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李清照《清平樂》全詞翻譯賞析3篇 深入解讀李清照《清平樂》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無愧於“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譽。她留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詞作,其中《清平樂》傳頌千年,經典不朽。本文將為您帶來李清照《清平樂》全詞翻譯和深入的賞析。

李清照《清平樂》全詞翻譯賞析3篇 深入解讀李清照《清平樂》

第1篇

1.清平樂村居: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意為鄉村生活。“樂”在此處讀yuè。

3.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吳地的方言。

8.亡賴:同“無賴”,“亡”讀wu,這裡指頑皮、淘氣。

12.蓮蓬:蓮花開過後的花托,倒圓錐形,裡面有蓮子。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一條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一對滿頭白髮的老夫妻,帶著微醉的神態,親熱地用吳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樂。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蓮蓬。

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人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豆地鋤草身在河東,二兒,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歡喜的是小兒的調皮神態,橫臥在溪頭草叢,剝食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於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上片“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點明地點,為全詞勾勒出一幅清秀的背景圖。這是一所茅簷又低又小的草屋,屋旁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綠綠的小草。詞人只用兩筆,就描繪出了農家的居住環境。“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寫的是一對農家夫婦的生活場景。他們親密無間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拉家常,悠然自得。那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詞人採用白描手法將這對白髮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的情景形象而生動地展現出來,語句看似平淡,但卻概括出了鄉間老年夫妻的生活樂趣,以及那種溫暖而又愜意的幸福生活。

下片四句,詞人又將鏡頭拉近,並不斷移動,以白描的.手法,描繪出白髮翁媼三個兒子的活動和情態。“大兒鋤豆溪東”是寫大兒子,他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正在河東的豆地裡辛勤地鋤草;“中兒正織雞籠”寫二兒子,他年紀尚小,不能去田地耕種,所以在家幫忙編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寫小兒子的情態,他不諳世事,只知調皮玩耍,他呀,此時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剛摘下的蓮蓬吃呢。這幾句寫得極為白話,卻將農家三子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後兩句,把小兒子天真無邪的樣子,寫得饒有情趣,猶如神來之筆。“臥”字用得精妙,使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孩,躍然紙上,可謂一絕。

全詞佈局緊湊,詞人以小溪為中心,佈置畫面,展現人物的活動和情態。茅簷靠近小溪,大兒子在小溪東面的豆地鋤草,小兒子橫臥在溪頭草叢,剝食著剛剛摘下的蓮蓬。從這連用的三個“溪”字,可見詞人匠心。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簷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簷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簷,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裡,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遊”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這首小詞近年來各種選本多已入選,有的選本還有簡單說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詞選》雲:這首詞環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極勻稱自然的畫圖。老和小寫得最生動。“臥剝蓮蓬”正是“無賴”的形象化。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的《辛棄疾詞選》雲:這首詞可以說是一幅農村素描。它寫得清新活潑,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動情景,使人彷彿身臨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詞選釋》雲:本篇客觀地寫農村景象,老人們有點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筆意清新,似不費力。上引諸家之說有一共同特點,即認為這首詞對農村景象是在進行客觀描述。我卻以為詞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基於這個出發點,對詞的文句就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兩句,我就認為“醉裡”是作者自己帶有醉意而不是指農村中的“翁媼”。現將拙作《讀詞散札》第十二則轉引如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上片雲:……胡《選》及俞平伯師《唐宋詞選釋》本皆以“醉”屬諸翁媼,疑非是。此“醉裡”乃作者自醉,猶之“醉裡挑燈看劍”之“醉裡”,皆作者自醉也。若謂翁媼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吳音,使不醉,即不作吳音乎?“相媚好”者,謂吳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覺,非翁媼自相媚好也。蓋作者醉中聞吳語而悅之,然後細視諦聽,始知為農家翁媼對話也。此惟夏承燾先生《唐宋詞選》初版本註文得其解。(《學林漫錄》初集,頁一八七。)我以為,從含醉意的作者眼中來看農村的一個生活側面,比清醒的旁觀者在聽醉人說吳語要更富有詩意。退一步說,即使讀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關於“醉裡”的講法,則此詞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語也該指作者,總不會是指白髮翁媼。可見這首詞中作者的心情是開朗喜悅的。

