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鄭人買履》教案7篇 "引發思考與探究:以《鄭人買履》為例的文學教學案例"

本教案選取了古代“七十二家房事”的經典之一《鄭人買履》進行教學,通過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古代文化與道德觀念。同時,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

《鄭人買履》教案7篇

第1篇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

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

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絡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

基礎知識: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除了繼續瞭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

背誦古詩、詞、文言文。進行南北對抗賽,講解規則。

1、上學期我們學過兩篇文言文,同學們還記得是什麼嗎?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它不但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讓人能體味到其中的含

2、今天我們就要再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鄭人賣履》。

1課文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同學們再來讀一讀,把字音讀準,把握不準的標出來。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準的字的讀音。聽他讀的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提示:有個字出現了3次,兩個讀音。你知道是什麼嗎?(度duó——量長短;度dù——尺碼

1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夠正確、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了,下面讓我們仔細地讀課文。同學

們先想一想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讀懂了這個文言文的小故事?

2下面同學們就先自己運用這些方法學習學習,難理解的地方標出來,然後小組交流解決。

3把你們小組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咱們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來發言時同學們要仔細地聽,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來給以補充、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賣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

子,才說:“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解決爭議的過程,通過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小結運用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5哪個小組願意來講講這個故事,其他小組仔細得聽,看他們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樣?

(1)最終這個鄭國人也沒有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你們還想說些什麼?

(2)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回來沒有買到鞋,就有人說他

小結: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看來文言文,用字不多,卻能

《鄭人買履》教案7篇

第2篇

1、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

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後,你明白了一些什麼樣的道理。

(如“龜兔賽跑”:烏龜跟兔子賽跑,結果兔子失敗。寓意:驕傲使人落後、失敗。“守株待兔”:種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寓意: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倖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這就是寓言: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人買履》,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a 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裡?並反覆朗讀。

b 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 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1、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麼呢?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寓意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

第3篇

1、學習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2、初步瞭解寓言的特點。3、學會利用註釋、工具書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內容,翻譯課文。4、領悟寓言的寓意。

1、理解和掌握重要詞句。2、領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3、背默,形成積累。

1、關於寓言: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它常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育意義的故事。結構大多簡短,具有故事情節。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寓言原是民間口頭創作,後為文人作家所採用,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體裁。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儲存下來。如在《孟子》《莊子》《韓非子》以及《呂氏春秋》《戰國策》等書中,就運用了不少當時流行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對事理的說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後世被傳為警句、格言。

?鄭人買履》選自《》,作者 ,是我國 時期著名的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買履者( )自度其足( )寧信度 ()()遂不得履 ( )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c.鄭人有欲買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①取之( )②試之(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譯:①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5.這則寓言先講了什麼?再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請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6、你覺得最後兩句對話是否多餘?為什麼?這則寓言給我們什麼啟示?我們能從鄭國人身上接受什麼教訓?

美文賞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1.解釋加點字:①田中有株( ) ②兔走觸株( )③折頸而死( ) ④因釋其耒( )⑤冀復得兔( ) ⑥不可復得( )⑦為宋國笑( ) ⑧以先王之政( )

3.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談談你的看法。

第4篇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稀奇古怪兩隻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a最能體現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裡?並反覆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麼啟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麼呢?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並解釋。

第5篇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藉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後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瞭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裡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裡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並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裡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麼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後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麼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裡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後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裡你怎麼辦?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杆子,然後再下去撈。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裡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並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後說: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例項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第6篇

1、聽成語故事,理解成語“鄭人買履”的含義,瞭解成語“熙熙攘攘”、“應有盡有”。

一左一右,一前一後,一般模樣,會跑會走。(謎底:腳)

2、讓我們來低頭瞧一瞧,我們的小腳朋友現在躲在哪裡呢?

3、奇怪!為什麼我們都要穿鞋子呢?每個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樣嗎?

引導幼兒討論鞋子對腳的保護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著合適的尺寸才舒服。

從前,鄭國有一個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腳上的鞋子破了,就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集市:古時候做生意的人會在特定的時間裡,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一起做買賣。)在他去買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打算買鞋時帶上它。可是,他記性不好,臨出門時,把小繩落在家裡了。

這個鄭國人到底有沒有買到鞋子呢?我們接著往下聽故事。

集市離他家較遠,他一路小跑來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熱鬧: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商品應有盡有。鄭國人也顧不得多看,直接來到鞋鋪前。鞋的樣式很多,他左挑右選,終於挑了一雙自己滿意的。正準備掏出小繩,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發現小繩落在家裡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趕回到集市時,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的店鋪都關了門。他來到鞋店,鞋店也關門了。鄭國人鞋子沒買成,十分沮喪。

提問:小朋友,如果你是鄭國人,你會用什麼辦法去買鞋子呢?

幾個過路的人知道情況後,紛紛不解地問:“用腳試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適了嗎?”

剛才我們聽的是一個成語故事,題目叫“鄭人買履”。履:鞋子。誰能說說“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嗎?

小結: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適,用腳穿上試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多麼簡單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鄭國人卻不明白。這篇故事諷刺(笑話)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說是自以為是的人。

玩法:請幾位穿同一型別但尺碼不同的鞋子的幼兒,脫下鞋子,用布蒙上眼睛,圍坐在一起,誰最先試穿上自己的(合適)的鞋子為勝。遊戲進行2到3次。

第7篇

1、猜謎:一左一右,一前一後,一般模樣,會跑會走。

2、讓我們來低頭瞧一瞧,我們的小腳朋友現在躲在哪裡呢?

3、奇怪"!,為什麼我們都要穿鞋子呢?每個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樣嗎?

引導幼兒討論鞋子對腳的保護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著合適的尺寸才舒服。

從前,鄭國有一個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腳上的鞋子破了,就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集市:古時候做生意的人會在特定的時間裡,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一起做買賣。)在他去買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打算買鞋時帶上它。可是,他記性不好,臨出門時,把小繩落在家裡了。

這個鄭國人到底有沒有買到鞋子呢,請接下來聽故事。

集市離他家較遠,他一路小跑來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熱鬧: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商品應有盡有。鄭國人也顧不得多看,直接來到鞋鋪前。鞋的樣式很多,他左挑右選,終於挑了一雙自己滿意的。正準備掏出小繩,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發現小繩落在家裡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趕回到集市時,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的店鋪都關了門。他來到鞋店,鞋店也關門了。鄭國人鞋子沒買成,十分沮喪。

提問:小朋友,如果你是鄭國人,你會用什麼辦法去買鞋子呢?

幾個過路的人知道情況後,紛紛不解地問:“用腳試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適了嗎?”

剛才我們聽的是一則成語故事,題目叫“鄭人買履”。履:鞋子。誰能說說“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嗎?

小結: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適,用腳穿上試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多麼簡單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鄭國人卻不明白。這篇故事諷刺(笑話)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說是自以為都是對的人。

玩法:請五位穿同一型別但尺碼不同的鞋子的幼兒,脫下鞋子,用布蒙上眼睛,圍坐在一起,誰最先試穿上自己的(合適)的鞋子為勝。遊戲進行2到3次。

1、聽成語故事,理解成語“鄭人買履”的含義,瞭解成語“熙熙攘攘”、“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