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陋室銘》教學反思8篇 "《陋室銘》:探究教學與人生的真諦"

《陋室銘》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一篇散文,其文筆簡練、內容深刻。該文章不僅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一篇具有現實意義的教育文章。在教學實踐中,對於學生成長、品德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作用。本文將對《陋室銘》進行教學反思。

《陋室銘》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通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學習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

4、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字。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在設計問題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七個問題,重點是:作者從哪三個方面描寫了陋室的特點?作者的陋室是否簡陋?找出文中可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並作分析。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後對於句子的鑑賞,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鑑賞,學生卻無從下口,這個問題相應也出現在第二個問題的分析上。課後我在尋找問題時發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也就是說在口頭的問題上指向不明導致學生有了誤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總之,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後面研讀文章時進行的不是很順利。

《陋室銘》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陋室銘》是唐代劉禹錫所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一、想出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二、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

1、講完背景故事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於是進行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產生閱讀的慾望。

2、學生自由讀,這是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字。

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著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

三、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書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對於重、難點教師適當點撥、強調。

但可惜的是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少了。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活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感到遺憾。

第3篇

沒有反思,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就沒有飛躍。反思是思想者的靈魂,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既可以及時彌補教學中的“遺憾”和修正“失誤”,又可以為今後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有利於優化下一輪的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專業水平。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滿堂灌,氣氛枯燥,學生沉悶,而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給老師留出了很大的創造空間,使我們能擺脫傳統教學中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課堂充滿活力。

在《陋室銘》一課的教學中,因為是文言文,我總擔心學生不理解,學不來,因此整節課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一堂課下來往往成效不大。課後我作了反思: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包辦太多,缺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養,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我還忽略了本課的一個重點: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在誦讀文章中體會文章的意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讓學生的讀中體會,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

一讀:讀順課文。(1)先聽錄音朗讀。(2)學生自由讀一遍。(3)齊讀。(4)學生讀後,說一說,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二讀:讀通。(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後分小組,利用課文後的註釋,工具書,討論文中字詞句的意思,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2)學生質疑,將在討論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3)學生動手做一做,檢查字詞句的理解是否過關。

三讀:讓學生女生讀,男生讀,個別讀,讀出文章中音韻和諧之美與整齊勻稱之美。

四讀:讀出文章的意境之美,體會文章的情感。讓學生個別讀,同桌讀,小組讀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相信能讓學生逐步達成有感情地讀,熟讀讀誦,從而體會文章的意境之美。

3、把仿寫課文作為課外拓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進行創作。

結果在第二個班上這課的時候,一改前一個班的沉悶,學生動起來了,活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效果明顯比前一節課要好。

第4篇

這篇短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1、在瞭解寫作背景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讓學生聽配樂朗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產生閱讀的慾望。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字。3、代表朗讀,學生邊聽邊思,品味每一句話的意思,給文章劃分層次,側重整體把握。4、學生精心朗讀,劃出文中的有關語句,品析這些語句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的,感悟作者的高尚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幾輪朗讀之後,學生理解比較到位,已能當堂背誦。

二.新穎的'匯入方式,吸引學生走近文字。

?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瞭解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匯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著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感受文章的魅力。整體把握中,我讓學生給文章劃分層次、概括層意,感受文章的結構美;合作探究中,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陋室不陋的語句,體驗作者的情懷,感受文章的思想美;精讀品析中,我讓學生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出你喜歡的理由,感受語言美。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文字,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學生主動質疑,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文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師生在平等對話中解決問題。

但可惜的是由於課堂安排前面有點鬆,後面時間有點緊,未能將劉禹錫其它的詩文呈現出來,讓學生比較全面的瞭解劉禹錫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樂觀向上的情懷,讓學生懂得人應該怎樣面對挫折。

第5篇

?陋室銘》是唐代劉禹錫所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本課的教學過程大致如下。

課前演講沒把時間把握好,耽擱了一兩分鐘。用《古文觀止》匯入,本可新穎,可惜不知是聽課的緊張氣氛是影響了學生還是我,講的不傳神,學生聽得很麻木。板書課題,讓兩個劉家女孩回答問題。劉豔上黑板寫了劉禹錫,而劉紫楚回答其人其事,實在沒想到她沒多預習,有點答非所問,頓時打亂我的佈局,差點沒hld住。力挽狂瀾之餘竟忘記了有關“銘”的'講解。接下來課文的多種朗讀還算順利。課文字詞翻譯講解匆忙了一點,只對“上”“入”“勞”“白丁”“何陋之有”稍作分析,可惜遺忘了“之”字在倒裝句中的重要,本可水到渠成的事情疏忽了,實在可惜。對課文講解有點凌亂隨意。以劉禹錫三搬住宅終住陋室的故事引入,以劉禹錫想對欺壓他的上級說什麼引出主旨句,圍繞主旨句如何成功的表達自己的思想。一,山水的比興;二。陋室景友生活;三。古人類比,成功反擊欺壓他的人。讓對手無可奈何七竅生煙,讓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劉禹錫你真是的人呀,由學生補充詞語,概括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最後點到託物言志,這也是本課重點之一,小練筆以一位名人拿著某件能託物言志的事物來拜訪劉禹錫為題,可惜難度偏大,不能覆蓋全部。但劉豔,賀孝江,覃梅,譚小強,回答還是很好。

三、隨意性太強,語言缺少嚴謹。有利有弊,以後需注意。

六,學生“出奇”,師生方能“制勝”。課堂的出彩常常在學生的奇思妙想。

經過同事們熱心地指導之後。我決定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多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口水話要少。雖然其他老師讚美之詞較多,這既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在進步的同時,一定要看到潛藏的危機。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6篇

這節課上,我覺得學生們是最可愛的。他們因為真實而可愛、因為思考而可愛、更因為富有激情而可愛。是的,他們批判的激情最為動人!

