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7篇

作為一名教師,大家需要習慣性地撰寫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是簡單敘述自我工作情況,而是要針對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具體闡述,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閱。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7篇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篇1

教後記不等式的性質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的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學習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通過例項匯入課題,形成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不等式的性質也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它滲透到了中學數學課本的很多章節,在實際問題中被廣泛應用,可以說它是解決其它數學問題的一種有利工具。

因此不等式的性質的學習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都有較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使我們認識到數學來自於實踐,也應回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自覺運用數學的意識。

現就今天在七年級級1班上的《不等式的性質》這節課,進行反思如下:

一、課前準備應該對該知識點進行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不等式的三個基本性質是本章解一元一次不等的基礎,也是證明不等式主要依據。解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式的性質來施行一系列的等價變換。因此,在課前準備工作上要正確認識和理解不等式的性質。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的應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由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十分相似,所以在學習本節時,與一元一次方程結合起來,用比較、類比的方法去學習,弄清其區別與聯絡。在學生已經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讓學生通過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過數形結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落實

在本節課中,要求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不等式的三條性質,及運用這三條性質對不等式進行正確變形來解不等式。如果直接就給同學們講不等式有這樣的三條性質,然後就是反覆的運用、反覆的操練的話,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沒有味道,對數學有一種厭煩感,所以我在上這一節課時就想到了運用類比的思想來學習這節課的內容,這樣學生既學會了新知識又複習了舊知識,還把他們聯絡到了一起,而且學生還覺得這節課學的知識其實好象是舊知識,只是進行了一點改動,接受起來比較的容易,掌握起來也比較的容易。這個方法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堂新課的學習。

在課前複習的這個教學環節上,我首先是用解兩個方程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質,然後把這兩個方程的等號變成不等號,讓學生們觀察,進行猜測、判斷。在學生的猜測與判斷中,我不做任何肯定與否定,設定了一個懸念,由此來引入我們將要學習的新內容,給學生增加了一種新奇感。

教學中關注不等式的實際背景,從對天平,蹺蹺板等學生熟悉的場景中數量關係的分析,引入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質。全課著重知識的動態生成,滲透數學的建模,類比,分類等思想方法,促使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化。同時要注意不等式性質3是難點,也是重點,在學生理解的同時,應多加訓練。

在進行三條性質的探索的過程中,我還是運用了類比的思想。我是分兩步進行性質的推導的。首先是性質一,我是讓同學們運用天平像做遊戲一樣做實驗,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而且大家一起做實驗,也提供了討論的空間和機會。再對照等式的性質一,所以同學們很容易就推斷出不等式的性質一。性質二和性質三是一起推匯出來的。這裡我是讓同學們獨立地通過數字來探尋答案,主要考慮到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一方面我想讓他們舉的例子多一點、全面一點,另一方面是因為我觀察到同學在討論的時候有的同學是隻聽不講,所以我想給他們一些空間,一邊做一邊就可以想一想,特別是有了前面性質一的推導,他們應該還是比較能夠摸到方向的。但是出來的答案可能不完善,這個我在上課之前就考慮到了,因為這兩條性質與等式的性質二有了一定的區別,但是我想有那麼多的同學舉例子,每人舉5個,總是可以互相補全的,即使講不全也沒關係,我可以補充,甚至對他們的結論進行反駁,營造一個互相辯論的機會,由此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在處理例題的時候我的原則是夯實基礎,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同學們必須非常地熟練,所以在做每一道題的時候我都讓他們說出是“為什麼”,並在這一節重視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最後,再回到上課最初的那兩個問題,同學們通過一節課的探索,馬上就解決了問題,讓大家體會了成功的喜悅。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篇2

數學知識體系是一個前後連貫性很強的知識系統,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國小數學主要體現為由直觀幾何、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逐漸過渡。國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國小教學相銜接,適當複習國小內容,在國小的基礎上提高。下面從中國小銜接的角度,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新人教版)這節課做了一些反思。

