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四篇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四篇

教材以優美的詩文,豐富的文學語言,為學生提高文學素養打下基礎。教材要求精讀,閱讀1課時,誦讀1課時。通過反覆誦讀,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情趣。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四篇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一

課程名稱:以欣賞理解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浣溪沙》

教材簡介:

《浣溪沙》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是“親近文學”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教材以優美的詩文,豐富的文學語言,為學生提高文學素養打下基礎。教材要求精讀,閱讀1課時,誦讀1課時。通過反覆誦讀,進入詩歌所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詩意。理解詞人情感主線,背誦全詩。

2、 過程與方法: 體味描寫的精妙。 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培養學生樂觀曠達的情懷和受挫之後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學重、難點:

1、 誦讀詞,把握詞所表達的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2、 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設想: 通過authorware製作的課件,朗讀,講解,無形的意境轉化為有形的畫面,更直觀的展現詞的意蘊和妙處,加深學生對詞的感性認識,鼓勵學生參與鑑賞,增強學生對詩詞的興趣。

教學手段: authorware多媒體課件,蘇軾的圖片,古典音樂

教學步驟:

一、由古典樂曲引入情境,匯入新課播放歡快的音樂,介紹蘇軾的風格匯入新課,介紹蘇軾及背景:

1、由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發言,後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雖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開朗。他寫這首詞是在“譏諷朝廷’’ 被貶至黃州時寫的。

2、在面對這樣的艱辛處境的時候蘇軾用什麼心態去生活的呢? 此時映入蘇軾的畫像及全詞內容。

二、 誦讀:

由學生在音樂聲中自讀,體會朗讀要領。教師提示下理解:(子規—布穀鳥,白髮—代表老年, 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三、 吟讀: 按照詩的個性來讀,按照自己的體會來讀。讀得較慢,有時有拖音。

2.教師示範(讀出節奏.韻腳讀重音,讀出感情)

3.學生搖頭晃腦地自由吟讀

4.男生齊聲吟讀,女生一起吟讀,看誰讀得更有味。

四、背讀:

1抽選學生背讀,檢查預習效果。

2、全班同學齊聲吟誦這首詞。

五、教師對詞文進行講解,分析詞句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講解句子的含義後並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其中的內涵,複述詞句的含義。

六、 理解作品的主題

1、 詞中哪些句子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結合課後註釋賞析,看錶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總結:蘇軾曠達樂觀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勇往直前。

七、 板書:蘇軾 《浣溪沙》

情—寧靜自適

景—清淡幽靜

情感理交融

理—曠達樂觀

八、課後練習:

A、《浣溪沙》上闕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答案:山下小溪邊,生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鬆間沙路潔淨無塵,黃昏時流涕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B、下闕轉入抒懷,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答案:由西流的溪水,聯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九、 教學反思:

詩詞教學不能脫離對意象的解讀。“意象”包含“意”和“象”兩個方面的內容。這裡的“意”指創作客體的客觀物象。物是客觀存在的,它原本是什麼樣子,就應當說成什麼樣子,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這是所謂的客觀表述。物象在作者看來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因此詩詞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詩詞是以意象來詩人眼裡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讀詩詞時,

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意象的分析加入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對詩詞做出多義性的解讀並揣摩詩人的情感。

詩詞中蘊藏著豐富的精神營養,它對青少年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詩詞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語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學生了解民族語言的演變和淵源。詩詞深奧的語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同時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詩詞想像的思維方式以及詩詞審美的再創造性,有助於開發學生創性思維,它的“暗示性”原則,對藝術、通感以及它的繪畫,音樂美可以不時刺激學生在心靈迸發審美創造的火花。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二

1、誦讀幾遍;解釋劃線的詞句及加點的詞語。

2、找出《浣溪沙》詞押韻的平仄規律。 [作者簡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李昪長子,史稱南唐中主。璟多才藝,好讀書,文士韓熙載、馮延巳、李建勳、徐鉉時時在其左右,相與講論文學。《江南野史》說他“時時作為歌詩,皆出入風騷”。但流傳下來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詩和四首詞。其詞蘊藉含蓄,深沉動人。王安石盛讚其“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王國維則稱其“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品讀與探討]

1、這首詞中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這首詞中塑造了思念遠人的思婦形象,抒發了孤單寂寞之情。

2、為什麼歷來人們都稱頌“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兩句?

