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7篇

在編寫教案時,教師會綜合考慮學科要求、學生年齡和教學目標,以確保教案的適切性,教案可以根據學校或教育機構的要求進行調整和修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7篇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a層:藉助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b層: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c層:理解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2、誦讀要求

a層: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b層: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層:背誦課文

二、教學設想:

1、學習文質兼美的古文,不宜瑣碎地串講字詞,以破壞其美感。可通過聽說讀等多種方式,利用實物投影錄音機電腦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促進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及深入學習。

2、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要求學生對照註解讀通課文內容,並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畫一幅畫。

3、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我國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歡借物來抒情言志,例如,他們借梅花來表現自己純潔堅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來寫出自己堅守節操,借蓮來表現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樣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法。請大家翻開書p176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

1、問題設計:

⑴、從課題可看出作者寫的物件是什麼?(陋室。)

⑵、“銘”是什麼?(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通常都是用韻的。)

2、過渡語:我國古代的詩文有很多都是用韻的,這些文章往往讀起來琅琅上口,極具音樂美,讓我們齊聲朗讀,共同感受。

3、全班朗讀課文。

教師點評並過渡:若要讀出其中的情味,還要靠我們深入學習,請大家看我們的學習任務。

4、[電腦螢幕:教學目標]

(三)整體把握課文,檢查a層目標的達成情況

1、問題設計:

⑴、在這篇文章裡作者主要寫的是什麼?(陋室。)

⑵、什麼是陋室呢?(室名,簡陋的房子。)

⑶、是誰給它起的名字?(劉禹錫。)

⑷、他是何許人也?(唐朝的詩人哲學家。)

⑸、古代文人總喜歡給自己的房子起一些優雅的名字,如“瀟湘館”“含芳閣”等,那作者為什麼要給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難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簡陋嗎?請大家閱讀課文,將與陋室有關的內容用括號括起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如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讓學生朗讀描寫陋室的句子。

3、過渡語:剛才我們朗讀了劉禹錫先生描寫他的陋室的語句,我想,每個同學的頭腦裡都會浮現出了不同的畫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給大家描繪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繪時可用上這樣的句式

4、[板書:陋室的很,你看。]

5、過渡語:陋室是什麼樣的呢?我想經過這些同學的一番描繪,大家頭腦裡的畫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覺得介紹陋室單靠嘴巴來說不夠形象也不夠生動,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該多好啊。幸好我們的同學已經在課前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畫下來了,讓我們來欣賞欣賞。

(四)深入品味課文,達到b層目標

1、[投影:五幅學生的繪畫作品]

2、分層要求:a層: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陋室銘》教案四》,來自網!

觀察並指出畫面上的內容

b層:描繪畫面內容並指出其繪畫所依據的課文上的語句。

c層:指出畫面中較有創意的地方,點評繪畫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針對每一幅畫,教師可提供思考的問題:

⑴、請仔細觀察,畫面上的東西哪些是課文裡提到的,哪些是通過想象加上去的?

⑵、畫中桌上放的是什麼?架上擺的是什麼?是公府文案嗎?

⑶、這幅畫的主色調是什麼?它給人一種什麼感覺?作者為什麼不把陋室畫在繁華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裡?

⑷、這畫比較有創意的地方在哪裡?畫上的人是劉禹錫本人還是他的農民朋友?

⑸、畫裡的人都挺高興的,他們的身份是什麼?在幹什麼?

4、小結並過渡:通過作者的描繪和大家的圖畫,我們可清晰地看到這麼一幅畫面:青苔使陋室的臺階生綠,碧綠的草由於光的映照透過陋室的簾籠使屋內呈現青色,這真使人悅目;室主人或邀客談笑,或窗下撫琴,或展卷讀經,可以樂而忘憂,舒胸吐臆,尋求那超凡脫世的真諦,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悅目的美景,又有許多可以暢懷的知音與爽心的雅事,這真讓人喜愛呀。

如果你是劉禹錫先生,你將以怎樣的口吻來向別人介紹你的陋室呢?(懷得意喜愛之情)請大家聽錄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錄音:陋室銘]

6、讓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總結提高,達到c層目標

1、問題設計:

⑴、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了陋室?(環境人物室中事)

⑵、從作者的描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裡,他的房子是“陋”還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來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這樣的房子在達官貴人的眼裡是“陋”還是“不陋”?(當然“陋”。)

