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4篇 反思基本不等式教學:優化學習策略

本文主要對基本不等式的教學進行反思,探討傳統教學方法的侷限性,提出了針對性更強、更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案,並詳細闡述瞭如何將這些方案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4篇 反思基本不等式教學:優化學習策略

第1篇

平時我們聽課很多都是新授課,課的模式我們也探討很多了,而此節就課型而言應算作習題課,為何上此課型,主要是提出一種上法,讓同仁加以探討,得出幾種模式。本節內容是“基本不等式的應用”,是在學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的。

第一環節大概5分鐘;第二環節大概10分鐘;第三環節大概15分鐘;第四環節大概10分鐘。

在實際操作時可能第一和第二環節有超時,故最後課堂內容不能在40分鐘完成。當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種習題課的課堂模式,具體時間上我們可以通過對習題的增減來達到吻合。對於第四環節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認為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大學聯考題,起不到實質效果,還不如不要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此內容在近幾年大學聯考中出現的形式,並作為資料儲存課後自己再練習加以鞏固。

高中一二年級的老師和學生,應該要有三年一盤棋的思維和行動,每個內容上完後把近幾年的經典大學聯考題拿出來進行分析,我覺得不論對學生或老師都相當有益,如果能讓學生養成這個習慣,三年時間的積累,讓學生或多或少會對大學聯考內容的重點、難點,命題的形式及命題的規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對他們高三的複習和迎考有很大的幫助。

基本不等式教學反思4篇 反思基本不等式教學:優化學習策略 第2張

第2篇

數學知識體系是一個前後連貫性很強的知識系統,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國小數學主要體現為由直觀幾何、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逐漸過渡。國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國小教學相銜接,適當複習國小內容,在國小的基礎上提高。下面從中國小銜接的角度,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新人教版)這節課做了一些反思。

備課時,我首先查閱了本屆學生國小時學過的教材。發現,國小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定義用粗體作了明確界定,“對邊相等”的特徵學生是用度量或摺疊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進行重點學習的。所以學生應該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特徵已經有所認識並會求其面積。

“平行四邊形”是全章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研究的。平行四邊形是平面幾何的又一典型圖形,它既是以前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擴充的,它們的探索方法也都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一脈相承。梯形的性質、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的推證,也都是以平行四邊形的有關定理為依據的。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又是本章的第一節,這一節的學習對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邊形起著關鍵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三個性質是分兩部分說明的,因這節課是採用探索式教學法,預計學生在同一節課中就能夠得到這三個性質,所以把三個性質放在一節課中進行處理。

為了清楚的瞭解學生的認知情況,我深入學生中間,調查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掌握程度。發現,將近90%的學生能夠說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50%多的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這一特徵;而對“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和“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因超前學習才瞭解。鑑於學生的認知結構,我把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放在了角和對角線方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我看了一位老師針對平行四邊形上的一節公開課。這位老師可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下一個定義。結果,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說了出來,並說出這樣定義的原因。聽起來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難以分辨用哪一個做定義更合適。最後老師說習慣上用“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來定義。看了這節課後再結合國小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我認為,國小教材已對“平行四邊形”作了明確敘述,在“平行四邊形”是如何定義的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師給學生解釋為什麼不能用平行四邊形判定(學生並不知道是判定)來定義,而定義本身常常又是一個規定性的東西。因此,我在這個地方採取讓學生事先準備好兩張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紙片,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拼出平行四邊形並把拼的圖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既能發現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理解情況,也為下面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做好鋪墊。

在探索平行四邊形性質上,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並把探索到的結論和證明過程填寫在事先發給的探究報告裡,使學生的思維和落實密切聯絡在一起。讓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理解證明的基本過程,掌握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三條性質有更明確的認識,我從旋轉的角度準備了形象生動的性質探索課件。

