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古詩詞教學研討課《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7篇 《清平樂·村居》:詩詞教學的新思路

本文圍繞古詩詞教學研討課《清平樂·村居》展開,探討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古典詩詞之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古詩詞教學研討課《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7篇 《清平樂·村居》:詩詞教學的新思路

第1篇

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藉助朗讀、想象、表演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1.同學們,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

2.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上畫的內容,如果請你給這幅起個名字,你打算起什麼?

3.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畫的。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田園的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哪時候寫的。“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這首詞的真正題目,通過剛才的看圖,你知道“村居”是什麼意思嗎?(那麼,這首詞又是講述的什麼呢?)

4.請同學們開啟書,自由練讀課文,特別注意生字的讀音,要求是讀準字音,通順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個小記號。

6.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老師要鄭重糾正剛才的錯誤:我們班中男同學和女同學一樣棒。)

1.剛才讀詩的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每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小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師把學生說的打在大螢幕上。)

3.出現了這麼多疑難之處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學生回答,)這麼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同學們真是會學習。

4.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詞義,老師根據這首詞畫了幾幅連環畫。請同學認真看,可能會對大家理解詞有所幫助。(出示圖並範讀)

5.看了這幾幅圖,同學們可能理解了這兒其中的幾個詞語,可能有幾個還不夠理解,

6、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來證實一下自己的理解,來探討一下自己還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向後面的老師請教。

7.你又理解了什麼?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的?8.詞語都理解了,請同學們連起來說說整首詞是什麼意思。(說得非常通順連貫,老師相信你能讀得和說的一樣好。)(太美了,他的朗讀彷彿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1.請同學再看看圖,再讀讀詞,你感覺到詞中、畫中哪幾處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學生說,並講為什麼。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3.老師也感覺到“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麼呢?先展開想象,然後小組內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4.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並隨機板書。(鄉村的田園生活是那麼的恬靜、那麼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嚮往,我們就用連環畫的形式把它再現出來吧!)

1、請同學們把連環畫拿出來,根據你對詞的理解、對詞中田園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圖後的想象,給連環畫配上文字說明。每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連環畫,看看那一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寫好了到老師這兒來加上封面。

2.請最快的一組同學上來展示你們的作品,其它同學可以補充。

3.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一段段生動的語言,老師忍不住想放聲高歌。因為在古代每首詞都有固定的曲調,都可以用來吟唱,可惜許多曲子都失傳了,老師把這首詞填進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學們想不想聽聽。

4.還想不想聽,老師再換一個曲子來唱。這首曲子同學們可能比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師一起唱。

5.這麼多同學想唱,那就把這首詞填進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7.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豔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彷彿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後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遊,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古詩詞教學研討課《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7篇 《清平樂·村居》:詩詞教學的新思路 第2張

第2篇

1、知識目標:認識生字,理解生詞;理解並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首先,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其次,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自主地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1、出示課文的插圖,伴著悠揚的古琴曲,讓學生給這幅畫起個名字,並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

2、告訴學生,這幅畫是根據宋代詞人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畫的。板書課題,指出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題目。

過渡:辛棄疾在這首詞中描寫了怎樣的鄉村,怎樣的人家呢?讓我們開啟課本,一起來讀讀這首詞。

(設計意圖:教學以畫匯入,伴以琴聲,創設了恬靜的田園氛圍,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然後以起名作引,並說出理由,可謂squo;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興趣,較好地完成了對課題的理解。 )

1、聽說學校電視臺要招幾位主持人,今天我就來選一選,然後推薦給學校電視臺。大家有信心嗎?然後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學生評價、打分。

2、告訴學生竅門(假裝只告訴剛才指名讀的學生一人,其實大家都聽到),古詩詞的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有感情,還要注意停頓,讀出詞的節奏。比如第一句茅簷/低小,停頓的地方,讀時要做到停而不斷(老師範讀),而不能……(舉反例)學生再次自由讀,再指名剛才那名學生讀,學生再評價、打分。

(設計意圖: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及吟詠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韻味。 )

1、通過剛才的朗讀,對這首詞你理解了多少,還有哪些地方不懂?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

⑴ 醉字的似醉未醉,吳音的伲噥細軟,想象翁媼會談些什麼?