一、反思備課

備教材:

備課時,我首先查閱了本屆學生國小時學過的教材。發現,國小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定義用粗體作了明確界定,“對邊相等”的特徵學生是用度量或摺疊的方法得到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進行重點學習的。所以學生應該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特徵已經有所認識並會求其面積。

“平行四邊形”是全章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研究的。平行四邊形是平面幾何的又一典型圖形,它既是以前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下一步研究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都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擴充的,它們的探索方法也都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一脈相承。梯形的性質、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等的推證,也都是以平行四邊形的有關定理為依據的。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又是本章的第一節,這一節的學習對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其它特殊四邊形起著關鍵的作用。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三個性質是分兩部分說明的,因這節課是採用探索式教學法,預計學生在同一節課中就能夠得到這三個性質,所以把三個性質放在一節課中進行處理。

備學生:

為了清楚的瞭解學生的認知情況,我深入學生中間,調查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掌握程度。發現,將近90%的學生能夠說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50%多的學生了解“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這一特徵;而對“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和“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因超前學習才瞭解。鑑於學生的認知結構,我把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放在了角和對角線方面。

備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我看了一位老師針對平行四邊形上的一節公開課。這位老師可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下一個定義。結果,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所有判定方法全部說了出來,並說出這樣定義的原因。聽起來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難以分辨用哪一個做定義更合適。最後老師說習慣上用“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來定義。看了這節課後再結合國小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我認為,國小教材已對“平行四邊形”作了明確敘述,在“平行四邊形”是如何定義的這一方面再做文章只能又陷入老師給學生解釋為什麼不能用平行四邊形判定(學生並不知道是判定)來定義,而定義本身常常又是一個規定性的東西。因此,我在這個地方採取讓學生事先準備好兩張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紙片,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拼出平行四邊形並把拼的圖形展示在黑板上,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既能發現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理解情況,也為下面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做好鋪墊。

在探索平行四邊形性質上,採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並把探索到的結論和證明過程填寫在事先發給的探究報告裡,使學生的思維和落實密切聯絡在一起。讓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理解證明的基本過程,掌握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

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為了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三條性質有更明確的認識,我從旋轉的角度準備了形象生動的性質探索課件。

整節課採取探索式證明方法,即採取觀察、猜想、直觀驗證、推理證明、得出性質的方法。向學生滲透化複雜為簡單,化新知為舊知的“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反思上課

進入國中以後,隨著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加強,不能再僅侷限於一些結論的獲得,而要注重結論的推導過程,揭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也就是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也要求學生要對發現到的結論進行推理論證。

對“平行邊形的對邊相等”這一性質在國小是通過觀察、測量對邊的長度進行比較得到的。能否證明這一結論呢?學生在學多邊形知識時曾經採取把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來研究,所以課堂上當對這一結論進行證明時,學生很快想到把四邊形分割成三角形利用全等的知識來解決。但學生在推理時符號語言說的還不太順暢,推理也還缺乏規範性。所以在學生的敘述下教師進行規範的推理板書,給學生做出示範。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篇3

陽光明媚,心情疏朗!

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的眼睛彎彎的,滿含著歡喜。

【課前小思】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等式的性質》。

課前最糾結的是“為何要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記得我小時候學習的是傳統做法——用算式中各部分關係解方程。為什麼現在要用等式的性質解呢?就為了和國中銜接?孩子們在備學中也有此疑問,還用了一個成語形容:明明可以用以前知識解決,而且也很簡單,為何要多此一舉!

