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7篇 "自然圖景中的啟示:探討《大自然的文字》教學的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本融合了文化、生物學、地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科普讀物,通過描繪自然界奇妙的生態環境和深刻的生命哲學,呈現了大自然的神祕、美麗、優越與智慧。本文旨在探討該書在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和啟示。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於作者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閱讀和理解,所以淺顯的內容學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點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北京路國小的孩子們的閱讀量很大,課本中介紹的知識顯然不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因此,用什麼手段讓孩子們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說清相關的知識並瞭解它們的重要作用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種種現象,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字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讓科普小品文充滿語文味。

一、利用“文字”設定懸疑,匯入新課。

教學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學習情境,課題《大自然的文字》是一個比喻句。上課時我用一首姓名藏頭詩來介紹自己,同學們略看一下這首小詩就能知道我的名字。這是文字裡包含的資訊。大自然這本書中的文字有哪些,它們會包含著哪些資訊,我們怎樣通過這些文字瞭解大自然。

教師恰到好處的揭題更使學生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為下文認識大自然並深入學習和探索大自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是課文的特點。在上課文的第二部分時,讓自由讀課文2——6自然段,從“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說說你讀懂了那一種文字,獲得了什麼資訊。找到相應的句子後,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在這幾段中,寫花崗石這一段寫的最有意思連續用了幾個動詞,又連用三個問句。在上這一段時讓學生思考:這段文字中用幾個動詞寫花崗石?為什麼這樣寫?通過品讀語文字特別是“爬”,學生了解擬人句的.使用讓文章變得更生動。三個問句,我讓學生齊讀,說說這樣會不會囉嗦?再和學生情景配合讀。(師讀第一句,你的問題是——你讀——不告訴你;接著問——還不告訴你;再問——就不告訴你)什麼感覺?學生說老師吊人胃口。我順勢總結說,問得多好,一步一步把你心裡的好奇給勾了出來。我又丟擲一個問題:那這三個問句能倒換嗎?顯然這三個問句是不能倒換的,有層層深入的關係。當答案慢慢解開孩子們有如釋重負之感,看似無心的問,卻是用心地在遣詞造句。這就是這篇科普小品文的語文味。

從閱讀的角度講,語文課不同於一般性的文藝欣賞,只需體驗情感,發展情感。語文的目的,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還要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學了課文能得到某種啟迪,使人越學越聰慧,越來越變得眼亮,這樣的語文課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滿足了求知的願望,對學生內心世界觸動也很深。《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教學中從課文中的四種大自然的文字,延伸到課外從紅葉、年輪到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到雞飛狗跳到化石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告訴我們什麼資訊?而大自然的這些文字中我們瞭解了許多科學知識,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例如螞蟻搬蟲子(為了生存合作互助);群居的蜜蜂(講求團結、分工)。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孝順父母)……

讓學生不僅從工具的層面瞭解大自然外在的科學知識。而且從人文的層面感悟大自然內在的意蘊。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作為一篇科普小文,本課圍繞“大自然的文字”分別寫了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雲、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匠鋪裡的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

科普性文章教學的重點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教學反思《《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因此,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說清相關知識的應該也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點。

根據以上理解,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弄清文中出現的幾種大自然語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揣摩文章結構和寫作順序。同時,結合整個單元的安排意圖,在教學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可聯絡前面兩首古詩中闡發的道理及“學與問”的關係引起學生對讀書的重新審視,從而把對“學習”一詞的認識再提高一個層次。

除此之外,文章第四自然段還可以看作天書和地書之間的過渡段。但它和以前學過的用“不但------而且”連線起來的過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為一個語言點,訓練學生用上這種遞進關係的關聯詞去概括2——6自然段的內容。同時,還可與第二節出現的“即使------也”作一比較。

第3篇

週五終於輪到我上課了,相較於以前的公開課,在上課之前我多了一些自信心,因為我覺得自己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

週二的得知課題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鑽研教材。本課是一篇說明文,譯自前蘇聯著名作家伊林的著作《十萬個為什麼》,語言通俗易懂,學情分析後,我認為,學生在文章表達方面的理解上不會有什麼問題,只是文中提到的一些科學知識有些難度,但是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做過多的講解,那樣語文課堂就會變成科學課了。解決這個難點我有兩個思路:一是讓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通過查詢資料自己弄清楚;二是在課堂上提供相應的幫助,以圖片加簡單的解釋為主。所以在課件製作上我花了不少的工夫,主要是想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順利的突破這些知識難點。

而如何在這節課中凸顯語文性也是我思考的重點,這堂課我究竟要做什麼?僅僅是讓學生明白幾種大自然的語言嗎?如果是這樣也不需要上這節課了,學生自己讀課文後查閱資料就可以解決了。首先我想到的是在文字上找“亮點”,可是奈何本文真的是平實到家了,只有簡單的幾個比喻和擬人句式,其它的都是娓娓到來,波瀾不驚。而這兩種修辭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知識點,於是我決定把學習課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他們去發現課文中的亮點,然後在交流評讀。