⑵ 無賴一詞的意思,感受古今詞義的區別和小兒的天真可愛。其他地方則相機點撥,一帶而過。

(設計意圖: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的。因此,教師不多作講解,而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著力感受吳音的特點,白髮翁媼的親密、浪漫,小兒的調皮、可愛。教學節奏張弛結合,從而實現了能力和情感目標。 )

學生準備後,指名學生說。此刻學生僅會簡單翻譯一下。

古詩詞語言含蓄,有許多想象的餘地。你能不能通過想象,使它變得更加具體呢?比如幾杯酒下了肚,老倆口的話也多了起來,他們會說些什麼呢?……當然,你也可以描述鄉村的景色,還可以說說大兒,中兒,小兒……

學生邊低聲吟誦,邊想象。再次指名學生說說好像看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此,教師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讓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

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豔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彷彿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一定對宋詞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學們以後在宋詞中盡情遨遊,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設計意圖:以一課引一串,以本課為突破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開啟學生的詩詞的認識之門,樹立大語文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國小語文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簷低小,坡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些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利用網路展示文、聲、色的動態效果,創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情趣。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侷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網路為平臺,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⑴ 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⑵ 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後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後,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範讀邊藉助課後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藉助媒體提供的課文範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後,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裡採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藉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詞義點撥提供了茅簷、醉裡、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於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連結,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了詞中的景象──茅簷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裡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

⑵ 你想象一下他們會講些什麼呢? 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後,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彷彿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後,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鬆、悠閒的音樂中對詞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藉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迴圈,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覺這戶農村人家生活得怎樣?)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裡生活。……同學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閒的鄉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薰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藉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連結,組織遊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記》中說:能博喻然後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薰陶。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佈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連結進行搜尋查詢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歌》後,並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蒐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選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意識。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索;處理資訊,拓展學習,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於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第3篇

教材分析:《清平樂·村居》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讀著這首詞,頓覺清新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濃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裡行間。從那充滿靈氣的詩句裡,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兒童的生活場景,一經詩人的生花妙筆,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雖然事隔千年,卻猶如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一種親切感,也油然而生。

1、通過學習,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童年生活的純真與美好;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的意思,背誦、默寫詩詞,體會童年生活的無邪和美好。

師:親愛的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豔麗的奇葩。每一首宋詞都彷彿是一副色彩明麗、清新的水墨畫,是一曲婉轉動聽的歌曲,也是一段綿長悠遠的內心獨白。今天我們一起徜徉於鄉間溪畔,去看看愛國詞人辛棄疾筆下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師:板書課題)

師:根據課前查詢的資料,誰來說一說古代的詞?(備註:詞是我國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是隋唐時期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稱曲子詞或者長短句詩餘等,盛行於宋代。特點是每首詞都有有詞牌。詞牌與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絡,所以有些在詞牌下另有標題或者小序,表明主題或寫作的緣由。在音韻上,詞和音樂緊密結合。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

師:請同學們看黑板,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村居中居字的含義(課件出示:《論語》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種講法。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祿,都是由人民納稅而來,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無論治家治國,心都要公正而無倦。只有立志為民,才能居之無倦;只有誠意正心,才能行之以忠。)

師:詞一般分為上闕和下闕,朗讀時,上、下闕之間要停頓。另外,古人寫詞,是把感情、內容和節奏結合在一起,推敲出來的。所以,讀詞還要講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聲,讀得舒緩。仄就是第三、四聲,讀得短促。請同桌之間兩個人分為上、下闕再練習讀讀。

2.出示詞語:茅簷、相媚好、鋤豆、剝蓮蓬、亡賴、翁媼

3.師:古人頌詩時往往還會加上動作,比如搖頭、用手擊掌,腳還會打著節拍,我們再來讀一讀。(指名讀,評議)

4.師:回憶一下,原來我們理解詩意時有幾種方法?(生:藉助工具書、藉助字典、根據生活體驗理解、藉助書下注釋、可以問同學或老師等)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方式理解這首詞的含義。

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在春秋時期屬於吳國。

師:詞中的翁媼是什麼意思?他們是怎樣相媚好的?(同桌之間扮演翁媼逗趣)

師:指名讀上闕,邊讀邊想象,有怎樣的一幅畫面映入腦海?