課前,我詢問了好多人,但總不能很好的理解。

昨天下午,再次修改教案時,問大樹老師,他說,其實國小階段學習的很多知識,學的是一種思想方法,老師不能就為了某個知識點而教。並且也要讓孩子明白,學習了某種思想方法,那麼以後到了國中、高中、大學,甚至到了社會上都能夠靈活的解決問題。

下午的時候,李大也給我舉了例子,他說到六年級有了複雜的應用題,解方程時,等式的性質還是很管用的。摘錄了聊天記錄如下:

綠水:為什麼要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李:為了和國中接軌。

綠水:還有呢?學生認為這樣解答不如算術方法簡單。而且,他們看不出等式的性質有何深意,我也看不出。

李海東:主要就是這一點,其實沒有用數量關係解方便

李海東:是的,我也不喜歡

綠水:請問等式的性質,以後有沒有什麼深遠意義?我想來想去,都不理解。

李:為國中用的,為列方程解複雜應用題服務。

綠水:哦,現在的簡單,以後的複雜,現在學習方法,為了後面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是嗎?

李:六年級列方程解應用題有些難度比較大

綠水:你能舉個例子給我看嗎?凸顯等式的性質。

李:甲、乙兩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從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這時兩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兩桶原來各有多少千克油?做做看,用等式性質好解綠水:兩邊同時減去x,就好做了,是嗎?

李:你列個方程做做看就能凸顯等式的性質優越性

綠水:3x-28=x+4,如果用算式方法,比較纏繞,但是兩邊同時減去x,就方便了,是嗎?

李:是呀。

通過不同的交流,我終於有了底了,等式的性質,我來啦!

【課中點滴與思考】

1、從已經經驗處,順藤摸瓜引新知;

今天這節課,本來一開始,我是準備從書本例三的四幅天平圖開始的,直接讓他們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發現等式的性質。這樣開始的弊端是,刁鑽的小孩總是喜歡有挑戰,有趣的、能發揮出自己能耐問題。昨天備學他們已經看了書本,現在上課又是先看書本的四組天平圖,有重複的嫌疑。孩子們不見的感興趣,我這樣尋思著。

後來欣賞了備學,想到了更適合孩子們的一招。

師:昨天,小雨在備學中說,大樹,方程這個單元好像我們很容易“吸收”呀!天時也說,我感覺方程這個單元好簡單呀!那範老師就來考考大家,請看圖(出示教材例四),誰能列出方程?並能說出這裡x是多少?

(孩子們聽著,興致高漲著,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高了手。)

一生列出方程,並說出x等於多少。

師:你們是怎麼想的呢?(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起了手)

小愷:50-10=40,用和減一個加數等於另一個加數;

羅羅:x+10-10=50-10,x=40。

(羅羅是備學比較充分的孩子,她看到問題,能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決了。)

師:對羅羅的方法有所瞭解的孩子請舉手!(大部分孩子都舉手了。)

師:對這個方法有一些自己觀點的孩子請來說一說!(一部分孩子依然舉著手。)

小巖:在等號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還是成立的。

小彧:其實羅羅的方法就是用了等式的性質。

師:有預見力的孩子,也許聽出來了,剛才陸巖說的就是等式的性質。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等式的性質,學完後,相信大家都會用羅羅的方法來解方程。

(本節課學習的等式的性質,就是為了第二個目標學會解方程服務的,從備學中我瞭解學生對於解方程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何不呼叫他們的已有經驗,順藤摸瓜,引出等式的性質呢!

看似簡單的將例題調一調位置,但是此中體現的意義卻是不同的。學生因此更信服地去探究表達總結了。)

2、好玩的課堂,展現個性化的魅力

(1)等式性質的另類理解:

孩子們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對等式性質的理解,宇傑說:我還有一種關於圖形對等式性質的理解,一個軸對稱圖形在相同位置減去相同圖形,得到的圖形還是軸對稱圖形。

師:宇傑真會聯想,能夠從一個知識聯絡到另一個知識。

(2)個性化理解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小彧:應用等式的性質,其實就是,如果左邊是+25,右邊可以抄下來還是+25;左邊是-18,右邊還是抄下來-18。

小凱:要使等式左邊只剩下一個x,就要看它原來是加上多少,還是減去多少。如果它是加上多少,你就減去多少,它原來是減去多少,你就加上多少。

師:真會觀察。

小彧:其實這就是相互抵消了。

師:我們看看是不是這樣!