李清照《清平樂》全詞翻譯賞析3篇 深入解讀李清照《清平樂》 第2張

第2篇

[譯文] 雁群排成整齊的隊伍飛回來的時候,月亮正滿照著西樓。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雁字:指雁群飛時排成“一”或“人”形。相傳雁能傳書。

紅藕香殘,鮮豔的荷花凋謝了,從竹蓆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提起薄紗羅裙,獨自划著一葉蘭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家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我這在這盼望著)。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紅荷瓣脫香退,竹蓆處處覺涼。悄悄更換薄綢裳,獨自駕船遊蕩。雲空遙望懷想,雁兒“人”字成行。天晚盼不到雁傳書,月光灑遍西樓上。

荷花空自飄零,流水空自流淌。同一的刻骨相思,兩處的腸斷惆悵。解開愁苦與悲傷,實在無法可想,才從眉頭揮去,忽又襲來心上。

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僅留一絲殘香,素白的竹蓆裡透出涼意,彷彿充滿秋天的憂愁。我輕輕地解下輕柔的絲裙,(換上秋裝)孤獨地登上美麗的蘭舟。南歸的秋雁從雲中掠過,卻沒有將錦書捎回,只有那淒冷的月光溢滿西樓。

容貌如鮮花一樣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回頭。同樣一種相思,化作兩處的.閒愁。難以排遣的,是共同擁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剛離開緊蹙的眉頭,卻又到了煩亂的心頭。

詞的上半部分寫詞人懷遠念歸。開篇一句點出時令,大概在清秋時節。“紅藕香殘”寫戶外的蓮藕,“玉簟秋”寫室內的涼蓆,這兩處描寫都是在渲染節氣。此句色彩明麗,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開落,是大自然的規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歡離合才是世態常情;玉席變涼,這一方面是肌膚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這一句內涵豐富,為全詞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隨後五句交代詞人一天的行動。“輕解羅裳”兩句,寫詞人心事滿懷,於是泛舟河上。“獨上”二字,說明詞人是獨自一人。“雲中”一句,直寫相思之情。可隨後詞人並沒有任情感隨意抒發,而是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後兩句又落於景語。“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情景交融,營造出一種迷離的意境,使人愁緒暗生。這兩句景物描寫生動、優美,頗能惹人愁懷,令人讀之黯然。

詞的下半部分寫離愁之深。“花自飄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寫,下啟後文的情感抒發,寫落花流水之景,寓情於景,呼應上文的“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隨後兩句,直抒胸臆,寫自己的相思之情,這裡視角暗轉,抒情物件不再只是詞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併入其中,兩人都為相思所苦,可見他們情意之深。最後三句,寫相思之苦無法擺脫。詞人筆法高超,“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相對應,對仗工整,妙筆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變化描繪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點帶面的寫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詞人眼中的餘香嫋嫋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隻;舉目四望,相伴的只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象著也許是丈夫託鴻雁捎來家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於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餘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於字裡行間。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到雁群飛回故里,自然會強化企盼丈夫回來的心緒。我們似乎看到詞人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淒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於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 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只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後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第3篇

[譯文]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裡呵,手弄著燈花,心裡想著愛侶!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柳眼梅腮:初生柳葉如人眼,盛開的紅梅如人腮,這裡又寫物,又擬人。

花鈿(diàn),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起源於南朝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稱山枕,指枕頭。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少婦試穿金絲逢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裡呵,手弄著燈花,心裡想著愛侶!

但見初春時節,春風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復甦,嫩柳初長,如媚眼微開,豔梅盛開,似香腮紅透,到處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柳葉欲開還閉,春天已經到來。藉著酒意抒發的深情誰來和我共鳴?淚水流淌,臉龐上的香粉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覺得頭上戴的.花鈿也是沉甸甸的。

春暖天晴,春裝初試,然而我卻足不出戶,去觀賞那美好的春景,卻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釵頭鳳給壓壞了。現實很寂寞無聊,想在夢中去尋求慰藉,但卻始終無法進入夢鄉,直至夜闌人靜之時,仍剪弄燈花,以排遣愁懷。