師:溪水人家繞,綠野鄉村,有對老夫婦正醉中逗趣,三個孩子都在做著不同的事情。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臥是怎樣的姿態?(觀察課件畫面)可不可以換成躺、趴?

師:無賴是貶意詞的,為什麼在這裡作者卻用最喜呢?

師:是啊,當父母喚你為淘氣包時,這看似批評的話語,實則是在喜愛啊!所以詩中運用反語,表達了最喜歡這個淘氣剝蓮蓬的孩子。讓我們帶著這種喜歡讀詞的下闕。

1.師: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知不覺讀了這麼多遍。你彷彿都看見什麼了?(指名交流,並放課件溪水之聲,再讀此詩)

2.如此美好的家園,如此安居樂業的生活,真的讓人留戀忘返。於是,辛棄疾一時興起,信筆寫下這首詞。讓我們隨著音樂,一齊朗讀吧!(課件音樂)

3.師:有了父母的相親相愛,兄弟的力所能及,才成就了小兒的無賴。如此其樂融融的景色讓人好生羨慕和嚮往.辛棄疾看到了此情此景,難道產生的僅僅是幸福是羨慕嗎?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4.師:《破陣子》是我們曾經在課外積累時背誦過的詞,我們首先一起來複習一下。(齊讀)指名回答:通過讀,你體會出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精忠報國、奮戰殺場、豪放不羈)

5.師:是啊,就是這樣的一位精忠報國,誓死收復中原失地的愛國詞人,他的一顆報國之心是否在疆場上得以施展?充斥於滿心的怎麼還有欲說還休的愁呢?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6.師:結合同學們課前蒐集的辛棄疾的生平資料,誰來說一說,詞人的愁指的是什麼?

(備註: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齊之歷城人(今濟南),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他從小就受到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復失地,報效祖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棄疾68歲那年,當宋帝想請辛棄疾出山聲援,而當命令到達鉛山的時候,辛棄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辛棄疾懷抱著他那始終不能實現的政治抱負與世長辭了。)

師:讀過了詩人的兩首詞之後,你體會到辛棄疾胸中的僅僅是對和平生活、安居樂業的嚮往嗎?(學生交流)是啊,期盼著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居安思危的情懷充滿了詩人的胸膛。

師:帶著對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來背誦《清平樂·村居》。

師:帶著對詞人愛國執著精神的敬佩,我們再背《清平樂·村居》。

第4篇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詞,它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整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藉助畫面與註釋,瞭解詞的大意。

3、瞭解詞的一般特徵。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嚮往。

重點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感受江南鄉村的清新秀麗、安寧祥和之美。

五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日積月累中,已經對詞有了初步的接觸,但對詞的特徵並不十分清楚,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對詞牌名、詞題、上片、下片等有進一步的認識。為今後的古詩文的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上課的情況來看,城區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活躍,語言表達能力強,想像豐富,多數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讀、想、說、議等方式充分理解文字,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1.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本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鮮明地勾勒出來,語言清新秀麗,淺顯易懂。為了讓學生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我一直把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力求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根據本文的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的特點,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設計如下教學思路:

5、讀著,讀著,你有沒有發現除了題目外,詩和詞還有什麼不同之處?白髮誰家翁媼和大兒鋤豆溪東之間有一間隔,說明它有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詞中叫上片,後一部分叫下片,朗讀時兩片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再次齊讀。

1、有人說,一首好詞就好像一壺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首詞。來,再讀課題。——清平樂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樣的?讀著這句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同學們,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在這五口之家裡,給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人呢?小組交流。

4、師生對話,全班圍繞重點詞句交流,並指導朗讀。

1、讀著看著,看著想著,這首詞描繪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畫面。在你眼裡這是一個怎樣的村居生活?用書上哪個詞說?

