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陳情表》讀後感範文參考

《陳情表》讀後感範文參考

讀完一本著作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陳情表》讀後感範文參考,歡迎大家分享。

《陳情表》讀後感範文參考

《陳情表》讀後感範文參考一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題記

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親情更能給人長久的撫慰和想念。從降生到離去,從嬰兒到老人,親情始終伴著你,它是你一生永遠無法擺脫的情感。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6個月就死了父親,4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幼時體弱多病,求知好學,博覽五經,以文學見長。李密於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後進獻。秦始三年晉武帝下詔徵密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我無法應詔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為病重的祖母床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為忠孝兩難。他說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裡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於祖母相依為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終,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願,準允他為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願以生命奉獻,死後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於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這種樸素、深沉、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溫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為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為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為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併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人,應當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們又是否察覺到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感恩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們是否能夠像李密那樣做到,暫棄某些機遇而回報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說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忙,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們還會長久地佔據在兒女的記憶裡。但這種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尋無覓處的黯然神傷:還有誰會呼喚你的乳名,牽掛你的冷暖,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

人間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感情,都值得我們回味、留戀,讓我們懂得感恩……

《陳情表》讀後感範文參考二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既為孝子,不得為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節守志十九年凜然不屈的蘇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殺後依舊忠於漢朝。在忠和孝之間,蘇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忠。“單于壯其節”、“匈奴以為神”,但在後人眼裡蘇武卻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為先,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捨去哪種似乎都有悖於君子道德準則。

而李密的做法卻是少有的忠孝兩全的典例。《陳情表》中李密在極短的篇幅裡,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對自我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與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並濃墨重彩地渲染自我對祖母劉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晉武帝對外打出的招牌,來顯示自我的清正廉明,同時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晉武帝對孝的推崇來到達自我供養祖母、辭不就職的目的。

可是李密純粹只是為了盡孝而辭不就職嗎?

我認為有三點應當研究:其一,李密確實有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其二,李密是蜀漢舊臣,他既然不被後人認為是一個罪孽深重的惡人,那麼必定擁有對舊主的依戀。況且李密認為漢主劉禪是能夠“次齊恆”的人,對於晉滅蜀漢,李密心裡是有些不服氣的。其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前車之鑑,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況且李密並不瞭解晉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李密可能認為此時不宜做官。

如果以上三點原因真的都是正確的,那麼我們能夠看出李密處事之圓滑、周到,既有深謀遠慮,又能明辨當下時局。李密的孝,從陳情表來看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對於李密這一人物的褒貶評判,定然是褒獎佔據上風,可是在陳情表中意圖明顯想要打動晉武帝的抒情之詞難免讓後人眉頭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不孝”,但在我看來,讀《陳情表》時,隱隱有一種笑裡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辭背後藏著的是讓晉武帝不得不答應的合法合理的威脅。

而晉武帝執意要召李密為洗馬的動機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兩點:其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攏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胸懷。其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繼承漢代以來孝治天下的政策,實行孝道來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徵召。文中說道“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說明李密已經說明自我的苦衷,晉武帝想必有所耳聞,為何還要屢次下詔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陳情表》如此一文來幫忙他弘揚孝道,還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來任職?但這似乎又違背了徵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說晉武帝根本不明白李密的苦衷,本段僅為猜想。

在浩浩歷史長河裡,為忠孝而夙夜憂嘆肝腸寸斷的文人義士數不勝數。但能擁有李密這樣忠孝兩全的圓滿結局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結局並不僅僅由個人來決定,更是時局的必然結果。在蘇武的處境下,忠孝兩全是絕不可能的。那麼蘇武難道就該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嗎?我認為是不公的,每一位為忠孝而痛苦抉擇或是舍忠盡孝、或是舍孝盡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頌、被讚揚。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兩全,有時兩者取其一亦為英雄。

《陳情表》讀後感範文參考三

一邊是氣息奄奄的祖母,一邊是憤怒嚴厲的帝王。李密困窘兩難,只得用兩行辛酸淚寫下一張《陳情表》。

常臥病榻的祖母老淚縱橫,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淚,端藥送水,恨不能為祖母分擔一些病痛。他還記得自我年幼喪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為他撐起一方天空;他還記得自我年幼多病,九歲不會行走時,祖母的關切與辛勞;他還記得自我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時,祖母的呵護與陪伴。

他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下他那年邁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詔書,一次一次授予李密顯赫的官職。古代讀書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誰會能擔任太子洗馬卻絲毫不動心?但朝廷三授官職,李密卻三次推辭。郡縣長官似乎比他還著急,三番兩次登門催促。他哪裡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盡烏鳥私情,讓祖母安度晚年。耳邊似乎回想著帝王嚴厲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著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內心的矛盾讓憂愁緊緊鎖住了他的眉頭,帝王的呵斥又讓躊躇徘徊的他不禁顫抖。他在《陳情表》中吐露心聲:“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是當孝子,還是忠臣?這恐怕是個極難抉擇的問題。他在表中說蜀國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證明了自我的忠心。只是他可憐的老祖母沒了他就無法安度殘年,他的心更是不願廢止奉養而遠離祖母。他無可奈何,又不得不做決定。於是他提出先孝後仕來換取心靈的一片寧靜。他的孝,恐怕會讓那位陰險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動熱淚、讓許多人汗顏吧!他在功名利祿和親情之間選擇了後者,這是現代人也難到達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僅這一篇《陳情表》就足以讓他在歷史的河流中閃閃發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辭藻華麗,只是他樸實而難得的真情打動了所有人。

他的這份真情,或許正是我們正在丟失的、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