[明確]因為這兩句詞在寫法上虛實結合,寄託深遠:“夢迴雞塞遠”是虛景,在睡夢中見到遙遠的邊關而去找尋想念的人;“細雨”是醒來後的實景,細雨迷濛正與夢境的迷離相結合——邊關何其遙遠。後句“玉笙吹徹”為實,“寒”字寫人的內心淒冷,為虛,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遲暮的感傷心情。

3、請說說《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這首詞的詞眼是什麼並說明理由。

[明確]詞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學傅庚生先生卻別有會心地以“殘”字為詞眼。他說:“意以為全詞固脈注於一‘殘’字耳。‘菡萏香銷翠葉殘’是荷殘也,‘西風愁起綠波間’是秋殘也,‘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殘年對殘景,誠然其不堪看也。王氏(王國維)之所云有美人遲暮之感者蓋如此。‘細雨夢迴雞塞遠

’是夢殘也,‘小樓吹徹玉笙寒’是曲殘也,人在殘年感已多,‘多少淚珠無限恨’,矧(況且)更‘倚闌干’對此殘景乎?全闋脈絡貫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聯屬,似亦並不宜摘句以欣賞之耳。”

4、簡介李煜詞《烏夜啼》的大致詞意,初步整體理解詞意。

[又:講析已經批閱的作業,強調“花間詞派”兩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詞風。] [佈置作業]

1、背誦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擲久);體會該詞上片直抒胸臆,下片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體會詞中“閒愁”的連續性。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三

教學目標:

1、 初步掌握賞析詩詞的三個基本方法。

2、體會蘇軾心繫民生的感情、樂觀豁達,胸懷寬廣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學會勤誦讀、多聯想、抓意象的賞析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懷大愛的寬廣情懷。

一、匯入:

周杰倫的《東風破》這首歌怎麼來的?是詞作者方文山根據蘇軾的詞《東風破》改編而成,東風破是詞牌名。我們剛學過蘇軾的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詩《贈劉景文》,唐詩宋詞,詩詞是中國文學中很重要的二種體裁,那麼詩詞有些什麼區別呢?詞有詞牌名,詩只有題目,詞可有題目也可沒有題目,詞的句式長短不一,詩則字數一致。詞牌即詞的格式有一千多種,而詩只有幾種,故詞自由得多。

二、對於詩詞,我們該怎樣去欣賞呢?請同學們先說一說。

今天我們就以蘇軾的《浣溪沙》為例,來學習詩詞賞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勤誦讀是一個鑑賞的好方法。

先請一個學生讀一讀,要求準確流利,字正腔圓。請學生評價。老師指正:上下片要停頓長些。再請學生讀。

詩詞都是講韻律的,所以古人吟誦詩詞時,常會手舞足蹈。先請大家手舞一舞,找出蓋停頓的地方,擊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請學生腳踏節奏讀。然後手舞足蹈配合讀。

古人作詩詞講究平仄,平聲應讀得舒緩,仄聲應讀得短促。學生試讀平仄。

再手舞足蹈並讀出平仄。老師手勢指揮齊誦讀。

2、人們品讀詩詞時,常說詩中有畫,是因為文字給了人以豐富的想象。所以賞析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請學生再品讀《浣溪沙》,邊讀邊想象。說說讀著讀著,你彷彿看見了什麼?

小結:有了聯想,平面的文字就變得立體起來,有了生命力,所以賞析詩詞,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賞析詩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來寄託作者情感的客觀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請學生在詞中找出認為是意象的事物:棗花、古柳、繅車、牛衣、黃瓜、日、野人家。

這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農村氛圍?發展生產,安居樂業。

看著這幅農村圖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欣慰,愉快。

可是蘇軾有什麼好高興的呢?簡介背景。因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見不合,蘇軾自請外調到了杭州,不多久,被遷調到偏遠的密州(今山東諸城),四年後又被調遷至徐州(今江蘇,靠近山東),到了徐州,又適逢大旱。碰上這麼多不順心,假如是你,會感覺怎樣?(沮喪,失望、憂鬱等)。

蘇軾仕途失意,在詞中有無怨艾?沒有。非但沒有,還帶領民眾長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幫忙,下了幾場透雨,於是蘇軾又帶領大家去石潭謝雨,回來途中,蘇軾走進了這村子。看到村民們安居樂業,蘇軾欣慰地笑了。這可以看出蘇軾是個怎樣的人?