2、可是讀書要聯絡上下文,從詞的上片那句茅簷低小,你讀出了什麼?——他們家生活條件並不好,很貧困。是啊,生活並不富裕,可為什麼老兩口還那麼樂乎乎的,還陶醉了呢?老兩口到底醉在哪兒?感悟作者情感。

1、通過本課的學習,95%以上的學生能借助畫面與註釋,通過多種手段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的意思,基本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80%的學生能夠背誦課文。

2、瞭解了詞的一般特徵。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嚮往。

第5篇

師:自開展詩文背誦大賽活動以來,很多同學都積累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好詩,誰能給大家來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

生背誦《早發白帝城》、《從軍行》、《竹枝詞》、《飲湖上初晴後雨》……

師:同學們積累得真多,背誦得趣味盎然;看來大家都很喜歡學習古詩。今天我們要接觸一類與古詩相似的體裁:詞。

師:大家都沉浸在詞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來讀一讀嗎?

師:同學們讀得多投入啊!讀著這首詞,你發現題目、語言形式上,詞與詩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生:我知道詞有詞牌名,這首詞中清平樂是詞牌名;而它的題目是村居。

師:你真會發現。清平樂本來是一種曲調,後來才做詞牌,照這個詞牌寫出的詞,每首46字。再如有首詞是《菩薩蠻·大柏地》,菩薩蠻也是這首詞的詞牌。

生:我發現詩中每句話的字數都是相同的,要麼五字,要麼七字;而這首詞的每句話字數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我讀著讀著,感受到小、草、好、媼是押韻的,東、籠、蓬也是押韻的;看來,詩一般只押一個韻。而詞可以有兩個呢!

師:古詩每句字數相同,整齊劃一;而詞卻是字數不等,讀來倒另有一番豐富多變、節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讀體會一下嗎?

(點評:古詩詞,不管是何種句式,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風格明朗,讀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兒童都很喜歡。此處設計,正是基於學生閱讀古詩興趣及讀詩經驗之上,將此濃厚興趣遷移至學習詞中來。隨後,在聽範讀感受、多遍自讀自悟中,體驗發現詞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題的關係特點。所有詞的形式特點,均由學生在朗讀比較中發現、體驗而得,老師所做的,只是梳理與豐富,並使孩子們在一次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逐漸體會到詞獨有的韻律之美。)

師:(出示插圖)瞧,這就是作者筆下的村居風景。聯絡生活實際,結合插圖,說說你已經讀懂了哪些字、詞、句的意思了呢?

生自學、思考、批註,小組學習彙報。師指名課堂交流。

生:這是一幅農村景色圖,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農村院落。

師:你很會看圖,當時,詩人辛棄疾因奸官彈劾落職,長期隱居江西信州鄉村。

生:溪上青青草就是說村子前小溪邊長滿了濃郁的青草。

師:同學們自己都快讀懂這首詞了。還有不明白的嗎?

生:這裡的無賴可不是我們現在說的無理取鬧的人,而是說小兒子伏在荷花池邊剝蓮子吃時憨態可掬的樣子!

師:多麼寧靜優美的村寨,多麼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啊!同學們,讓我們就隨著作者的描述,一起走進這如詩如畫、清新恬靜的鄉村生活畫卷中,誰能將看到的四周環境、人們的生活場景,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在一個幽靜的小村落裡,有著一戶人家,他們居住在一個矮小的茅屋裡。一對白髮夫妻坐在門口閒聊,老爺爺微微醉了,東倒西晃,不時要老伴兒扶著。 老婆子,如……如今我們生活美滿……哪!是啊,我們白頭偕老,又有三子為伴,真是賽過活神仙哪!籬笆後邊,有一片翠綠的竹林。芭蕉葉影投在了籬笆上。一畝見方的豆田上,大兒子正辛勞地鋤苗,汗滴禾下土。二兒子心靈手巧,正用薄竹片專心致志地編織精緻的雞籠。庭院上種植了一棵老棗樹,蒼勁有力,垂掛在枝杈上的綠葉叢中,長著令人垂涎欲滴的紅棗。樹陰下,調皮可愛的小兒子正趴在池塘邊,剝開蓮蓬吃蓮子,不時咂著小嘴。池塘上泛著綠意,溪中流水淙淙。碩大的荷葉襯映著水上芙蓉──荷花,泛著淡淡的紅暈。多麼令人嚮往的鄉村世界啊!

