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推敲》教學反思7篇 《反思推敲,開啟教學之門》

本文主要關注教育領域中的推敲技巧。通過反思教學經驗與實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推敲方法的有效性,並在教學中運用。本文探討了推敲技巧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旨在幫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質量。

《推敲》教學反思7篇 《反思推敲,開啟教學之門》

第1篇

?推敲》是關於唐朝著名詩人賈島的一個比較經典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賈島為了斟酌詩句中的一個字,不知不覺地闖進韓愈的儀仗隊,當韓愈弄清真像後,與之一起思考,並由韓愈敲定,從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想象意境,來感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例如:在導讀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找出相關的詞語,聯絡插圖展開想象,通過朗讀來體會賈島與李凝的關係。在導讀第三自然段時,我通過指導看圖、朗讀課文、想象畫面、情境表演等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了賈島斟酌“推敲”的投入,從而體會出賈島那苦苦吟詠、悉心推敲的詩人形象。

本文的課題為《推敲》,教學時,我還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對本文的'有關字詞、語句進行推敲。例如:讓學生比較“即興”與“即時”、“寧靜”與“安靜”、“拜訪”與“訪問”等詞語,看看它們是否可以相互替換,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推敲詞語的重要性。再如:讓學生思考“摸”在文中的意思,對這個“摸”字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品悟出賈島與李凝的關係非同一般;還有,比較:“賈島騎著毛驢進了長安城”與“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這兩個句子,讓學生體會賈島推敲得如痴如醉。這一系列的推敲與比較,為學生今後在寫作文時自主推敲詞語打下了基礎。

《推敲》教學反思7篇 《反思推敲,開啟教學之門》 第2張

第2篇

1、一天,賈島到郊外去拜訪(訪問)一位叫李凝的朋友。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即時)寫成的那首小詩。

3、再說,用“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安靜),讀起來也更響亮些。

師:“拜訪”能否換成“訪問”?我們也來推敲一番。

生:我覺得不行,因為“訪問”好像帶著問題帶著事情去的,而拜訪則是禮節性地看望。

師: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這麼說,如果沒有事情就不能“訪問”了嗎?(學生為難的樣子)看來這個答案不夠準確。看看還有什麼不同的`理解?

生:我覺得“拜訪”是帶著對對方的敬意,很尊敬地看望。而訪問好像是一般的看望。賈島對李凝應該是懷著敬意的,所以我認為用“拜訪”更好。

師:嗯,你感覺很“準”。是的,“拜訪”和“訪問”其實是一組近義詞,但是,他們還是有區別的。也就是他們之間不能畫等號。如果我們一定要在他們之間畫一個等號的話,你認為應該怎麼處理?

師:好!(老師板書“+帶著敬意”, 拜訪=訪問+帶著敬意)

師:呵呵,今天我們用數學的方式表示了這一對詞語,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會意地笑)。(呵呵,我最陶醉於學生這樣的笑。)

師:下面還有兩對這樣的詞語,你有沒有本領也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示?試一試。

師:好,改成“約等於”。“寧靜︾安靜+美”呵呵,看來,這個“寧靜”還有美的意思在裡面啊!(因為我的網名是“寧靜”,多數孩子都知道,所以又有很多會意的眼神投向我,曖昧的眼神投向發言的學生,呵呵,得意。)

(下課了,黑板上就剩下了這麼多“公式”,還有點捨不得擦掉。)

這個點子也是突如其來。用一種比較新鮮的形式包裝傳統的訓練內容,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篇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1、通過朗讀感知課文內容,熟知“推敲”典故的來歷。

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瞭解主要內容,並講給同桌聽,有不會的問題記錄下來。

小組間互相交流,說說從這個故事中你領悟到了什麼道理?

運用煉字的方法,說說下面的'詩句能不能用括號裡的詩句代替,為什麼?

第4篇

?劉公嘉話》雲:島初赴舉京師,一日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並轡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劉公嘉話》一書記載著: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開始想要用“推”字,後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於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衝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於是與賈島並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捨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第5篇

?推敲》這篇課文,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賈島和韓愈一起斟酌詩句中用詞的故事,是“推敲”,再現了賈島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顯示了賈島極為嚴肅的創作態度,是詩人贏得了“苦吟詩人”的雅號;也是“推敲”,啟示人們在寫詩和作文時,要反覆比較,多加斟酌,使所用詞語更加準確、傳神。

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所以我在教學時,結合文字內容及學生實際,多渠道引導學生感悟“推敲”的好處。