此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餘別集》、《古今詞綜》等都題作“離情”,而《草堂詩餘別集》還注云:“一作春懷”。由此看來,這些恐均非原題,是後人據詞作內容新增的;此外,“春懷”與“離情”確也概括了詞作的主要內容。從詞作的內容與風格來看,這首詞當寫於詞人婚後不久,夫妻小別,李清照獨居時。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開首三句,詞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筆。但見初春時節,春風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復甦,嫩柳初長,如媚眼微開,豔梅盛開,似香腮紅透,到處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詞人前期生活雖然沒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獨具的才情、細膩的情感,以及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悟、強烈的關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現在詞作裡,就是經常慧心獨照,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暖日晴風”似還不足以表達春天到來的特徵,而緊接以“柳眼梅腮”,則使到來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隱在《二月二日》一詩中有“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蘇軾在《水龍吟》詞中描繪柳葉情狀是“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看來女詞人受此啟發,抓住兩個極具特點的事物,寫出春天的生機。第三句的“已覺春心動”,從語意上看,是對春天來臨總的概括,實亦是自己懷春之情已動之流露。詞人遊春、賞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這句也暗啟後二句詞人所抒發的情思:“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女詞人的細膩、敏感的思緒與感悟進一步強化,面對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聯想到自己獨處深閨,孤棲寂寞,這與往日和丈夫趙明誠一齊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賞析詩文的溫馨氣氛形成強烈反差。一個“誰與共”,道出此刻詞人內心的苦澀。緊接著詞人用一個細節來進一步形容自己內心的苦澀,淚水流淌,臉龐上的香粉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覺得頭上戴的花鈿也是沉甸甸的。

詞作的下片,詞人以細微的筆觸,緊承上片末句,著重刻畫自己具體的閨中寂寞生活。“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春暖天晴,春裝初試,然而詞人卻足不出戶,去觀賞那美好的春景,卻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釵頭鳳給壓壞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稱山枕。詞人不出戶觀賞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觸引傷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鬱悶,慵懶至極。一個“損”字,也暗示詞人慵懶、無精打彩。末二句:“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愁本無形,卻言“抱”,可見此愁對其來說有多“濃”,多重,更何況是“獨抱”,此情更是難堪。“無好夢”,是說現實很寂寞無聊,想在夢中去尋求慰藉,但卻始終無法進入夢鄉,直至夜闌人靜之時,仍剪弄燈花,以排遣愁懷。“猶”字寫活了詞人百無聊賴的情態。此外,剪弄燈火,古時婦女常藉以卜數夫君之歸期。這兩句寫得極為細緻、生動,看似毫不經意,如敘寫生活本身,實是幾經苦煉,沒有生活經歷和深厚的藝術功力是無法寫就的。清詞論家賀裳評這兩句為“入神之句”(《皺水軒詞筌》)。

這是一首思婦之詞,也是易安詞中的另類,有較變的閨閣之氣,為宋閨秀詞之冠。

這首詞的母題是婉約詞家常用的良辰美景和離懷別苦,然而經過作者的一番濃縮醇化,卻釀出了新意。

“暖雨晴風初破凍”點出時為景色宜人後初春。緊承破題的“柳眼梅腮”,也可以稱得上“易安奇句”,此句意蘊豐富,一語雙關,既補充起句的景語,又極為簡練地刻畫出了一個思婦的形象。正是這個姣好的形象,被離愁折磨得坐臥不安如痴如迷。

從“酒意詩情誰與共”一句推斷,所思之人,必定是其丈夫了 。李清照的首詞是說,即使柳萌梅綻,景色很誘人,作者也無心觀賞,面對大好春光,沒有親人陪伴,只得獨自傷心流淚。宜人的美景、華貴的服飾,她全然不顧,在“暖雨晴風”的天氣裡,意無情無緒地斜靠在枕頭上,任憑“淚融殘粉花鈿重”、“枕損釵頭鳳”這首詞的感情真摯而細膩,形象鮮明而生動,真切地表達了閨中少婦的思夫之情。

結句“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被稱為“入神之句 ”,詞意含蓄傳神,思婦形象清晰肖妙,頗有意趣。相傳燈花為喜事的預兆。思婦手弄燈花,比她矢口訴說思念親人的心事,更耐人尋味,更富感染力。盼人不歸,主人公自然會感到失望和悽苦,這又可以加深上片的“酒意詩情誰與共”的反詰語意,使主題的表達更深沉含蓄。

這是一首正宗的婉約派詞作,特別是“淚融殘粉花鈿重”以及“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攲斜,枕損釵頭鳳”等句可以和最典型的婉約詞相類。不過,這首詞寫得蘊藉而不攲靡,妍婉而不任巧,不失易安詞的清新淺易之風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