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跳槽

名企精英跳槽的四大尷尬

名牌企業必然會培養出大批名牌人才。然而,名牌人才在離開名牌企業後,卻往往在兩三年內都無法適應“新鮮”的平庸環境,而失落彷徨……這已成為全球職場都普遍存在的精英難題。

名企精英跳槽的四大尷尬

世界上的名牌企業都是各國的驕傲。而支撐這些名牌企業持續“名牌”的,當然是優秀的人才。然而,名牌企業也不是世外桃源,名牌企業的人才也並非心無雜念的苦行僧,也同樣在意飯碗內的豐簡、追求成長舞臺的寬廣與否。

特別是當一名年輕的經理人在名牌企業裡快速成長到相對高位(我們暫稱之為“名企精英”),而短時期又無法繼續快速成長時,這些心比天高的人才便遇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但在慨然離開名牌企業後的四海闖蕩中,這群精英卻紛紛遇到了特有而類似的困境。

名企精英的素質特徵

名企精英,除了“出身”顯赫外,其內在特徵歸納起來有以下八點。

一、年輕。名企精英最大的特點就是年輕,比如:在海爾和聯想,三十歲左右就成為分公司總經理、大區總經理和事業總部總經理級,率領著幾千人的團隊,運營著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資金規模的屢見不鮮。

二、敬業。名企精英能真正地把工作當事業做,比如:在海爾和聯想,主動加班毫不稀奇,問題不解決不下班是常事,這些名企精英是真正在全身心地工作。

三、高效。名企精英工作之高效令人佩服,他們能把顧客反饋的意見,以最快的速度傳遞,並以最快的速度將其解決。曾有顧客向海爾提出產品改進意見,在下班時反饋到總部,而在第二天上班時,新的樣機就出來了!這在大多數企業裡,恐怕得兩三個月,甚至是半年、一年!

四、廉潔。名牌企業必然有優秀的企業文化,而這些企業文化無論個性如何突出,但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廉潔。

五、創新能力強。顧客的個性化需求是千奇百怪的,名牌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之所以勝出,是因為名企精英有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持續不斷滿足客戶的需求。

六、客戶意識強。名企精英能以滿足客戶的需要為最高宗旨。有關部門曾做過測試,在顧客有上門服務需求時,海爾的服務人員15分鐘內能趕到現場並開始服務,而其它企業最快的也要一個多小時。

七、團隊意識強。名企之所以能夠為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原因就在於這些企業是靠整體團隊作戰,形成一個完整的作戰系統,而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

八、尊重系統。名牌企業的管理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趨於成熟,而成熟的標誌就是規範化管理。長期規範化管理必然形成員工對系統的尊重。

正是名企精英的上述職業特徵,許多普通的企業願意用乃至用高薪和高位來吸納他們。也正是這些機遇和誘惑,使那些感覺遇到天花板的名企精英選擇了離開名牌企業。

名企精英跳槽的四大尷尬

然而,當這些懷抱著無限憧憬和夢想的名企精英,果真離開“航母”後,才猛然意識到獨駕“小舢板”搏擊巨浪的劇烈顛簸,出現眾多的不適應、不習慣,甚至難以忍受,又想找回過去在名牌企業的感覺。然而這幾乎不可能,於是又開始了新的逃離與漂泊。

追尋離職名企精英的職業足跡,會發現過去他們在名牌企業一干就是五年、八年,然而離開名牌企業後,在每一家新公司頂多幹上一兩年甚至是兩三個月,給人的感覺是職業忠誠度不高。而頻繁跳槽的結果,又導致職業生涯貶值。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細歸納,不難發現:問題的癥結恰恰與名企精英自身的八大優秀職業素養有關,進而表現為四大尷尬。

第一種尷尬――光環消失

有不少這樣的名企精英,在進入普通企業後,再也找不到在名牌企業那種自豪的感覺。有一位某名牌企業的三級管理人員,到了一家普通企業,職位晉升為二級管理者,收入也比原來高許多,但他很快發現:在交際活動中,自己報上現職企業的大名,並不怎麼引起人們的關注。再回想起過去原在名牌企業時,一說企業“名號”,就會立即引起人們的矚目,成為公眾的焦點。而現在,只有訴說過去英雄史時,才會引起人們的一些興趣。由此可見企業品牌的力量。這時,他才漸漸明白:原來所有的榮光均來自名牌企業的光環。如今自己摘下光環,卻還得靠昔日光環來吸引眼球,就像再婚了還得仰仗前夫的名號,其尷尬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種尷尬――虛度光陰

名牌企業之所以能有社會矚目的輝煌,是全體員工幹出來的!這個幹是真幹實幹。於是人們在這些名牌企業里長期工作時,就養成了馬不停蹄的忙碌習慣。一旦換了工作環境,就會立即不適應。一位某名牌企業的三級管理人員,到了另外一家企業任高階管理人員,工作了半年後因為實在享受不了那份清閒,而決然離開了。因為他還很年輕,正是奮鬥拼搏的好年華,怎能在清閒中度盡餘生?

