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5篇 思考教學,啟迪未來──淺析長沙教學反思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是一篇反思當代教育的經典文章,文章作者針對長沙的教育現狀進行自我批評和反思,並提出了一系列改變教育的建議,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反思。本文將對《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進行深入剖析,探究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5篇 思考教學,啟迪未來──淺析長沙教學反思

第1篇

今天上完了《沁園春 長沙》,在備課的時候我把意象及情與景的關係作為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何突破重點和難點,我在設計上想了很多的辦法,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寫情,我從作者的寫作思路上切入的,讓學生朗讀課文,並抓住文中線索性的詞,根據線索詞的變化,理清作者寫作思路,如“立”、“看”、“悵”、“憶”、“記”。

上片重點講看的部分,寫作者看到了什麼,作者抓住哪些典型事物,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學生回答“山”、“林”、“江”……,由此引出意象,指自然事物,即取自大自然的藉以寄託情思的物象。為了更好的理解意象,以國中學過的《天淨沙 秋思》為例,加強學生對意象的.理解。作者寫了這些意象,有什麼樣的特徵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呢?這首小令學生很容易理解。從而和古典的詩歌聯絡在一起,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寫這些意象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呢?注意觀察角度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些意象組成的一幅什麼的圖景,這樣的景色下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感嘆。進而過渡到下片,那上片主要是寫景,下片呢?抒情,寫景是為抒情做鋪墊的。

下片注重抒情,這就和作者的經歷、精神氣質有關,和知人論世結合起來,

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從表現手法的角度看,學生根據板書能夠分析出來,很容易想出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中顯志。

從講的效果來看,學生分析的很到位,但從整體來看,教學過程有一點亂,對課堂的把握度不夠靈活。

為了鞏固學生對意象的理解,我又找一些題進行跟蹤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毛澤東詩詞的特點。

1、在詩中作者寫了哪幾種意象?這些意象有什麼特徵?

2、通過對意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意象描寫,寫出了羈旅者的孤獨寂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這兩首詞都寫到了梅花的生存環境,這些描寫對錶現梅花具有

毛詞:( 飛雪、懸崖、百丈冰 ),表現梅花(堅強不屈、以苦為樂 )的特點。

陸詞:(驛外、斷橋邊、黃昏、風和雨 ),表現梅花( 孤獨、寂寞 )的特點。

2、最能顯示出兩位詩人思想境界的詞句分別是:

a“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明寫梅花,實則點明作者的心境。

b“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在作者,固然有“孤芳自賞”

c毛詞好一個“俏”字!一般來說,“俏”字略顯浮躁,此處卻是個

例外,“俏”字不僅體現梅凌寒獨自開的氣質,更是盎然生機的反映。

d毛詞好一個“笑”字。“笑”是梅花喚醒 百花齊放的自豪一笑,兼

為了提高學生對詞語的鑑賞力,我把前面寫景的句子改寫成了一道仿寫題,學生對這道題非常感興趣,而且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

根據提供的語境,在橫線處填上恰當的語句。

生活中,我們需要崇高。有了它,我們就會擺脫平庸和空虛,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這種認識,你就會發現崇高就在你的身邊:

從學生做是的句子中看出,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是非常強的,把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運用。

總而言之,對課堂的整體把握還是有很大的欠缺。講完課這後,感覺教案寫得不太好,又重新進行了調整。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5篇 思考教學,啟迪未來──淺析長沙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上課後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本節課在教學環節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了課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鑑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我採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2、抓住職高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提前預習,在上課時可以充分跳動他們的積極性。

3、通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著範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了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應該給學生再長一點的朗讀時間,爭取能讓學生熟讀成誦,最好當堂完成背誦的任務,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信。

2、今後應多思考一下該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效果。

3、多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有許多學生心裡明白但無法用精美、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4、教師未能在詩詞鑑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鑑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5,對於學生,應該使他們懂得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比應試更重要。

