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聲聲慢》教案7篇 用《聲聲慢》詮釋經典教學:教案分享

《聲聲慢》是唐代詩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唯美動人的詞句和深情綿長的意境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本教案以《聲聲慢》為主題,通過分析其意境、詞句,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首經典之作。

《聲聲慢》教案7篇 用《聲聲慢》詮釋經典教學:教案分享

第1篇

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詞人生平來深入理解詞人在詞中的情感;通過鑑賞詞中的意象來體味詞人的情感、詞中的意境。

1、瞭解詞人的生平,以結合詞人生平理解詞作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為當時時著名學者,母親王氏也是擅長詩文。李清照通曉音律,長於詩詞,工散文,能書畫,是位才華出眾的女詞人。十八歲嫁給太學士趙明誠為妻。早期生活優裕,夫妻和諧,情趣相投,家庭美滿,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鐵錘砸爛了京都汴京的瓊樓玉宛,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趙構倉皇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輾轉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餘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難民一樣,到處流亡。還曾被人誣陷通敵,險些入獄。再後來,清照隨身攜帶的凝聚了他們夫妻兩人畢生心血的十餘車金石古玩書畫,也在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喪失殆盡。

晚年的李清照無兒無女,孑然一身,始終居無定所,飽嘗了顛沛之苦、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後在杭州悽然死去,確切死期竟無人知曉,足見清照晚年之孤獨淒涼。

終上所述,我們可以用三個詞語來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景淒涼。

李清照的夫君叫趙明誠,是宋朝小有名氣的金石考證家。他們燕爾新婚後不久,趙明誠就隻身外出做官,讓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濟南獨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難耐思夫心切時,常寫些詩詞寄去,一吐愁腸!那趙明誠忙於官場應酬,難得寫出好詩詞迴應。李清照既失望又擔心,怕丈夫長此以往,才思枯竭。趙明誠為了讓愛妻放心,當然也懷有我堂堂大丈夫豈能鬚眉輸於巾幗的念頭,便閉門謝客,苦思三日,先成詞50首,又選出20首加以精雕細刻,再把李清照剛寄給他的《醉花陰》重抄之後混雜其中。然後置辦酒宴,特邀好友們來對這些詞做些評價,並再加以精選。酒過三巡,眾人傳閱罷這21首詞。商議畢,便推舉某名士講評。該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詞,捻鬚誇讚道:“老兄真是奇才!雖說你的詩詞大多平庸,但這一首確是沙裡淘金、絕妙好詞!其中有一句,真堪稱千古絕唱,定將流芳百世。可喜可賀啊!”那趙明誠一瞧,乃是《醉花陰》,陡然紅了臉,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慚愧呀,慚愧!鄙人豈敢貪天之功。實話相告,此首《醉花陰》乃內人清照所作。我不該心懷忌妒,移花接木,做出東施效顰之舉,以致貽笑大方……”

法國詩人克洛岱將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作了改寫,標題也換成了《絕望》。

呼喚!呼喚!/乞求!乞求!/等待!等待!/夢!夢!夢!/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仍然!仍然!/永遠!永遠!永遠!/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裡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如《醉花陰》)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需要解釋哪些詞語?慼慼,乍暖還寒時候,將息,敵,損,堪,怎生,次第。

3、在理解字句的.基礎上再讀詞,概括詞寫的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情緒)

環境:秋天的傍晚,天氣忽冷忽暖,秋風蕭蕭,北雁南飛,黃花滿地,梧桐滴雨,滿目冷清淒涼景象。

事件:找動詞。尋覓,難將息,淡酒,見雁過,看黃花,獨守寒窗,聽梧桐滴雨。

情緒:悽悽慘慘慼戚,傷心,孤獨,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探討:詞用了哪些意象?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意象】淡酒、急風、秋雁、黃花、梧桐、雨、黃昏。

酒是“愁”的載體。而淡酒?因為酒淡,所以“怎敵他晚來風急”,抵擋不住秋風的寒意?這一層寒意來自天氣,使詞人感到透骨徹心的寒冷?並非酒淡,非關天寒,而是詞人悲情太厚,酒力壓不住心寒,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鴻雁可傳書,而昔日傳書人安在?觸發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詞人也是從北方流落南方,憶及國破家亡之苦。

?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黃花委落,堆積滿地,可知當日開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過往的歡樂,歡娛越盛,今日之悲哀與追思越深。

