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說課稿3篇 《量度世界的細微差異:毫米與分米的奧祕》

本文將介紹《毫米和分米的認識》這個課程的說課稿。通過這節課,學生將瞭解到毫米和分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度量單位,它們在測量長度、面積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生動的教學內容和例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並培養他們的度量思維能力。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說課稿3篇 《量度世界的細微差異:毫米與分米的奧祕》

第1篇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1、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採用自主、合作、分層的教學策略。先測量吸管的長度,再通過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釐米長的線段可以用分米來表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幾個1釐米,揭示1分米=10釐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長的長度,緊接著讓學生畫出一分米的線段,最後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

2、教學毫米認識時利用直觀操作,採用導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測量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需要引進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體驗1毫米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幣或磁卡,感覺1毫米的厚度,然後用心體會。最後,教師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單位的實物來。

3、教學單位進率時採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教學,如教學1釐米=10毫米時,讓學生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知道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再數一數有幾小格,從而得出結論。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說課稿3篇 《量度世界的細微差異:毫米與分米的奧祕》 第2張

第2篇

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認識分米和毫米。第一個例題先通過討論鉛筆盒的長和寬的資料,引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礎上,教材設計了一些列活動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進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實際長度。最後要求學生在米尺上數一數一米有幾分米,來推算出分米與米的進率從而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之間建立起完整的聯絡。第二個例題讓學生用尺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出不足1釐米引起小朋友的'認知衝突,教材再引導小朋友數小格子來明確測量結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釐米中間每一小個的長度是1毫米。然後要求學生用筆尖指著尺上的小格數數,一釐米有多少毫米,藉此明確釐米與毫米的關係。隨後還呈現出一些1毫米的物體,藉助這些直觀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學生感知1毫米的實際長度。最後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嗎這一問題,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豐富對1毫米或幾毫米實際長度的感知,並初步建立相關長度的表象。隨後想想做做6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及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也初步學會用釐米分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所以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從量與計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拓寬用數學只是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範圍,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測量等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其他內容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第3篇

本課是人教版3年級上冊數學第3單元的第1課時,本課內容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於今後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同時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1米=10分米,並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能力目標: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本課教學重點是毫米、分米長度概念的建立;教學難點是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和估測。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如下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教師利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

(2)巧設疑問,激發興趣:教師通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學生準備:紙尺、塑料尺、一分錢硬幣、小金箍棒等。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釐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見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課前,播放《西遊記》主題曲《猴哥》,順勢引出孫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厲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時用課件展示金箍棒逐漸變短,最後變到耳朵裡的過程,在學生回答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後,問他們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隨即老師拿出一號金箍棒,學生先估計,然後量出長1米,也可以說長100釐米。出示長20釐米的二號金箍棒,先估計長度,再說說測量方法。這樣設計主要有3個目的:

一是選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整節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是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喚醒學生對米、釐米的記憶,有效複習了原有的知識。

三是這兩根金箍棒在後面學習分米時,還將用到,可謂一材多用。然後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發衝突,學生用紙條尺測量時發現長度不到1釐米,用精確到釐米的紙條尺不能精確測量出其長度,此時教師再鼓勵學生想辦法,並引導他們最終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表示出來,並及時告訴學生,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數學家真的'把每個釐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並且規定這1小格就是1毫米,從而引入認識1毫米的教學。這一環節通過動手量不到1釐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學生的認知起點,感受到學習新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過學生大膽的猜想和嘗試,畫出毫米以後,教師及時鼓勵,說他們可以像數學家那樣思考問題了,增強其自信心,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首先認識毫米,先讓學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臺選幾名學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學生明白1釐米之間的每個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然後通過用手勢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體、畫幾毫米等形式加深對毫米的認識和感知。在教學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時,我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畫一條10毫米的線段,一邊畫一邊想,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很自然、很輕鬆的得出結論:10毫米就是1釐米。學生在自己畫線段時發現了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非常有成就感。最後明確毫米的用途,別看1毫米特別短,用處可不小,在生活中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精確的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都要用到毫米。我們現在能不能準確測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長度呢?通過測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確了測量的方法。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在紙條尺上用剪刀剪下10釐米,老師再出示一根1分米長的小金箍棒,和學生10釐米長的紙條比一比,結果長度相等,得出:1分米=10釐米。分米的教學直觀引入,簡單有效。接著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藉助紙條或直尺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邊長度大約為1分米的物體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關係時,先讓學生說說2號金箍棒的長度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幾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據分米和釐米的關係想一想。學生能回答出10釐米是1分米,20釐米是2分米。然後讓學生思考:1號金箍棒的長度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幾分米,此處難度較大,學生髮言完畢後,及時鼓勵,並用課件演示:1米=10分米。

教師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釐米一樣,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叫做長度單位。然後讓學生把這4個長度單位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學生回答時,讓其他同學分別用手勢表示1毫米、1釐米、1分米、1米大約有多長,再請學生思考,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該怎樣選擇長度單位。通過這一環節,對已學過的長度單位進行了梳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能力。在學生對長度單位的選擇有了明確認識後,告訴他們:生活中,人們就是這樣來運用長度單位的,然後出示幾則資訊: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約8844米。中學生課桌高度應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應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節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細長的身體達27釐米。世界上最小的鳥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國的一種蜂鳥,其體長大約為5釐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間能確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及散熱功能。由此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習題的設計上,不僅注重了知識的綜合性、生活性、還注重了趣味性。我設計了兩個題型

一是單位換算,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每個題目都讓學生說說自己換算的想法,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記”,這是對長度單位的又一次梳理,練習時,學生能通過用手勢描述、在腦海中想象等形式來表述物體的長度,在感受用錯單位造成笑話的同時,深刻體會到數學的親切和合理選擇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再通過“你想對八戒說些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明白對待學習要謹慎、認真。

先讓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然後教師總結,並告訴學生:金箍棒還能變得更長,也能變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課件)。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單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在今後的學習中會逐步學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查詢資料提前進行一些瞭解。這不僅對整節課進行了回顧,而且自然引出了下節課和以後將要學習的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開闊學生思維的作用。

總之,整節課我始終選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為素材,通過觀察、估測、實測、思考等豐富的活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其學習熱情,讓他們不僅學有所獲,而且學得輕鬆、快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