第3篇

我的課已上到第三節課了,《沁園春﹒長沙》已翻過去好幾天了。但今天我才覺得這一課還遠遠沒有結束。首先,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興趣依然還沒有消去。今天有一位同學向我提出要《沁園春》的詞譜,說自己想試試用這個詞譜填首詞。這確實是個好主意。

我立刻對他說,我的個人主頁上就有《白香詞譜》,當然還需要細心揣摩,填詞很有講究,相信慢慢研究你可以寫一首漂亮的詞來。下午我就將《沁園春》詞譜打印出來送給這位同學。

他的高興勁兒讓我也欣喜不已。其次,我覺得這篇文章的`教學還有拓展的必要,特別是課後練習最後一題我只是草草收場,太不應該了。於是今天中午我沒有休息就上網收集毛主席的書法作品,打印出來。下午張貼到教室裡去,讓學生好好感受一下一代偉人的浪漫情懷吧。

第4篇

今天教完了《沁園春長沙》,感覺不如意。首先是覺得不能實踐新課標的理念,與過去教學沒有什麼區別:老師講得過多,學生活動不充分,不知道學生在學過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收穫。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意象,我是這樣處理的,匯入後讓學生說詞中哪能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偉大的政治抱負,學生說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就引導學生思考是什麼引發詩人毛澤東的這一追問,有學生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就進一步地引導思考學生“萬類”是哪些,“競自由”的表現是什麼,也就是我佈置的預習題“詞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點是什麼?這些意象組合成的畫面給人什麼感覺?”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最後總結出了:詞的上片寫了一幅色彩鮮豔、生氣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正是這壯麗的秋景讓毛澤東心潮澎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哲理追問。這裡回憶起來思路很清晰,線條很流暢,但在教學過程中花費時間過多,主要是老師講解過多,比如對意象特點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師講解的老習慣。講完上片就快下課了,對下片只提出了問題:上片所問“誰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嗎?學生回答:“同學少年。”便下課了。下片的教學法用了三十分鐘的樣子,其餘時間讓學生做練習。

本來用一課時教完的,結果卻用了兩課時,還有一個原因是匯入用得時間過長,我從章士釗評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有帝王氣象”說起,說到了朱元璋的《詠雞鳴》、黃巢的《題菊花》然後說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其實也有帝王氣象,問“哪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的帝王氣象”,由於所引用的詩學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書,用時較多,所以花多了時間。我一上課叫學生朗讀,有一個學生就說那女生的朗讀聲音太小不能表現毛澤東的偉大政治抱負,其實我本該揪住這“偉大政治抱負”提問的,但當時就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備課內容,造成時間浪費。這就關係到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預設,但也不能被預設捆住手腳,當然有時也有“顯擺”的心理在,這也就是教學觀念的問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要顯示自己的才學。

這是這個學期的第一節正課。首先開始的就是詩歌。本身而言,我自己並不擅長詩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詩歌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在第一節課,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詩歌。

基本上的同學會提到理解問題,有些同學會忽視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我自己的總結,詩歌學習包括:瞭解背景;初步朗讀;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讀;自我思考。

其實應該要在整堂課中貫穿如何學習詩歌,這樣學生就有可能通過課堂的學習記牢這幾個環節。而一開始就把幾個環節亮出來,在後面的時間裡又沒有進行及時的提醒反覆,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二、初讀詩歌,檢查預習效果,解決字詞問題。

在一個班級是全班齊讀,在另一個班級是請幾位同學讀。還是後者的效果好一些。不過也要看學生的積極性。有的班級學生根本就不會站起來朗讀,即使站起來,聲音也很小聲,再加上問題都差不多,並不能很好的檢測他們,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級學生比較積極,水平也各異,上課情緒比較放鬆,教師的點評比較有效。

這首詞寫了哪幾幅圖景?有些學生對圖景這個詞都無法理解。三班的基礎比其他兩個班級會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勵學生或錯或對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們的錯誤,不要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勵,從基本的開始講,慢慢引導他們。這節課裡,在三班已經是最後一節課了,我有點急躁,對學生如此簡單的問題都不懂,沒有心理準備,對他們有點凶,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註意。

