷4=7(個)   7就是6、9、7、6這組的平均數。  板書:7

先求的是什麼?再求的是什麼?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什麼方法?在圖上移(移多補少)板書

那麼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

學生計算後彙報,師板書:10+4+7+5+4=30(個) 30÷5=6(個)

6就是10、4、7、5、4這組數的什麼數?(平均數)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幾個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時為什麼除以4?

5、現在你知道男生勝了還是女生勝了嗎?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比女生多,表示每個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嗎?你能舉舉例嗎?

這個平均數和平均分不一樣,平均數比較好的表現了這一隊套圈的整體水平,並不表示每一個人真的套了7個。

6、(1)我們算了2組數的平均數了,現在同學們來觀察平均數和原來一組數,你發現了什麼?先觀察平均數7和原來每個男生套中的個數,你發現了什麼?

a、每個男生套中的個數有比平均數多的,有比平均數少的,還有一樣的三種情況。

b、平均數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

(2)小結:平均數的大小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一組數的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表示的是這組數的平均水平,並不一定這一組數都等於平均數,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小,還有些數和平均數一樣。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今天的數學課上,我發現了有3位同學聽的特別認真,老師講課他們聽得很認真,同學發言他們也聽得很認真。(三人上臺領獎品,老師分別獎勵他們1支、3支、5支鉛筆)

師:請上臺的三個小朋友數一數,手裡有幾隻鉛筆,然後大聲的告訴大家。你們說老師這樣獎勵公平嗎?怎樣才公平嗎?那麼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們移一移。

師: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樣移?同桌的先說,再移,臺上的3個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學生移好後,說說移的過程。

師:你還有什麼方法求出來嗎?

學生計算,指名說出算式,師板書。

我們知道了平均數的特點。誰來說一說,求平均數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歡用哪種方法?

2、估一估。為了佈置教室,小麗買來一些絲帶,幫小麗估一估這三條絲帶平均長度是多少?

同學們先估一估,平均長度在(   )㎝和(   )㎝之間,為什麼?平均數在大數和小數之間。

再算一算,寫在自備本上。

你是怎麼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嗎?為什麼這個題目你不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數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補少簡單;數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數是分析資料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橋中心國小的老師平均年齡是38歲,那麼諸老師一定是38歲。

(2)漆橋中心國小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馬倩同學不可能捐4元。

5、說一說

(1)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身高155釐米,可能嗎?

(2)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釐米的隊員嗎?

平均身高是怎麼算出來,把籃球隊員一共的身高除以籃球隊員的人數。

6、想一想:出示游泳圖,平均水深110釐米,小明身高145釐米,下去游泳有危險嗎?

7、選一選

這是小紅一家3口去年每季度用水情況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噸數 20 16 31 17

小紅一家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別急,不需要計算,老師在這裡給了3個不同的算式,每個同學獨立思考。

①(16+20+31+17)÷4    表示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噸?

②(16+20+31+17)÷12   表示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

③(16+20+31+17)÷3    表示平均每人用水多少噸?

如果再除以365呢?又表示什麼呢?

在課前我算了一下,小紅一家去年平均每人每天大約用水80千克,你想說什麼?(最好每天少用一點水,珍惜每一點水,節約用水,從我自己做起吧。)西部地區缺水的圖片。

四、全課總結,課後延展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你知道嗎?

在演唱比賽中,每個評委都要為選手打分。計算選手的平均得分時,往往先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每個評委的欣賞角度不同,每人給同一位選手打出的分數也就不同,這是正常的。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可以使最後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選手的實際水平。

三(3)班在學校舉辦的唱歌比賽中六位評委的評分如下:7、8、10、9、7、8、6(滿分10分),如果按剛才的規則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那麼三(3)班的最後得分是多少?

平均數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資訊社會“數字”社會裡,常常需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根據大量紛繁雜蕪的資料做出一個合理的決策,而統計正是通過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為人們更好地制定決策提供依據及建議,數學教案-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第二課時)]。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是描述一組資料的集中趨勢的3個統計特徵量,是幫助學生學會用資料說話的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是繼平均數學習之後的後續內容,既是對前

面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又是聯絡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課時安排和說明

參照新教材教師用書建議:“10.2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一節準備安排三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承上啟下地回顧探索平均數的一些性質及簡單應用。第二課時探索得到眾數和中位數的概念,並會正確計算眾數和中位數,瞭解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的各自適用範圍。 第三課時是練習實踐課,目的是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及會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用計算機計算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本次說課內容為第二課時。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眾數和中位數兩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兩概念的簡單運用。