生:在幽靜、清新的小村子裡,居住著一戶人家,是那麼溫馨、和睦。他們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門口,一對老夫婦,帶著醉意,操著吳音在閒聊呢!他們是那麼融洽,那麼親熱,感情可好哩!門前,有一棵棗樹,樹幹蒼勁有力。枝繁葉茂;隱隱約約,還可以從油亮的綠葉中發現幾顆紅棗正在隨風搖晃呢。屋後,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葉片青翠欲滴。一旁的幾棵芭蕉,充滿活力。再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簾,老夫婦的大兒子正在鋤草。二兒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條編織雞籠。最頑皮的小兒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著蓮蓬。小兒子的前面,是一個荷花塘,巨大的蓮葉生機勃勃,一陣風吹過,綠葉搖擺著。唱著歌曲,連亭亭玉立的白裡透紅的蓮花也隨之翩翩起舞。多麼樸素的一家呀!

(點評:這首詞短短46個字,充分展示了鄉村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人們平和無憂的生活畫卷,意境深遠,情意悠長。在學生結合畫面及已有生活經驗讀懂詞句含義之後,便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彷彿走進這生活畫卷,去親身感受,並用語言描述。這樣拋棄了繁瑣古板的分析和詩句的死記硬背,在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中,各自感受著詩詞獨有的意境之美。)

師:多美的意境啊!這寧靜悠閒的生活的確讓人嚮往。願不願意噹噹老公公、老婆婆。體會一下真正的田園生活?想象一下,帶著酒意操著吳語的老夫婦會親熱地聊些什麼呢?

同桌扮演老夫婦。從眼前三個兒子,神聊至當年情景,那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的表演讓全班學生捧腹大笑。

生:這種生活真愜意舒適,作者對這與世無爭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嚮往喜愛的。

生:這樣的生活真是太寧靜、祥和了,我也想和作者一起過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師:同學們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詞中所寄寓的濃濃的情與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點評:這是本堂課上最閃亮出彩的一環!孩子們扮演著一對老夫婦,坐在茅屋前,帶著酒意神聊,此情此景,彷彿真讓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園生活。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嚮往之情,對名利的淡薄,對自然真實、恬靜有趣的生活的嚮往及其追求,經學生們的動情演繹,此情已洋溢於每位學生的心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彷彿沉浸其中,接受了心靈的洗滌。)

師:很多書法愛好者都喜歡將詩詞作品作為書寫內容,不僅語言文字美,詩詞意境美,而且扇形、圓形的各種紙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出示)這就是我們學校幾位老師書寫的《清平樂·村居》作品,感覺怎樣?

(點評:近階段,大家寫字升級升段的興致依然濃厚,有學生向我提議能否寫於鋼筆字作品紙上。我聽後茅塞頓開,一幅幅各種紙型的名家書法作品在我眼前閃過。於是,將以往的抄寫詩詞換了形式,並由學校老師的精美作品激發興趣,讓孩子們以一幅幅同樣精美的作品,給這節充滿審美體驗的詩詞教學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第6篇

1.自學生字,瞭解吳音,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插圖讀懂課文,描繪村居畫面。運用朗讀、想象感受詞的意境,體會安寧美好鄉村生活。

3.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詞的興趣,弘揚傳統文化。

師:課前,我們已經見過面了。老師從北方哈爾濱來到江南金太倉,這裡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處盛開著櫻花。我國古代詩詞中就有許多描寫江南風光和春景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誰能背上句?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師:這是白居易的《憶江南》,這首詞還有兩節: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詞中的吳宮指的就是蘇州。

生: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師: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江南春絕句》。真了不起,看來同學們很喜歡積累古詩詞。這節課,我們再學一首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上課!