有些班級說是三幅圖景,有些是兩幅圖景。而我是迎合了學生的看法,認為三或二都可以。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應該事先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並想到足夠的理由來應對不同的看法。

在解釋過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傳遞給他們。但是在過程中,我運用的方式是追問,不停的追問,問不出來的地方,就自己來講解,缺乏教學的.技巧。

在和學生討論該用“獨立”還是“佇立”時,引導學生不同的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這個環節我比較滿意。

在有些班級的朗讀指導比較有效。通過我的分析,讓他們更明白這首詞的深意,以及該如何具體去朗讀。

最大的問題還是教學語言太過瑣碎。特別是對問題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為沒有準備充分,所以自己就說不連貫。上課前,還需要準備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現太多不規範的語言!

從大處著手,要領略到這首詞的豪邁風格。其風格的體現,最重要的就是朗讀。從目前班級的朗讀情況來看,做得並不是特別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願意舉手回答問題以及更不願意舉手來朗讀文章,有主客觀方面的因素。主觀方面,擔心自己所讀或者所回答的問題不夠好,引起同學的哂笑。傷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客觀方面,確實是不是太熟悉班級同學,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開一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學的點評,點評的同學說好話我會問好在哪裡,說不好我要他示範,讓他們有了畏懼心裡。於是乎,在課堂互動這一塊,就有點打不開。但是目前主動舉手的還有幾個。

從小處著手,對詩歌文字的分析來看,同學的分析能力和欣賞能力實在是基礎薄弱,不過詩歌的欣賞和分析確實也很難——但不能因為難而止步。在文字分析的時候,學生還是具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的!“獨立寒秋”之“獨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種意思,其一就是確實是一個人,第二,與下文的“攜來百侶曾遊”相照應,第三,就是表現了年輕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氣概。另外,從古代詩歌中的傳統出發,例如杜甫的“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金聖嘆就點評“操危慮深”。但是在點到學生如何理解獨立的時候,也有同學說道了毛澤東的心境的些許悲涼。其理由就是毛澤東即將南下廣州,離開生活學習工作達十三年之久的長沙,內心會有不捨,再加上一個人,怎能不悲涼呢?這個是學生髮現的,這種說法我當即肯定,是啊,我離開三年之久的瑞安還那樣依依不捨呢。

另外,由於湖南省長趙恆剔派兵逮捕毛澤東,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應該說是“獨”字所包含在裡面的。我個人覺得還有一點,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後,陳獨秀和毛澤東的關係也越來越不好,這個時候的毛澤東應該內心也有孤獨感的。

不管後面的秋景描寫多麼壯觀豪邁,不管多麼有氣勢,有年輕革命家的偉大,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毛澤東細膩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覺得如何引導同學們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很重要。李鎮西老師說,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要讀出問題,讀出自己。詩歌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學生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的引導。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們可曾有問題沒有?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但是我卻問:一首詞中毛澤東為何會幾次用“萬”呢?幾次用動詞“擊”呢?又說明了什麼?這樣帶著他們進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還是一個未待解決的問題。

第5篇

這是我當新教師的第一節課,課前準備十分充分,應該來說也是比較成功的一節課,至少是自己還算滿意的'一節課。教師授課緊扣文字,啟發誘導,循循善誘;學生鑑賞詩詞,由品味意象到體悟情感,再到感懷心志,循序漸進。讓人真正體會到了青年毛澤東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氣概,胸懷著激濁揚清,改天換地的鴻鵠之志。

當然最為上崗的第一節課,可能缺憾會更多,我無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緊張情緒,可能語速會太快,未能在詩詞鑑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織一張“網”,使之通過一首詩的學習鑑賞,初步掌握詩詞鑑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應該提醒學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閱讀鑑賞方法,甚至要比單純從一首詩詞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更加重要,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