⑸、作者居於陋室卻不嫌其陋,居於陋室卻不失其雅緻的生活並能充滿感情地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之人。)

⑹、課文開頭的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它們與陋室有什麼關係?(用有仙之山和有龍之水與陋室類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是什麼意思?它們與陋室有什麼關係?作者這麼寫有什麼作用?(用諸葛廬和子云亭與陋室類比,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在更高境界上頌揚了“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不陋。)

2、總結:作者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居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我們平時寫作時也可以通過對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繪,形容其特徵,表達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顧所學,背誦課文

1、[電腦螢幕:課文板書]

2、讓各層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學習要點。

3、指導學生依照板書的提示背誦課文。

4、先齊背,後抽背。

(七)佈置作業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積累鞏固古文言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設計理念: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傾向,結合個人的認知體驗闡發閱讀體悟,汲取精神營養。

知識與技能:

一、讀懂課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結構,深入瞭解文章內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發表自己的感悟

五、瞭解“銘”的特點和託物言志的特點,以及瞭解“興”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一、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瞭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三、師生互動,深入分析

四、探究討論,拓展延伸,聯絡生活,發表意見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學習並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考試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裡雲:混張文憑。”

看得出大家很開心,不光是因為這位同學讀得好,也因為它的內容確實引人發笑,這首“考試銘”只是一種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詩的?(生答)雖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沒有什麼價值。只有劉禹錫,有真情實感,才寫出流傳於世的佳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那篇傳誦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絕唱——《陋室銘》。

二、聽錄音

現在請大家先聽錄音,在聽錄音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錄音裡的停頓、字音。好了,來聽!

聽完錄音,大家肯定對題目有些不解。“陋室”當然就不用說了,那“銘”呢?誰來說說什麼是“銘”。(生述)

對,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三、錄音朗讀非常優美,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那我們也試著來讀一下課文。(生齊讀)

四、個別讀

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讀,在他讀的時候,大家仔細聽。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頓、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畫出來。

(讀完之後)評價賞識:他讀得字音都很標準,就是停頓出了錯。大家知道是哪處麼?同學們來指出,總體來說,他讀得很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五、討論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我相信大家一定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請大家暢所欲言,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巡視)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我,一會我再考察大家討論的結果。

在大家的合作過程中,老師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現在讓我們共同瞭解並掌握它們。

第一、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擾亂,勞,使……勞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釋下這句。注意絲竹,這裡代指音樂。

第二、古今異義

無案牘之勞形形,身,今常用為:樣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為:芳香。

談笑有鴻儒鴻,大,淵博。今指鴻雁,書信。

無絲竹之亂耳絲竹,指管絃樂,這裡指聲音。今指絲綢和竹子。

第三、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五、韻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這篇課文已經明朗化了,為了更深入得了解課文,讓我們充滿感情的再讀一次課文。

同學們讀的是越來越好了,那麼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發現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麼規律嗎?

有些字很押韻。能具體找出是哪些字嗎?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稍微細心一點的學生應該還注意到,這些字都在第幾句的後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說都在偶句的韻腳上押韻,這也是前面我們所講到的“銘”這種文體的特徵,一般都是要用韻的。

六、分析課文

我們再來細細分析下課文,我問大家一些問題。

大家說說,這篇銘文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呢?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呢?

那大家可以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表達作者寫作目的的語言麼?是怎麼樣引出德馨的呢?前兩句是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又從哪些方面體現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經從那三方面說明了陋室不陋,又為什麼寫“南陽……,西蜀……”?有什麼作用?

最後一句孔子的話是什麼意思?會不會重複?與早自習預習過的作者情況相結合考慮。

板書(多媒體顯示)

七、小結

作者先用比興、對偶,引出“陋室不陋”,又從自然環境的優美,往來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襯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諸葛廬”“子云亭”做類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

八、拓展

那麼,大家是否同意作者這種獨善其身、安貧樂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見,如果你是劉禹錫,你在當時被排擠的情況下會怎麼做?

九、總結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不同,處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態度。

十、作業

討論題寫在日記本上。

板書設計:

臺痕上……環境之雅

山仙

水龍德馨談笑有……交往之雅南陽、西??

