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某鄉勞動力轉移工作經驗材料

某鄉勞動力轉移工作經驗材料
狠抓基礎強化措施
  實現勞務輸出四個轉變
  
  近年來,**河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勞動力轉移工作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推動農民快速增收的重要產業,狠抓基礎工作,強化工作措施,使全鄉勞務經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個轉變”。2005年全鄉轉移勞動力5050人,佔全鄉勞動力總數的56%,實現勞務收入1500萬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750元,比上年增加100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夯實基礎工作,為勞務輸出搭建平臺
  基礎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鄉黨委、鄉政府十分重視勞務輸出基礎性工作。“配強了一個專室、完善了兩個報表、健全了三個檔案”。
  “一個專室”就是設立了一個勞務輸出微機室,配備了微機和工作人員,為抓好勞務輸出提供了保障。
  “兩個報表”就是堅持做到詳細、全面、客觀、真實的填寫“農村勞動力轉移月報表”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季報表”,通過報表及時掌握勞務輸出工作的動態,為勞動力合理輸出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個檔案”即建立勞動力檔案、勞動力培訓檔案、外出勞動力檔案。通過對全鄉9073名勞動力登記造冊,保證勞動力輸出規範化管理。
  二、強化工作措施,為勞務輸出提供保證
  在抓好基礎工作的同時,我們又在宣、引、服聽、訪五個字上開展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宣”就是宣傳。我們充分利用村村通廣播、鄉村幹部會議、入戶調查走訪和參加勞務洽談會等方式,大張旗鼓宣傳勞務輸出資訊,合同維權,優惠政策,務工常識,並通過算帳對比等方式,使外出搞勞務變成老百姓的自覺行動,變被動輸出為主動輸出,使勞務輸出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主要渠道。
  “引”就是引導。通過基地吸引,能人引領,幹部帶動等方式,鞏固老戶、引帶新戶、攻破保守戶,消除務工人員心理障礙,真正達到了外出家屬放心、務工者本人舒心,防止了外出務工反彈現象發生。
  “服”就是服務。主要是鄉村對外出勞務人員做到辦理外出手續服務、崗前培訓服務、生產生活服務等三種方式。在外出務工前幫助其辦理相關證件和手續,幫助其審查、簽定用工合同。上崗前根據不同工種進行崗前培訓,同時對外出勞務人員還制定了優惠政策,幫助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通過服務解除了勞務人員的後顧之憂。
  “聽”就是聽彙報。鄉黨委、政府為及時掌握勞務輸出工作動態,定期召開會議聽取各方面情況,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教訓,進行科學決策。一是聽取相關部門的勞務輸出動態,保證及時獲取用工資訊;
二是不定期召開鄉村幹部、資訊員工作會議,聽取工作彙報,瞭解勞務輸出工作進展情況,分析解決勞務輸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三是聽取務工人員的反映,掌握務工人員的工作情況,及時同用人單位協商,幫助解決務工時出現的各種矛盾。
  “訪”就是走訪。我們不定期的走訪務工家屬,並與用人單位聯絡,與務工人員溝通,還藉助各種外出機會,到用工單位實地走訪,隨時掌握務工人員的思想動態和在外務工人員的實際情況,切實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
  三、加大領導力度,促進勞務輸出提檔升級
  為加大對勞務輸出工作的領導,鄉、村都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配齊配強了具體工作人員,形成了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格局,實現了勞務輸出的“四個轉變”。
  (一)由鬆散型逐步向有組織、有領導的集約型轉變
  由於實施一把手工程,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勞務經濟作為書記、鄉長的一項重要產業,常抓不懈。黨委書記全年保證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外聯絡運作勞務輸出。一是給班子成員人人下指標。鄉里明確規定,班子成員每人當年都要新聯絡一個勞務基地,每人向外組織輸出50人以上。二是嚴格的政策扶持和鼓勵。要求每個村都要有一名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或其他村幹部常年在外帶領農民搞勞務。2005年全鄉已有9名村幹部和1名鄉幹部常年在外帶領農民搞勞務。三是發揮“一元錢”村官的引帶作用。鄉里聘用了在哈市的**、黑河的**、大連的**等一批在外創業的能人為“一元錢”村官,充分發揮他們的引帶作用,集中帶出一批農民。僅哈市**一處就吸納本鄉農民工200多人。2005年全鄉共有組織地向外輸出勞動力10批1800多人。
  (二)由單打一的男性輸出逐步向男女各佔一定比例轉變
  
  針對以往外輸勞動力男多女少,比例失調的問題,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女勞動力外輸力度,充分發揮鄉婦聯、群團組織和鄉村婦女幹部的作用,宣傳和聯絡用工單位,要求和鼓勵各村婦女主任帶出一批女勞動力外出搞勞務。2005年鄉婦聯先後組織四批80名婦女到哈超市、家政服務中心和大連的一些企業搞勞務。**村婦女主任**帶領18名女勞力到煙臺搞刺繡;
**村支部書記**親自帶領15名女勞力到大連**木業公司搞勞務;
**村支部書記**利用親友關係組織20名婦女勞力到哈市**超市搞勞務。2005年全鄉已有1800名女勞力外出搞勞務,比去年增長了98%。
  (三)由單一的體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轉變
  為了使外輸勞動力都能夠學到一技之長,鄉里成立了培訓學校,聘請專業技能講師,集中組織培訓;
充分發揮縣勞轉辦組織的各類培訓班的作用,組織廣大勞動力參加培訓;
與用工單位簽定合同,組織初高中畢業生到哈軸和青島博益學院等專業學校進行定單培訓。使外出務工農民都能學有所獲,掌握一技之長,為將來回鄉創業打基礎。2005年全鄉共組織各類培訓20多場次,培訓各類人員2300多人次,其中到哈軸和青島博益學院培訓的就有31人。
  (四)由單一的國內輸出逐步向國外輸出轉變
  鄉黨委、政府通過各類關係及時掌握國外用工資訊,在外蒙建立了一處吸納本鄉20名農民的勞務基地。同時,積極組織廣大勞動力參加縣裡組織的向日本、俄羅斯、南韓等國外勞務輸出,2005年底全鄉共向國外輸出43人,人均年收入達8萬元。
  

《某鄉勞動力轉移工作經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