不以個人得失為意,心中裝的是國家興盛,百姓安居樂業的大志。樂觀豁達,愛民如子,親民,胸懷寬廣。

下片中有一個詞很能體現蘇軾親民的特點,是哪個?“試問”。

怎樣才算“試問”?客客氣氣,不想打擾。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婦前致詞,吏乎一何怒”,和蘇軾的“試問”形成何等鮮明的對比。所以離開徐州時,百姓都依依不捨,所以蘇軾到今天仍被後人景仰,決不僅僅因為他傑出的文學才華,還因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大愛的人格魅力。

5、總結賞析詩詞的三個基本方法:勤誦讀、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業:運用學到的方法,賞析張志和的《漁歌子》。

浣溪沙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詩意

理解詞人情感主線。背誦全詞

2、過程與方法:

理清借景抒發人生哲理層次,體味描寫的精妙

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培養樂觀曠達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誦讀詞,進而把握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2、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設想:

通過朗讀、想象把無形的意境轉化為有形的畫面,以此來品味詞的妙處;借用多媒體手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積極鼓勵學生互助學習。

教學用具:

多媒體裝置、蘇軾圖片、古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並出示“學習目標”:

明確: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其背景介紹(結合幻燈片);教師配樂範讀全詞(課件出示課文內容):

1、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2、 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裡會怎樣?” (幻燈片出示問題)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鬱、淒涼。” (幻燈片出示總結)

3、 教師由此發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幻燈片出示問題)

學生沉思中,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配樂範讀全詞。

全體學生初讀全詞:

1.播放朗讀的音訊檔案

2.學生在音樂聲中自讀,體會朗讀要領。

3.由學生推薦朗讀較好的同學誦讀

四、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自由朗讀全詞,並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後請學生髮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

1、子規——布穀鳥;白髮——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幻燈片提示)

2、 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遊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 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著朗讀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 麼。”[上闕寫景,描繪了三幅畫面:——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鬆間沙路潔淨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布穀)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下闕轉入抒懷:——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 (幻燈片出示圖片)

3、 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反覆誦讀、抓住特徵、調動感官、聯想想象。

六、學生評點詞的意境。

學生口頭交流所看到的畫面。學生老師共同評點,最後點出這首詞的意境是“清淡幽靜”。

全體、個人朗讀全詞。

由畫面意境引出詞人心情:

1、 教師提問:“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心情下,筆下的景物才會如此清淡幽靜?”

學生討論後答:“平靜、寧靜。” (出示幻燈片)

2、 教師緊跟著問:“蘇軾面對挫折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體現了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答:“曠達樂觀。”(出示幻燈片)

3、 教師再設定疑點:“那麼蘇軾會不會就此放棄世俗的一切,不再執著於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學生可在老師的提示下,看詞的下片,從而得出答案。

教師補充:“事實上,蘇軾在屢遭貶謫的晚年仍敢怒敢罵,可見他的堅毅執著。” (出

示幻燈片)

九、朗讀下片,理解含義。

1、 學生自由暢談對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啟發。

2、 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 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 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你們說對嗎?” (出示幻燈片)

十、全詞小結:

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示。 (出示幻燈片)

情——寧靜自適

景——清淡幽靜 情景理交融

理——曠達樂觀

十一、學生自由背誦全詞:

十二、拓展練習: (出示幻燈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現的畫面,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1、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對美好晚景的戀惜和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美好事物的留連,對時光易逝的悵惋,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希望。)

佈置作業:

1、 背誦默寫全詞。

2. 積累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詞句五條。

教學反思:

我對傳統詩歌教學模式有自己的困惑。傳統的詩歌教學基本是一種誦讀加教師解讀賞析的教學,詩詞學習課堂,由教師範讀或聽朗誦錄音開始,接下來分析詩詞內容,這中間也有叫學生來賞析,但基本是教師把自己對詩歌的解讀講解給學生,然後再以誦讀結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意境的體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等情況,教師都不能清晰地知曉掌握,學生仍然是被動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或者說根本不可能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教學效果總是不如人意。

有了網路教學平臺,就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我想在傳統誦讀的基礎上,利用教學平臺,讓每個學生對詩歌的真實理解得以展現,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還是擦邊膚淺,那都是他個人的解讀,他在試著走近詩歌。如果在主觀理解的基礎上,他能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和指導,那麼他接下來的進一步鑑賞也必將會成為他個人的主動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裡,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主動自發的狀態中,學習效果就比只聽教師賞析要好。

上這一課的指導思想有些亂,是兩種教學思想在衝撞,既希望學生在課上充分發揮自主,想讓他們放開來談,適當加以引導推進,又沒有擺脫自己的舊觀念,總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結論給學生,拉著學生往自己的設計好模子裡走。教什麼和引導什麼、學什麼和還需掌握什麼,這兩點在課上體現的不明顯。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體現充分。

對於整合後的語文教學,不同文體的教學有什麼特點,自己認識不清。比如帶思辨性的散文、文學色彩很濃的小說和科學知識偏重的文章的教學,在虛擬和現實課堂裡教學的呈現方式和古代詩歌教學一樣嗎?如何充分的發揮虛擬和現實課堂相連線和優勢,達到古代詩歌教學的效果?這個“宋詞學習”的教學設計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結合的優勢,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穫,我現在還沒有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