(起興、比喻、對偶)(類比)

可以調……情趣之雅、安貧樂道、不慕榮利

(託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後相呼應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篇3

目標

1、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讀罷此文,我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3、認識“銘”這種文體,學習託物言志的表現方法。

情感

目標

瞭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習本文重點,讀完本文後,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用具

教學程式

備註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語

我們現在生活在城市中,極目遠眺,所見皆是高樓大廈,我們也是所居者之一,如果這時給你一間茅草屋我想恐怕沒有哪個同學願意去居住,可是我們唐朝偉大的文學家劉禹錫卻不僅住著陋室,還提出“陋室不陋”的觀點,為何呢?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二、教學過程:

(一)介紹相關背景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唐順宗時,熱心幫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郎州司馬,後又任連州、郎州、何州等州刺史。在何州有一陋室,此篇《陋室銘》便就此所作。

(二)在學習《馬說》時我們瞭解了“說”這種文體,今天我們再來認識認識“銘”這種文體。“銘”就是記載,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後來便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體。常常在金屬器物或碑石上刻寫文字,用來記敘生平、事業、功德,表示紀念,或是記物寓意,表示勉勵或警戒之意。

(三)析文

1、師: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麼?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這句話先說由“山”、“水”,然後引出“德馨”的。

2。師: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

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3。師:(課外拓展)老師這裡有一句話,看看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什麼地方?

(投影)透過窗戶看天空,透過天空歷史,透過歷史看人生。

生:這句話的語意重點在“人生”,它是通過“窗戶”、“天空”“歷史”而引出的。

4。師:陋室陋嗎?

生:不陋。

5。師:那麼,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生髮言)

6。師:大家的發言非常踴躍。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

(引導學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氣韻)下面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環境。(創設情境)那青苔是怎樣應了作者的心意,一點一點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駁的石階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們聚集在一起,繞過窗簾飄入室內的?(生髮言)

師:同學的發言很精彩。請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內有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他們在談些什麼,這些人在一起,又會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讓學生分別把自己想像成劉禹錫、王叔文、柳宗元等。)(生髮言)

師: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面啊!哪裡還有什麼為那昏庸皇帝當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勞形”與痛苦!

師:再看室內的陳設,文章重點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產生怎樣的聯想?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生髮言)

3、討論今天我們讀了這篇文章,從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

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裡說,混帳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言的?

生: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透徹。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生髮言)

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家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生髮言)

師:(小結)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進入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裡,並把這種精神帶入我們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讀它。

同學們,一年以後,你還會再讀《陋室銘》嗎?十年以後呢?若干年以後呢?

師:(引導)美文,是要我們的一生去解讀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它進行長期的孜孜不倦的研習,每當我們精進了一步,我們的學識、做人的涵養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為精神的影響是可以超越時空的。

(四)總結:

這篇銘文通過讚揚陋室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作業:背誦課文,課後練習二。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環境(優美)

主人情趣(優雅)雅緻澹泊、豁

教學後記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愛蓮說》託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學習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

2、體會《陋室銘》藉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瞭解銘文的特點。理解作品中表達的一種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學習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多義詞。

教學要求

1、從生長環境方面,體態香氣方面,風度方面分析蓮花有什麼值得喜愛的,理解《愛蓮說》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批判,領悟作者對高潔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點詞句輸通文意。

教學重點

1、體會《愛蓮說》託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

2、體會《陋室銘》藉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瞭解銘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愛蓮說》的主題是什麼?

通過對蓮花的愛慕和讚頌,表現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嚮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時,通過對牡丹的厭惡和鄙棄,表現出對趨附權貴,苟隨時俗及其風尚的不滿,文章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理想和美學情趣。

2、《愛蓮說》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色:其一,運用了疊式襯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襯托蓮,而作用各別,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題。其二,運用了擬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於所寫事物的相似特點中,把人的趨勢,倨傲、清高等特徵,以牡丹的濃豔、菊花的傲霜、蓮花的清逸等特點表現出來,寫物喻人,生動貼切,含義深刻。

(1)借花喻人,託物言志。

以"予獨愛蓮"四字,引出一段蓮的頌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蓮的風貌和氣質:處汙穢之境,葆純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蓮莖貫通正直,表裡如一,卓然自立。"香遠益清",寫蓮清香遠溢,芳氣襲人;"亭亭淨植,可遠觀不可褻玩",寫蓮的形態端莊大方,凜然可敬。

