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如何寫自然之道教學反思5篇 探索自然之道:一份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是一種對教學實踐的思考和總結,旨在探索自然之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足和解決方案。寫好自然之道教學反思需要具備紮實的教學經驗、清晰的思維邏輯和良好的文筆水平。本文將為您分享一些寫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幫助您更好地完成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如何寫自然之道教學反思5篇 探索自然之道:一份教學反思

第1篇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於好心幫助了一隻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瞭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一部分學生以原告——綠色海龜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團,並說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學生以旅行團成員身份為自己申辯;一名學生以審判長身份結案。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學生們敢於大膽發言,課堂上出現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為嚮導做的對,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說嚮導做的不對,不能以犧牲幾十只幼龜的生命為代價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為嚮導的做法既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在審判長定案的環節,我還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麼辦,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審判長竟然當機立斷宣判:旅行團成員由於違背了自然規律使海龜家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但由於他們也是出於好心,所以旅行團成員要向海龜家族公開道歉。真是思維敏捷,表達清楚呀,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遺憾之處,如:課文內涵突出不夠,挖掘不廣泛。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強調不夠,沒有突出違反自然規律就會事與願違的理念,另外,由於教師本人理解的膚淺,再加上課堂機智欠缺,所以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辦壞事”的這個層面,對於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中能夠引出的“弱肉強食、生態平衡、適者生存”等觀點沒能即使引導,實際上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更新觀念,以學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維,備課時考慮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如何寫自然之道教學反思5篇 探索自然之道:一份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自然之道》是本單元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鈔鶇啄咬時,不顧嚮導的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小龜,但任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後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在3班和4班的教學都完成後,才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環節的突破是否採用了具體、有效的辦法、策略等等。

其實在進入第三單元的學習時,從內心深處不太喜歡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因為它們都是說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麼,如何上好說明性課文呢?通過一個單元的教學,有所悟:在教學中,應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目標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點以攻之。

首先,感受違背“自然之道”: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其次,明白遵循“自然之道”:嚮導極不情願的抓起那隻??我就抓“極不情願”解讀嚮導為主線,引導學生辨析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衝突時應該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

第三,明確聽從“自然之道”:“蠢”不只是該不該救的問題,還有怎麼救的問題。要麼不救,要麼選擇正確的方式救。不救,綠龜會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們遵守這個“自然之道”,它們或許不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食肉鳥也自能按弱肉強食的原則覓食;如果救,也得

要看清情況,瞭解清楚規則,順應“自然之道”,選擇正確的方法。我們不是不能改變事實,而是要依照規則改變。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不足主要在環節的銜接上,設定的問題出現過於突然,沒有進行很好的烘托和自然的過渡,沒有放手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的探究學習。

語文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如何讓教學的設計更靈活的應對學生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經驗不足的青年老師,仍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磨練。

第3篇

?自然之道》是一篇說明文,課文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應遵循自然規律,避免好心辦壞事。這是一個令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因為小海龜離巢進入大海正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識。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種以成人化的辯證思維來詮釋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字、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思維、通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

今天是馮雪同學講的《自然之道》的第一課時,現將其反思如下:

1.以講述一個小故事引出課題,新穎、有吸引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對生字詞的講解,精細、入微、全面、到位,使學生對於這課的字詞有了一個基本的掌握。

3.在鼓勵和表揚學生方面做得很好,讓學生對於學習、對於自己有了相當大的信心。

1.在學習生字詞時,建議學生互讀,糾正錯誤讀音,這樣在互動中學習,效果更好,映像更深刻。

3.對學生的回答反饋較少較單一,只簡單的給予“好”、“很好”之類的評價語,學生不能從中得到有用的資訊自我反思、促進學習。並且,對學生的引導工作做的較少。

6.讓學生做《同步學習》的時間過長,建議放在課後學生自主完成更好。

第4篇

在語文教學中,我覺得制定一個合適的的教學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學效果。因此每上一節課前,我都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瞭這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什麼,達到什麼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課。我教《自然之道》前,把感悟“自然之道”,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定為了基本學習目標之一。在具體目標實施上,我是這樣做的:

1、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2、嚮導極不情願的抓起那隻??我就抓“極不情願”解讀嚮導為主線,引導學生辨析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衝突時應該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

第5篇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關於大自然的啟示)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但是出於“我們”沒有聽從嚮導的勸告,“好心”幫助了一隻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的習性,瞭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那麼,如何上好這篇課文呢?下面我就圍繞《自然之道》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談談自己在教學中如何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以及不足之處。

通過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細緻的梳理之後,我覺得:

作為第一篇精讀課文——《自然之道》:通過一個簡單、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應遵循自然規律,避免好心辦壞事,不難理解,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難點以及關鍵問題,這正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通過文字解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思維、通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如何順其自然突破這一重難點,在課堂伊始,我就從“道”字的不同詞語解釋進行鋪墊引導,接下來抓住“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一主要問題來作為文章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由此理解“蠢事指什麼?為什麼說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如此一來,學生興趣大增,以他們的心理來走進故事,瞭解故事。

很顯然,“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為文章的切入點非常清晰,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於是,我站在孩子們的立場,抓住他們感興趣的小幼龜從龜巢進入大海的整個過程,尤其是一些關鍵字詞,邊讀邊悟,邊模仿邊討論:這樣傻不傻?這樣合理嗎?當他們的內心及情感都隨著故事情節的曲折變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們順其自然地理解了違背規律就會做蠢事的道理。

在課堂中,我引導孩子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能體現我和嚮導心情語句,並以批註的方式進行概括。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我們剛剛發現幼龜時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們當時的驚喜之情,感受小幼龜的“欲出又止”,感受我們那種備感新奇的心理。接著引導學生髮現之後我們的情感變化,感受嘲鶇突然而至時我們內心的焦灼,與嚮導的若無其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為嚮導的“極不情願”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鋪墊。在我們的反覆催促下向導將一隻幼龜抱向大海,此時,學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隻幼龜後的平靜轉為害一群幼龜後的震驚和懊悔。在血色夕陽下,在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悲慘情景的想象中,學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嚮導若無其事的那句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在情感的強烈變化中,在內心的強烈掙扎中,孩子們終於主動地去思考: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麼?我們違反了自然之道結果是什麼?在疑問與思考中,在引導與點撥中,孩子們走進角色進行了真正的心靈體驗與行為的審視,而這種體驗與審視並不是教師強加於他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渴望,發自震撼後的思索。然後為了能凸顯主題,我的閱讀連結是兩個經典小故事《揠苗助長》、《被餵飽的熊是死熊》,如此一來,聯絡文字讓學生髮現幾個小故事的相似之處,談談自己的收穫和體會,同學們熱烈討論交流之後,老師再細語點撥,重難點輕而易舉就給突破了。

一堂課下來,我深切的感受到,課堂的主人永遠是學生,他們是課堂實效性的主宰者,走進孩子們心靈,引導他們用心真實地去感受,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不二法門。

課堂永遠不會完美,有了反思才會有進步,課後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影,我也發現自己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遺憾之處,如:語速稍快,留給孩子的思考時間不夠充分,就找同學回答問題或者自圓其說,勢必會導致部分中下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另外,疏於對部分學生的課堂管理,觀看錄影之後發現幾個貪玩好動的學生課堂專注度不夠,要加強課堂調控。這樣人人蔘與、積極互動的課堂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