教學難點:利用收集的資料整理分析,對剛接觸統計不久的學生來說,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尚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因此,對統計資料從多角度進行全面分析,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統計觀念(即資料感)是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認知分析:學生已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及會計算平均數,這兩者形成了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能力分析: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歸納、猜想能力,但在數學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方面尚需進一步培養。

情感分析: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識方面,發展不夠均衡,有待加強;少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強,尚需通過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來加以帶動。

基於以上分析,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與互相協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研究,並最終學會學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理解眾數和中位數的含義,會正確計算眾數和中位數。

能力目標:進一步發展學生類比、歸納、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讓學生接觸並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各種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和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四、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採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發觀法:即課堂上,教師或學生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或教師)之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現概念的產生過程,思想方法的概括過程從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具體說本節課由五個基本環節組成: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交流,探索問題--理性概括,構建新知――實踐應用,鼓勵創新――歸納小結,反思提高。

五、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 創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演示)

某小廠欲招工人一名,小張應徵而來,經理告訴他:“我們這裡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水平是每週300元,國中數學教案《數學教案-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第二課時)]》。”小張工作幾天後,找到經理說:“你騙我,多數工人的工資水平沒有超過每週200元,”這時,工會主席過來說:“小張,經理說得沒錯,其實我們廠有一半人達到或超過中等工資水平即每週250元,不止每週200元的!不信,看看這張工資表。”看後,小張感慨:“難道是我錯了?”

(2) 問題: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平均數真能客觀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嗎?

基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問題情境,更誘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究竟什麼資料能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

2、 合作交流,探索問題

在匯出以上問題後,分三人小組開小型辯論會(三人分別充當經理、小張、工會主席三個角色展開辯論)。各小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實工資水平的資料全班交流。

學生會用人數最多的工種的工資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資250元來回答,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眾數和中位數。

通過學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角色,認識到研究資料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構建新知

(!)啟發建構

在上述資料中象“200”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做這組資料的眾數,象“250” 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做這組資料的中位數,它們與其它幾個數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們嗎?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為加深印象,教師可適時補充說明:“眾數”中“眾”即多,也就是某個資料在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而“中位數”中“中位”是指位置居於中間,即某個資料在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資料中,位置處於最中間。形象語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構建。

(2)完善建構

練習:

① 在一次英語考試中,11名同學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請指出這次英語考試中,11名同學得分的中位數和眾數。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產同一零件,生產的件數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說出這一天10名工人所生產零件數的眾數和中位數嗎?

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回答。

結合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對練習追問:a、能說出1 2 3 4 5 6 的眾數嗎?b、如何求一組資料的中位數?c、在一組資料中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會都是同一個數嗎?d、實話實說,對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知道多少?談談它們的區別和共同特點、

歸納探索結果:

眾數、中位數都是用來描述一組資料的集中趨勢。眾數是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資料;一組資料中的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中位數是指:將一組資料按大小依次排列,處在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據(或最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一組資料中的中位數是惟一的。

這一環節,由淺入深設定問題鏈,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目的是突出本節重點;通過追問層層引導,又把學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發展區,啟發學生運用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方法探究問題,揭示概念的實質,不斷完善新的知識結構。同時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現的快樂,繼而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內驅力。

4、實踐應用,鼓勵創新

請你當廠長

某鞋廠生產銷售了一批女鞋30雙,其中各種尺碼的銷售量如下表所示:

平均數的教案篇5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徵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於數學思想,後者屬於數學方法。對於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麼”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麼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徵,並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願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說一說後,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製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製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製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蒐集、選擇教學資訊。學生完成後作簡單交流。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麼得來的?

預設生(1)通過計算(7+5+9)÷3=7

(2)通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胡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7畫,這又表示什麼?

預設生(1)表示胡必泛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係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7叫做胡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蒐集有價值的資訊。)

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蒐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麼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組織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瞭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後組織交流。

師:比完後你有什麼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麼比呢?

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國小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資料是怎麼得來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處?

(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全班彙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三)嘗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釐米、142釐米、139釐米、141釐米、140釐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釐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並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麼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

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麼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後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後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後小組內交流。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彙報後,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說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平均數的教案篇6

教學目的:

⒈、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⒊、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麼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麼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於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遊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佈“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於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佈:“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於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這一次我宣佈: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麼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可愛的孩子一句“勻乎勻乎”,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並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麼?你怎麼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麼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著。

終於,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麼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裡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例項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於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佈置什麼樣的作業?”

標籤:教案 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