作者表面寫蓮,其實意在蓮外。顯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蓮自況,以蓮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節操。縱觀全文,似句句寫花,而意不在花;通篇無人,卻字字寫人。文中寫了蓮的七種可貴的品質,一一都有明顯的比喻意義: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惡劣汙濁的環境中不受影響,潔白無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漣而不妖"(在優越的環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懷豁達);第四,"不蔓不枝"(行為正直);第五,"香遠益清"(美德遠播);第六,"亭亭淨植"(潔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氣節高尚,英姿威儀)。

(2)運用映襯,烘雲托月。

?愛蓮說》主要寫蓮,但用菊和牡丹來作映襯。

首先,要明確作者所寫的三種花都有明顯的比喻意義。把菊花比作"花之隱逸者",是說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豔,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汙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貴者",是說牡丹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把蓮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說蓮花高潔清逸,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德聲遠播的君子。

明確了比喻義,再看看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度。對蓮的褒揚顯而易見,是全文的重心,而對菊和牡丹又是什麼態度呢?嘆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愛菊的隱逸者陶潛,因蔑視世俗,厭惡官場而返歸田園、寄情山水。應該說,陶潛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為之嘆惋的是:陶潛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超然物外,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君子"則不同,他們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汙濁塵世卻能永葆高潔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隱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遜一籌了。至於牡丹,李唐之世,每當盛開,則權貴趨之若鶩,有種植求利者,株價數萬。文人墨客爭相賦詩,推波助瀾。周敦頤目睹當時世風日下,官場混濁,稱牡丹為"花之富貴者",正表現了作者對那些追名逐利、蠅營狗苟之輩的鄙薄和憎惡。

由此可以看出,寫"菊"寫"牡丹"仍是為了襯"蓮",寫"菊"為旁襯,寫"牡丹"為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鍼砭了時俗。

3、《陋室銘》的結構是怎樣的?

全文81個字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惟吾德馨"):比興起篇,引出主題。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日常生活,表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到結尾):以類比法說明陋室不陋。

比興起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推出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陋室之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蘊義已然寫足。

陋室不陋:以兩個歷史人物類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最後引《論語》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銘》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1)虛實是我國古典美學中重要的審美概念,也是藝術辯證法的總綱。《陋室銘》是虛實結合的佳作。全文81個字,虛實相生,變化有致,耐人尋味。

開篇以形象的議論起筆:"山不在高,……有龍則靈。"推出全文題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虛代實,出筆不凡。"德馨",一語統攝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層進入對"陋室"的描寫。先寫清幽景物"苔痕上階""草色入簾",渲染恬靜氣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為實景描寫。次寫"陋室"往來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前句為實寫,後句為虛寫,虛實相配,盡寫"陋室"儒雅之風。最後寫"陋室"中生活之事。"調素琴,閱金經"為實寫,表現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為虛寫,反映主人對世俗、官場生活的厭惡。這一層沒有出現"德"字,但處處扣緊"惟吾德馨"這一題旨。

在對"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實寫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無"的虛寫,加上引入題旨的"二有"虛筆,真是虛實相間,烘托有術。最後的結尾,又用"諸葛廬""子云亭""孔子云"三個歷史掌故,類比、引證,以虛映實,反映了作者閒適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虛寫佔一半有餘,如果我們把文中虛寫部分去掉,不僅內容會顯得單薄、無味,題旨難以酣暢表達,文章的形式也將變得侷促、呆板,絕無此文之多彩風姿。

(2)若把《陋室銘》作議論文分析,則明顯地具有論點、論證、結論,符合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論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類比推出。

再看論證。

①物證。"綠苔上階""草色入簾"可謂陋矣。但作者卻以擬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蘚急上階頭,青草欲進住室寫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麼呢?是它們羨慕主人的才德,作者雖未直說,但含蓄地表現出來。

②事證。先說往來的是鴻儒,又說室內的活動"調素琴,閱金經",再說室內"無絲竹""無案牘"。靜以養身,儉以養德。作者強調德之難得,而陋室皆有。

③人證。列舉諸葛亮,揚雄居陋室的事例,證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言證。引孔子之語,使人加深對"德馨"的認識,啟發大家遙憶顏回為人,理解"德"與"陋"的關係。

四個論據層層遞進,而結論就在"言證"當中,論證推到"言證"結論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題目有"陋室",文中也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是陋還是不陋呢?

