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傳聲筒的教案5篇

在制定教案中,教師可以提前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通過準備好教案,我們能夠更好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和理解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傳聲筒的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傳聲筒的教案5篇

傳聲筒的教案篇1

【課題生成】

我園申報了市級課題“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實驗研究”。我承擔了其中的一個子課題“我和小問號做朋友”的研究課題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幼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初步問題意識,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主動探索如何解決問題。幼兒的思維是非常具體形象的,怎樣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呢?

我看到小朋友們在看書時,把圖書卷起來當話筒、望遠鏡玩,我受到了啟發,何不做一些“話筒”讓孩子們玩呢?這樣就產科學活動“傳聲筒”的方案設計。我用掛曆紙捲成一些紙筒是空心的,有的裡面塞一些報紙,讓幼兒探索從空心和實心自裡傳出來的聲音是不是一樣?為什麼?從而認識小問號(?)問號產生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晰、響亮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模糊、不響亮。

2、引導幼兒認識“小問號”的符號(?),並願意和小問號做朋友。

3、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好奇心,喜歡玩科學小遊戲。

4、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5、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自制傳聲筒30根(空心、實心各半),“小問號”符號卡片15張。

【活動過程】

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玩空心紙棒。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它是什麼樣子的。(幼兒發現紙棒是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紙棒。

教師: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樣玩的。(幼兒拿起紙棒玩起來,有的把它當金箍棒拿在手上轉;有的把它當馬騎著跑;有的把它當望遠鏡用;還有一個小朋友把它當話筒用……)

2、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遊戲。

(1)教師饒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才老師看見金一冰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紙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著紙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麼?”

(2)教師話音剛落,幼兒就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有的在點頭,有的在笑,似乎聽到了什麼。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幼兒紛紛搶著回答)

(4)教師小結:這個長長的、圓圓的、空心的紙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3、認識“小問號”符號。

(1)我在提供給幼兒的傳聲筒中有意識地在其中的一根中間塞進了紙團,討論時,拿到這根“傳聲筒”的小朋友說聽不清,於是在小結後我就引導幼兒觀察這根傳聲筒有什麼不同(從外表看和部分幼兒說是一樣的)。

(2)出示小問號(?)教師接著問:“既然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根傳聲筒我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問號”卡片)知道這是什麼符號嗎?(小問號)這根“傳聲筒”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傳聲筒(注:傳聲筒換成實心的)。

幼兒都發現聽到的聲音也不清晰了,這是為什麼呢?幼兒然而然地也產生了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小?號”卡片。

4、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問號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問號的傳聲筒有什麼不同,讓他們發現有小問號的傳聲筒裡有紙團堵著。

5、小結。

剛才我們小朋友真能幹,已經找到了帶小問號的傳聲筒。為什麼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是裡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傳聲筒裡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小問號是我們的好朋友,它能帶領我們去學習、發現很多的祕密,以後我們小朋友碰到了小問號,就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或者去問大人。

【評題評價】

一、效果分析

1、小小空心紙棒在小朋友手中變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這是活動良好的開端。

2、這一環節的活動滿足了每個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加深了小問號的認識。

3、答案是讓幼兒尋找出來的,因而在滿足他們好奇心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探索精神。

二、專家點評

在幼兒園開展“我和小問號做朋友”的課題研究既具有時代意義,又能實實在在地促進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發展。科學活動“傳聲筒”,讓幼兒在玩中感知科學現象,在玩中發現問題,並自然地認識小問號(?)是非常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所以,小朋友們在活動中玩得很主動、很開心,確實有所發現,有所發展。

三、反思與討論

你是怎樣向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

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較之以前的小班科學活動有了很大的改變,打破了以往科學活動比較封閉的傳統活動模式,讓孩子們在一個輕鬆、開放的環境中,在與材料不斷地互動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活動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環境體現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動中,我打破了前兩次活動中請孩子們用小椅子圍坐成半圓形的傳統的活動模式,讓孩子們席地而坐自由地與同伴、老師一起玩,在這樣一個輕鬆、自由、開放、生活化的環境中,使孩子們對傳聲筒產生興趣,並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從今天的活動來看,採用這樣開放的活動模式,我認為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也是比較多的。