對於大自然語言的理解,我也做了一番思考。書上例舉了星星、雲、石灰石、花崗石四種“語言”,都屬於“無生命物質”,而動物和植物呢?他們也同樣屬於自然啊,應該不能少;書上的“語言”揭示的都是自然現象,人文的呢?聯想到我們曾經學過的《生命橋》、《天鵝的故事》,何嘗不也是大自然的啟示?所以我決定了拓展的方式。形式上採用寫詩的方式,內容上分兩個階段,上半部分是揭示自然的,下半部分關注人文的,這樣也能使主題得到昇華。同時我還安排了寫話訓練,目的是想突出課堂效率,讀寫結合,突出工具特性。

另外,匯入我也花了心思,從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入手,從讀字開始,學完本文再讀出內容所描述的大自然的語言,想達到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大自然的語言無處不在,蘊涵在種種細微處。

應該說對我這堂課的設計,自己還是比較有信心的,考慮的比較周全。上課的過程中,我基本上表達了自己的意圖,問題在於課堂節奏的把握上。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時間長了些,導致拓展時間緊張,所以我拖堂了,我當時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把這堂課上完,暫時忘記這是賽課吧!也很感謝校長和評委能一直把課聽完。

結束後和本年級組的老師交流,同時自己反思,得出以下教訓:

2、課堂控制能力要進一步加強,主動調節課堂的節奏。

一次上課就是一次鍛鍊的機會,我希望能在下次公開課上有好的發揮,我會更加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能力,為自己加油!

第4篇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因此,在課的最後我把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語言》引進了課堂教學中:

你看那天上的白雲,/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上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把年輪發現——/一年只長一圈,/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人們:/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那又在提醒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師: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帶來了一首小詩,(出示小詩,指名讀,齊讀。)

師: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這首小詩的結尾是省略號,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

學生補充:(天上魚鱗斑,晒穀不用翻;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

生:你看那樹上的麻雀: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麻雀囤糧進巢,雪天就要來到。

生:你看那樹上的`蟬兒: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生:你看那地上的蚯蚓: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適度的拓展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詩歌的語言富有靈性,使得原本理性的說明文教學不再枯燥。

第5篇

說明文的教學一直以來是我的薄弱環節,以往的公開課也很少去嘗試,因為我怕自己無法利用課文樸實無華的文字,以及眾多的科普知識把學生帶進有趣的境界。

本課圍繞“大自然的文字”分別寫了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繪了從天空到大地所呈現給我們的一頁頁鮮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從奇妙的天書到有趣的地書,作者把科普知識蘊於日常生活可見可感的現象。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從而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因此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較難理解的北極星的準確位置,砧狀雲等地方稍作指點。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文的文學性。我採用了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文中的動詞運用也很有特色,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像地描述了漂礫的形成。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一個“爬”字指導學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在這次的教學中,我還大量滲入了我國關於自然現象的諺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在製作課件時,由於粗心大意,課件產生了小小的偏差,這是一個老師所不應該犯的錯誤,看來我以後要在專業素質方面更加細心和努力。

第6篇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

因此,在交流時我首先通過課件形象的展示,讓學生真正弄懂星座和雲,以及石頭所代表的意義。然後,又通過出示畫面和一些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更多地瞭解大自然的`文字。在課的最後,我引導孩子們進行了拓展延伸,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學生據自己收集的資料紛紛補充:天上魚鱗斑,晒穀不用翻;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

我認為適度的拓展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學不再枯燥。

第7篇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此課時,我從回憶《大自然的語言》這首小詩匯入,揭示課題,簡介作者。然後質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讓學生自讀課文後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雲、石灰石、花崗石)。如果我們把大自然看成一本書,那麼根據課文把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該怎麼分呢?你能根據課文給上下兩冊分別取個書名嗎?(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教者板書。

讓我們趕緊去讀一讀“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吧。看看有什麼收穫?當然你在讀書中有什麼疑惑也可以提出來。讀後討論交流,教者板書,相機指導朗讀。

花崗石——冰川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起來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點,要理解這塊花崗石是在森林裡,上面披著青苔。本來應該是在山上的,怎麼會穿過森林呢?學生找出書上的語句並不難,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課時結合了以前科學書上的一個小故事,告訴學生這叫“冰川漂礫”,是冰川帶著這些碎石從上游漂過來的,冰川融化了,石頭留在了這裡。上面還佈滿了擦痕,甚至有明顯的洞。那是與冰川撞擊的結果。後來河流可能消失了,長成了現在的森林。

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為什麼要加引號,因為這是表示特殊的含義,意思是漂。在這裡是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冰川和石塊緩慢移動的過程。

文章的這上下兩冊書是通過哪句話連線起來的呢?學習第4段過渡段。抓住一個“也”字,表明過渡。補充前一部分的總起句,或總結句。“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在會讀它的人看來,是一本神奇(有趣)的'書。”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剛剛在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了一首小詩,出示小詩的前半部分,指名讀,齊讀。

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這首小詩的結尾是省略號,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學生補充(月亮圓圓的,說明是農曆十五左右;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你們能仿照著上面的句式來寫兩句嗎?學生說。

看來大家對大自然觀察得非常細,要知道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這部大書的首要條件。那麼我們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還要注意什麼呢?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這個自然就是告訴我們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觀察、認真讀書、學會請教)老師同樣也以詩歌的形式寫了出來,齊讀後半部分小詩。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的一首小詩,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它作為這本書的序,讓更多的人都能來讀一讀它,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大自然,保護我們的大自然,積極探索我們的自然!