師:請大家看老師寫課題(板書:清平樂·村居)誰願意讀一讀?(指名讀)

師:讀得真好,在這裡樂讀yuè。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師:清平樂是詞牌名,而村居是詞的題目。這個居在古代金文裡是這樣寫的。(出示居象形字)看著這兩個象形字,你能想到什麼?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漢字多有魅力! 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看自形就能明白意思。那麼,村居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讀不懂的詞標註出來,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師:老師有個問題,你為什麼把剝讀成bāo而不讀bō?

師: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剝(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師:讀得真好,怪不得××同學推薦你。來,我們全班都來讀一讀。(齊讀)

師:沒有讀不懂的?那老師可要考考你們了?能禁得住考嗎?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爺爺;媼指的是老婦人,也就是老奶奶。

師:真是無巧不成書,吳音就是以我們蘇州話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為春秋時期這裡是吳國的都城,所以這兒的方言又叫吳音。誰願意用吳音對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說幾句話?

生:歡迎老師們來到太倉,祝你們在這裡生活得開心。

師:多好聽的吳音,老師代臺下的老師謝謝你,懂事的孩子。

師:最後一個問題,無賴是什麼意思?老師注意到你笑了,說說你為什麼笑?

師:理解了關鍵詞的意思,再讀這首詞,你會有新的收穫。(齊讀)

師: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辛棄疾的這首詞就是一幅村居圖(出示插圖)。大家看,這是文中的插圖。看著這幅圖,你讀懂了詞中的哪幾句?

生:我讀懂了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說的是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條小溪,溪上長著一叢一叢的青草。

生:我讀懂了第二句,描寫了老翁和老婦人,他們沒什麼事,喝著酒,悠閒地說著話,逗樂。

生:還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在溪東的豆田裡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小兒子很惹人喜愛,一邊玩一邊剝蓮蓬。

師:短短几分鐘,同學們自己把這首詞讀準了,讀順了,還了解了大意。那麼,怎樣才能把這首詞讀出味,讀出情,讀出意境美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邊聽邊想象,用心感受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教師配樂範讀)

師:你剛才一定看到許多美景,就請你一邊想象美景一邊讀這首詞。(學生朗讀整首詞)

師:你在用心感受,請你讀出村居的幽靜。(學生朗讀整首詞)

師:你就帶著幸福之情讀一讀吧。(學生朗讀整首詞)

師:就這樣,按照詞的韻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詞中去,就能讀得有滋有味。

師:有的同學說這是美麗的村居,你是從哪句感受到的?

生:從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簷圖)師:讀了這句詩,你看到什麼?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還有一條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師:這還不夠美呀,你試著把低小和青青草緩慢點讀,語氣再重一點。

師:這兩句把我們帶進了幽靜的山鄉村野。來,大家閉上眼睛,用力吸氣。說說看,你聞到了什麼?

師:好,把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都送到句中讀出來。

生:(齊讀)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師: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麗之美,也是田園風光的樸素之美。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著一家五口,文中是怎麼寫的?誰來讀一讀?

師:有的同學說這是幸福的村居,你認為這一家五口誰最幸福?

生:我認為翁媼最幸福。因為他們閒著沒什麼事,不用幹活,在茅屋前一邊喝酒一邊聊天。

師:是呀,老倆口衣食無憂,老有所養,這是安居之福。看著這對幸福的老夫妻,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年輕的時候,那時候,他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婦人在家裡織布,做衣服,照看三個孩子。

師:他們互助互愛,相敬如賓,共同經營這個小家。如今他們老了,悠閒地坐在屋前,互相看著,聊著,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請大家在小組裡合作,結合翁媼的生活,展開想象,用你們的吳音聊一聊。

生:老伴兒,你看咱家的小兒子多討人喜歡,你看他那小腿還搖晃呢!

生:是啊,咱們的二兒子也不差呀,聚精會神地編雞籠呢!

生:老頭子,你看咱們的大兒子多能幹呀,就像你年輕時一樣。

生:老伴兒,你也很能幹呀,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織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師:多好聽啊!儂儂軟語傳遞著綿綿情意。大家說的,想的都含在一個詞中,誰知道?