第三種尷尬――眼裡不揉沙

有一位服務主管,在某名牌企業養成了極強的責任心,篤信顧客的需要高於一切,不把顧客問題解決掉,心裡總是不踏實。也正是這一點,被一民企老闆相中,以翻倍的薪水將其挖走,負責客戶服務工作。自然,老闆非常認同並支援他的工作,但他入職後才發現企業已積重難返,雖然每個人都認為客戶服務十分重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遠非這樣:他自己的部門裡,客戶服務電話鈴聲持續地響,部門員工仍若無其事地閒聊不止;客戶問題沒有解決,員工到點兒照樣下班;甚至爭先恐後地離開辦公室,生怕被投訴電話纏住……有些客戶服務工作需要其它部門的配合,在會上一些經理都說得十分好聽,但真正遇到客戶的實際問題,往往推來扯去。於是他找到老闆反映情況,老闆也十分生氣,在會上狠狠地批評。而老闆又不經常在公司裡,於是他的工作更難做了。就這樣,他在公司裡遭到部門內部的反對、部門之間相互制肘、領導實際支援又不力,導致客戶抱怨不斷,所有矛盾均指向他,日子實在難熬。於是,年僅26歲血氣方剛的他在剛剛上任3個月後又匆匆辭職了。

第四種尷尬――水深火熱

凡是有權力的地方,就有可能發生腐敗。尤其是民企,由於內部缺乏完善的教育體系和防範監管體系,甚至腐敗成風。有位名牌企業的四級經理被聘到一家民企做高階主管,然而卻發現企業裡存在大量吃拿卡要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企業在供貨商及眾多合作商中的形象,有些人乾脆和代理商、經銷商串通一氣損害公司的利益,這與他過去的企業文化迥然不同。經過深入的瞭解和觀察,他更發現:連某些高階主管也有腐敗的嫌疑……腐敗在企業內部已經成為風氣,甚至成為半公開的祕密。

於是他深感不能在這樣的企業再停留:一是怕自己被傳染;二是擔心企業惡名累及自己的職業名聲,所以他在進公司4個多月後悄悄地離開了。他甚至不知道日後該不該把這段工作經歷寫進自己的職業簡歷……

名企精英的跳槽軍規

名牌企業的人才離開了名牌企業,該去什麼樣的企業工作?當然應該是比名牌企業更優秀的企業,但事實上,職場跳槽卻有個殘酷的規律:一般情況下,越跳,企業的規模越小、品質越低。因為,守恆原理在起作用:你是靠原來相對高品質企業的供職經歷,來換取相對較高的薪水和職位。

那麼,當你考慮要跳到一般企業時,該如何面對以上困局呢?

第一,正確評價自己。無論自己貢獻多大,作為名企精英的你,都只不過是名牌企業事業大廈中的一塊磚瓦,萬不可放大自己的能力。你過去頭上的光環只是名牌企業光芒的反射,正像月亮藉助於太陽的光輝。如果有一天,人們感興趣的不是你公司的名字而是你的名字,你就真的是職場英雄了――但大多數名企精英並不具備這一實力。即便一定要離開,前提條件也是:你是否在名牌企業幹夠了五年。如果不夠五年,那你最好不要動,因為你還沒有把名牌企業的精髓學到,你出來也是半瓶子醋。再有,看你的年齡、學歷等門票化的職業關鍵要素是否在職場有競爭優勢,如沒有,也最好先穩一穩再說。

第二,客觀評估目標行業。顯然,名企精英在人才市場中很受青睞,但是否有人招手就去呢?目前,離開名牌企業的人才,大多湧向了與該行業相關聯或類似的行業,這是否好呢?這要細分。如果這個行業是處在起步階段的成長期,當然可以去。因為,剛剛起步的成長行業,正是人才高度稀缺的時候,正像前幾年的網際網路業,目前中國的汽車業,這些行業的人才斷檔很嚴重。如果是處在週期性成長的高峰期行業,則應慎重考慮,比如:鋼鐵行業、傳統機械製造業、礦產開採業等。

第三,全面評估目標企業。首先,評估企業文化。如果與現職名牌企業的文化反差太大就不要去了。其次,評估企業規模。如果規模相差懸殊,也會有諸多不適應。因為跳槽的名企精英多是中層經理,而中層跳槽最忌諱企業規模跨度太大。再次,是評價企業生命週期階段。如果企業是處在創業期,最好不要去,因為名企精英大多不是真正的創業型人才。

第四,正確對待難免的失落。當你站在名牌企業的舞臺上頭頂閃耀光芒的時候,你感覺到了自己的偉大,你頂到了天花板,你可以列出無數離開名牌企業的理由,但這時你從心理上一定要準備好去承受離開名牌企業後心理的失落,一定能夠從容應對。當然這需要有個過程,而你的任務就是能夠忍受這個過程,且能夠儘快縮短這個過程。

第五,準備好適應“持久戰”。在名牌企業呆久、深受優秀文化薰陶的人如果突然跳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你必然會有一個不適應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兩個月,至少得兩年!所以,名企精英們要準備接受兩年以上的心理調整,在兩年之內你都會對過去所在的名牌企業懷念有加,儘管也許以前你認為它不怎麼樣。

第六,學會觀察和適應。每個人初到一個企業都面臨著適應環境文化的問題,如果進去以後發現文化差異比較大,自己難以忍受,怎麼辦?首先要學會的不是反抗,而是不反抗,學會觀察和適應。不要一上來就試圖改變一個企業的文化,按自己的行為習慣來行事。即使自己是頭幾號權重人物,新到一個企業你也是弱勢者。應該先觀察瞭解,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再下手,通過興利來達到除弊的目的。在你上任之前,如果老闆信誓旦旦地鼓勵你如何如何,也不要輕舉妄動,畢竟企業不全是老闆一個人的。

第七,堅信職業素養是金。雖然你離開了名牌企業,但你在名牌企業訓練成的職業素養仍在,是職場中難得的金子。是金子就總會發光,但同時也要明白:這些良好的職業素養“發光”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與你原供職的名牌企業相類似的企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