從建築和屋內佈置看並不豪華,甚至是簡陋的,但由於屋主人是個品德高尚,有著高潔生活情趣的人,所以這座小屋就變得別有韻味而不顯得簡陋了。這正應了孔子說的那句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學習《愛蓮說》

第3、4課時:學習《陋室銘》

?愛蓮說》

一、組織教學

二、直接匯入

三、解題。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說",(同前面學過的《馬說》)。

"說"是闡述關於某一事物,問題的道理的文體。

本文特點是託物言志。

請同學朗讀《閱讀提示》有關部分和註釋①,瞭解作者及出處。

四、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讀

解詞,併為加點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漣妖蔓枝益亭亭淨植褻玩焉

謂隱逸君子噫鮮宜乎者也

2、教師帶讀

3、分組朗讀

五、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1段。

1、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

歸納:之①,結構助詞,的;之②,結構助詞,主謂關係,不譯。

焉①,語氣助詞,啊、呀;焉②,兼詞,於之、在其中。

中①,名詞,裡、內,讀zhng;中②,動詞,射中目標,讀zhng。

而①,連詞,修飾關係,不譯;而②,連詞,轉折關係,但是、卻。

2、同學齊讀第1段。

3、討論、講析。

①開頭一句指出可愛的花很多,總領全文,藉以引出人們對花的不同愛好。寫別人愛菊、愛牡丹,都是襯托,作用在於突出"予獨愛蓮",引入正題。

②為什麼人們對"花"的愛好不同呢?

喜愛哪一種花,表明人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氣節。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又表明了自已不同於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③蓮花有哪些可愛之處?應怎樣理解它的象徵意義?

蓮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物件,是言志所託之物,作者從多方面描繪蓮花特徵,圍繞"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徵意義。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不同流合汙,不孤芳自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達正直,行為端正。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志潔行廉,美名傳揚。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這裡描述的既是作者愛蓮花的緣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著自律自況。

4、朗讀,翻譯

(二)分析第2段。

1、朗讀讀第2段,同學參照註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2、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鮮①,形容詞,少,音xin;鮮②,形容次,鮮豔,音xin。

3、再讀本段

①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個判斷句,將菊、牡丹、蓮一一擬人:菊,就像隱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貴的人;而蓮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個嘆詞"噫"表達強烈的抒情色彩,引發了其後的褒貶,在褒貶中寄寓了自己的態度。

②作者對"愛菊"、"愛牡丹"、"愛蓮"的態度分別是什麼?表達有什麼特點?

(作者用三種花象徵三種人,用三種愛象徵三種生活態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獨吐幽香,所以將它比作隱士。文中用陳述句,表達對菊及愛菊者並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隱逸之士極少。牡丹絢麗濃豔,所以將它比作貴人。文中用感嘆句,表達對牡丹及愛牡丹者的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最後三句,將次序調整為菊、蓮、牡丹,使褒貶愛憎更鮮明。)

4、朗讀,翻譯

六、小結

1、託物言志的寫法:以菊、牡丹、蓮喻三種人,以三種愛象徵三種生活態度,貼切鮮明。

2、襯托的寫法:以蓮為中心,用菊正襯,用牡丹反襯,褒貶宛然,表達了對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對高潔的君子風範的追求。

3、描寫,議論,抒情的結合:第l段以記敘、描寫為主,第2段以議論,抒情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變化得當,文筆搖曳多姿:陳述句、判斷句、疑問句、感嘆句運用恰當,排比、對偶的整句與散句交錯有致。

?陋室銘》

一、組織教學

二、直接引入

三、解題。

1、《陋室銘》是一篇記物的銘文。

2、體裁:銘。

①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銘,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時用於自我規戒或??