?雨】【黃昏】同學們自己回去蒐集相關的詩句來揣摩其意味。

四、法國詩人克洛岱將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作了改寫,標題也換成了

呼喚!呼喚!/乞求!乞求!/等待!等待!/夢!夢!夢!/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滿痛苦!/仍然!仍然!/永遠!永遠!永遠!/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五、作業:請把詞的意境,用現代漢語描述出來,注意景、情、人三者的融合。

找啊,找啊,找什麼?故鄉、家園、親人、夫君、溫馨、歡樂、安恬……怎麼就全都離我而去呢?這忽冷忽暖的天氣啊,似乎也在欺負可憐人,讓我怎麼能安眠、調養呢?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思緒紛紛,勾人愁思啊。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一陣疾風吹過,心還是冷得讓人生痛。唉,那三兩杯淡酒,又如何能抵擋這一份淒涼!

忽然聽到秋空中一聲悲鳴,抬頭望去,那是從北方家鄉飛來越冬的鴻雁啊,那不是舊日的老相識嗎?啊,那些美好的日子,你曾經幫我捎了多少思念和情意啊!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痛心啊,錦書可託何處!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風刀霜劍,那院中黃花堆積一地,啊,昔日的繁盛,已一去不返。憔悴零落的花兒啊,如今有誰和我一起賞花折枝呢?只剩下我一個人守著寒窗,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怎麼才能熬到天黑啊!

《聲聲慢》教案7篇 用《聲聲慢》詮釋經典教學:教案分享 第2張

第2篇

1、瞭解李清照生平,聯絡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詞中情感的表現手法: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敘抒情)結合,感受本詞的藝術特色。

3、比較閱讀,感受婉約派的藝術風格,提高分析鑑賞能力。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清照語言的獨特魅力;

3、比較鑑賞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

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哪裡直接傳達出來了?(“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3、作者兩首詞表達的情感怎麼會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寫《聲聲慢》時怎會有如此濃重的愁呢?聯絡其生平運用知人論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傑出的女詞人。父親李格非很有學問,母親王氏知書能文,文學氣氛濃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逃,重新立國,史稱南宋。從此,李清照的個人命運也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夫妻二人被迫逃離山東青州故鄉,倉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後,(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趙明誠奉詔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後,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難民一樣,漂泊在杭州、紹興、台州、溫州、金華一帶,始終無安身之所,過著動盪無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後在顛沛流離中死於杭州。

前期悠閒的少女和少婦生活使她前期的詞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聲聲慢》屬於哪個時期的作品?(後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理想破滅後的失望交織而成的愁苦,“怎一個愁字了得!”)

(二)朗讀,初步感受。1、生齊讀。2、聽錄音朗讀。

明確:直接抒情:“悽悽慘慘慼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間接抒情:①借敘抒情:“尋尋覓覓”、“守著窗兒”;②借景抒情:上闋有淡酒、急風、過雁,下闋有黃花、梧桐、細雨。

“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著“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

開頭三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為全詞打下了哀婉淒涼的情感基調。

天氣。“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本應說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裡不說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

4、這愁苦如何排遣?結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結果愁更濃重。)

明確:(1)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淡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

風之急可見身之冷、心之悽,例“風急天高猿嘯哀”。

酒之淡更顯愁之濃重:借酒消愁儘管愁更愁,但最起碼有醉時的片刻解脫,而酒不管怎麼喝卻片刻都壓不了悲愁,是酒太淡還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瞭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問:為何說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後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遊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赤壁賦〉“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柳永《雨霖鈴》;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明確:①“晚來風急”承前“乍暖還寒”,秋天的晚上與白天溫差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較多,且夜晚更顯悽苦,襯托愁苦的濃重。

②“曉來風急”,古人有晨起喝扶頭酒的習俗。下闋的“獨自怎生得黑”、“到黃昏”與之照應,白天尚且無法排遣愁苦,更何況是悽苦的`漫漫長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來的夜晚,也許第二天又是如此,“曉”使愁苦煎熬的時間顯得很長,可見其濃重。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明確:“雁”點明秋,象徵離愁。例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明確:①勾起思鄉之愁、亡國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老師明確: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並且在一剪梅當中寫過:“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託,無處可傳,內心已是永遠的絕望。)