2、活動內容凸現生活性。

此次活動內容是好玩的傳聲筒,它來源於幼兒的遊戲活動,是幼兒既感到熟悉又有強烈的探究興趣的玩具。藉助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價值的材料,幼兒在活動中玩得開心,學得輕鬆。

3、活動過程呈現輕鬆性。

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改變以往孩子們統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環節,讓傳聲筒始終是拿在孩子們的手中,孩子們隨時可以去玩去發現,從而使孩子們在與材料不斷的互動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活動材料體現多樣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為孩子們準備了多種顏色、各種長短、空心的以及內塞布條的等傳聲筒,目的是在孩子們充分觀察、認識傳聲筒的基礎上,拓展他們提問的空間。

5、活動策略多樣性。

活動中,針對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採取了多種引導策略,如環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問題示範策略、形象物激勵策略、教師角色轉變策略等來激發孩子大膽地提問。在活動中,孩子們表現得非常積極,他們對傳聲筒的探索興趣很高,在不斷的玩中也發現了問題,並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6、教師的角色轉變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

傳聲筒的教案篇2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竹筒傳聲的祕密。

2、利用當地豐富的竹資源,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興趣,願意探索。

二、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根據興趣玩空心竹筒

1、引導幼兒觀察竹筒。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是什麼樣子的?(幼兒發現竹筒是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竹筒

教師:你們每人拿一個竹筒當玩具,讓黃老師看看,你們是怎麼玩的?

(二)、引導幼兒把竹子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遊戲

1、教師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才黃老師看見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竹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著竹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麼?

2、幼兒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

4、教師小結:這個圓圓的空心竹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三)、發現問題,和小博士交朋友

1、提出疑問:

教師:剛才小朋友都聽到從傳聲筒傳出的話語很清楚、響亮,但也有小朋友說聽不清楚聲音,(出示幾個聽不清楚的傳聲筒)這是怎麼回事呢?

2、出示動腦筋小博士卡片,引導幼兒觀察這幾個傳聲筒有什麼不同?既然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個傳聲筒黃老師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博士卡片)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傳聲筒(傳聲筒換成實心的`)

幼兒發現聽到的聲音不清晰了,這是為什麼呢?幼兒自然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小博士卡片。

(四)、觀察比較,解決問題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有什麼不同?讓他們發現有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裡有紙團堵著。

2、教師小結:原來有小博士卡片的傳聲筒為什麼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裡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傳聲筒裡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伸:

幼兒自己動手製作小小傳聲竹筒,進行連線傳聲,使之變成一個長長的竹子傳聲筒

傳聲筒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傳聲筒是什麼

2.通過動手做,知道傳聲筒越長傳的聲音越遠

【活動準備】

粗細長短不一的傳聲筒,報紙若干,水彩筆,各色一貼上紙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故事,思考如下問題:故事中老爺爺是用什麼東西讓別人聽到聲音的?傳聲筒是用什麼做成的(幼兒在故事中瞭解了傳聲筒是什麼)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粗細長短不一的傳聲筒,讓小朋友自己發現哪一個發出的聲音遠,哪一個發出的聲音近。

2.在老師的引導下請每個幼兒分別拿不一樣的筒再來感受一下。

3.今天老師有一個任務想讓孩子們的.聲音都要自己的媽媽們聽得見。一起製作吧。

(1)老師邊做邊講解制作過程,然後請小朋友做出長短粗細不一樣的筒

(2)遊戲“找朋友”