勉。銘文,在語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對偶句,格調不同於一般散文。一般押韻。

②本文的韻腳共八個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其中"馨"字因語音變化,現在已不夠協韻了。

3、作者:劉禹錫。

請同學看《閱讀提示》有關部分和註釋①,瞭解作者情況及出處。

四、通讀課文

1、學生自讀

解詞,併為加點字注音:

名靈馨鴻儒白丁素琴金經絲竹亂耳案牘勞形

2、教師帶讀

3、分組朗讀,同學參照註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五、分析課文。

1、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之①、②,結構助詞,都是提賓標誌,不譯。

名①,形容詞,著名;名②,動詞,命名。

鴻①,形容詞,大;鴻②,名詞,大雁。

是①,判斷動詞,是;是②,指示代詞,這。

2、同學齊讀課文

3、討論、講析。

全文81個字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惟吾德馨"):比興起篇,引出主題。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日常生活,表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到結尾):以類比法說明陋室不陋。

4、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一層譯成現代漢語。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聞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提問:開頭三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歸納:前兩句用了對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襯陋室。

講析:"斯是陋室",扣題。"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強語氣。四字包含兩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於德馨。

5、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二層譯成現代漢語。

苔痕漫上石階,蒼翠碧綠;草色青蔥,映入簾內。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讀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提問:這一層次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歸納:描寫居室環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寫周圍景色,第二句寫往來人物,三四句寫生活內容。

提問:這四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情趣?

歸納:表達出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提問: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歸納:角度開闊,寫到陋室方方面面。條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內,一"入"字將內外融合。虛實結合,肯定句實寫,否定句虛寫。句式整齊,有長有短,跌宕有致。四處對偶,精當而不拘板。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用互文寫法。

6、將第三層譯成現代漢語。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提問:在描寫陋室時,突然引出兩處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圖是什麼?

歸納:運用類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於說明陋室不陋,還含蓄地以古賢自況,進一步表達作者的志趣、抱負。

提問:結尾引用的孔子的話,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後一半,總結全文,有什麼好處?

歸納:孔子的話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點破,更耐人尋味。引文迴應"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學小結

七、佈置作業。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字詞,背誦本文

2、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

3、體會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內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背誦並默寫課文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五、教學過程

(一)課堂匯入(3分鐘)

ppt展示圖片金箍棒和羽毛扇,問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兩樣東西,是否也想擁有它們。大家之所以喜歡金箍棒可能是因為孫悟空,也可能是因為它本身能夠變化,具有魔力,那麼,一把平凡的羽毛扇為何能夠婦孺皆知,流傳千古?原來是因為它的主人諸葛亮。這樣說來,某樣東西的價值似乎與使用它的主人有著密切的聯絡,今天我們要去看看一間簡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一起學習《陋室銘》。匯入課題,並圖解“銘”這一文體。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1、聽示範朗讀。要求一邊聽一邊給拿不準的字注音,並且劃分節奏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齊讀。要求聲音洪亮,整齊劃一。

(三)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過渡:讀完以後,你能不能告訴我,這“陋室”真的“陋”嗎?如果不能,也沒關係,可能對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為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內容就讓我們一起來疏通文意。

具體操作:本文共計九句話,全班12個小組,前9組,每小組翻譯一句話,其餘三組做評委。然後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釋重點字詞,再翻譯整句話。

(四)抽絲剝繭,感悟情思

經過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經瞭解了文章內容,那麼現在能回答老師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嗎?(ppt展示問題)作者筆下的這間“陋室”真的“陋”嗎?請說說理由。(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板書)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認屋子簡陋,又不覺得簡陋,因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陋室環境清幽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閒,同時也看出作者較清貧,但作者卻苦中作樂,體現出作者的安貧樂道。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賢人的志趣和抱負。

(五)遠觀全文,探究寫法

問:作者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寫物,可真實情況是寫物還是寫人呢?答:寫人。

問:主要寫人的什麼?

答:品德高尚

問:那同學們,作者借陋室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種寫法叫什麼?

答:託物言志

(ppt展示)託物--陋室

言志——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回顧全文,歸納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平樂道的志趣。

(七)當堂背誦

比一比,看誰背得準又快

具體操作:以大組為單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龍”形式背誦,比比看哪一組最流暢、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兩組寢室圖片,一組是巴蜀中學的,另一組是本校的。前後豪華與簡陋相對比)

教師:雖然我們住得沒有其他學校豪華舒適,但我卻希望這簡陋的屋子因為有了優秀的同學們而綻放無限光彩。老師期待有一天你們能成為柏家中學的驕傲。讓我們深情齊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書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環境清幽安貧樂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銘情趣之雅高潔傲岸