師:老兩口恩恩愛愛,悠閒自得,讓我們也去分享他們的快樂。

生:(齊讀)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生:我認為小兒子最幸福。他無憂無慮,一邊玩一邊剝蓮蓬。(板書:剝)

師:透過一個臥字,想一想小兒剝蓮蓬時還可能怎樣?

生:還可能在地上打個滾兒,玩累了還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覺。

師:還不夠自由啊,你再試試,注意那個無賴和臥剝。

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師:無賴讀得輕快、上揚,小兒好頑皮呀。他享受著天真無邪的幸福,多讓人羨慕。我們都來感受一下他的幸福。

生:(齊讀)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板書:鋤 織)

師:大兒頂著烈日鋤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溼了;二兒子認真地編織雞籠,手都磨出老繭了。多累呀,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生:老師,我不同意你的看法。雖然他們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兒子不去鋤地,家裡就會沒有糧食吃;二兒子編雞籠也可以賣幾個錢。他們在為這個家忙碌,有了他們倆的辛勤勞動,翁媼和小兒才會那麼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師:也就是說他們享受著勞作之樂,盡孝之樂。不知不覺,大家已走進村居,真是人在畫中游!同學們,如果你是作者,看到這樣鄉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會想些什麼呢?

生:看到翁媼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時候能不能過上他們這樣的生活?

師:好!讓我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入情入境地朗讀村居。(配樂)

師:讀得真有韻味,同學們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 那麼,請你加進自己想象和感受再來描繪這幅村居圖,先練一練。

生:在一個小村莊裡生活著一家五口。他們住著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著清澈的小溪,溪邊長著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開著荷花,散發著陣陣清香。屋前坐著老翁和老婦人,老翁喝著美酒,老婦人在縫衣服,他們用方言聊天、逗樂。他們的大兒子在溪東的豆田裡鋤草,汗水打溼了衣衫;二兒子聚精會神地編織雞籠;最惹人喜歡的就是小兒子,他哼著歌,搖著腿,一邊玩一邊剝蓮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師:運用想象,同學們把村居圖讀活了,如果請你用這首詞中的一個字概括這幅村居圖,你會選哪個字?

師:是呀!這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真是一幅鄉村喜居圖啊!

師:是啊,面對這山清水秀的田園美景,翁媼怎能不醉?享受這溫馨、愜意的天倫之樂,他們又如何不醉?

生:我認為作者醉了,作者不是不醉,怎麼能寫出這麼好的詞?

師:言之有理。我們也隨著五口之家,隨著作者去醉上一回。

師:這麼好的詞想不想記住?(生:想)大家看,這首詞先寫景,後寫人,先寫老,後寫小。理清順序你會背得更快,練習背誦吧。 (先指名背誦,再全班背誦)

師:像這樣描寫田園生活,表現童心童趣的詩詞還有許多。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一首?

生:我還知道範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你的積累真豐富。大家可能一時想不起來,老師給大家一點提示,請看大螢幕。(出示:田園生活詩和童心童趣詩的題目、作者和第一句)

師:這些詩詞描繪了古人的生活,寄託著他們的嚮往和追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內涵豐富,是滋養我們心靈的厚土。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而張老師要對大家說學好詩,我們盡情言。(出示作業)

五年級古詩文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明確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我們可以從這一學段目標中歸納出古詩教學的六字方針。即:誦讀、感悟、積累。

張老師引導學生誦讀《清平樂·村居》有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環環相扣,呈螺旋上升態勢。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通過評讀、賽讀、推薦讀等形式,在自學、互助、互勵的狀態下,輕鬆自如地把詞讀正確,讀流利了。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張老師先放手讓學生質疑,提出讀不懂的詞。再運圖文對照、小組合作、猜想釋詞、藉助資料等策略,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如:學生說媼指老婦人,張老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指出媼的部首是女,在學習中浸透學習的方法。

教學中,張老師明確提出怎樣才能把這首詞讀出味,讀出情,讀出意境美?這是師生共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張老師運用了多種有效策略。