整節課採取探索式證明方法,即採取觀察、猜想、直觀驗證、推理證明、得出性質的方法。向學生滲透化複雜為簡單,化新知為舊知的“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進入國中以後,隨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加強,不能再僅侷限於一些結論的獲得,而要注重結論的推導過程,揭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也就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學生要對發現到的結論進行推理論證。

對“平行邊形的對邊相等”這一性質在國小是通過觀察、測量對邊的長度進行比較得到的。能否證明這一結論呢?學生在學多邊形知識時曾經採取把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來研究,所以課堂上當對這一結論進行證明時,學生很快想到把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識來解決。但學生在推理時符號語言說的還不太順暢,推理也還缺乏規範性。所以在學生的敘述下教師進行規範的推理板書,給學生做出示範。

第3篇

平時我們聽課很多都是新授課,課的模式我們也探討很多了,而此節就課型而言應算作習題課,為何上此課型,主要是提出一種上法,讓同仁加以探討,得出幾種模式。本節內容是“基本不等式的應用”,是在學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本不等式的應用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實際應用。

在實際操作時可能第一和第二環節有超時,故最後課堂內容不能在40分鐘完成。當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種習題課的課堂模式,具體時間上我們可以通過對習題的增減來達到吻合。對於第四環節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認為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大學聯考題,起不到實質效果,還不如不要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此內容在近幾年大學聯考中出現的形式,並作為資料儲存課後自己再練習加以鞏固。高中一二年級的老師和學生,應該要有三年一盤棋的思維和行動,每個內容上完後把近幾年的經典大學聯考題拿出來進行分析,我覺得不論對學生或老師都相當有益,如果能讓學生養成這個習慣,三年時間的積累,讓學生或多或少會對大學聯考內容的'重點、難點,命題的形式及命題的規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對他們高三的複習和迎考有很大的幫助。

第4篇

建立知識結構,進行新課的引入和知識的遷移.上課伊始,我書寫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識結構,並且有由等式的有關概念到不等式的有關概念的類比線路圖,從而引入課題,開始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這樣處理,學生對這個知識內容的整體把握就能夠高屋建瓴,數學學習的能力意識就能夠形成。

前置學習檢查的任務明確.數學教學中很為重要的新知識引入在課堂之前的前置學習完成,為此,新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就沒有辦法把握了,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很好地在前置學習檢查方面動腦筋,在“不等式的性質”這堂課上,由同學們交流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提出三條交流任務:不等式的性質是什麼?不等式的性質是怎麼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質與等式的性質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後面就有了學生很好的回報:性質的回答情況與以往一樣比較到位,更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由等式的性質聯想得到的,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我們通過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學案中安排了由具體例子到一般規律的總結),在與等式性質區別和比較之後,學生得出“在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數時一定要考慮這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這樣的注意點.因此學生前置學習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學習檢查也是前置學習的補充和完善.

課堂設問、提問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時(問題是以填空不等號的形式擬題的),提問:“各小題的結果是什麼?怎樣由已知的不等式變形得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這樣設問便於學生研究,便於學生回答;提升學習內容,問題有難度,思考有深度,在學生回答五道判斷題對錯後,連續追問,有問為什麼的,有問反例是什麼的,有問成立的條件是什麼的,有問怎樣改變結論使命題成立,怎樣改變條件試命題成立.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形式多樣,多數情況,學生舉手回答,還有依座次回答,點學號回答,同學推薦回答等等,全班學生整堂課處於積極的參與狀態.

課堂內容的處理詳略得當.利用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是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難度不大,學生口答一揮而就;分類討論雖是難題,三種情況一經點破,旋即解決;提升判斷實是難點,反覆討論,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題多變化,用足力氣;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不等式,變形後的形式要明白、怎樣變形要清楚、變形依據要對號、書寫格式要規範,同時這又是後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預演,移項法則由此產生,所以,安排了例題老師示範、安排了學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學生在上面點評.本課全部完成了預設的教學任務,用了八分鐘時間進行了很充分的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