小凱:為什麼不直接用和減去一個加數等於另一個加數呢?而要這樣加加減減。

我正想解釋,可是底下還有一兩個小手高舉著,煒怡:因為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學習到很複雜的方程,那時候就會用到等式的性質。所以現在要學習。

小彧:而且我認為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正確率更高了。

小立:如果把加號變成乘號,要使左邊只剩下x,我們是不是就要除以相同的數了?

(3)全課小結時的聯想

天豪:今天學習的等式的性質,我想到了以前學習的商不變的規律。感覺它們也是有聯絡的。

師:我們一起來想一想,不管是等式的性質,還是商不變的規律,其實都是研究不變中一些變化的規律,數學就是這麼奇妙,千變萬化的數字符號間,還有著不變的規律!

沖沖:我的收穫是昨天學習了等式與方程,我知道了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今天學習了等式的性質,正好用來解方程。知識都是相互聯絡的。

聽沖沖這樣說,我特別激動,帶領底下孩子鼓掌!因為在備學中,沖沖提出的問題是:“方程有性質嗎?”學完這節課,沖沖能用聯絡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我感到“備學——課堂”猶如相伴孩子思維成長的一段旅程,孩子們思索著,收穫著。多好呀!

課堂中,孩子們有自己的一套理解,這樣的理解就是一種個性化學習的體現。如果能把這樣的體驗說出來,與全班分享,課堂就精彩紛呈了。再次看這節課中一些精彩的話語,感覺自己很快樂,像是一個在大海邊撿貝殼的小姑娘,而孩子們的精彩,正是我找尋的閃光的貝殼。感謝孩子們,大膽表達,成就了綠樹課堂個性化的色彩,願每日守候。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篇4

一、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

1、類比法講解讓學生更易把握

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與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後未知數的係數化為1不同,其它的步驟都是相同的,還特別能強調最後一步“負變,正不變”。

2、少講多練起效果

減少了教師的活動量,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去探討。教師只作出適當的引導,做到少講,少板書,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3、數形結合更形象

通過畫數軸,並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數軸表示出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不足和遺憾之處

1、內容過多導致學生靈活應用時間少

一堂40分鐘的課要容納不等式三條性質的探索與應用,顯然在時間上是十分倉促的。實踐也表明確實如此,在探索好三條性質後,時間所剩無幾,只能簡單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2、教學過程中的小毛病還需改正

在上課的過程中,許多平時忽視的小毛病在課中也都體現出來了,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預期的答案,往往打斷學生的回答,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權;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時,老師所下達的指令不是特別清楚,時常在學生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再加以補充說明,這樣對學生思考問題又帶來一定影響;課堂小結中學生的體會與收穫談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見,這是平時上課過程中的忽視所導致的。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篇5

以前的教材中,在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數。而現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國中學習移項、合併同類項等方法作準備。

教授這節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預習,小組互說操作,完成設計好的導學。最後我再課件操作驗證學生的結論,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

本節課,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合理運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課堂教學的過程應始終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注意啟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課上學生們緊跟我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的參加小組活動,學生表現很積極。

1、等式的性質體現了數學的對稱美,教學中讓學生在15分鐘時間內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並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這種現象,突出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使學生獲得關於等式性質的知識,並養成認真觀察的學習態度。通過直觀演示,幫助學生感悟怎樣才能使天平的兩端保持平衡,引導學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動直觀地呈現解方程的原理。這樣設計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論;既重視知識的教學,又

重視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採取先扶後放、動手實驗操作的形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培養了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等能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主體。