反問引用

託物言志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最大優點在於朗讀環節,每一次朗讀都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其次是重點較突出--翻譯課文。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首先,課堂整體氣氛不活躍,尤其是在翻譯環節的發言,形式過於單調,沒有充分發動大部分同學積極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說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譯過程中沒有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指導,本課較簡單,可以讓學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譯,有疑問時看課後註釋,若不能及時解決,可提出來讓同學們一起討論,若還是沒有結果,老師再進行點撥指導;再次,本課採取小組逐句翻譯的形式,這不適用於簡單的文言翻譯,不妨大膽讓學生自行翻譯;最後,本堂課最大的弊病是教學時間掌握不當,內容不夠精當,故導致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今後的教學任重而道遠,希望能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大進步。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作者劉禹錫等背景資料和文體等文學常識;

2、疏通文意、識記重點的文言字詞(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3、當堂背誦短文

4、加強朗讀指導,提高朗讀能力

能力目標:

1、以讀促品,以品帶讀,讀品結合,理解主旨。

2、通過討論、資料助讀,理解句子的內涵。

3、理解託物言志、比喻起興、類比自況、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標: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學習作者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懷,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1以讀促品,以品帶讀,讀品結合,理解主旨

2、能譯讀課文,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三、教學難點:理解託物言志、比喻起興、類比自況、引用名言的作用,體會文章精緻的表達。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匯入:同學們,這是我們班的兩幅立軸,康星同學的立軸書寫的是“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張韻同學的立軸書寫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你們認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適合作為座右銘呢?為什麼?

解題: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頌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韻的,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朗讀課下註解銘的定義,圈畫詞語:警戒自己、歌功頌德

作者簡介:1,簡單介紹生平(見投影)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銘》就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所寫。

2,聯絡作者的作品《酬樂天楊州初逢席上見贈》知曉劉禹錫的漫長的貶謫生涯、辛苦輾轉,聯絡《秋詞》讓學生體會作者是一個心氣極高、進退自如的詩豪。

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要求:學生散讀課文,注意投影上給定的字音,能流暢地朗讀全文

全班集體朗讀

2、讀準節奏

要求:教師作出示範,學生自由讀課文,要能讀出節奏

學生個別示範讀,其餘學生、教師作點評。

3、讀準虛詞“之”

投影: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何陋之有

指導朗讀:讀準虛詞,文言的味道就讀出來了,前兩個“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的作用,要輕讀,後一個“之”,用在反問句中,語氣強烈,要重讀。

學生練讀

譯讀課文:讀懂全文句意

要求:譯讀課文,疏通文意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有效的方法,請根據課文下的註解與老師補充的註解,大聲譯讀全文。

投影:在:在於。

名:出名,有名。

則:就是。

靈:靈異,神奇。文中作動詞,意思是成了靈異的水

亂:使。.。.。.。擾亂

勞:使。.。.。.。勞累

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

案牘:古代用來寫字的木簡。這裡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絲竹解釋成:琴瑟、簫管等樂器,個人覺得概念有誤,還是琴瑟、簫笛等樂器比較妥當。

當堂檢測:要求學生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孔子云:“何陋之有?”

品讀課文:解讀作者對陋室的多角度描繪,體會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1、找出文中作者描寫陋室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讀“室中景”

“上”“入”用了擬人手法,化靜為動,請你由“上”“入”聯想開去,結合原句,展開想象,描述陋室的環境。

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這樣的環境嗎?

板書:環境清幽

指導朗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品讀“室中人”

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觀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與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見作者是什麼人?大家在一起談論會什麼?為什麼而高興呢?

小結:作者是一個情趣高雅的人。

板書:情趣高雅

指導朗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品讀“室中事”

(1)品讀實寫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對今人彈琴做調查:班上會彈琴的請舉手,知道彈琴能考級的請舉手

小結:今人彈琴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自己擁有一項技能,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盼望把琴聲留給舞臺,那古人呢?

投影:竹裡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江上琴興

(唐)常建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絃遍,萬木澄幽陰。

思考:古人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悽清的江風中獨自撫琴?

小結:作者也是如此,彈琴能讓一顆被俗務纏繞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靜下來,徹徹底底地放空。

思考:劉禹錫不信佛,為什麼要閱讀佛經?

資料助讀: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經典,其實是在講心靈的種種塵垢和種種磨洗的方法。

(2)品讀虛寫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思考:絲竹出現在什麼場合,代表著什麼生活?案牘出現在哪兒,代表著什麼生活?