詩人哀慼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抬眼望去,多麼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隻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於戰火?耦花還那樣嬌豔嗎?可南飛的雁群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徘徊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群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得出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5、緊承上闋仰望天空,下闋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作者俯視地上黃花)(老師明確:黃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黃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更是愁上加愁。)“滿地黃花”: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明確:(1)“有誰堪與共摘”:當年也曾與丈夫“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而今“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摘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你看,它們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6、“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過雁,不想摘地上黃花,只好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蘊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1)梧桐葉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

(2)雨絲象徵愁絲。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

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老師明確:梧桐細雨象徵著哀傷、愁絲。這裡運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極為簡省的語言來勾勒事物,抒發情感。)

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沉沉的夜幕裡,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難道上天也在憂愁哭泣嗎?“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聲,對於傷心的我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彷彿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悲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第3篇

瞭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瞭解創作動機;理解婉約派詞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寫法;學會通過分析歌詞意象來揣摩詞人情感的方法。

前天我們學習了宋詞中一首婉約派的作品,題目叫——《蝶戀花》,作者是北宋詞人晏殊。

今天我們來學習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聲聲慢》,體會婉約詞的融情入境的特點,纏綿悽切的基調。

二.先了解兩個詞人的生平和詞作的背景,以理解創作的動因。

1.柳永,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 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這種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即開封),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雨霖鈴》,唐時舊曲,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2.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親是當時禮部員外郎,同時也是一位學者兼散文家,母親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長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了當時宰相之子趙明誠,這是一個喜愛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婦倆常常在一起詩詞唱和,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

我們學過她的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就是表現了她年輕時無憂無慮,無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後不久,金兵入侵,北宋滅亡,李清照舉家南逃,開始顛沛流離。先是父母雙亡,第二年趙明誠去世,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這我們在國中學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已有所瞭解。

?聲聲慢》就創作於這個時期。此時詞人正飄泊江南,流落無依,形影相弔。

2、注意通過準確的停頓、拖音傳達出詞人哀婉悲慼之情。

四.找出兩首詞的詞眼,說說這兩首詞分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愫。

?雨霖鈴》: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教師解說:《雨霖鈴》以一個冷落的'秋景作為背景,表達了人間難以割捨的離情。上闋寫了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門外長亭分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下闋寫詞人想象離別後孤獨寂寞的清冷之情。《聲聲慢》寫的是無法言說的“愁”,也是通過描寫清冷的秋景來渲染愁情的,表現詞人因國破、家忘、夫死而隻身流落江湖的孤苦無依。

五.尋找歸納婉約詞中典型意象,理解它們在表達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寒蟬、長亭、晚、驟雨初歇 長亭 蘭舟 淚眼 煙波 暮靄 楚天 楊柳 曉風 殘月

長亭:(看註解)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使古人送別的地方。

明確:古人常在長亭送別,此處用長亭,既交代了地點,又暗寓離愁別緒。

蘭舟:“看註解”相傳魯班曾經刻木蘭樹做小船,後來“蘭舟”變成了船的美稱。

明確:本詞中“蘭舟”其實指的是“駕船的人”,即船伕,它在表達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來應該上船出發的時候了,船伕催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在作者聽來卻是聲聲催心,讓兩人肝腸寸斷。一個“催”字傳神地寫出了兩人不忍分離,卻又不得不分離的情景,把離別的傷表現得淋漓盡致。)

淚,是中國古典詩詞中“送別詩”一類的重要意象,絕大多數別離者都難免淚下沾巾。

如:王實甫《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蘇軾《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明確:淚眼,也就成了離別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語“揮淚而別”。

清秋:本身就是萬物調令,肅殺蕭條的季節,在這樣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下,清秋意象就積澱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性的心理記憶。

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確:“冷落的清秋”與上文“寒蟬”呼應,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

1.楊柳:古人便有折柳贈別之俗。柳成為寄別之物,自漢代始。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意,

中國古典詩詞中“柳”意象在表贈別的詩歌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

殘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本句堪稱柳永詞的千古絕唱,特別為人們所愛賞,甚至有人拿這兩句詞來代表柳詞,原因在於這兩句中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典型意象來表現他這次的愁懷。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明確:常言道:借酒澆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卻不說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敵急風,實則非指酒淡,更指愁濃,濃到任何烈酒都化不開,可見其詞之含蓄婉約。