2、猜想入手 ,激發學習興趣。猜想是學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經證實的判斷,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在一個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所得結果還會是等式嗎?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一旦做出某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於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3、學生展示環節非常好,不僅僅展示了實驗過程、現象,總結了規律,在展示過程中,能積極補充、質疑,個別同學質疑的問題很有價值。

但在教學中,我覺得對學生“放”得還不太夠,其實可以嘗試老師不演示,只提出實驗要求,學生直接動手分組活動——利用天平遊戲來探索等式的性質,教師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適時的引導,這樣更符合新課程理念。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篇6

在教學活動中,我有以下活動覺得比較好的:

建立知識結構,進行新課的引入和知識的遷移.上課伊始,我書寫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識結構,並且有由等式的有關概念到不等式的有關概念的類比線路圖,從而引入課題,開始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這樣處理,學生對這個知識內容的整體把握就能夠高屋建瓴,數學學習的能力意識就能夠形成。

前置學習檢查的任務明確.數學教學中很為重要的新知識引入在課堂之前的前置學習完成,為此,新知識的形成過程老師就沒有辦法把握了,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很好地在前置學習檢查方面動腦筋,在“不等式的性質”這堂課上,由同學們交流檢查前置學習的情況,提出三條交流任務:不等式的性質是什麼?不等式的性質是怎麼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質與等式的性質有什麼區別和聯絡?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後面就有了學生很好的回報:性質的回答情況與以往一樣比較到位,更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由等式的性質聯想得到的,有同學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質是我們通過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學案中安排了由具體例子到一般規律的總結),在與等式性質區別和比較之後,學生得出“在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數時一定要考慮這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這樣的注意點.因此學生前置學習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學習檢查也是前置學習的補充和完善.

課堂設問、提問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時(問題是以填空不等號的形式擬題的),提問:“各小題的結果是什麼?怎樣由已知的不等式變形得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這樣設問便於學生研究,便於學生回答;提升學習內容,問題有難度,思考有深度,在學生回答五道判斷題對錯後,連續追問,有問為什麼的,有問反例是什麼的,有問成立的條件是什麼的,有問怎樣改變結論使命題成立,怎樣改變條件試命題成立.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形式多樣,多數情況,學生舉手回答,還有依座次回答,點學號回答,同學推薦回答等等,全班學生整堂課處於積極的參與狀態.

課堂內容的處理詳略得當.利用性質進行不等式的變形是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難度不大,學生口答一揮而就;分類討論雖是難題,三種情況一經點破,旋即解決;提升判斷實是難點,反覆討論,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題多變化,用足力氣;用不等式的性質解不等式,變形後的形式要明白、怎樣變形要清楚、變形依據要對號、書寫格式要規範,同時這又是後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預演,移項法則由此產生,所以,安排了例題老師示範、安排了學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學生在上面點評.本課全部完成了預設的教學任務,用了八分鐘時間進行了很充分的小結.

等式的性質二教學反思篇7

教師的情緒也比較平淡,沒有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自然的氛圍,使得前半部分的課堂有點沉悶,敢於大膽發言的學生也比較少。由此可知:教師進入課堂就要立刻調動自己的情緒,使學生有輕鬆活潑的感覺,學生才會調動自己的情緒,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課堂也才會有活力。

從學生的反應來看,這種提出問題讓學生先猜測的教學方法,因為平時訓練的少,教師突然放手,學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學生還習慣於在老師的引導下去掌握新知,鞏固新知,然後學會解題。即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需要加強。

同時也提醒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有層次,有坡度,使學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標,一步一個臺階,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上教師在發現學生出現愣神時,及時將問題簡單清晰化是明智的。這個現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現過,如:75+x=150,有學生寫: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於:教學中的例題,多數是x在運算子號的前面,然後根據等式的性質使左邊只剩下x時,都是左邊加幾,等式兩邊就同時減幾,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只看左邊運算子號後面的數,說明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不透徹,解方程時是“照葫蘆畫瓢”,並沒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