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天淨沙·秋思》教案5篇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淨沙·秋思》是明代文學家馬致遠所作的一首七絕詩,以秋天景色為背景,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命運的無奈。此教案旨在通過學習這首詩,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增強文學鑑賞能力。

《天淨沙·秋思》教案5篇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第1篇

各位評審老師大家好,我是一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首先我來談一下教材,這篇《天淨沙·秋思》屬於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這個單元主要學習寫景詩文,而這首元曲又屬於一個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詩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引導學生鑑賞這篇佳作,對學生語言水平的提升有著可以明顯的幫助。

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面對的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同時,通過以往的學習,他們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詩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但是對於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詩文寫作手法的掌握還不到位,不能很好體會詩人情感,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學生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體會景物的描寫,訓練想象、聯想的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學生能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感歸屬。

基於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本曲,體會這首小令的意境,難點是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創設情境法,問答法,朗讀法以及小組討論法。

首先我會在匯入新課時,採用創設情境法,播放一段範讀音訊,將學生帶入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圍中,使學生對這首小令有一個初步的感情基調的把握,同時產生探究的慾望;然後通過層層遞進的幾個問題和泛讀、精讀、品讀的三次朗讀,剖析這首小令的意象,最後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體悟詩人的情感。

接下來是我說課內容的最後一個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學過程的設計。關於本課,我將通過五個環節,層層遞進,來實現我的教學目標。

(一)首先我會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

這個環節我會播放元曲天淨沙秋思的音訊,將學生帶入情境,然後提問,“同學們,聽完這段元曲,你們有什麼感受呢?”基於我的學情分析,我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情感認知能力,我預設我的學生可能會說“很悲苦,淒涼,很憂傷,難過”,然後我繼續設問“那麼這種悲從何來,詩人為什麼會覺得悲傷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今天的新課”,這個時候我會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二)其次我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整體感知,這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之後我會介紹詩人背景和元曲這種文體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元曲這種藝術形式

我會先給同學們介紹作者:“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曾於江浙一帶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隱田園,寫出許多“嘆世”之作”,同時通過介紹來掌握元代雜劇四大家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這個文學常識。然後介紹元曲,“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古詩詞的教學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在第三個環深入研讀的部分我引導同學們精讀品讀,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同時營造出畫面感。

在剛才初步感知的基礎上, 我引導學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個字就涵蓋的九種景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同時板書)。並且注意到這幾種景物的修飾詞,體悟這幾個修飾詞豐富的渲染力和準確性。然後引導學生關注情景交融的寫法,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其次,作者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給學生營造畫面感: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裡,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自己卻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個異鄉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這,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其次在深入研讀部分我會設問,“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適時點撥和總結: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遊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無法歸家,那種傷心、思鄉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瞭。

(四)為了實現語文學習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在第四個部分還進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泛讀、精讀、品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我會請學生討論怎麼讀才能讀的更有節奏,有感情,討論完畢後播放音訊,帶領學生總結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的節奏。

(五)課堂的末尾我會引導學生整理歸納我來總結的形式對本課進行小結,最後佈置作業,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小令並背誦,體悟它的音樂美、繪畫美等在內的綜合藝術。

(六)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如現在黑板上所示,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能夠幫助我的教學流暢的進行。

《天淨沙·秋思》教案5篇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 表達的思想感情。

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 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 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枯藤/老樹/ 昏鴉,小橋/流 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 。(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 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 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點撥: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因而傷心欲絕。

這首小令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屋次作簡要分析。

六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 想象和聯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敘、描寫 、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出淒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淒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出泠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悅,然而,當他再次抬頭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時太陽就要落山了, 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日暮相關何處是?”至於文中的遊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裡來?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裡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1、《天淨沙 秋思》體裁為( ),作者( ),元代戲曲家。

2、《天淨沙 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 )。

我們通過朗讀,將文字轉化不畫面,體會其中的意象,從總體上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他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

2、學了這首詩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請以“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一句詩、一個詞,)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第3篇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閱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為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誌著文學的三座藝術高峰。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隻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於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淨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讓學生簡單的瞭解元曲,有助於學生閱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淨沙”中,最為的一篇便是《天淨沙 秋思》。“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傑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淨沙 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範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並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後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 ,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製作動畫flash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說明:七年級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淒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淨,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淒涼、羸弱,襯托出天涯遊子的內心孤獨悽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遊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遊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明確:處於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遊子”,並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後,思考並分組討論。②採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著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捲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乾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幹的老樹上,一隻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嘆,“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裡?!”

說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係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為以後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為“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淨沙 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有何異同?

天淨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並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說明:張志公先生曾說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並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閱讀的實踐能力。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路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第4篇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⑴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___________”畫出),並用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___________(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裡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篇

1、通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並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2、根據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並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採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⑴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後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⑶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錶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⑴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⑵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範。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2、說說這首小令藉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蒐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