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3篇 清平樂·村居:教學經驗與反思

《清平樂·村居》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現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和對社會變革的思考。這首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其進行反思,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思想和情感,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3篇 清平樂·村居:教學經驗與反思

第1篇

辛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只內容豐富,風格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變化。這首小詞,便全然不同於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同學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同學感受美和發明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學設計和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協助同學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同學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在同學對詩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同學深入讀悟,結合自身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詩中出現的情景,體會詩中描述的小朋友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同學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沛調動了同學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測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進而喚起同學豐富的聯想,引導同學深入體會了古詩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還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同學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同學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依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身班級同學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佈置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同學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外表,顯得程式化了。假如時間佈置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同學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3篇 清平樂·村居:教學經驗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編入國小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第3篇

近來,對於自己的教學特質一直處於深思中,我所說自我的“教學特質”之“特質”並不是說它顯示我獨特的教學思考。我的教學特質,我對它越來越清晰明瞭。對一篇教材有著自我的見解,不是從學生理解層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從純文學的層面去思考。我想,這也是導致我不好的教學特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歡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生出許多想法,因為想法太多,或許也有那麼些精妙處所在,於是,我就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滿把抓著。其實,這些想法應該是為教服務的,應該在具體規劃中進行刪減,能體現文章中心的,能對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語文情感有所促進激發作用的,就留著,並且很好地協調起來,沒用的,自然該是大刀闊斧地改了。

就拿我這課的設計來說吧,設計的時候以為會有很好的效果,課下來之後,就發現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原來想象的,預期的目標沒能達到,課上很冷場,學生們沒能融入詩歌的意境中去,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關係。

我就像和一幫對詞賞析頗有研究的文學愛好者一樣探討,那怎麼行呢?他們畢竟是國小生,對詞只是新接觸,且詞這種文體表達的情感比較細膩、深刻,要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去體會,是經歷,而絕非看來聽來的經驗之談,學生們當然難以理解。

不過,這樣的失敗對我來說也是很有啟發的。我的許多設計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太過繁雜,我該好好調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點,沿某線來重新規劃,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著中心去,這課應該是會有所改觀的。

近來,總是在嘗試著古詩教學,雖然,對於我們鄉村國小的學生來說,很有些難度,但是,如果我能夠引導到位,找好契合點,我想,無論從什麼層次上出發,總能讓學生們在詩詞的學習中,有所獲益的。

比方說,我們幾圍繞“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誰醉了,醉是高興的醉,是傷心的醉,還是想一醉解千愁卻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詞中,他醉的是什麼?分別從自然環境層面、人文環境層面、詞人個人經歷及近況層面、整個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層面等進行深入思考,逐層逐次地去體會這首詞,體會詞人。

再比方說,可以圍繞“重詞”這個現象來討論,詞中哪些地方重詞了,為什麼重?一一去分析比較,也就能解出詞人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讀出詞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豈不是很好?

當然,還可以有別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點來,還課堂生成的空間,還學生去深刻體會的氛圍時間,還一個本真實在的教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