為了讓孩子更深的瞭解傳聲筒,孩子們為自己的傳聲筒找朋友,找到與自己手中相同長短的線條就站在一起做好朋友。

(3)請小朋友分別用自己的傳聲筒說話,看看到底誰的傳出的聲音近,老師還讓孩子們自己在旁邊做上標記

(4)教師最後總結,一起來驗證對與錯。

(三)結束部分

為了讓自己的傳聲筒更漂亮,給它填上漂亮的衣服吧。(幼兒可以畫,可以貼上,還可以借用材料來進一步改進自己的作品。)

【活動延伸】

戶外遊戲,看誰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最遠,讓我們的媽媽們聽得見自己的聲音。

傳聲筒的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探究聲音在管狀物體裡傳播的現象。

2.感受聲音傳播這一科學現象的神奇,體驗合作探究的快樂。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多段塑料管子、多個塑料彎頭、可以塞進塑料管子的布頭若干。

2.《聲音傳播》教學掛圖、教師教學資源。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用一根塑料管子做“傳聲筒”,兩人一組玩傳遞“悄悄話”的遊戲:請出聲筒口的幼兒輕輕說話,看聽筒口的幼兒是否能聽清楚。

2.引導幼兒兩人合作拼出不同長短、不同形狀的傳聲筒,兩人一組玩傳遞“悄悄話”的遊戲,一人在一端輕輕說話,一人在出口處傾聽,試一試兩個傳聲筒都能聽見聲音嗎?傳出的聲音是否一樣大?

3.引導幼兒幾人合作拼出有多個聽筒的傳聲筒,組織幼兒玩多人“打電話”遊戲。

(1)製作有一個說話口,兩個同樣長短聽筒的傳聲筒,三人一組做遊戲。聽筒口的兩個孩子一段時間後互換位置,聽聽兩個聽筒口的聲音是否一樣大、一樣清晰。

(2)製作有一個說話口,三個同樣長短聽筒的傳聲筒,四人一組做遊戲。聽筒口的三個孩子一段時間後互換位置,聽聽三個聽筒口的聲音是否一樣大、一樣清晰。

4.引導幼兒在塑料管裡塞上布條,比較塞上布條和不塞布條的塑料管在傳聲上有什麼不同。

5.通過觀看教學掛圖或課件,瞭解生活中通過管道擴音的例子,如用擴音喇叭說話、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跳動等。

活動延伸:

可在幼兒園走廊裡安裝較長的傳聲筒。

活動反思: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

傳聲筒的教案篇5

活動設計背景

好玩的傳聲筒是來自於幼兒生活中的探索內容,它來源於幼兒的遊戲活動,是幼兒既感到熟悉又有強烈的探索興趣的玩具。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科學活動的目的也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的開展我就是藉助這一生活化、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價值的材料,在開放式的活動環境中來激發中班幼兒大膽提問的意識。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體現到了玩中學、玩中樂、玩中獲發展。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晰、響亮,實心的傳話筒傳出的.聲音模糊,不響亮。

2、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好奇心,從而使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探索活動,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

3、學習與同伴協作活動,增強與同伴的合作意識,體驗合作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遊戲,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

難點:通過操作,讓幼兒感知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晰、響亮,實心的傳話筒傳出的聲音模糊,不響亮。

活動準備

1、空心傳聲筒人手一個。

2、實心傳聲筒人手一個。

3、擬人化的“小問號”符號一個。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根據興趣玩空心紙棒

2、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遊戲

3、發現問題,和小問號交朋友

4、玩傳聲筒,觀察比較空心的與實心的不同之處,解決問題。

5、遊戲“長長的傳聲筒”,體驗與同伴一起合作玩的樂趣。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孩子們由於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就樂於表達和交流。

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活動環境體現自由性。幼兒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索, 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2、活動內容凸現生活性。活動中的內容都是來自幼兒生活中的內容。3、活動過程呈現輕鬆性。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比較輕鬆,打破了以往的教於學的模式。4、活動策略的多樣性。5、教師的角色轉變。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在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和我走的很近,每個幼兒都願意說、樂於說,而且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