教師綜合運用音樂渲染、示範朗讀、想象三種方法,引導學生入境,用心感受這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學生的感悟是正確的、多元的、個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過美麗、幽靜、幸福、和諧等詞語與學生相見。接著,教師又引領學生回到文字,品悟語言,去感受那是怎樣的美?學生抓住青青草,讀中想象看到什麼、聽到什、聞到什麼?感受田園的清新、樸素之美。最後,張老師以開放面又富有挑戰的問題你認為這一家人誰最幸福?引導學生品讀文字,抓住相媚好臥等語言點,感悟幸福,解讀幸福,從而入情入境地朗讀。

學生在讀詩和品詞的活動中入境,張老師又以評詩引導學生出境。他先請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村居圖,又請學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測用者心中感受,學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與詞的意境相遇。

有主題的積累,容易把學生單擺浮擱的資源整合起來。張老師根據文字和學情,呈現了兩個積累點:田園生活詩和童心童趣詩。又通過課件給學生必要的提示。新舊結合,課內課外結合,促進學生有效積累古詩文。

張老師的執教的《清平樂·村居》是一節嚴謹而樸素,簡約而高效的語文課。

(本課參加中央教科所舉行的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大賽獲一等獎第一名)

第7篇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剛才我向大家彙報了一堂語文研究課,在這裡把我們的設計理念與意圖作一交流。

?清平樂·村居》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色彩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五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詞這種文體。我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學生能夠達到的。

4、藉助朗讀想象、感受詩中田園生活中的美景,並生動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課題提出讓學校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策劃中心,學校不再僅僅是傳遞和儲存知識的地方,而是學生實現終身發展的一個平臺。教師依託策劃、引領策劃,幫助學生進行自主的策劃,找到發展的方向,提升發展的技能,學會完善自己,打下終身發展的基礎。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們在思考:語文學科為學生打下什麼基礎?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國小面臨著許多重要的任務,而其中佔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在國小裡,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語文課標中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首要理念,我們認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就是學思結合的閱讀能力。語文學科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為他的終身奠定基礎。

語文學科又怎樣為學生打好這個基礎呢?在這兒,我們僅僅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通過策劃自己的教學為例來談。我們試圖使自己的教學能形成這樣的結構性流程:學生拿到一篇課文,能清楚地知道學習任務,我要學什麼,學會什麼?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教會學生不斷地反問自己:我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規劃自己的學習,適當地進行組織與調控,做到學思結合。

第一環節,明確學習目標。學生第一次接觸詞,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通過回憶古詩的學習,進行遷移,用學習古詩的方法、確定這首詞的學習目標,同時指導如何達到以上目標,自己安排學習活動。這樣,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組織起自己的學習活動。

第二環節,自主安排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在這段時間內該做什麼?巡視、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學生有困難的地方給予單獨指導、幫助,發現共性的問題,在交流時進行集體指導。比如第三環節,學習結果交流。學習任務明確了,學生也花時間去學了,有的任務能獨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會遇到困難,需要老師的點撥、指導。這節課中,生動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個難點,在任務完成有困難的情況下,組織學生明確要求與方法,我們再來練習。討論:怎樣才能把詞所描繪的畫面說生動呢?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遺漏;2、加上方位詞,構成完整的畫面;3語言連貫、流暢、優美。加上語言的節奏和表情更好。學生描述後,老師的評價也始終圍繞要求、方法來進行。語文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的語言從凌亂到整齊,從貧乏到豐富。從今天的課堂現象中也能反映出來。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語言表達上肯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今天以這樣的流程進行課堂教學,學習目標是四個,該學會的,我們都學會了,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我們才有可能、有時間再來看辛棄疾的另外一種風格的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學生運用學會的方法,藉助註釋與譯文,在最短的時間內讀通、讀懂。對著螢幕,用自己的話說說對這首詞的理解,體會這首詞的情感,體現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

課堂教學總是遺憾的,今天的課存在著很多問題,歡迎專家們、老師們批評指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努力進行著這樣的嘗試、探索,期待著大家的幫助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