上課中,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能把《陋室銘》這一名文的韻美、景美、情美融於心懷。尤其是在學習的最後一個環節中,他們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及生活情趣談看法的時候,我更是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和可愛在於他們的激情四溢,也真切地感到他們在文字中讀出了自己的見解。

分析了劉禹錫之所以絲毫不謙虛地聲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在於他覺得自己所居之“陋室”“景雅、人雅、事雅”,有學生感悟出劉禹錫雖然身居陋室,但卻樂在其中的情懷,看出他是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人;而也有學生從文字中讀出不同的聲音,對劉禹錫之“德馨”的內容、“德”的性質極其“馨”的程度進行了一番別樣的剖析和批判。在爭辯討論中,最後課堂上形成了一股刻意批判劉禹錫的思維定向。雖然挑刺,但也精彩。

如對於“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一繪景句,其判斷是:作者在自我陶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給人的感覺是苔蘚爬滿臺階,雜草叢生,那裡該是地勢低而潮溼的,有“城春草木深”之感,而室主人還悠然怡然,不肯動手掃除,這就脫不了生活疏懶、厭惡勞動的干係。與“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生活情趣相比,這位陋室主人要遜色得多!

又如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一寫人句的談論:這寫出作者只歡迎“鴻儒”,不喜歡“白丁”。而事實上,並不是只有與“鴻儒”“談笑”才能求得知識的,“白丁”的耕種技術、生產經驗、社會閱歷、帶有生活氣息的幽默笑話之類,也是寶貴的知識。勞動人民同樣值得接近與學習。來此陋室“談笑”的“鴻儒”只能說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鴻儒”,不見得有名有實,也不見得能為大眾所承認。由此看來,作者難免有攀附所謂的“名流”以抬高自己身價之嫌。將“鴻儒”與不能來此室的“白丁”對舉,只能表明作者的結交面太狹窄,只能顯示出他性情的孤傲與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隔閡。

再如對“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一敘事句的剖析:陋室主人的生活確實是單調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閉門彈琴,自娛自樂,此外便是翻讀佛經。在他看來,“絲竹”是“亂耳”的,“案牘”是“勞形”的,非但無樂趣,純然是苦不堪言,無法忍受。推究起來,這隻能說是作者無遠大抱負、無進取鬥志的表現。既不願意又不能夠廣泛地參與社會、改造現實,就只會逃避現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

批判者從的繪景、寫人、敘事中,認識到的陋室主人是厭惡勞動,鄙視勞動人民,有一種遠離現實的清高與孤芳自賞,過著孤寂的疏懶生活。是不配與 諸葛亮、揚子云相提並論的`。因為單說諸葛亮,鄉里老少都能傳唱他教的歌謠,都熟悉他的行蹤,瞭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輔佐劉皇叔之時,鄉里百姓都依依送別。這是諸葛亮與鄉里百姓朝夕相處,感情融洽的結果。諸葛亮輔佐劉皇叔興復漢室之偉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劉禹錫的自比前賢卻是自不量力。

這一節課上,學生激情四溢的犀利批判,有理有據,讓我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迸發的思想火花,使我感覺到了學生在課堂上最可愛的一面。

雖然,劉禹錫在文學史上的光環無庸質疑,值得學習,但是語文課上能讓學生結合文字,以發展的眼光,辨證地看待和評價他,這無疑也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可以說是一種富有激情的學習方式。畢竟,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重要前提。而學會創造才是現代學習的根本。

第7篇

在本節課中,學生學習的較為活潑主動,基本上完成了學習的預期目標,對“銘”這種文體的特點有所瞭解,特別是對韻腳和韻的學習,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點,在思想意識裡面還沒有形成清醒的認識,在課堂上如果能夠聯絡學生已有的詩歌知識基礎,那麼對學生來說就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為學生深入理解該知識點奠定基礎。

其次,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當中,感覺自己給學生朗誦的時間不太充分,使學生未能在朗讀背誦中深入體會銘文的韻律和內容的把握,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一定會迴歸課堂,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到語文的文質兼美,增強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第3,在學習本文寫作手法託物言志的時候,感覺有點匆忙,學生思考和咀嚼的時間較短,應該給學生更多展示的空間和舞臺。

最後,唯一感到較為欣慰的是學生在做後面的.習題時,理解比較到位,今後會繼續加強考點知識的學習。

總之,本節課的講授,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在一定角度上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課堂容量,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在今後的工作中希望自己能進一步熟練多媒體,給自己的課堂教學注入更多的生命活力。

第8篇

?陋室銘》是我國古代銘文藝術魅力的縮影,《陋室銘》的教學,應該承載起傳承經典的責任。基於這種思考,我設計了“初識陋室”、“走進陋室”、“感受陋室”、“裝扮陋室”這樣四個課堂環節,言與文交融、讀與悟結合,圍繞文字,讓孩子們讀進去,字斟句酌,把古今言殊的障礙打通,引領學生體驗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體會作者的思想內涵和經久不衰的文化精神,而感受劉禹錫安貧樂道的志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也正是這篇文章主要的教學價值所在。與此同時,我以“文”為載體,適時穿插講解“瞭解寫作背景、掌握文言文誦讀和翻譯的方法、關注文言現象、注重讀背積累”這五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盡力避免剛才談到的'兩種文言文教學的錯誤傾向,在完成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陋室銘》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同時,幫助學生熟知一些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課堂教學,永遠是充滿遺憾的藝術。學習文言文是中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瞭解傳統文化的視窗。做好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任重而路遠。回首來路,徜徉其間,需要自己學習、探索、完善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我所痴迷的語文、我所熱愛的學生和課堂,都是那樣生動地融入我的生命,與我一起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