雁:雁為候鳥,春日南飛,秋日北歸,古人早把它作為秋季一種有特徵性的意象,人們把雁與依戀故鄉聯絡起來,或寄寓對故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明確:於是“雁”就成了詩人用於寄寓離別傷情的典型意象。

黃花:菊花。菊花給人以幽靜清瘦之感,顏色比較樸素。中國古典詩詞中也經常提到“落花”這個意象,用它暗示著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如:

李煜《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還有像“梧桐 細雨”等,詩人運用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的國恨家仇,表達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婉約派詞表達情感含蓄委婉,喜歡用典型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雨霖鈴》和《聲聲慢》都是婉約派詞的代表作品。

以後接觸這些作品時,我們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理解。

背誦《雨霖鈴》和《聲聲慢》;學習《雨霖鈴》中“點染”法,理解《聲聲慢》中疊詞的作用;再聽名家朗誦《雨霖鈴》和《聲聲慢》,感悟詞人離別之苦和流離之苦。

我們昨天學習了兩首宋代婉約派詞,它們的題目和作者分別是:

三.理解《雨霖鈴》中“點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學批評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柳永的詞善於運用“點染”的手法。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中,先點明離別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警務渲染烘托。請你在《雨霖鈴》中再找出這樣的句子1-2句,體會這樣寫的作用和效果。

(1)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留戀處”是“點”,“蘭舟催發”是“染”。詞人先用“留戀處”來說離別,再用“蘭舟催發”來烘托離別的戀戀不捨。

(2)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傷別離”是“點”,“冷落清秋節”是“染”。詞人先說出離別之苦古來如此,接著用“冷落清秋節”來渲染自己的離別之苦已經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醒何處”是“點”,說明離別之苦,再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來渲染這種離別,讓人更深切地體會詞人的這種愁苦之甚。

歸納:如此寫法,使得情與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與敘事相結合。

四.南宋文學批評家張瑞義在《貴耳集》中評價李清照的《聲聲慢》說:易安秋詞《聲聲慢》, 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結合這段評價,討論“聲聲慢”中疊字所包孕的情感內涵及其遞進層次,並聯系你所學過的古代詩文,說說疊字的修辭作用。

尋尋覓覓——反覆尋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種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這是尋覓不著的結果,這疊詞給人一種漸次濃重的感覺。“冷冷”時外部環境,而“清清”卻是內在感受。

悽悽慘慘慼戚——“悽悽”,是由冷清的環境凝聚在心而表現的,“慘慘”比“悽悽”心情更淒涼,而“慼慼”所表達的情感更甚,似乎已無法承受。這三個疊詞有淺入深,最終把人物內心深處的悲哀、孤獨、苦痛表現得淋漓盡致,道盡了流離顛沛之苦。

點點滴滴——“點點”是雨聲,而“滴滴”卻滴在詞人的心上。這個疊詞也是逐層推進,道盡了人世滄桑。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運用疊詞法形象寫出了聲音的逼真和自然流暢,顯示了彈奏者高超的技藝。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蕭蕭,寫出了秋的肅殺氣氛;滾滾寫出了長江的浩蕩。

還有語氣詞的重疊,如: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噫籲嚱,危乎高哉,這些疊詞的運用或加重語氣,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達作用。

第4篇

2.品讀賞析,學習本詞寓情於景,層層渲染的寫作手法。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裡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裡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一.整體感知:朗讀全詞,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思考:那些景物觸動了詞人的愁思?

2.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為全詞奠定了怎樣的.感情基調?反覆品讀,體會本句的表達效果。b級(點撥:結合寫作背景、作者當時的處境進行理解)

3.“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傳達出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c級(點撥:可聯絡我國古典詩歌中“酒”的象徵意義來體會)

4.“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舊時相識”的雁觸動了詞人怎樣的情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思?c級(點撥:聯絡詞人前期詞作《一剪梅》中的句子來理解,“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2.“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這一句描繪出詞人怎樣的生活狀態?c級(點撥:黃花即菊花,詞人在《醉花陰》中曾用“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描寫思念丈夫的閒愁,注意對比兩首詞的不同。)