首先,在揭示課題後,我嘗試著做了做“推門”和“敲門”的動作,引導學生憑藉生活經驗,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義。雖然是很簡單的兩個動作,卻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也學著我的樣子,伸出手比劃著,思索著……然後我問:你們覺得“推”和“敲”這兩個字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大家紛紛舉手發言。在學習課文時,我充分地運用了文中 “賈島敲門”的插圖,讓他們仔細觀察,看看畫面上有些什麼景物,這些景物給你傳達了怎樣的資訊,同時出示句子:“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邊讀邊想像,進入文中所描繪的情境,來體會月夜的寧靜,使學生對賈島能即興寫詩的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再看看圖上賈島的動作、表情,想像他此時的心情怎樣,心裡會想寫什麼,以此來體會他的'斯文、禮貌,從而感悟出和環境、人物、事實相符的是“敲”字。然後,在學習課文第七自然段的時候,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韓愈說的話,在熟讀的基礎上請學生思考,韓愈的話講了幾層意思,說明了用“敲”字的幾點理由。引領學生走進現場,置身其中,想人物所想,說人物所說。並與前文聯絡,呼應開頭,讓學生深切感悟“敲”字的妙用。

這樣,從不同的途徑感悟“推敲”, 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以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賈島這一人物形象就逐漸地豐滿、鮮活起來,人物的品格就容易充分地顯露出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賈島嚴謹的創作態度,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欣賞、認同、嚮往、追求“推敲”了。

第6篇

?賈島推敲》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的內容比較淺顯,並且學生已經接觸過文言文,不會感到陌生,但是逐字逐句理解卻會有困難。那麼如何理解語言結構與現代文不同的文言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品味文章語言,從中受到教育呢?為此對本課的教學設計著實進行了一番“推敲”。 一節課結束了,卻不能停止我對教學的“推敲”。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 反覆朗讀課文之後,問:文言文的語言結構和我們現代文不一樣,那麼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學習文言文,讓那些豐富的內容再現出來?學生說出幾種學習方法,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開始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能夠專心的讀書,有的邊讀邊做批註,有的選擇和同學一起交流。可見,這種學習方式符合學生的需要,不同的學生能在相同的課文中獲得不同的.體會,真的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入情入境,品味語言,體會人物 學習文言文,專門理解字面含義是不夠的。於是在理解“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這句話時,抓住句子中的“吟哦、引”等詞語,先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然後問:“當時的賈島是怎樣的狀態呢?誰願意表演?”在學生到前面表演之前,再問大家:她是賈島了,那麼你們是誰?此時,學生已經都進入情境了。表演後,都能說出作為街上的行人自己的感受。這時,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賈島對學問認真,專心的態度。 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照個性發展。”在這節課中,我覺得我聆聽到了一個個有個性的聲音,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更難得可貴的是學生在對人物形象認識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比如,在品味韓愈的時候,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韓愈也對學問的認真態度,還體會到他為人隨和,作為“京兆尹”不但沒有重打賈島,反而,“立馬久之”,與其“共論詩道”。

3、知識拓展,讓學生對詩人有了深刻的認識 理解課文之後,我出示了賈島的一首五言絕句《題詩後》,讓學生結合註釋自由朗讀古詩,從而體會到賈島專研詩句的苦心。進一步對賈島有了深刻的認識。

4、積累運用,激發了學生積極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此環節設計了三個訓練,逐層深入。首先讓學生品味詩中重點字的好處,然後補充句子,這樣讓學生也經歷了“推敲”的過程。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平時課堂上從來不專心聽講的一個小男生,居然也悄悄地舉起了手,我慶幸當時沒有忽略了他。雖然他表達的那個不夠完整,語意不是很明確,但我知道,在這節課中,他真的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了,並且思考了。 所以,在反思這節課的同時,讓我認識到,在今後的教學中,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要關注所有的學生,真正的讓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收穫。讓自己成為一名“推敲”型的教師!

第7篇

我剛上完第一課時,差不多隻上到第二小節。我以提問匯入新課“同學們都預習過了知道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嗎?”學生都知道是賈島、韓愈。我就接著問“誰能為我們介紹一下賈島,文中的內容也可以。”學生都能說出賈島是詩人、也是和尚。我緊接著補充資料:賈島早年貧困做了和尚,然後在韓愈的賞識下還俗,今天我們的課文就是講他們之間相遇相識的故事。

第一節是主要交代一下賈島的.身份和情況,我由於先前的提問與回答等已經設計這部分內容,就略講了。第二節我讓學生看圖,圖上畫了些什麼?在第二小節中找出與圖相應的語句並讀一讀,發現了什麼?學生都能發現兩人關係很好。

那哪些關鍵的詞語或短語可以發現?學生一般只能找出“郊外”,“找了好久”。最後在我的提示下,大家找到這個“摸”字,我說大家把字典上關於“摸”的解釋找一下,最後學生能理解這個“摸”是指,天色已晚,在認不清的道路上行走。這一理解“摸”字時,大部分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能做到認真思考。緊接著我又提問“除了兩人關係好,這段話還寫出什麼?”學生都能體會到環境的安靜。

在這一節課,兩個環節我處理得很粗糙,一個是從提問匯入過渡到看圖說話時,沒有設計合理的過渡語。還有一個環節是如何可以由理解兩人關係好到引導學生自然地關注從一段話中體會到環境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