小結:作者只求內心的寧靜與潔淨,根本不把富貴與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個心靈清雅的詩人。

陋室銘教案優秀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背誦全文

2、學習比興、對偶等修辭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實詞,翻譯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樣的?

2、劉禹錫被貶謫時,受到排擠欺壓,居住於一間陋室,他的心態可能是怎樣的呢?

二、朗讀指導、落實字詞

1、教師範讀、學生朗讀

2、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落實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整體把握

1、陋室“陋”還是”不陋”?評判的依據是什麼?

物質——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態度——不陋

作者評價的依據——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讀課文,作者是分幾個層次表現陋室因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為課文劃分層次

四、逐層理清

1、作者是怎樣開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為了說山道水嗎?

重點在於“仙”“龍”

(2)“仙”“龍”有暗指什麼?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對自己品德高於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為現實而受侷限

(3)用怎樣的情緒朗讀這一句?

(4)通過類比引入主題

2、作者是怎樣承接主題展開表現的。

環境幽雅:

(1)展開想象,說說這是怎樣的環境?

(2)“上”“入”兩字是什麼用法,這樣用給人怎樣的感受?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可能暗示什麼?

交往風雅:(1)“鴻儒”指什麼?“白丁”指什麼?

(2)“談笑有鴻儒”與“苔痕上階綠”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寫這兩句話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情趣高雅:(1)什麼叫“素琴”?什麼叫“金經”?

(2)“素琴”“金經”意在說明什麼?

(3)“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是否矛盾?

(4)“無案牘之勞形”表現作者追求怎樣的生活狀態?

3、作者宕開一筆的突轉效果

(1)、寫自己的陋室、表現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卻為何宕開一筆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話題扯遠了,偏題了?

(2)寫諸葛亮、揚雄的兩句話刪去對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有沒有影響?

總結全文呼應開頭

(1)引用孔子的話的作用僅僅是再次強調陋室不陋嗎?

(2)“孔子云”只是一個巧合嗎?

小結:

本文雖然短小,但結構層次鮮明,體現了中國寫文章強調“起承轉合”的特點。

用清晰的思路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五、拓展練習

這是一篇韻文,要反覆朗讀,感受體會音韻之美

朗讀指導:找出對偶句,中國人喜愛的對稱美

句式整散結合,和諧靈動

圈劃押韻的字詞,感受音韻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樂的語調

?陋室銘》教學反思

劉禹錫的《陋室銘》流傳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練工整的語言表達出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如何讓八年級孩子透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進行了深入的文字分析之後,將朗讀作為了這節課教學的一個抓手,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並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品質。

朗讀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要抓手,朗讀和課文理解是互為補充的,朗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理解之後,朗讀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每一次讓學生朗讀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這次朗讀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要對學生提哪些要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的朗讀能力才會提高,自然也就滲入了對課文的理解。

匯入之後,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讀,對學生的要求是大聲,意在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學習文言文的氛圍。但我還是忽略了一點,應該讓學生上黑板寫一寫“馨”、“鴻”等字,對於中學生來說,寫字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詞之後我又讓一個聲音洪亮的學生帶領全班齊讀了課文,並進一步提出“整齊、準確、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讀,三次要求,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在重點讀析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統領全文的`大問題“陋室為什麼會被稱為陋室?你認為它陋還是不陋?”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並在文中圈畫相關詞句。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這也是基於“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讀課文,並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動,有感情”。學生的朗讀較整體感知時有了提高。重點讀析部分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通過一個大問題的設計基本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較清晰,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落實了“德馨”、“上”、“鴻儒”、“白丁”、“勞”等詞的意思。在這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不少問題,重點字詞的落實還只是浮在表面,沒有反覆推敲;在分析課文時雖然有朗讀,但對一些重點句的朗讀還缺乏細緻的指導以及示範朗讀。

在拓展遷移部分,我讓學生談讀了此文得到的啟示是什麼?並寫成敘議結合的,目的是想讓他們將課文中學到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文以載道,對整節課的學習內容也是一個內化。

以有感情的背誦課文作為整節課的結尾,達到鞏固的目的。

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大的環節沒有問題,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也調動得不錯,媒體的適時使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節課也是圍繞著教學重點展開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重點字詞的敲打落實上。

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重點的文言實詞的敲打和落實,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實實在在;其次是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以及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工具書的使用,課文註釋的關注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次要關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讓學生的發言為我所用。

標籤:教案 陋室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