3.“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大膽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詩意的語言還原此句描繪的情景。梧桐材質清脆,古時常用來製作古琴,葉子碩大茂盛,落葉較早,有“一葉落而天下知秋”之說,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當作者正在為落花惋惜、為自己憂苦之時,偏偏又下起了雨;雨點打在梧桐葉上,一直到黃昏都沒有停止。一滴滴、一聲聲,滴進她的心坎,敲擊震撼著她的心扉,不得安寧,無法解脫。秋風帶來寒意,秋雨帶來惆悵,落葉讓人更感失落。風聲,雨聲,落葉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傷心。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作者不由得發出一聲嘆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有時放,自然而別緻,可謂言盡而意無窮,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只能是卻道天涼好個秋了。

[研讀探究]:有人認為,李清照後期詞作中的愁緒,只是抒寫了她作為一個落難貴婦人的個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極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

第5篇

鑑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匯入語:大文豪蘇軾的詞風同學們應該並不陌生,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把詞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來,蘇軾可以說是豪放派詞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們要接觸到的是另外一種詞風,與豪放詞的特點截然相反。沒錯,就是有些同學已經說出來的.婉約詞。

介紹: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以及婉約詞的主要特點。

(2)引導學生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意蘊,和鋪墊的感情基調:

(4)結合詩作背景,說一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詞人哪些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愁之一:山河淪陷 悲 故園荒廢難回;愁之二:夫妻永別 悲 美滿姻緣難全;愁之三:形影相弔 悲 漫漫餘生難度)

過渡語:同學們找的都很對。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是結合過我們之前學習詩詞的方法,通過尋找詞句當中的關鍵詞或者是意象,品讀出詞人的愁緒的。接下來,我們一起結合詞句,聯絡過去所學詩文,再次解讀一下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詞人是如何藉助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ppt出示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ppt出示詩句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ppt出示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引導: “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資訊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在,而收信的丈夫卻離別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延伸: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小結:體會“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頭,無法排遣,是和著血與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1.依據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延伸)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

第6篇

1、瞭解李清照的生平,並通過作品初步瞭解其風格。

2、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語言中蘊含著的豐富情感,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二泉映月》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是盲人阿炳通過如怨如慕的二胡聲來演繹人世間的悲涼,講述著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滿坎坷的一生,傾訴著在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脫的哀痛。這是用音樂傳達給我們悲愁的經典。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被譽為天下第一悲情詞的《聲聲慢》,感受李清照是如何藉助文字來傳達她的人生、她的血淚。

1、先齊聲輕誦全詞。讀了之後,能否用一句詞來概括你的初讀感受?

(讀這句詞,應把感情重心放在哪個字上?“愁”———再讀。)

我們來聽朗讀,聽的時候,將心浸到詞中去,試著在腦海裡浮現詞中所描述的,一幅幅畫面,一幅幅情形。

第7篇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裡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裡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後,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度,所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種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於她對生活有著更高的追求不能實現,就不得而知。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複雜的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後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屬於詞的傳統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往往隔著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以女性特有的'筆法來組織,因而別有一番風味,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但其後不久,時代的鉅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這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敘述了南渡後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心中鬱積的哀慟。由於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如今的情懷正如《武陵春》中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久經飄泊,獨在異鄉,儘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刻下抹不去的傷痕。她的詞中這樣寫道:

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後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字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淒厲。

開篇的“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種心情,有點近似姜愛的所謂“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說,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著“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開頭王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

緊接著寫詞人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乍暖”兩句,本應說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裡不說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接下來,本應說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說,卻言談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說之事略加點明。正是此時,一群徵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彙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過片直承上文。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孤孤單單地靠著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蘊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緊接著,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靡靡,更添愁緒。這裡將淒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最後一句,總括上文,是說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麼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裡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尾,能調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並深化了主題,大有“迴腸九疊後,猶有剩迴腸”的藝術效果。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o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綜觀李清照這首寫於晚年的《聲聲慢》,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來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為李清照,易安詞不愧為易安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麼可採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麼能說盡

1、課前開始播《月滿西樓》flash,營造詩詞氣氛,引發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設得較為成功。

2、課前指導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使得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閱讀了大量關於李清照的事蹟及詩詞,瞭解她的經歷,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後期的經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字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時間充分,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5、匯入太長,意象品讀拓展不足。也許是由於時間的限制,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十分到位,有點淺。

6、解決“如何入愁”問題時,我非常在意時間,顯得過於急躁,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處理的不夠從容,給學生時間不夠充分,整個課堂感覺很“趕”。

7、課堂上老師的反應不夠靈敏,應對學生的回答語言顯貧乏,單一,對學生的個性品讀,不能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泛泛而談,做不到一針見血。同時對回答好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