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案例材料

  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案例材料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瞭解。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案例材料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案例材料

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案例材料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方法。

2.學習本文運用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把握母親的性格特點,感悟偉大的母愛。(重點)

3.品味文章平實如話的語言風格,及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難點)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1.用母愛的故事和圖片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2.交流作者及背景為學習這篇課文做鋪墊。

二、初讀,整體感知。

1.梳理內容

2.劃分層次

三、細讀,理解母親形象,體會選材特點。

1.作者回憶了母親的哪些事情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質?

(表格或思維導圖的形式,小組合作,概括典型事例,感悟母親形象)

2.課文是怎樣將眾多的材料有條不紊地組織為一個整體的?

(體會課文選材典型組織材料巧妙的特點,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四、跳讀,體會作者情感。

跳讀課文,勾劃重要詞句,說說,你讀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些情感。

(感激和懷念,教育和影響。作者將對母親的深情擴充套件到對廣大人民對黨對民族和國家博大情懷體會領導人的偉大。)

五、再讀,感受語言特色。

1.勾劃出文中議論性的句子,分析這些句子和記敘部分的關係。

2.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參考課後練習題第四題)

六、小結本課,一課一得。

七、作業。

1.用課文所學的方法,試著寫寫你的母親。2.推薦閱讀胡適《我的母親》。

板書:

憶母親 愛母親 愛黨,愛人民

典型 時間

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案例材料二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和背誦全文。

2.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課前預習】

1.根據課下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查詢資料,進一步瞭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能用普通話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國威;然而在此之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最終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讀課文

正音釋義:

畎(quǎn)畝: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三、讀出節奏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四、理解詞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圈點勾畫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後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藉助課文註釋,查閱工具書,自主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1)常見實詞

①傅說舉於版築之間:任用、選拔;搗土用的杵。

②孫叔敖舉於士:獄官。

(2)常用虛詞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②而後作:表承接。

③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表並列。

④徵於色:在。

(3)一詞多義

發:舜發於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發於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①勞其筋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②餓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飢餓)

③空乏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④所以動心忍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動心忍性(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⑥行拂亂其所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五、疏通全文

先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說說課文的大意,之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一個同學朗讀原文,另一個同學翻譯意思,這樣,逐句說一遍。之後,我們請出一組同桌在全班讀一讀,說一說。注意下列要求:

讀:讀準字音,流暢自然,節奏合理。

說:意思明確,條理清晰,語言通順。

組織學生說課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來在歷山耕田,後來被堯起用,成為堯的繼承人。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築牆,後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膠鬲本來以販賣魚鹽為生,後受到周文王的舉薦,做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監獄裡,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用為相。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楚莊王任用為相。百里奚身為奴隸,被秦穆公贖回來用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時候,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瞭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的威脅和外來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招致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誦讀課文

請同學們再聽一遍課文的錄音,聽完後,根據感受反覆誦讀課文。

七、背誦全文

反覆朗讀直至能背課文,要求準確、熟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

2.客觀評價,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並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瞭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並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他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列舉了六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鍊,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為。列舉六位名人的事例,為論點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使文章富有氣勢,增強說服力。

2.第一段要說明的道理是什麼?

明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開頭所列舉的六個人及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人或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為的人。作者認為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須經受苦難的磨鍊。這一段中有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幾句話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鍊,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以後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3.第二段論證的是什麼?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明確:論證了經受磨鍊的益處。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的。正面:個人作為——人處困境才能奮發有為。反面:治理國家——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4.文章最後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是全文的總結,揭示了中心論點。

三、梳理全文

1.這篇短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明確:這篇短文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羅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簡述作者的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鍊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之後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受一番艱苦磨鍊的道理。第二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最後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探討交流

1.你認為孟子這篇文章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麼可貴的啟發意義?

明確:孟子文中所說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鍊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艱難困苦的磨鍊,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鍊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衝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鬥中來。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為話題來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確:孟子本人是個講大義、有氣節的人。他履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從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了他的處世態度。

孟子是個仁義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義,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受益。“義”作為一種道德規範,約束一己之私慾,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同樂”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巨集願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辯論家。他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於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無私無畏的辯論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

五、遷移延伸

請同學們聯絡現實生活,聯絡實際,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的認識,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案例材料三

教學目標

1.把握文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誇張、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3.領悟莊子對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誇張、想象奇特的特點。

難點

領悟莊子對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一、匯入新課

播放【影音資源】《莊子(人物)》。

有人說:“在諸子百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就是莊子。讀《莊子》一書,不僅因為他的文學價值,更多的是因為先生的大智與幽默,書中一個個風趣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態度,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許多的啟迪”,今天我們學習《莊子》故事兩則以“一斑窺豹”來感受莊子的大智與幽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作品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他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弟子和後世學者所著。

《莊子》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善用故事說理,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它“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評價它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莊子》因而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可參考【影音資源】《莊子》

2.讀課文,初步感知。

【精品課件】

(1)先自讀再播放【音訊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參考

北冥(míng)鯤鵬(kūn)摶(tuán)遷徙(xǐ)齊諧(xié)正色邪(yé)

(2)學習古文應該反覆誦讀,以致成誦。請同學們捧起課本,自主朗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3)藉助註釋,掌握重點詞語的含義,初知文章。

北冥:北海。

怒:振奮,這裡指用力鼓動翅膀。

垂:懸掛。

海運:海水運動。

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

摶:盤旋飛翔。

扶搖:旋風。

息:氣息,這裡指風。

野馬:山野中的霧氣。

蒼蒼:深藍色。

2.概括主要內容。

參考:文章以奇異的想象、誇張的筆法,描繪了鯤的變化和鵬的展翅翱翔的畫面及“野馬”“塵埃”的“以息相吹”景象,表明萬物皆所有憑藉而不自由,表達自己對絕對自由的渴望。

可參考【知識總彙】

三、區域性探究

【精品課件】

(一)翻譯課文,梳理文言知識。

1.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小組進行翻譯接龍,一人一句,要能及時發現並糾正他人翻譯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譯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裡;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裡;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雲。這隻鵬鳥呀,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高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它是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的。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可參考【微課堂】《如何翻譯文言文》

3.組內合作總結重要文言知識並展示,師生點撥補充。

參考

(1)通假字

北冥有魚“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語氣詞,呢、嗎。

(2)詞類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異的事情。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重點句子。

①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翻譯: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雲。

②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翻譯:這隻鵬鳥呀,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徙到南方的大海。

③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翻譯: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水花,高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

④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翻譯: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二)探究文章內容和蘊含的道理。

播放【影視課文】,聽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為什麼寫鵬鳥?

參考:鵬鳥是由鯤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裡,變成鳥後,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裡。作者使用誇張手法,想象奇特。

2.鯤鵬的形象怎樣?作者是如何描寫的?

交流

參考答案: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作者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作者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想象雄奇瑰麗。

3.賞析:“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交流

參考: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小結: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象豐富,想象奇特,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這裡,他在想象中誇張,極寫鯤、鵬之大,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可參考【微教案】《鯤鵬的形象》

4.大鵬形體碩大,變化神奇,奮飛時氣勢壯美。它飛往南冥,需要什麼條件?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麼條件?

參考:大鵬需要“海運”(六月息);野馬、塵埃需要“以息相吹”。

5.本文借鯤鵬和野馬、塵埃說明了什麼道理?

參考:以“野馬”“塵埃”的“以息相吹”與大鵬的“海運將徙”作對比,說明萬物皆有所憑藉,都是不自由的。

6.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那麼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侷限呢?

參考:“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侷限的。

四、總結拓展

學生個人梳理總結,小組交流。

鯤鵬憑藉海運和強大的風力飛到南海這一理想的境地,希望大家能憑藉知識的力量、人格的魅力達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願你們插上知識的翅膀,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去乘長風,破萬里浪。

可參考【微教案】《<莊子>的特色》

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樣的感想和啟示?和大家分享一下,歡迎有創意的表達和展示。

五、作業設計

1.翻譯課文,準確解釋重點字詞。

2.背誦默寫課文。

可參考【背誦指導】

六、板書設計

北冥有魚

莊子

鯤憑藉

南海——有所憑藉(不自由)→追求自由

鵬六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